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阳刚的原生态舞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揭阳风情简介

罗少杰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换一个角度便是一方人哺育了一个地方,使那个地方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

水城揭阳,以山的灵性,水的柔情;江流的活力,海洋的气息;历经两千多年风雨变迁,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韵,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民间艺术,并养育了千千万万素朴、真诚的揭阳人民。

有从揭阳走向世界各地的三山国王民俗文化遗产,有“唐宋遗音”、“华夏正声”之称的古朴儒雅,轻快悠扬的揭阳潮州音乐;有体现人民群众喜迎新春,祈求幸福吉祥的榕城“行彩桥”的民俗活动。蜚声海内外的独具雄风浩气、斑斓色彩的“普宁英歌”、“普宁嵌瓷”,编织成一方水土奇丽炫目的花环;让人们充分感受着揭阳原生态的艺术奇葩!

惠来惊险的飘色、隆重的妈祖诞,龙砂壮观的竹竿彩凤,乔林美丽的烟火火龙,多姿多彩的揭阳过年,元宵灯会;处处演绎着揭阳各地素朴的民俗风情。

除此之外,充满客家风味的揭西擂茶,遍布揭阳各地的端午粽子,无处不在的特色小吃等等都在呈现着古老、本色、民间的揭阳风情!

古朴、阳刚的原生态舞蹈

——普宁英歌

罗少杰

英歌舞是集锣鼓、武术、舞蹈为一体的独特的立体的民间传统舞蹈,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主要流行于广东潮汕和福建闽南等地。揭阳的普宁是英歌舞最为盛行的县市之一。在解放前,许多农村男子以不会跳英歌为耻,以善跳英舞为荣,有许多女子择偶的首要条件就是要男子会跳英歌。如今英歌舞不仅在粤东地区盛行,而且流入到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地区,有不少潮籍华侨会馆,逢年过节,都以《英歌舞》作为欢庆的节目。

这种独特的大型集体舞表演时,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刚劲有力,节奏铿锵,充满阳刚之气;具有扬正抑邪、吉祥平安的象征意义,几百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推崇。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普宁焊塘有一位名为成技的艺人创编了“英歌舞”,并且传教给当地百姓。到了咸丰年间,铁山许亚梅、大长陇陈娘康以借唱英雄为名练习武艺,以备义师再起,这就是普宁英歌较早的传人。

从那时开始,英歌便在普宁民间生根发芽,并广泛流传,成为百姓心中最重要的集体活动。每年的春节元宵,普宁各地几乎都举行盛大的迎神赛会艺术游行表演,在南山、泥沟、涂坑、咸寮、焊塘等地方的这些游神队伍中,便少不了大型的英歌舞队。舞队穿街过巷,仪

式庄严神圣;表演者勾画了各种风格的独特脸谱,按照梁山英雄好汉的形象造型,穿武士服,紧身短打,手执特制双短棒,在喧天的锣鼓声中叩击起舞。表演时,队列变化多姿,有“双龙出海”、“猛虎下山”、“长蛇挺进”、“四虎并驱”、“粉蝶采花”、“孔雀开屏”等共18套式;动作五花八门,有“布田”、“洗街”、“旋槌”等;场面恢宏,气势磅礴。从“下山打探”、“急水渡泊”、到“化妆卖艺”、“乘机闯府”、“救卢出府”、最后是“英雄会师”、“凯旋归山”、“欢庆团圆”等。阵形和动作都是从古代的练兵和攻城阵法演变而来,变化多端,整个表演过程锣鼓喧天,舞者戴着千奇百怪的脸谱,踏着激越紧密的鼓点,齐声吆喝、挥臂扭腰、弹跳击槌,在腾、挪、跳、转、闪之间,表现了梁山泊英雄的机智勇敢、锄奸除恶的豪迈气概与战斗风貌;也体现了潮汕地区原生态的文化特色,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古战场的悲壮与激烈,让人们在惊心动魄的场面中感受揭阳最具民间风情的艺术奇葩的文化意蕴!

普宁过年过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男女老少倾户而出,集体加入到这场盛大的迎神赛会活动中;英歌锣鼓响遍每一个角落,英歌所到之处,人们携幼扶老,闻声而来,将舞队团团围住。这时舞者的踏步声、扣棒声、吆喝声,乐队的锣鼓声,连同观众的欢呼声、喝采声和鼓掌声,齐声汇集,震撼人心;这可谓是中国南方农村最古朴、最原生态的全民狂欢节!

游神、舞英歌、辞旧迎新,祈求在新的一年有“好彩头”,能平安吉祥,大富大贵。英歌舞在普宁地区成了百姓心中英雄的化身,吉祥的象征,也成了驱赶邪恶的超常力量。所以,当地的大型建筑的奠基、落成、庆典时,都要请英歌队来大舞一番,以驱除妖魔鬼怪,保卫居所平安。在普宁民间,人们只要听到英歌锣鼓声,就会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在自家门口做好迎接准备;当英歌到时,房屋主人便鸣炮邀请舞队进入院内表演,他们认为英歌队舞过的地方,能让人永保平安、做事如意。

因为这种美好的祈求与祝愿,使英歌广泛流传,并逐渐演变成揭阳最具地方特色的立体的民间舞蹈。它以威猛刚劲、雄浑粗犷和奔放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原始的力与美的震撼,体现了中华民族勇敢坚强、团结战斗、迎难而上的可贵品格和精神风貌。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补白:

1.清初潮州知府吴颖在《潮州风俗考》中提到:“农都春是数十辈,插秧田中,命一人挝

鼓,每一鼓一巡,群歌竞作,连日不绝,名曰秧歌。”

2.张华云的《岭海岁时记》亦云:“秧歌(又叫…英歌‟)遍于乡社,岁暮元宵,酬神赛会,

经常斗唱;有扮演梁山好汉的,执棍挂鼓,配以锣钹,边行边舞,叫…英歌前棚‟;有扮民间故事,唱打花鼓等等,配以笙笛弦乐,锣鼓板钹,叫…英歌戏‟。”

3.被誉为“中国汉族男子汉典型舞蹈”、“英雄之歌”、“阳刚之舞”。

4.方志载:"正月十五日,有善歌者自为侪伍,妆演方阵迹,迎神衍巷","为赛神灵沸管笙

签,衣香簇影满春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