从_钦差大臣_看果戈理的讽刺艺术_闫光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芒种论丛从《钦差大臣》看果戈理的讽刺艺术
◎闫光华
(北京亚视文化传播中心,北京100081)
一、引言
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是19世纪俄罗斯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讽刺文学流派的开拓者。他一生中创作了著名的《钦差大臣》《死魂灵》等优秀作品。果戈理善于运用讽刺性的幽默手法来批判俄罗斯的贵族生活,运用强烈而辛辣的嘲笑和讽刺,猛烈地批判沙皇专制农奴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钦差大臣》以批判达官贵人的丑恶和农奴制的腐朽为主要内容,是一部有着相当思想深度的喜剧,和当时普遍流行的手法庸俗、思想浅薄的闹剧截然不同,它的出现标志着果戈理现实主义讽刺艺术的成熟。
二、果戈理和《钦差大臣》
果戈理出身于乌克兰一个地主家庭,长大后当过薪水很少的公务员,生活非常拮据,这种贫困的生活经历让他体验到了“小人物”生活的悲哀和官僚社会的腐败堕落、骄奢淫逸。1835年,果戈理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所描写的主要就是自己亲身体会过的“小人物”的生活和官员们的荒唐腐朽。由于他的讽刺艺术背后有着对所批判的人物和社会现象深刻的认识,观众在大笑中往往会引起对自己生活的反思,感受到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关注。因此他的作品具有“含着泪微笑”的艺术力量,《钦差大臣》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钦差大臣》讲了一名叫赫列斯塔柯夫的纨绔子弟因盘缠用尽而被困于旅店。当地城市的官员们都贪赃枉法欺压百姓,他们听说钦差大臣将要微服到本地巡察,都感到非常恐惧。他们把赫列斯塔柯夫当作钦差大臣,对他百般恭维。赫列斯塔柯夫本身就傲慢无礼、妄自尊大,在受到各级官员的吹捧后变得得意扬扬,把彼得堡的达官贵人都说成是自己的好友,还和市长的妻女调情取乐。最后,赫列斯塔柯夫向市长和官员们借了大量的钱后“快乐”地离开了。邮政局长私拆了赫列斯塔柯夫的信件,发现赫列斯塔柯夫实际上是个骗子。在信中,赫列斯塔柯夫把各级官员都嘲笑了一番,官员们都非常生气。忽然有人报告说真正的钦差大臣要来了,结果众人都呆若木鸡。
这是一部有着强烈讽刺意味的喜剧,它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这样几点:夸张的人物性格塑造,多种讽刺手法和讽刺语言的运用,出人意料的结尾和发人深省的主题。
三、夸张的人物性格塑造
在《钦差大臣》中,果戈理为了造成讽刺效果,对其中的人物性格进行了夸张和漫画式的描写,主要在于讽刺这样两类人物: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和贪婪狡猾的下层官僚。果戈理对他们的讽刺又集中表现在赫列斯塔柯夫、市长、邮政局长等人身上。
剧中的主人公赫列斯塔柯夫只是彼得堡的一个等级非常低的小文官,并且好赌成性、游手好闲。在输光所有的盘缠之后,他被困在这个边远小城的旅馆里,连房租、餐费都交不起。旅店老板施舍他菜汤的时候,他却以“不吃”来表示抗议,想通过出外走走来缓解饥饿带来的痛苦。这种骄横任性和怯懦可怜交织在一起的心态,正是当时俄国社会没落的贵族阶层纨绔子弟生活颓败又死要面子的真实写照,果戈理对这种纨绔子弟进行了无情的嘲笑。
为了更进一步地讽刺这一群体,果戈理又让他去小城市的官员那里表演了一番。贪赃枉法的官员把他当作了微服出巡的钦差大臣,结果市长热情地款待他,各个局长对他阿谀奉承。他又享受起了奢华舒适的生活,市长的妻子、女儿都以羡慕的眼光看着他,于是他就再次狂妄起来。他得意忘形地信口开河,说自己在多个政府部门里担任举足轻重的职务,很多有名望的将军都对他非常惧怕,自己很有可能被提升为元帅;在交际圈里,很多漂亮的女演员都围在他的周围;在圣彼得堡,他吃的食品都是用“蒸汽船”从巴黎运过来的;还说自己创作了很多文学作品,普希金都是他的好朋友。这一大段自我吹嘘正是赫列斯塔柯夫不切实际的自我幻想,说明当时俄国社会有大量这样的年轻人,他们狂热地追求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远大的志向,却从来不愿意实实在在地做些事情。
在一番自我吹嘘之后,赫列斯塔柯夫又暴露了他贪财的本性,他毫不掩饰地向官员们借钱,还编造理由向市民们要钱,当有些商贩表示不满的时候,他又趁机搜刮他们的钱财,他用钦差大臣的身份向所有人许下美妙的诺言之后,卷款逃跑。
赫列斯塔柯夫不仅无用、贪婪,而且也没有伦理道德观念,他看到市长夫人漂亮,居然向市长夫人求婚,在失败后,又向市长女儿求婚。为了掩饰自己不道德的行为,他说婚姻是为了追求快乐,不须要顾及长幼秩序等规矩。可见他是一个十足的鄙俗小人。
果戈理将赫列斯塔柯夫怯懦、好面子、任性、骄横、外表斯文而内心卑劣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果戈理对彼得堡没落贵族小青年进行讽刺的同时,也对地方的小官僚和俄国的官僚制度进行了无情的嘲讽,这主要表现在市长和邮政局长这两个人物身上。
市长本是一个自私自利又非常狡猾的人物,但在对待赫列斯塔柯夫的问题上却显得愚昧荒唐。当他收到钦差大臣私密探访的消息之后,立刻慌乱起
073
总第期
456M angZhong
Literature
来。他要求福利院的督察为病人做一些干净的帽子,在病床上挂标示牌;要求法官取走审判大厅晾晒的旧衣服并赶走前厅的鹅;要求督学纠正某些教师脸部抽搐的毛病;要求邮政局长检查所有的信件;还要求清扫街道、运走垃圾等。他的这一系列举措充分说明了自己平日工作的疏懒和俄国官僚体制的高压。他担心自己的地位会因为钦差大臣的不满意而受到影响,结果在慌乱中做了这么多指示,更为可笑的是,他把浪荡子弟赫列斯塔柯夫当作钦差大臣,对其百般逢迎。
当赫列斯塔柯夫向市长的妻子和女儿调情求婚的时候,市长居然把这当作自己升迁的好机会,他当即把女儿许配给了这个假冒的钦差大臣。从这个情节我们可以看出俄国社会官场的黑暗和腐朽,官员的升迁完全凭借上级的好恶,因此,下层官员不得不小心翼翼。
最后,市长得知这个钦差大臣是假的,并看到赫列斯塔柯夫对自己的嘲笑的时候,他惊呆了。他不敢相信这个事实,居然还下达了逮捕传达假消息的人这种可笑的命令。这些行为显示出了俄国下级官员腐败颓废的生活特点和奸诈狡猾的性格,是果戈理对这一类人的讽刺。
在这部戏剧中,邮政局长也是一个性格非常鲜明的人物。他胆小怕事而又对自己的地位非常敏感。他把赫列斯塔柯夫的信件截住之后想看而又不敢看的性格正说明了这一点,他很想知道钦差大臣对到此出巡的评价,但又觉得这是不合法的。作品中,写他的心理是“我自己也不知道,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推动着我”。当他告诉市长钦差大臣是假的时,市长大发雷霆,骂了他,他内心又显得极为紧张。他的这种胆小和做事情畏畏缩缩的性格正是小官吏共同的特点。和市长一起,他们是俄国下层官员性格的缩影,偷偷摸摸地干坏事,又怕被别人发现。
果戈理通过对这些人物细节的刻画和描写,把握了他们可笑的性格,真实地写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各种腐败现象,从而使得作品的讽刺具有相当的力度。
四、多种手法的运用
果戈理运用了大量的表现手法来加强《钦差大
臣》的讽刺效果。
首先,果戈理在情节设定上跳出了传统戏剧的规范,把观众的笑声当作正面形象。传统的戏剧往往在结尾会惩恶扬善,但《钦差大臣》中,赫列斯塔柯夫和市长都没有受到惩罚,作者最后设定了一个一分多钟的“哑场”,让观众在爆笑和沉思中对剧中的人物进行批判。这正是作品开头说的“自己脸丑,莫怨镜子”,这是最有力的讽刺。曾经有人评价说:“在果戈理之前,从来没有一个人把俄国官僚的病理解剖过程写得这样完整,他一面嘲笑,一面透视这种卑鄙、可恶的灵魂中最隐蔽的痛苦。”
其次,在情节构思上,作者运用了多种手法来突出其中的讽刺意味,特别是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如市长把赫列斯塔柯夫当作钦差大臣之后,赫列斯塔
柯夫不断地搜刮钱财并且泰然自若,他的仆人却不断地表达自己的担忧并建议他逃走,把仆人的着急和赫列斯塔柯夫的不以为意做鲜明的对比,更能表现这些纨绔子弟的傲慢和不可理喻,加强了讽刺意味。
对比手法的运用还表现在最后的结局上,当大家把赫列斯塔柯夫的信全部读完,满怀欣喜的官员们立刻改变了态度。市长连说:“完了,完了,什么都完了!”接着“敲打自己的前额”,还大声说:“(发怒)订婚!订婚是扯淡!……谁先说他是钦差大臣的?回答我!”这群平日里作威作福欺骗别人的人却被一个小混混骗了,这种巨大的反差让读者感受到了其中的荒唐。
在对这些官僚身份进行设定的时候,果戈理同样运用了对比手法。法官本应该维护社会公正,但剧中却表现得玩忽职守;慈善院院长本应该慈祥仁爱,但在剧中的表现却是阴险残忍;督学本应该有很高的科学文化修养,但剧中行为却显得胆小愚昧;邮政局局长本应该保证信件安全,但剧中的邮政局长最喜欢偷偷摸摸地拆看别人的信。这些正义的权威身上表现着完全相反的非正义性格,这是对俄国下层官场的混乱和可笑进行的有力讽刺。
结尾处,果戈理能够把这种讽刺带到现实中来,市长狠狠地训斥了周围的人,并对着台下说:“你们笑什么?笑你们自己!”正是由于果戈理的戏剧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他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塑造人物性格,运用幽默的话语表现人物的荒唐可笑,运用对比的手法加强讽刺意味,因而会让观众在看到真相后忧心忡忡并对国家和社会表现出失望,因此,这些讽刺是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效果的。
五、结语
对于果戈理的讽刺艺术,鲁迅先生评价说:
“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普希金说果戈理的讽刺艺术是“一首我们不由含着忧伤和感动的眼泪而发笑的田园诗”。果戈理在嘲笑现实中的种种丑陋和悲剧的同时又饱含着对国家和人民悲惨命运的同情和悲伤。这种以笑当哭、笑中含泪的精神正是果戈理讽刺艺术中的最重要的特征。
[参考文献][1]袁晚禾,陈殿兴.果戈理评论集[M].上海:复旦大学
出版社,1993.[2]汤文菲,朱铁梅.透视灰色人生的三棱镜:论19世
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小人物”[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0.[作者简介]闫光华(1953—),男,河南人,硕士,北京亚视文化传播中心总编辑,主任编辑,记者,研究方向为新闻学。
[责任编辑李佳怡]
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