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鼓盆而歌”看庄子的生命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论 文
(2012 -2013 学年第一学期)
从“鼓盆而歌”看庄子的生命观
姓名:关志勇
从“鼓盆而歌”看庄子的生命观
关志勇
摘要:纵观庄子的生死观,其总体为以自然的心态静观生死。而由《鼓盆而歌》更是看出他看透生死本质,将人的生死看成一种生命的过程,是从一种境界进入另一种境界的方式,由有形化为人间万物最原始的状态,也就是无形而已。除了生死本质,还有他对自然随性,心灵自然、和谐与自由的追求!
关键词:生死观 无形 有形 气 自然
死是人一生中所必需经过的阶段,也是多年来人们所重视的问题。纵观历史的长河生与死这一问题自有人类之日便存在,且唯生死之事,颇为公允,无论贫贱富贵,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无法脱离此一律者,我们只能赤裸裸而来,然后又空手而去。虽生死如上文所述,但在面对亲人的离去,你会如何? 大悲无声还是欲哭无泪?这都是我们一般人的表现,而庄子却鼓盆而歌,为何?我认为其实庄子的内心是悲伤的,他是有情的,但最终他仍会说人故无情。这一切都源自他的生命观。
回到《鼓盆而歌》这一文章分析,《庄子·至乐》中言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①(“庄子!尊夫人跟你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为你养育子女,操持家务。现在她不幸去世,你不难过、不伤心、不流泪倒也罢了,竟然还要敲着瓦盆唱歌,简直太过分了!)虽文中如此叙述,但难道庄子就如文中所述这样没人情味、心如土石吗?非也,一开始妻子刚去世的时候庄子有何尝不伤心呢?但是后来一想,人的开始本来就不曾生,不具有形体,不具有元气,在恍惚之中有了元气进而有了形体,才有了生命,如今又回到了死亡,这就像四季的循环运行一样。庄子并不冷漠,他把死亡和自然的运行相比较,将人比作自然的一部分,合于自然的规律,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气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气之散。他这番道理摆脱了古人认为鬼神对于人类生死命运的摆布,而像现在的我们一样只把生死视为一种自然的现象。而他认为生死的过程是像四时的运行一样却超越了我们所领会的生死。而由《鼓盆而歌》我们又可以看出庄子怎么样的生命观呢?具体有以下两点。
一、直面死亡,鼓盆而歌
老子曾经说过:“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②也就是说人的一生相对于天地其实是非常短暂的,而在这短暂之中生与死成为了主要部分,并且生是短暂的,而死确实非常的漫长。由鼓盆而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不但秉承了老子对“生死”的理解,也就是认为生命如“白驹过隙”般短暂,而且生与死也是人无法掌控的事情,“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而且庄子认为生与死是紧密地勾连在一起,并且无论王侯将相还是普通百姓,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出在生命观之上,庄子对“死亡”有了比老子更深层次的认知。对于庄子将生命的兴衰看成四季的转换,我们放大一下世界观,将其看成一种生命的过程,是从一种境界进入另一种境界的方式而已,所以“生不足喜,死不足悲”!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庄子不仅看到死亡是生命中的一个必然过程,更认为死亡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这便是他为何妻死却鼓盆而歌的原因。
“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③庄子看出生命的原本是一种天地间的无形之气,只是最后幻化为有形之体。确实在从《鼓盆而歌》后面部分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开始由无形变成有形,然后在人生的风雨中历练数十载后,又回归到最初来时的那种无形状态,这不就像是重归故里一样的自然欢乐?在这看来“死”并不是“亡”,而是生命的暂时性的休整,就像犹如四季的转换般自然。那么既然生死无差别,人活着也就活着,死亡了也就没有必要大悲大哀。因而,最为明智的人生态度是顺其自然。也就是说,人一旦出生,你就自然而然地活着,不要有什么非分之想,也用不着为活在世上而庆幸;如果死去了,你就自然而然地回归,用不着为离开世界而苦恼,也不要有太多的留恋。尚且相对于天地,生命处于“无形”状态中的时间远比处于“有形”状态的时间长得多。所以“有形”可以说是短暂的,“无形”才是永恒的,是生命之“本”。因此当庄子的妻子去世,只是返回原始而已,何必太过悲伤呢?庄子想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心情豁然开朗,自然而然就鼓盆而歌。
二、自然随性,追求心灵的和谐与自由
现在的社会,人们盲目的追求物质文化的提升,却把人生中最为重要的精神文化
抛弃,把庄子那种自然随性,追求心灵和谐与自由的精神淡化,这已经不止是一种退步
了,而是一种对优良传统文化的抛弃!“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④这除了体现庄子认为生命是由于气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气之散,不是还体现了他那自然随性还有追求心灵和谐与自由的性格?他把人在有形之中而“汲汲于富贵”淡化,将世人所看重的物质生活放下,转向了对心灵的追求。转变会原始的无形时,物质对于无形这种状态已不再重要,他认为死意味着从物质构建的牢狱中解脱出来,也就是说解脱之时必是我们心灵之重压消失之时,那么死后相当于永恒的无形便会使心灵获得平静与和谐。而这种心灵的和谐不但为庄子所推崇,更是他一生所追求的梦想。如今妻子先他一步获得这种心灵的和谐与平静,那么妻子只是回到了自己最原始的无形状态而已,何必悲伤呢?生生死死,就如同春夏秋冬四时的更替。生并不是获得,死也并不是丧失,生并不比死具有更大的意义。倒是死比生更具有回归万物、更新再造的意味!
庄子曾说过“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 ⑤。也就是说当人们淡化物质欲望,淡化生死,那么还有什么要追求的呢? 庄子看透生死后不以物质的贪婪而损害到自身心灵的宁静与天然而是将自身的生死从于道。个人的生死既然是服从于天道的运行,那么道是自由的,由道化生的天地万物都是自由的,而人也是由道化生而来,所以必当也是自由的。既然命运是无法改变的,那么我们何不顺命、安命,也就是顺于道、安于道,并以此修身,去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然呢?人生在世,总是要经历生与死,生死是事物的变化和命运的支配而导致的结果,就像白天黑夜,春夏秋冬四时在人们面前周而复始的变化一样,人们的智慧无法洞察其起始的,无法预料其顺逆,只能安于天命,逆来顺受!过度的顾忌这些物质的东西,那么只会导致“以形害神”。为了物质的利益,为了肉体的片刻享乐而毁坏了生命的本质质量,在庄子看来,这种作法实在是“愚哉”之至,因为这种物质对于心灵的束缚和伤害力量是巨大的,久而久之,必定会形成 “桎梏”和“心结”,造成生命的困境!只有忘却生理欲望、忘却人间功利,心灵在绝对的澄澈空明之中,我们才能当回归无形时而无欲无望,心灵自然而平静!
总的来说由《鼓盆而歌》,我们看到的是他将生命的兴衰看成四季的转换,看成一种生命的过程,是从一种境界进入另一种境界的方式而已,所以“生不足喜,死不足悲”;看到的是他自然随性,追求心灵的和谐与自由的个性,“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何也?在他面前这都只是一种盲目的追求,一种毫无作用的无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