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的思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成功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
整个教育界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目前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引入课堂教学,辅助语文阅读教学,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个优良的情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识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那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辅助阅读教学,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来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些积极探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的做法试做探讨。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知识的传授是学生在一定情况下,借助老师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来获得的。
这就要求老师把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知道,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
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出情境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可以把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
众所周知,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
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
阅读是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
阅读中所感知的材料不
是一个个单字,而是一系列的字、词、句、段组成的篇章,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无论多么精心、合理,如果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取得教学效果将是十分有限的,相反,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知识才能乐于接受,所谓“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因为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在阅读教学中特别注意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在课前精心设计制作课件,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
在教《音乐巨人贝多芬》这一课时,采用了音乐引入的方法。
先播放贝多芬《月光曲》。
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屏幕上出现了茫茫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洒满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放完音乐,我赶紧问学生:“这首曲子好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听!”是谁创作的呢?“贝多芬”。
曲子的旋律与刚才画面上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呢?作者贝多芬先生又是怎样把它创作出来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这样的情景和设问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
二、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能力
计算机教育发展到今天,它的功能不只是停留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上,学生也不是课件的“看客”,要充分发挥其学习工具的作用,为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更广泛的学习环境。
同时信息技术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
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勾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如课文《桥之美》,书上没有相应的插图,也没有相应投影片。
为使学生理解这句话,我从网上下载来各种大桥,分别对应着课本上的桥,上课时讲到这座桥时,电脑屏幕上同时出现反映该重点句的地图,同时用正常的语速简要地对大桥作补充介绍。
学生边听边看,注意力吸引到这座桥上。
于是就主动地揣摩句子的含义,教师不必再进行学习情绪的调动,结果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弄清了课文的含义,加深了桥之美重要意义的理解。
在对课文语言充分感悟的基础上再来指导朗读,更能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学生们体验到学习的愉悦,觉得值得自己去主动参与和实践。
三、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信息技术为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学生达到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协作精神。
但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在实现这种目标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扮演“研发工具”的角色。
在实际教学中,小组讨论和小组学习有一定的优势,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同时,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学会了接受批评意见,从而在处事上变得更加宽容,在观点上较少走极端。
例如《春》这篇课文,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
课文重点突出了自然景物的描写,我从网上下载了一段朗诵,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享受到朗诵的感觉。
为了使学生们快、透、准,我用多媒体出示了几个片段的图,开花、下雨、放风筝,然后分学习小组讨论:哪几个句子突出中心思想呢?学生们在交流内化的过程中,互相帮助,自由争论,自由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经过
讨论,结果一下子就出来了。
这样通过媒体更能生动表达作者的寓义。
四、借助信息平台,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
在信息社会里,知识的拥有量不再是人才的唯一标准,重要的的索取新知识的能力,学习的能力。
这是现代语文教学新增的一个重要任务。
在阅读教学中,我充分发挥计算机独特的优越性,让它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大量信息,以供学生学习时自己自由地查阅,这样在拓展课文内容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能力和良好的阅读能力,使信息成为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认知工具。
信息技术提供了一个资源环境,其含义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典型示范只是学习课本中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信息分析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多层面了解。
我在课前将杨需要的资料整理好,保存在某一特定目录下或做成内部网站,让学生访问该目录来选择有用信息,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消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由学生自己去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
比如《苏州园林》一课,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讲求自然之趣。
这些我们也无从知晓。
我通过互联网查到大量的关于园林的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拓宽学生的视野。
我为学生展示了一些在网上查到的图片资料,并通过文字资料向学生介绍它是有什么特点。
这样就拓宽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空间。
在讲课文时,有同学还想了解一下其它园林的情况,我便指导他们打开校园网上的资源库去搜索资料,并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及感受写入自己的文档,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交流写作能力。
从而形成鲜明的对比,来体现苏州园林的美。
五、运用信息技术,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
评价是为了改进。
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教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认识到评价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中的作用,有丰富的临场经验,敏锐的目光,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闪光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创设出激励学生整合互补、敢于创新的氛围。
比如《藤野先生》一课的教学,可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个表格,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设计训练,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有多个切入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上自己体会到的内容。
可以是书上现成的话,也可以是自己理解后的话,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句子。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有所得。
教师可将学生对课文内容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多元理解切换到大屏幕上,利用计算机这一学习工具给学生自我评价反馈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它必将为中学语文注入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知识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以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媒体,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运用教学手段,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教的效益,学生也能充分发挥潜能,求得最佳学的效果。
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挖掘潜力,让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出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