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未来发展及变革趋势研究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行业未来发展及变革趋势研究报告
一、近十多年来银行业发生的变化
在现代银行业发展变革过程中,危机经常是推动变革的重要原因。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是推动近十多年来全球银行业变化的重要因素。危机对美国及欧洲一些国家乃至全球经济造成重大冲击,各国相继采取措施对银行业机构进行救助,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并对危机发生的教训进行反省,对监管政策进行调整。这些措施深刻地影响到银行业的发展。
利差收窄。为了推动经济复苏,主要经济体采取了量化宽松政策,一些国家中央银行大幅度下调利率,甚至采取负利率政策。全球银行业利差出现明显收窄的趋势。例如,从2020年第一季度净息差来看,美国为3.13%,较2015年下降39个基点;欧元区为1.4%,较2007年下降62个基点;日本为0.82%,较2007年下降71个基点。利差的收窄,加之监管成本的上升,造成近十年来全球银行业盈利水平的下降,如从全球主要银行业ROE、ROA数据看,次贷危机之前,ROE一般在20%以上,ROA 一般在1%以上,而目前多数银行ROE低于10%,ROA在0.7%左右。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发展,中国银行业盈利水平也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中国银行业ROE
从2010年20%左右持续下降到当前的10%左右,ROA从1.2%下降到0.8%左右。
监管政策的调整。次贷危机后,各国及巴塞尔委员会、金融稳定理事会等机构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新措施完善银行业监管体系。在业务上,以美国沃尔克法则为代表,降低了银行自有资金进行基金和股权交易在其资产中的占比(2020年6月被重新修订)。同时,也促成了银行业不断降低业务的复杂性,全球大银行普遍减少了衍生产品交易,如高盛集团衍生品资产在交易资产中的占比由2009年的22%下降到2019年的12.7%。对资本充足率要求和流动性监管要求提高,资本充足率普遍提升。增加了逆周期调节因子。确立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增加了附加资本项,提出了总损失吸收能力要求。通过改变会计准则,如IFRS9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由“已发生损失法”改为“预期损失法”,同时资产减值覆盖范围更广,将贷款承诺、财务担保等表外资产纳入计提准备范围,银行业拨备水平不断提高。以美国监管机构为典型代表,强化了对银行业机构合规反洗钱的检查及处罚力度,银行业遭受了空前的处罚。超强的监管举措,增加了银行业的运营成本,不过也打造了更为安全的银行业体系,如从全球金融业风险评估看,相比于
2008年全球风险状况,2018年来自银行业的风险是下降的。
技术的变革和冲击。技术的应用,推动银行业后台集中和中后台自动化程度提升,也出现了前台智能替代,甚至导致网点的无人化,进而,物理网点被线上服务所取代,各大银行纷纷减少物理网点。在关闭国内物理网点的同时,一些银行业机构也出现了国际化业务的收缩,这既出自战略考量,恐怕也是对技术变革的一种反应。近十年来,一些互联网公司依靠新技术推出便利、快捷的金融服务,从而不断在各种业务领域蚕食传统银行业,银行业务生态正在产生重大变化,以致人们不禁提出疑问:传统银行机构是否在被取代的路上?
非银行金融机构作用得到加强。银行业曾经在很多经济体的金融业中居于主导地位,这种状况正在发生变化。如从全球金融结构中的占比看,银行业资产占比呈下降趋势,2002年为45.8%,2018年下降到41.9%。包括对冲基金、其他投资基金等在内的其他金融机构资产占比由2002年的32.2%上升到38.6%,占比越来越高。这种趋势延续了“去中介化”的历程,体现出直接融资作用的增强。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规避银行业相关监管
规则,其杠杆率明显上升,因此,非银行金融机构成为次贷危机后全球金融风险上升的重要推动力量。
2020年在全球发生、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成为银行业变革的推动力量。疫情对银行业产生了两方面直接影响。一方面,疫情发生后,各国迅速采取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推动或维持了全球利率低水平,银行业利差持续收窄。在疫情冲击下各国经济都出现了收缩的趋势,有些经济体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而这还是在目前疫情防控尚未出现拐点时的状况,最终的衰退程度还有赖于后续界定。即便如此,经济的衰退对银行业的影响也在逐步显现出来。银行业面临不良资产的上升,因此,很多银行机构在上半年大幅度提升拨备水平以应对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银行利润会大幅下降。另一方面,疫情强化了线上交易模式。居家办公和社区封锁成为控制疫情的基本规范,人们尽量选择线上交易满足日常所需。银行机构要适应客户线上交易所需,就要提供与之相应的金融产品,疫情催生的线上交易也许意味着消费者行为的持久改变,银行业要从渠道、业务流程和管理等层面建立全新的线上模式,或者更好地融合线上、线下服务,才能适应未来客户的需求。
这两方面变化是对银行业过去十年来变化趋势的延续和强化。全球银行业格局继续发生变化。欧美大银行资产规模放缓,杠杆率降低,一些机构还在调整全球化的发展策略,出现了地域收缩的趋势,例如,苏格兰皇家银行资产规模从危机前的全球第一降到现在全球二十名之外,收缩成主要立足于英国的区域银行。近年来,汇丰银行也不断收缩地域和业务范围。单从资产规模扩张的角度看,欧美银行业似乎实力有下降的趋势,但实际上,欧美银行业在管理体系、产品的创新能力、复杂产品的交易、跨境业务拓展、制定银行业规则方面仍然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它们在收缩资产负债表的同时,资本实力、技术体系则得到提升,应对风险的基础更加扎实。在市场出现极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下,业务的收缩也许是应对冲击的一种可选策略。
次贷危机的影响巨大,它促使人们思考导致危机的深层次原因。银行业机构广泛参与次贷资产的交易,银行业机构资本的不足、杠杆率的上升只是导致危机发生的表面现象,而其背后则是经营管理者对利益过度追求的动机。银行业机构的激励约束机制存在着重大缺陷。很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反思,如艾伦·格林斯潘,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奇在《繁荣与衰退》一书中提出,“华尔街金融机构的组织架构变化鼓励着金融从业者从
事高风险业务。各家投资银行都会常规性地借取高倍杠杆。这些投资银行传统意义上都是合伙制企业,在这种体制下,合伙人需要共同或单独承担企业倒闭造成的风险,所以他们很少通过杠杆形式开展业务。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几乎所有大型投资银行都从合伙制转为上市公司。没有人在这场金融危机中被迫宣布破产,并且其中大多数金融家还有足够的钱过上和国王一样的生活”。尽管有这样的反思,各国目前推动完善银行业公司治理机制的措施还很不够,实际上,银行业公司治理机制与其他类型企业激励约束机制并不存在实质性差别,它们都是基于现代西方市场经济规则发展起来的。银行业治理机制的缺陷也同样存在于其他企业。利益相关者是一个好的概念,但实践中很难体现出除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之外的角色利益。
二、银行业未来前景
银行业的前景是由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决定的。银行业未来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其生存空间取决于在未来全球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价值。从实体经济发展看,经济转型升级和新业态出现呼唤着新的融资方式和金融服务方式,银行业的传统职责和传统服务效率已经很难适应新业态发展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