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理解性默写

子路曾皙冉有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理解性默写
子路曾皙冉有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理解性默写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文三篇理解性默写积累

班级:姓名:

说明:必修下册第一课共三篇古文,精心编辑了三篇文言文的理解性默写。

目录: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庖丁解牛/《庄子》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理解性默写:

①《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

虑地说出各自志向:“_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不吾知也,如或知尔_,

则何以哉?”

②《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道:千乘之国 , 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__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

知方也。”

③《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点)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

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④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⑤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 一路酣歌的

美丽动人的景象: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夫子哂之。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二、《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理解性默写:

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希望齐宣王能够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两句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孟子认为让百性向善的前提是: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3.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三、《庖丁解牛》/庄子

而况大乎!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总结

知识要点 一、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检测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 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12、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表确定语气 二、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 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三、词类活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2、无以,则王乎(本文有多处):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10. 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12、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1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4、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现代文阅读题)《庖丁解牛》一课一练(阅读答案)

《庖丁解牛》一课一练(阅读答案)现代文阅读题 【庄子名言】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井蛙不可以语於海,夏虫不可以语於冰。○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 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l。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jū过隙,忽然而已。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中间)以为经(常),可以 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基础积累】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注音写汉字: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 良庖岁更刀,割也( )( ) 肯綮( )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 ) 吾见其难为( ),怵然为戒( )( ) 膝之所踦( )( ) 新发于硎( ) 奏刀( )然技盖至此乎( ) 砉然向然( )( ) 批大卻,导大窾( )( ) 肩之所倚,足之所履( )( ) 臣之所好者道也( ) 恢恢乎( ) 视为止,行为迟( ) 善刀而藏之( )( ) 乌江自wěn( ) 英雄m( )路斩将y( )旗头悬梁,zhuī( )刺gǔ( ) gū( )名钓誉自jīn( )功伐穷兵d( )武chēng( )目结舌chēn( )目 切中肯qng( ) 游rn( )有余如土wěi( )地chuch( )( )满志 po( )丁解牛pozhěn( )( ) 越zǔ( )代庖ju( )择永zǎi( )史册 【课文内容解读】1.能代表庖丁观点的一句话是: 2.庖丁解牛经过三个阶段,请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3.根据原文中的几句话,写出所衍生出来的成语: (1)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2)技经肯綮之未尝()(3)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4)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5)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课:子路曾皙冉有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理解性默写习题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文三篇理解性默写习题及答案 班级:姓名: 说明:必修下册第一课共三篇古文,精心编辑了三篇文言文的理解性默写。后附有答案。 目录: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庖丁解牛/《庄子》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理解性默写: ①《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_____________,毋吾以也。居则: ,_________,________?” ②《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道: _ , ,加之以师旅,____ ______,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_____________。” ③《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点)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 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__ __,___ ___,__ ___。” 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

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 他说:“。。” 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 理解性默写: 1以吾一日长乎尔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因之以饥馑且知方也 3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4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5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6“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7 夫子哂之。 8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9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二、《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理解性默写: 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希望齐宣王能够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认为让百性向善的前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必背64篇古诗文以及理解性默写题

高考必背64篇古诗文 【初中50篇】 1.孔子语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1.《论语》中,表现学习与按时温习,是一件令人高兴并能提升人的境界的句子是:“, ?” 答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论语》中,表明做君子的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要给人以足够的理解和宽容的句子是“,

。” 答案: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论语》中,表达君子对有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之人的高兴心情的句子是“,”。 答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 ”。 答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论语十则》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 答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论语十则》中阐述对学习应该保持正确态度,切莫不懂装懂的语句是:“, ”。 答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7.《论语十则》中孔子评论孔文子的两句是:“ ,”。 答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8.《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 ,。” 答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论语十则》中的“”一句,人们常用来说明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要好好珍惜它。 答案:逝者如斯夫 10.(2015山东卷)《论语》记载的孔子言论中,用星辰作比喻,形象地表述“为政以德”社会效果的句子是“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学习知识知识梳理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 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二、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 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三、词类活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四、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庖丁解牛的阅读答案

篇一:庖丁解牛的阅读答案 篇二:庖丁解牛的阅读答案 篇三:庖丁解牛的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6题(16分,每小题4分)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 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隙,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13.下面句中加横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乎 b.庖丁释刀对曰 放下c.善刀而藏之 好的 d.进乎技矣 超过14.下列选项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今臣之刀十九年矣”a.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b.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c.善刀而藏之 d.始臣之解牛之时15.下列选项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a.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b.善刀而藏之c.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16.对上面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养生指维护生命的延续,而不使损害本有的生机,主是宗旨的意思,即根本的要义。庄子借解牛说明养生之道。b.刀比喻生命,也就是人。刀用来解牛,就好像人在世生活要接触世上种种困扰和打击。c.在庄子的笔下,本来充满血腥味道、繁重肮脏的解牛过程,却好像是一场美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一样。庖丁解牛时的手、肩、足、膝的动作,宰牛发出的声音:都有节奏,有美感,充满了浪漫气息。d.文章把三年前庖丁用刀的情况跟族庖,良庖用刀的情况对比,衬托出庖丁的超凡技艺。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13.c(修缮,通假字)14.b(动词“到”,的,代词“他”,放在主谓之间)15.d(并列,修饰,何况,转折)16.d《庖丁解牛》阅读答案篇四:庖丁解牛的阅读答案 《庄子》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

高中语文理解性默写整理题与答案汇总

高考语文理解性默写整理 1、《孔子语录》 (1).《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则》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对待事物应保持正确态度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论语十则》中,孔子评论孔文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论语十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人们常用来说明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要好好珍惜它。 (7).《论语十则》中表明孔子非常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复习环节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论语十则》中与今人“举一反三”意思类似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论语十则》中与“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意思相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论语十则》中表明孔子向他人虚心学习的态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论语十则》中.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论语十则》中孔子借物候现象比喻高尚节操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论语十则》中孔子认为“恕”的含义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鱼我所欲也》 (1).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承上启下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明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 归纳(全)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2、保民而王保:爱护,安抚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 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 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示范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危:动词的使动,使……受到危害 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欲:形容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 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7、以一服八服:动词的使动,使……降服 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 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 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四 文言文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2020年高考语文备考艺体生百日冲刺专题20 名篇名句默写

第三篇古诗文阅读 专题8名篇名句默写 【考点精讲】 【考点精释】 考点说明: 2020年《考试大纲》对“名篇名句默写”考试内容所作的规定: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考情分析: 自2014年起,全国新课标卷都采用了情境提示型的默写题(而2013年及以前的默写题,采用的都是记忆型默写),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而非机械识记能力。内容侧重于思想性、教育性和审美性。 (1)范围稳定:只考《考试说明》规定的64篇,不涉及课外名句。如2019·全国新课标卷Ⅰ、卷Ⅱ、卷Ⅲ分别考查了《观沧海》《阿房宫赋》《庄子·逍遥游》《陋室铭》《荀子·劝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重点突出:①突出先秦、唐宋时期的作品,先秦是百家争鸣的时代,散文思想性强;唐宋诗词和散文俱佳;②突出孔子、李白、杜甫、苏轼等名家名篇,如2017·全国新课标卷Ⅲ考查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突出对关键字的考查,如同音字、通假字、生僻字等。如2017·江苏卷“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考生易将填空处“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冯”写成“凭”,就属于对通假字理解错误。 (3)题型稳定而又富于变化:稳定的是,一般三句五空(或两句五空),或一诗一文,或两文一诗等;变化的是,题型由语境式填空题变为情境式填空题。 (4)多考查以下类型的句子:①富有哲理性的句子;②抒发爱国情怀,表明崇高理想、坚强意志、广阔胸襟的句子;③描写优美意境的句子;④反映以德治国、传统美德等方面的句子;⑤格式上比较工整的句子,在结构上侧重于对偶,体现审美性。如2017·北京卷“本诗写到了登高望远,王勃《滕王阁序》中也有登高望远的语句:‘披绣闼,俯雕甍,________,________。’”句中填写的两句就属于第③⑤类。 备考建议: 1.注意四类易错字:生僻字、同音异义字、同义异形字、通假字。 (1)生僻字。如2016·全国新课标卷Ⅲ“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中“嘲哳”易写错。 (2)同音异义字。如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赢得仓皇北顾”中“皇”,常误写为“惶”,“仓皇”,匆忙急迫。而“惶”的本义为“普遍的恐慌”,引申义为“恐惧,惊慌”,考生不了解其义,常常出错。 (3)同义异形字。如2017·全国新课标卷Ⅲ“秋天漠漠向昏黑”中的“漠”,易误写为“寞”。 (4)通假字。古诗文中只能写通假字处误写成本字。如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益州疲弊”中的“弊”,易误写为“敝”。 2.注意古诗文中常常倒置的词语。 古诗文中常有较之现代汉语不同的倒置的词序。如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高中理解性默写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1.《蜀道难》的主旨句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方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3.《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4、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5、李白《蜀道难》中“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两句侧面烘托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千里翱翔的黄鹤不能飞渡,轻疾敏捷的猕猴也不能攀援,不言而喻,人的行走就更难了。诗人的夸张、衬托之笔极写蜀道的高不可攀。 6.《虞美人》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的多与绵绵不断的句子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7. 柳永《雨霖铃》全词情景交融、最为人称道的句子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8.《声声慢》运用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词人兀自独坐,百无聊赖,无所依傍的内心世界的句子有: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六、柳永《雨霖铃》 1、柳永《雨霖铃》一词中渲染分别的气氛,融情入景,准确地传达了一种凄凉的况味的句子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柳永《雨霖铃》一词中刻画分别时痛苦的细节描写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全词上下片过渡的句子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3、柳永《雨霖铃》一词中用了点染手法的句子有三处:①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②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全词情景交融、最为人称道的句子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5、柳永《雨霖铃》一词中虚设别后情景,把离别伤痛推向高潮的句子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七、《声声慢》

庖丁解牛阅读理解答案

庖丁解牛阅读理解答案 庖丁解牛阅读理解答案 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隙,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3.下面句中加横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乎B.庖丁释刀对曰放下 C.善刀而藏之好的D.进乎技矣超过 14.下列选项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A.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B.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C.善刀而藏之D.始臣之解牛之时 15.下列选项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A.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B.善刀而藏之 C.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16.对上面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养生指维护生命的延续,而不使损害本有的生机,主是宗旨的意思,即根本的要义。庄子借解牛说明养生之道。 B.刀比喻生命,也就是人。刀用来解牛,就好像人在世生活要接触世上种种困扰和打击。 C.在庄子的笔下,本来充满血腥味道、繁重肮脏的解牛过程,却好像是一场美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一样。庖丁解牛时的手、肩、足、膝的动作,宰牛发出的声音:都有节奏,有美感,充满了浪漫气息。 D.文章把三年前庖丁用刀的情况跟族庖,良庖用刀的情况对比,衬托出庖丁的超凡技艺。 参考答案:

部编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古文理解性默写积累

部编版普高必修二第一单元古文理解性默写 班级:姓名: 第一单元古文目录: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庖丁解牛/《庄子》2、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3、*鸿门宴/司马迁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理解性默写: ①《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②《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道: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③《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点)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④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⑤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 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浴乎沂_,风乎舞雩,咏而归。” 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

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夫子哂之。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参考答案】 二、《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理解性默写: 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希望齐宣王能够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两句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孟子认为让百性向善的前提是: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3.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三、《庖丁解牛》/庄子 ①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②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③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⑤能代表庖丁观点的一句话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四、《烛之武退秦师》

高考理解性默写高考题目带默写练习(全国卷)

高考理解性默写高考题目及默写练习(全国卷) 《孔子语录》 1、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阐述关于对待学习应保持正确态度的语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孔子评论孔文子的两句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论语》谈学习态度的语句是:(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论语》谈学习方法的语句是:(1)学而时习之;(2)温故知新;(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默而识之。 9、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11、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2、每日反省自身品德修养的句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3、为人处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4、《论语》谈学习态度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个人应有的修养和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6、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7、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的胸怀、坚忍的品质的句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8、比喻有节操的人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于改变初心的句子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19、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的原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孔子倡导实事求是的求知态度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强调要随时随地虚心向周围的人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2、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3、孔子借物候现象比喻高尚节操的句子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24、孔子认为“恕”的含义应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 从字面来看,是“如心”,也就是“如自己的心”。恕,仁也。——《说文》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以心度物曰恕。——《声类》以己量人谓之恕。——《贾子道术》。《论语》解释说:每个人通过对自己的“心”的观察,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进而据此推断他人会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因为自己喜欢什么,而成全别人的喜欢,这就叫“忠”(为其一部分含义),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因为自己不喜欢什么,而知道别人也不喜欢什么,因而不愿意将这些别人不喜欢的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这就是“恕”) 25、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也要与他的短处对比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6、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7、体现古人注重思想修养,严格要求自己,善于自我批评的句子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8、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 原文欣赏《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

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

小浩哥庖丁解牛精品练习题及答案

【习题】《庖丁解牛》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班级:姓名: 一)基础知识积累: 1、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①砉然向然: ②技盖至此乎: ③技经肯綮之未尝: ④善刀而藏之: 2、一词多义: 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③视为止,行为迟: ④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乎 ①技盍至此乎?: ②进乎技矣: ③依乎天理: ④而况大軱乎:④虽然,每至于族: ⑤怵然为戒: 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④虽然,每至于族: 3、古今异义词: ①奏刀騞然: ②乃中《经首》之会: ③进乎技矣: ④所见无非牛者: ⑤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⑥依乎天理: ⑦视为止,行为迟: ⑧因其固然: ⑨虽然,每至于族: ⑤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⑩吾见其难为: 矣:然4、词类活用: ①良庖岁更刀, 族庖月更刀: ①砉然向然:②足之所履: ②奏刀騞然:③以无厚入有间: ③因其固然:④吾见其难为:

5、特殊句式: ④视为止,行为迟: ①技盍至此乎: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 ③技经肯綮之未尝: 二)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所踦.(y ǐ)硎.(x ínɡ)怵.然(ch ù) B.騞(hu ā) 砉.然(hu ò) 向.然(xi ǎnɡ) C.大郤.(x ì) 大窾.(ku ǎn) 然(hu ò) D.中.音(zh ònɡ) 肯.綮(q ìnɡ) .庖丁(p áo)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良庖岁.更刀岁:每年,名词活用作状语。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名词动用。 C.以无厚.入有间厚:有厚度的刀刃,形容词用作名词。 D.三岁贯女,莫我肯德.德:恩德,名词。 3.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臣之所好者,道也。( 判断句) B.技经肯綮之未尝。( 定语后置) C.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状语后置) D.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省略句) 4.下列加点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视为止,行.为.迟。 B.虽.然.,每至于族。 C.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D.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乃中《经首》之会中:合乎

《庖丁解牛》同步练习题

《庖丁解牛》同步练习题【统编版必修下册】 班级:姓名: 资料:【原文】【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习题】 试卷根据难易度分A卷B卷,后附有答案。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高考阅读训练】 【原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翻译】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著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坏事不要受刑罚,以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为宗

初中必背50篇课文理解性默写题

初中必背16篇文言散文理解性默写题 要求:一天巩固一篇,先背诵,后默写。 N01.《孔子语录》 1.《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十则》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对待事物应保持正确态度的语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论语十则》中,孔子评论孔文子的两句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论语十则》中的“逝者如斯夫”一句,人们常用来说明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要好好珍惜它。 NO2.《鱼我所欲也》 1. 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2、是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舍生而取义者也 3. 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NO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表明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的句子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5、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NO4《曹刿论战》 1、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4、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 5、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彼竭我盈的时候。 6、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NO5.《邹忌讽齐王纳谏》 1. 描写邹忌外貌的句子: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 写邹忌经过思索,找出妻、妾、客认为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 写齐王受邹忌启发,用悬赏的方法广泛征求臣民意见的句子: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 邹忌经过冷静理智地分析,在齐王面前巧妙地将家事与国事进行类比,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相对应的句子是: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与“妾之美我者,畏我也”相对应的句子是: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与“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相对应的句子是: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最后邹忌得出结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 文中邹忌先从切身经历设喻,再将家事与国事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使得齐王心悦诚服地采纳了他的谏言。这以后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取得了“皆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点归纳 一、词类活用 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 2、以小易大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牲畜,大牲畜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 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 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做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香甜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软暖和的衣服 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12、权,然后知轻重权,名词作动词,称一称 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7、以一服八服:使动,使……降服 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 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 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二、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宾语前置 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之 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 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 4、牛何之(牛之何)之 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之 6、舆薪之不见不见舆薪 7、何以异以何异 8、未之有也未有之也 主谓倒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