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学习课程005入则孝之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入则孝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那么如果父母身体不好父母生病了,子女应该怎么做才是真正的孝顺呢?《弟子规》在入则孝的篇尾提出如果父母去世了,子女应该遵守的规矩和礼仪,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弟子规》的要求还有必要遵守吗?

入则孝之四;

尊长或者父母,亲友都是吃五谷杂粮的凡人,既然吃五谷杂粮,那么谁都逃不过“病”这一关。一般的人尤其上了年纪,往往会发现各种各样的病痛,遇见尊长生病了,小辈应该怎么做?这也是《弟子规》考虑的一个范围。

《弟子规》讲;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如果尊长生病了,那么要先尝药,小辈要先把药尝一尝,要白天黑夜尽量伺候在身边,不要离开尊长的病床。

这里边,当然也有几点要解释的。古代的中国人,

起码汉族人,基本上服用汤药,丸药在古代不如汤药普遍。所以这个药煎煮好了以后,小辈是应该先尝一尝,是不是太烫,然后再给尊长服用。这个规矩今天没了,我小时候亲眼看到过;我祖母上了岁数了,她喝药,我当时就很奇怪,我小时候不懂。我还以为药好喝呢!我看见我父亲,我的姑妈把药去给我祖母喝的时候都自己先尝一口的,我不懂,我以为是好喝,有一天,我还费劲去偷吃了。我奶奶很宠爱我,我套套站在旁边,我一看奶奶还有喝剩下的一点,我一喝差点没哭死我。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中药有多苦、实际上这个规矩现在没有了,但是早几十年是有的,所以这个药是要先尝一尝。而昼夜侍、不离床、这里这个床没有争议,就是指我们今天这样的床,唯一不同的是,古人是架子床。古人这个床外边还有一块踏板,旁边有个柜子,有的旁边还有一个小椅子的,是可以让人坐在小椅子上守夜,或者躺在踏板上的,因为我们知道在古汉语里面床的意思很多,但是《弟子规》里的这个床毫无疑问就是指我们今天睡的床,要求小辈这样做。而这样的语句,我们也要注意,《弟子规》《三字经》等等中国蒙学读物貌似简单可真不简单,里边的话应该说无一字无来历。

我们讲了那么多历史故事就说明它是从历史事实

当中总结出来的。而且有的时候它整句句子都是从古籍当中来的。比如这里;亲有疾、药先尝、来自于那里大家知道吗?来自于《礼记-曲礼下》,《礼记》里有这样的话;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所以《弟子规》就把《礼记》这个话重新做了一个安排,用到了里边。

一个人是否真正孝顺,在父母生病的时候最能够看出来,尤其是当父母病重长时间卧床不起的时候,更是考验着子女的孝心,而在中国古代就有很多尽心尽力照顾久病父母的故事,其中尤其以-汉文帝亲尝汤药的故事-最为感人。那么这个故事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小辈在尊长有病的时候,要先尝汤药,要衣不解带,这是中国传统提倡的很基本的孝心,这样的例子,这样的故事,没有办法举,在传统当中你翻开史书,触目皆是。在这里我给大家;还是从《二十四孝》里边来举一个例子。

这个故事叫《亲尝汤药》,你看,就这个故事,完全对应的。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呢?还不是一般人—汉文帝刘恒,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这个大家都知道,而汉文帝就是刘邦的第三个儿子叫刘恒。这位刘恒是一个大大的孝子啊!非常有名。他对他的母亲非常地孝顺,从来也不怠慢,这是有名的。有一天或者说有

一次他的母亲(那时候还不是皇帝,还没有成为汉文帝、刘恒作为一个皇子)他的母亲得了病,刘恒急坏了,非常着急,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躺在床上,卧床不起。刘恒贵为皇子亲自为母亲煎汤药,日日夜夜守候在母亲的病床前,每次要等到母亲睡着了,他才趴在床边睡一会儿,但是大家要记住汉朝没有床,那母亲应该是睡在地上,像日本今天这样的睡法。汉朝没有床的,也是睡在地上,所以他在台阶底下或者在母亲的卧席旁边,趴着睡一会,他每天都为母亲煎药,而煎完了药以后,自己总是先尝一口,看看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去给母亲喝。这段话不是民间传说,这段话鉴于《史记-袁盎ang列传》鉴于正史。是非常可靠的。所以刘恒孝顺母亲的故事在朝野广为流传,当然考虑到刘恒所处的特殊的历史时代和特殊的历史环境,也有学者讲;他之所以要亲自尝一尝汤药是为了防范别人对他母亲下毒,因为那时候有宫廷的斗争,那么即使这样,不应该说刘恒的孝心更大啊!对不对?因为如果有人下毒不是他先死吗?应该说这个孝顺是不变的。

而我们讲;久病床前无孝子,这是中国过去一种看透世态炎凉的话。但是刘恒毫无疑问是个例外。母亲卧病三年他一直这么伺候。

汉文帝以仁孝之名闻天下,大家千万别忘了,汉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盛世的主人公,《文景之治》是吧!在刘邦以后汉朝很快就恢复了生机,本来是经过战乱的,人民休养生息,人口快速增长,社会生产快速恢复,为什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汉文帝在社会上提倡=仁孝=汉文帝在位的时候,多次颁布诏令,要赈济孤寡老人,所以文帝的时候孤寡老人国家都有照顾的,在汉文帝的时候还在国子学中(国子学就好比今天的国立大学)设立了《孝经》博士。提倡讲授《孝经》,所以这就让他在在位的时候赢得了民心,改良了社会风气,培养起了社会的一种内在的生机,就有了著名的《文景之治》。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晚清名臣张之洞是清朝洋务派的代表人物,素来非常孝顺父母,但是在一封家书中张之洞却承认自己犯了大不孝之罪,是个不孝子,那么张之洞究竟做了什么大不孝的事呢?

我再给大家举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张之洞,是清朝末期军机大臣,这个张之洞是个了不起的人,在中国清朝晚期的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当中,自强运动当中,他是立过大功的。今天的武汉之所以有如此好的基础,是离不开张之洞的,那这个人是一个非常孝顺

的人,张之洞他在外边当官,他大概就在当地寻找了很多补药寄回家去,但是这个补药啊,不一定适合他父母服用,所以他父母一服用啊!胃不舒服,吃坏了。他写的《致双亲书》今若果系胃病,由误服补药所致,则儿之罪,实通于天。他讲;哎呀,我的罪同于天啊!他说我一好心干了坏事,马上检讨,怎么检讨呢?他讲;“不知医道者,不可以为人子。”这是中国古代传统,就说如果一个儿子或者子女小辈,对医学的东西一点都不懂,是不够做儿子的资格的。中国古代为什么中医民间那么多?中国古代又没有这种学校的,像今天中医药大学,没有的,很多人是什么?父母久病,子女成良医。父母病,为了伺候,尝药,不停地尝,中医是一个经验科学,尝,然后慢慢慢慢自己通医理了,就成为医生了。

而张之洞接着又讲;儿枉读书二十余年,而竟于事亲之道,有所未尽,且罔(wang)轻重,陷父亲大人于此,更痛恨无极。他是进士出身,探花一甲第三名,他说我枉读了二十多年书,居然对于侍奉尊长之道啊!我都没有学透,没有学精,因为他不懂医。所以我心里过不去。接下来一段话可是真的是太感人了!他讲;昨日考试生员,出题,父母唯其疾之忧,试卷中有袁凡一篇,沉挚剀切,已令儿挥泪不已。且看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