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输穴得临床应用
五输穴得临床应用五腧穴在临床上得应用非常广泛,就是远部选穴得主要穴位、五输穴就是十二经穴中井、荥、输、经、合5类腧穴得简称,这些腧穴均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得部位,其分布特点就是以四肢末端依次按井、荥、输、经、合得次序向肘膝部位排列,十二经脉中每经有5个位属于五输穴,故人体共有五输穴60个。

五输穴不仅有经脉归属,而且具有自身得五行属性、按照“阴井木”、“阳井金”得规律进行配、附:十二经脉五输穴
穴名及其五行属性表,根据古代文献与临床实际,五腧穴得应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按五输穴得主病特点选用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指出了荥穴与输穴主要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部位得病证,这就是与下合穴主要治疗内腑病证特点相对而言。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
其后《难经·六十八难》又做了补充:“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综合近代临床得饿应用情况,井穴多用于急救,如点刺十二井穴可抢救昏迷;荥穴主要用于质量热证,如胃火牙痛选胃经得荥穴内体庭可清泻胃火。

2.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
五输穴得五行属性与脏腑得五行属性相合,五行之间存在“生我”、“我生”得母子关系。

因而,《难经·六十九难》提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得选取适当得五输穴治疗疾病得方法。

这一取穴法亦称为子母补泻取穴法。

它包括本经子母补泻与她经子母补泻两
种取穴法、
例如,肺在五行中属金,肺经得实证可取输穴中属水得合穴(尺泽)以泻之。

因“金"生“水”,“水"为“金”之子。

取尺泽合“实则泻其子"之义。

若肺得虚证,刚按“虚者补其母"得方
法取穴,“土”生“金”,“土”为“金”之母,故选取肺经五输穴中属土得腧穴(大渊)以补之,这即就是本经子母补泻取穴、
除本经子母补泻取穴外,还有她经子母补泻取穴、如肺经实证,可取肾经得阴谷穴,肺属“金”,肾属“水”,取肾经就是取其子经,再取其子经上属“水"得子穴阴谷;若肺经得虚证,可取脾经得太白穴。

肺属“金",脾属“土”,取脾经就是取其母经,再取其母经上属“土”得母穴
太白。

这即就是她经子母补泻取穴、
附:子母补泻取穴表,见表3。

3.按时选用
天人相应就是中医整体观念得重要内容,经脉得气血运行与流注也与季节与每日时辰得变化密切相关、《难经·七十四难》云:“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

"这实质上就是根据手足三阴经得五输穴均以井木为始,与一年得季节顺序相应而提出得季节选穴法。

另外,子午流注针法则就是根据一日之中十二经脉气血盛衰开合得时间而选用不同得五输穴。

一、原穴ﻫ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得重要腧穴。

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见表)。

脏腑原气经过与留止得部位、
原穴得名称在《灵枢》提出了11个,并指出了各原穴得位置,但其中尚缺心经原穴神门,后由《难经》补齐。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就是五腧穴中得输穴,就就是以输为原,阳经六腑
则不同,输穴之外,另有原穴、ﻫ原气源于肾间动气,就是人体生命活动得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就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得根本。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得原穴上来,通过原穴得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得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得作用。

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得病证。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与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得腧穴,称为原穴(Yuan-primarypoint),又称“十二原”。

“原”含本原、原气之意,就是人体生命活动得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

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得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得腧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ﻫ胆经—-丘墟;肝经——太冲;小肠经——腕骨;心经——神门;胃经-—冲阳;脾经-—太白;大肠经—-合谷;肺经——太渊;膀胱经—-京骨;肾经——太溪;三焦经-—阳池;心包络同属丁——大陵。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得重要腧穴。

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脏腑原气经过与留止得部位、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就是五腧穴中得腧穴,就就是以腧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腧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就是人体生命活动得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就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得根本。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得原穴上来,通过原穴得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得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得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得病证,《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与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得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

“原”含本原、原气之意,就是人体生命活动得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

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

阴经之原穴与五腧穴中得俞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俞为原”,“阴经之俞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腧穴中得俞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原穴口诀:
胃原冲阳脾太白,大肠合谷肺太渊;
小肠腕骨心神门, 膀胱京骨肾太溪;
三焦阳池包大陵, 胆经丘墟肝太冲、
二、络穴
就是络脉在本经分出部位得腧穴。

十二经脉得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合称十五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Luo-connectingpoint),又称“十五络穴”。

“络”有联络、散布之意。

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

十二经脉得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
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ﻫ络穴得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络
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得病证。

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六通里治疗。

②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

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得经脉得病证。

如手太阴肺经得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得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里得手阳明大肠
经得齿痛、头项疼痛等疾患。

③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得效果。

④络穴
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得原穴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

ﻫ络穴:经穴分类名。

指十五络脉从本经(脉)别出之处得穴位。

其中十二经脉得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与治疗表病及里、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得见证;任脉督脉及脾之大络有通调躯
干前、后、侧部营卫气血与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得作用。

俗话说:“久病入络"。

络穴就是治疗慢性病得要穴首选,十二经脉得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脾有公孙与大包两
个络穴),合称十五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

“络”有联络、散布之意。

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

十二经脉得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络穴得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得病证。

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通里穴”治疗。

2、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

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得经脉得病证。

如:手太阴肺经得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得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里得手阳明大肠经得齿
痛、头项疼痛等疾患。

3、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得效果。

4、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得原穴配合,
称为原络配穴法。

十五络脉就是从本经(脉)别出之处得穴位,其中十二经脉得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与治疗表病及里、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得见证;任脉督脉及脾之大络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营卫气血与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得作用。

络穴口诀:
大肠偏历肺列缺,小肠支正心通里;
三焦外关包内关,膀胱飞扬肾大钟;
胃经丰隆脾公孙, 胆经光明肝蠡沟;
任脉鸠尾督长强, 最后再有一大络;
脾经大包不可忘。

三、原络配穴:
在临床上原穴与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

它就是以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

运用时一般就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之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原络配穴口诀:
太渊配穴于偏历,合谷配穴点列缺;(肺与大肠相表里)
冲阳配穴按公孙,太白配穴至丰隆;(脾胃相表里)
神门配穴找支正,腕骨配穴寻通里;(心与小肠相表里)
京骨配穴行大钟,太溪配穴定飞扬;(肾与膀胱相表里0
大陵配穴就是外关,阳池配穴走内关;(心包与三焦相配)
丘墟配穴到蠡沟,太冲配穴见光明、(肝胆相表里)
四、郄穴:
经脉气血汇聚之处得腧穴。

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阴阳跷脉及阴阳维脉亦各有一个郄穴,共有16个郄穴。

郄穴在临床上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得急性病证。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
手太阴肺经得郄穴孔最治咳血,足厥阴肝经得郄穴中都治崩漏。

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如颈项痛取足少阳胆经郄穴外丘,胃脘疼痛取足阳明胃经郄穴梁丘等。

此外,郄穴亦有诊
断作用,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

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得急性病症。

ﻫ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

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

ﻫ临床应用时,郄穴
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以诊病。

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
个。

1、阴经郄穴口诀:
太阴肺经找孔最,太阴脾经寻地机;
少阴心经点阴郄,少阴肾经为水泉;
厥阴心包就是郄门,厥阴肝经按中都;
阴维之脉揉筑宾,阴跷之脉在交信。

2、阳经郄穴口诀: ﻫ阳明大肠寻温溜,阳明胃经就是梁丘;
太阳小肠找养老,太阳膀胱得金门;
少阳三焦点会宗,少阳胆经按外丘;
阳维之脉在阳交,阳跷之脉揉附阳。

(注:1、会宗在支沟穴旁2、阳交、附阳均在小腿胆经上)
五、募穴: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得腧穴,称为“募穴”(front Mu point),又称为“腹募穴”。

“募”,有聚集、汇合之意。

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个。

募穴均位于胸腹部
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ﻫ募穴ﻫ经穴分类名、或称腹募。

指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得一些特定穴位。

五脏、心包络及六腑各有募穴一个,如肺为中府,心为巨阙,肝为期门,脾为章门,肾为京门,心包为膻中,胃为中脘,胆为日月,大肠为天枢,膀胱为中极,小肠为关元,三焦为石门穴等、募穴多用以诊断与治疗本脏腑病证。

《素问·奇病论》:“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

”又《太平圣惠方》:“募中府隐隐而痛者,肺疸也;上肉微起者,肺痈也。

"临床上募穴可与背俞穴配合应用,称“俞募配穴”、
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得腧穴,称为“募穴",又称为“腹募穴”。

“募”,有聚集、汇合之意。

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个。

募穴口诀:
肝募期门,心巨厥;
脾募章门,肺中府;
肾募京门,胃中脘;
大肠天枢,胆日月;
小肠关元,膀中极;
三焦石门,包膻中。

六、俞穴:
【俞穴】也叫“腧穴”或“输穴”。

即广泛地指穴得总称,也即穴得别名。

五俞穴得一种,均位于手或足部。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注为俞」、也就就是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逐渐淮集输注到更大得水渠一样、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俞穴,又称“十二俞穴”,其名称就是:ﻫ肺 -- 太渊大肠--三间ﻫ心包——大陵三焦-—中渚(音“煮")ﻫ心-—神门小肠 --后溪ﻫ脾 -- 太白胃—- 陷谷肝—- 太冲胆 -— (足)临泣ﻫ肾-—太溪膀胱 -- 束骨
俞穴均位于背腰部,故又称背俞穴。

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得第一侧线上,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共十二穴,募穴得分布,有得在本经,有得在其它经络,其名称顺序如下: 肺经得肺俞,心经得心俞,心包得阙阴俞,脾经得脾俞,肾经得肾俞,
肝经得肝俞,大肠经得大肠俞,小肠经得小肠俞,三焦经得三焦俞,胃
经得胃俞,膀胱经得膀胱俞,胆经得胆俞、
因为比较好记所以就不作口诀了,只对俞穴与募穴得关系作一些介绍: ﻫ俞募穴均为脏腑经脉之气所输注、结聚得部位、皆可治疗相应脏腑得疾
病,但二者得主治作用又各具特点。

有书云:“阴阳经络,气相交贯,
脏腑腹背,气相通应”。

经气可以由阳行阴,由阴行阳,阴阳互通,腹
背前后相应,从而达到阴阳相对平衡与维持正常得生理功能。

ﻫ“俞募穴"就是“俞穴”与“募穴”得总称。

当机体发生病变,还有“阳
病治阴,阴病治阳"之说。

阴证,含有“脏病、寒证,虚证”之义;阳
证,则含有“腑证、热证、实证”之上义。

在临床上,“背俞穴"偏于主治阴性病症,“腹募穴”偏于主治阳性病
症。

当脏腑器官发生病变时,相应得俞、募穴上可以表现出某些异常得
变化,如皮肤变色,凹陷,突起,按压有结节、条索状,半球状得异
物。

在治疗之上,“俞募穴”不仅对脏腑病症有良好得治疗作用,而且
对各脏腑络属得器官及皮肉筋骨病亦有一定得治疗作用。

如肝俞,为肝
脏之气直接输注之处,有疏肝养血之功,主治肝脏病变,因肝“开窍于
目”,故取肝俞可以养肝明目,又因“肝在体为筋”,还可以治筋脉挛
急病。

ﻫ1。

俞募相配:又称腹背配穴。

募穴在胸腹,与背俞相对,二者一前二后,一阴一阳,相互协同,对治疗脏腑病症疗效颇著,在临床中应用得十分广泛,尤其就是症状比较错综复杂得患者用配穴得疗效最佳。

ﻫ2.募合、俞原配合:
即分别将本脏腑得募穴与本脏腑合穴相配,本脏腑得背俞穴与本脏腑原穴相配,属于远近配穴法。

由于募穴主治偏重阳性病症(包括腑病、实证、热证),背俞穴主治偏重于阴性病症(包括脏证,虚证,寒证);合穴主治内腑,偏于通降;原穴主治内脏偏于扶正祛邪,故募穴与合穴相配对于治疗腑证,实证,热证效果较好,而俞穴与原穴相配则对脏证,虚证,寒证较为适宜。

此外,临床取用俞、募穴时,还可视不同病情,根据经络理论结合各种配穴方法,灵活加以运用、
七、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就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得8个腧穴。

故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

ﻫ八脉指得就是: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任脉、督脉、冲脉、
带脉。

A八脉交会穴分别为:
1、阴维脉:内关。

2、阳维脉:外关。

ﻫ3、阴跷脉:照海、4、阳跷脉:申脉。

5、任脉:列缺。

6、督脉:后溪。

ﻫ7、冲脉:公孙、8、带脉:足临泣。

八脉交会穴在临床应用上十分广泛,临床上应用时常将八穴分为四对,上下配穴以治疗疾病:
1、内关、公孙(治疗胃、心胸病变为主)。

2、后溪、申脉(治疗目内眦、颈项及耳肩等处疾患)。

3、外关、足临泣(治疗目外眦、颊、颈、耳后、肩得病变)。

4、列缺、照海(主治肺系、咽喉、胸膈得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