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泸水县傈僳族丧葬文化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

丧葬文化,主要是指与死亡相关的人类创造的社群活动中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其内容涉及实物、信仰、心理、伦理、道德、艺术,以及由此而延伸展开形成的诸如临终关怀、遗嘱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观念、殡仪习俗、丧仪文化、葬文化、祭祀文化、葬仪经济、殡葬科技等相关活动。随着当今社会生活的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葬礼呈现出重敛厚葬的特点,仪式的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奢华。有地位和身份的人更加如此,由此引发了我对傈僳族丧葬文化的关注和思考。

怒江地区生活的傈僳族属于黑傈僳支系,信仰原始宗教,后来随着基督教的传入,受西方传教士的影响,大部分怒江傈僳族开始信奉基督教,与本民族原本信仰的原始宗教相结合下形成独特的宗教信仰。在此影响下,傈僳族人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丧葬礼仪。研究怒江泸水县傈僳族的丧葬文化,是基于我对傈僳族礼仪文化的注重,因为,分析它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傈僳族丧葬文化的程序、礼节和禁忌,以便开展多民族文化习俗的比较和研究。

一、傈僳族丧葬文化的演变

(一)初期

傈僳族原生宗教是一个以“万物有灵、图腾崇拜”为信仰、以神树和三角架等为象征符号、以杀牲祭灵为主要仪式的宗教文化体系。解放前,在僳僳族社会生活中,各村寨之间虽未形成统一的行政管理机关或明文的法规,但也有世代相传具有一定约束力的不见诸文字的习惯法,来调整人们相互间的关系。这些习惯法就是全体社会成员在生产生活中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如:有关财产的继承,婚丧娶嫁的传统风尚,对债务或契约的处理,对盗窃或其他不法行为的制裁等。这类行为规范大多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迷信色彩,有的也深深打上了封建意识的阶级烙印。当时当地的社会规章比较混乱,自然条件非常的恶劣,人们的生活非常困苦,由于生产力水力的低下和对许多自然现象的不理解,怒江地区的傈僳族也盛行原始的自然崇拜,相信万物有灵。由于迷信鬼神,举行节庆、婚礼、疾病、丧葬都要请巫师(傈僳语称“尼帕”或“尼古帕”)杀牲祭鬼,敬神卜封。在这些宗教活动中,往往宰杀大量牲口,耗费无数粮食钱财,更加加重了人民生活的困苦,加深了种种社会矛盾。

(二)变迁

十九世纪末,西方传教士相继进入傈僳族地区,传入基督教和天主教。传教

士在怒江的泸水福贡一带频繁布道施教,由于当时人民的生活非常瘠苦,社会风气败坏,酗酒、赌钱、抢掠、买卖婚姻,甚至吸食鸦片等陋习甚是猖獗,傈僳族人的生活远比不上汉人,这使傈僳族族群众产生了一种强烈地渴望救世主的集体无意识。在传教士对上帝、耶稣基督和极乐世界的极力美化下,一部分傈僳族人开始信奉上帝,信仰起基督教来,他们严格按照教义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吸烟不酗酒,不偷不骗,不赌钱不信鬼神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并且相较之下,教徒们的生活也有明显地改善。加之西方的传教士也在当地大量的培养了许多傈僳族人自己的传教士,这样一来更利于基督教在泸水地区的传播。因为这些传教士既熟悉自己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吸收了基督教中较为先进的思想。之后基督教在当地大范围传播开来。

教徒们死后都有统一的埋葬地,由传教士(傈僳族称自己的传教士为“传道”、“毕扒”,也叫“诗底扒”)义务诵经,这样人们就不必宰杀大量的牲畜来祭奠鬼神,也不必再花钱来请巫师,减轻了许多粮食财钱的浪费。这样一来更多的人愿意接受基督教义下的葬礼,减少了旧时葬礼的巨大开销,在此影响下几乎每个信奉基督教的村寨都修有一块空地作为公共墓地,人们死后统一埋葬在一定范围内,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仪式过程。

二、傈僳族葬礼的流程

傈僳族把死亡称作“施古”,遵从基督教义,把死亡看作是今生的结束和后世的开始,是肉体的消灭和灵魂的升华,并不是生命的永远消亡。因此,泸水傈僳族非常重视丧葬的办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礼仪,内容丰富、程序固定、庄严肃穆、全民遵守,向来为外族人所称道。

陈奇典在《永北府志》(乾隆)卷二十五中说:“一种,死后火化,抛弃骸骨。”又《永北直隶厅志》卷七中说:“一种,死后棺葬。”上文证实傈僳族在古时候是用火葬或土葬的。①居住在泸水境内的傈僳族,不知从何时起,除孕妇和非正常死亡使用火葬外,一般正常死去的都用土葬。在信奉基督教后,便基本不使用火葬,而且村寨及家族均设公共墓地。傈僳族丧葬仪式独特、繁杂,又很有人情味。

傈僳族人死后,死者配偶一般不参加,由儿女等亲人操办,并请死者的邻居来主持葬礼。傈僳族人比信仰东方宗教的汉族人不忌讳死亡,因为他们相信凡事都有上帝美好的旨意安排,也确信他们日后可以和亲人在上帝的处所相见,且永远同在。所以傈僳族人的葬礼过程中往往没有哭泣哀痛,体现更多的是对亡者亡灵的尊重和祝福。

(一)停放

确定成年人停止呼吸以后,教徒或其亲属会立即联络教会负责人或传道、长执,他们会主动到丧家帮助办理丧事,安慰遗族。与亲属商议丧葬日期后,即时印制“讣闻”(或称讣告、讣音),发送亲戚朋友。这时丧家门上用白纸书写“丧中”、“丧宅”,而不宜书写“忌中”、“严制”、“慈制”、“守制”等等世俗用语。

收到消息后,全村停止生产劳动二至三天,本村居民及亲友携带酒、肉和粮食前往吊唁,并帮忙为死者洗脸浴体。男性死者要剃头,女性则需梳头、编辫、包圆形头帕。男性遗体停放在堂屋火塘右侧,女性遗体停放于火塘左侧。头放地势高处,头前供酒饭各一碗,肉若干斤。野外死亡的,遗体不抬回家。整个过程井然有序,并且依从基督教义参与葬礼的亲属朋友都不可过分忧伤而伤害身心,但也不可在丧宅嘻笑。

(二)“摩左”

逝者遗体要停放到进行“摩左”(入殓与祭奠仪式)的当天才能抬出家门。“摩左”之日需避开死者及其家属的生肖。如全家占齐十二生肖,则可以选定在鸡、兔、鼠日进行。②

“摩左”前一天晚上“毕扒”要为死者念丧经,大意为“我们不愿意弟兄们不知道,恐怕你们忧伤,像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我们若信耶稣死而复活了,那已经在耶稣里睡了的人,神也必将他与耶稣一同带来。我们现在照主的话告诉你们一件事我们这活着还存留到主降临的人,断不能在那已经睡了的人之先。因为主必亲自从天降临,有呼叫的声音和天使长的声音,又有神的号吹响。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以后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所以你们当用这些话彼此劝慰。”(《帖撒罗尼迦前书》第四章十三节至十七节)这样来告慰亡者和亲属死亡不是关上了的门,而是敞开另一道门,那就是通向永生之门,死亡不是结束,而是更美的复活。孝子在堂屋下方安锅庄灶、杀煮小猪、羊各一只,作好各种准备。

“摩左”时间在上午,地点在村外。“摩左”的主要仪式有“毕扒”念经,为送祭礼的小辈的包麻布孝帕、入殓、祭奠死者及就地午餐。

(三)选择墓地

信奉基督教的傈僳族一般葬在教会的公共墓地,墓地一般就选择在村外的空地,以减少对农业用地的占用。这也体现了基督教中提倡的节俭、不浪费的教义。但是具体墓穴的选择中还是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一般由“毕扒”站在一米远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