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城建设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名:卫星城建设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摘要]:通过介绍卫星城的概念,发展历史,分类,作用,圈层理论在卫星城的应用以及我国卫星城发展现状,从中发现我国大城市在卫星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的对策和意见有建立更高层次的领导、协调机构、给足政策,突出特色、确定各卫星城所承担母城的功能定位、增强卫星城的产业支撑能力、加大区域中心的辐射和带动力,扩大本区域的扩散效益。最后总结出母城在卫星城时务必都保持着对卫星城的极化和扩散效益的存在的结论。

关键词:卫星城存在问题对策

越来越多资料表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发展进程的脚步也“步步紧逼”,刻不容缓,促进城市化发展主要受“推力”和“拉力”两种力量控制着。第一是来自农村生存环境恶劣一系列原因导致人们愿意背井离乡的推动力。其中包括三个方面的原因。一.农业的“季节性”性失业现象所带来的生产停滞和无法获取收入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的“推力”因素之一。二.人口剧增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人地关系紧张,农村生存环境恶化,过多的劳动力束缚在“僧多粥少”的土地上,于是解决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不仅在宏观层面上需要关注,微观到个体农户家庭身上,也自发性地转移到城市去。三.中国过去实行的“农业促工业”的发展道路使得工农业也发展变得畸形,受到过多照顾的工业生产出来的工业品的在价格上长期压制农产品。第四.农业生产的边际收益递减性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动”因素之一。[1] 关于城市“拉力”是指来自城市相对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经济待遇等原因导致的吸引力,或者说是城市对农村所展现出来的独特魅力。其中,城市的繁华富裕,较高的就业率,更好的发展前途等因素都会对城市化拉力的形成产生促进作用。

然而,过多人口涌入城市所带来的弊端包括住房问题,交通拥挤,社会治安,福利保障以及社会歧视等诸多因素,为了而解决城市化的弊端,国内外讨论的声音众多,但是大概认可的方式只有两种[2]:一是大城市的发展及周围地区的扩散,即卫星城。大城市周围地区应接受城市的扩散效应,使之产生一定规模,一定产业,能够接受扩散的城镇,才能成功分流一部分城市的人口,产业。所以,大城市的人口和产业向郊区转移,主要早就一拼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中等规模左右的城镇和卫星城。这个是本文要讨论的模式。二是小城镇规模的夸大和功能的提升,增强人口吸纳能力和扩大就业能力,形成一批各具风格和特色鲜明的中小城市群,这是比较传动的城镇化的方式。

1.卫星城概念和历史发展。

1.1卫星城的概念

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因其围绕中心城市象卫星一样,故名。1.2历史发展

卫星城发展阶段

第一代卫星城即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

第二代卫星城则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居民可就地工作;

第三代卫星城,基本独立于主城,具有就业机会,其中心也是现代化的;

而现阶段的第四代卫星城,为多中心敞开式城市结构,用高速交通线把卫星城和主城联系起来,主城的功能扩散到卫星城中去。建立卫星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大城市人口过分膨胀,疏散大城市的部分工业和人口,同时也是为了抵销大城市对周围地区的人口吸引力。

2.卫星城分类

卫星城市同母市间尽管距离远近不同,但在职能上具有明显的从属关系。卫星城市按主导职能分为工业、居住、科研与文教3类;按位置分为里圈及外圈(以到母城市中心区耗用5小时作为划分里、外圈的标准);按发生过程分为自然发生(即处于特大城市影响范围内的村镇自然变质,导致城镇规模变大,与中心城市联系增多)及人为规划发生;按其与母市的关系分为完全从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

2.1工业城:即半独立式郊区城镇,内有从中心城市迁入的或新建的大批工厂,并建有相应配套的居民住宅与生活服务设施。

2.2生活城:即“卧城”,主要是居民住宅区以及相应的文娱生活服务设施。

2.3文化城:集中设置科学研究机构、文化教育机构,并配有相应的生活服务设施与居民住宅,如科学城、大学城等。建立卫星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大城市人口过分膨胀,疏散大城市的部分工业和人口,同时也是为了抵销大城市对周围地区的人口吸引力。

3.卫星城的作用

3.1卫星城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城市由于工业和人口过度集中而带来的住宅紧张、交通拥挤和环境质量下降等城市问题。

3.2卫星城的建立,发展的具有城市生活的便利与乡村宜人的自然景观相结合的中小城

市,并重视农业发展,使之成为经济上可自主、生活环境优于大城市。

3.3卫星城的建立,把城市规划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促进了各国经济的繁荣,文明程度的提高。

3.4卫星城的建立,促进了各国现代化城市的发展。

3.5城市郊区化的现象正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出现,组团式的独立新城是主要的发展方向。郊区化及新城的建设使大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城市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信息通讯等走向一体化,形成大都市区,有利于建设生态型、现代化城市。[3]

4.卫星城与圈层理论

卫星城镇的规划、建设圈层结构理论的应用之一。卫星城镇的布局具有很强的向心性空间层次分化特征,一般是围绕母城由近及远地圈层状配置卧城、工业城、城市疏散点。不少国家的城市规划师均试图用圈层扩展理论指导卫星城镇的规划、建设,以解决特大城市过分拥挤的种种弊端。

4.1在圈层理论中,每个城镇有各自的圈层状态,都有较明显的直接腹地,故各个城市对周围圈层的影响范围都是有限的,圈层大小与城市规模,城市对外交通的便利程度(易达性)、城市对外辐射程度成正比例。在城市密集区,圈层会产生交错叠置现象,因曾是客观存在着等级系统,故各个以城市为核心的圈层也相应的等级层次系统。

4.2圈层理论中,从内到外最少可以分为三个圈层,即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个圈层有许多各自的特征:

4.2.1.内圈层是完全城市化了的地区,基本上没有大田式的种植业和其他农业活动,以第三产业为主,人口和建筑密度都比较高,低价较贵,商业、金融、服务业高度密集。内圈层是地区经济最核心部分,也是城市向外扩散的源地。

4.2.2.中圈层是中心城区向乡村的过渡地带,是城市用地轮廓线向外扩展的前缘。城市边缘区是城乡结合部,体现在四个方面:一在位置上,处于建成区外围,是城镇与乡村的衔接地带。二在功能上,具有城乡二重性,发生着由乡村想城市的逐渐转变的过程。三在社会文化上是城乡社会习俗、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相互交错和衔接地带。四是在空间景观上,是变乡村景观为城市景观。

4.2.3.外圈层可称为城市影响区,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农业活动在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与城市景观有明显差别,居民点密度低,建筑密度小。

5.我国卫星城的现状。

自1915年美国人泰勒正式提出并实用“卫星城”这个形象概念来将近一百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