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政治艺术生高效复习知识整合(精华应用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货币、纸币、价格、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关系
(1)货币、纸币与价格:纸币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所以纸币发行量多少,可以调节市场上商品的需求量,从而引起价格的波动。

纸币发行量过多,导致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纸币发行量过少,导致纸币升值,物价下跌。

(2)货币、价格、货币政策、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可以分为积极的货币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

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调节市场流通中的货币量,稳定物价。

当经济发展过热时,一般采用从紧的货币政策;当经济发展滞缓时,一般采用积极的货币政策。

2.汇率与企业生产、经济发展方式、消费水平、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1)企业生产: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可以实现出口企业的稳定发展,从而维护我国的经济稳定。

(2)经济发展方式:协调出口、投资、消费结构,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消费水平:减少国外市场活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稳定物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通过国际贸易实现利润共享,资源互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稳定世界经济秩序。

3.价格、消费、收入分配、宏观调控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系
(1)价格变动影响居民消费。

价格升高,居民购买力降低;价格降低,居民购买力提高。

价格变动有利于引导居民消费趋向。

(2)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调节收入分配,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从而刺激消费,有利于保持物价稳定。

(3)宏观调控是市场调节的有益补充。

国家通过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或法律手段,调节物价,从而引导企业生产和居民消费,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消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消费与生产: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2)消费与经济发展方式:消费、出口、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要想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内需拉动。

(3)消费观念与经济发展: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倡导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消费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刺激消费,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5.不同环境下的企业经营措施
(1)生产
居民投资有利于弥补市场资金的不足,为企业生产提供资金,也是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

(2)分配
我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居民投资有利于拓宽居民收入渠道,增加收入来源,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3)交换
居民投资的增加,特别是对股票和债券投资的增加,有利于增加市场有效需求,弥补生产资源的不足,扩大有效供给。

(4)消费
居民投资的增加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为居民消费奠定基础,但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投资增加,会抑制消费需求,不利于扩大内需。

7.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
(1)
实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原因: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单纯的市场调节会导
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

(2)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实施
8.市场经济三个主体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1)国家:是社会再生产的调控者和引导者,主要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计划,特别是通过财政和税收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与需求,维护社会公平的分配,为社会再生产打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2)企业:是社会再生产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在市场竞争中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并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但是企业生产必须依据消费者消费需求和国家宏观政策。

(3)劳动者(消费者):劳动者是企业生产必需的前提条件,劳动者只有实现就业,才能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作为消费者,消费趋向引导着企业生产,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并且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直接影响着消费水平,制约着企业生产。

9.宏观调控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1)生产:国家一般通过财政和税收手段,通过对商品价格的干预,引导企业生产。

同时通过行政命
令和立法,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2)分配:再分配中通过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强化税收调节,防止两极分化,并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保障人民生活的作用。

(3)交换:货币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媒介,国家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控制市场流通中的货币量,调节社会供求的关系。

(4)消费:宏观调控对个人消费的调节主要通过调整消费税,以及行政命令的形式实现。

如提高白酒的消费税,提高奢侈品的消费税,降低低排量汽车的购置税,通过影响价格,引导消费趋向。

10.科学发展观在不同模块中的体现
(1)经济生活: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2)政治生活:科学发展观主要体现在党和政府的具体行为中,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体现了政府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体现了党的性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民主执政的执政方式、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3)文化生活: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主要体现在文化产业发展、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上。

(4)生活与哲学:从唯物论上看,涉及意识的作用,按客观规律办事。

从辩证法上看,体现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

从唯物史观上看,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社会意识的作用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消费者:丰富消费市场,提高消费水平,促进劳动者就业。

(2)企业:注重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树立正确的经营战略,坚持市场多元化;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树立竞争优势;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培育自主品牌;学会运用世贸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提升国际竞争力。

(3)国民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优化消费、投资和出口的比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引进外资、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推动经济结构转变;有利于拉动出口,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1.我国公民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1)为什么要依法有序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
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依法有序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②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创新民主形式,依法有序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③依法有序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④能否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决定着我们能否真正地享受民主生活,也是对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检验。

依法有序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⑤依法有序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有利于党和国家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有序和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区别是什么?
①是否遵循宪法、法律、规则和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②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③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3)公民怎样依法有序进行政治参与?
①遵循宪法、法律、规则和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②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③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④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

2.人民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4.我国政府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地位、作用
最高地位,即全国人大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最高地位;了解具体行为,即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主要由政府来进行。

图示中国共产党、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的关系
6.区分政治生活中各行为主体的职能、权力或权利
(1)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

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世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2)世界仍然很不安宁。

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

(3)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

(4)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5)国际关系复杂多变,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8.多角度理解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措施
(1)有利于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2)有利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建立并完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

(4)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国家安全。

(5)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

(6)有利于促进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

10.主体分析法在政治生活中的运用
政治生活涉及的主体主要有公民、人大代表、村民或居民、政府、人大、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人民政协、司法机关、主权国家、国际组织等。

在解题过程中,要明确设问对主体是否作出限定,是限定于哪个或哪些主体,我们要根据主体调动和运用知识。

1)各主要主体涉及的措施类知识主要如下:
(1)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参与政治生活应该坚持的原则;依法进行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有序进行政治参与;处理好公民与政府的关系;维护民族团结,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政府:切实履行好职能;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搞好管理和服务,打造便民利民的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坚持依法行政,做到审慎用权,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要自觉接受监督;树立政府权威等。

(3)人大:切实行使好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等;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处理好人大与人民、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

(4)人大代表:切实履行好密切联系群众、协助宪法和法律实施等各项义务,行使好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等各项权利。

(5)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努力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努力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处理好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接受民主党派监督。

(6)民主党派:围绕着其参政的基本点,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等;加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等。

2)各主体涉及的原因方面的知识主要如下:
(1)公民:公民有权利做某事,公民有义务做某事,公民坚持参与政治生活原则的具体要求,公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重要性和意义,等等。

(2)政府:政府的性质决定的,政府切实履行职能的需要,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意义,政府接受监督的重要性和意义,政府民主和科学决策的意义,等等。

(3)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决定的,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意义,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要求,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等等。

(4)人大:人大的性质、职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地位、人大与人民的关系、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等。

1.一般意义上文化的作用
(1)文化对社会的作用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文化对个人的作用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③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个别意义上文化的作用
(1)民族文化: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中华文化: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4)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国民教育,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6)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7)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多角度理解提升文化竞争力的举措
(1)方向和道路: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3)精神文明: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民族精神家园。

(4)文化交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5)文化传承: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6)文化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7)科学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4.怎样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
(1)首先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

(2)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3)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

(4)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5.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3)把握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4)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6.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2)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7.理解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之间的关系
8.全面认识科学技术的作用
(1)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之魂。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国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要求。

(2)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弘扬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必须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

10.中华文化与前后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1)中华文化对人的影响。

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使人们在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

(2)中华文化与文化传播。

我们既要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3)中华文化与文化继承。

中华文化是在不断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展的,这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之一。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应该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4)中华文化与文化创新。

我们必须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中华文化的创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5)文化的力量与中华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11.全面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
(1)民族精神对人的影响。

民族精神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

(2)民族精神与综合国力。

弘扬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3)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弘扬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

(4)民族精神与文化发展。

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特征,民族精神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与时俱进的体现。

根据时代的进步、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5)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之魂。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6)民族精神与文化建设。

加强文化建设包含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加强文化建设的要求,可以反过来推进文化建设的发展。

(7)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12.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2)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3)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素质。

(4)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提高青少年辨别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眼力。

(5)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13.为什么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文化的实质与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3)文化与综合国力。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4)文化对人具有重要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既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又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要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6)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关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4.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