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8:2007年我国货币需要量测算(适用于第8章货币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8:2007年我国货币需要量测算

一、基本原理

货币需要量是指社会商品劳务流通对货币的客观需要量。对货币需要量的理解,历来有众多的党派和观点。其中,最具现实指导意义的是马克思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1、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货币需求理论。它不但研究了流通中对金属货币的需要量,也研究了纸币流通下对纸币的需要量。

流通中对金属货币的需求量的计算是以金币价值与商品价值的对比关系为前提的。其论据是:①商品进入交换前已有价格,是由货币发挥价值尺度职能加以衡量并以价格形式表现出来的;②商品进入流通后,根据价格的高低以一定量的货币量实现其流通;③商品与货币交换后,商品退出流通界,货币则始终在流通渠道界为新进入流通的商品价值的实现而不息奔走。

流通中究竟需要多少货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决定性的因素有三个:①商品数量;

②商品价格;③货币流通速度。则招待流通手段职能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例变化,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变化。即:

商品价格总额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所需要的货币量=────────

货币流通速度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不仅由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所引起,还包括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量。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和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需要量,构成流通中的货币总量。至于执行储藏手段职能的货币量,是个不确定因素,不能另加计算,只能通过影响流通速度的变化来体现。用公式表示全部货币需要量,则在上述公式的分子项增加经支付抵消后的交易额,在分母项增加执行支付手段货币的流通速度。

从历史上看,流通中的货币有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和纸币(包括不兑现的信用货币)等形式,金属货币和货币符号既受相同的货币流通基本规律的制约,又受不同规律的支配。

在纸币流通下,货币需要量具有了较大的弹性,不管发行多少纸币,均可被流通界所吸收,但是要以通货膨胀为代价。纸币主要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它属于价值符号,其需要量是以价值得所代表的价值与商品价值的对比关系为基础的。这是因为:①货币必要量规律要求投入流通的纸币总量必须限定在金属货币需要量的范围之内;②纸币是国家干预发行的,但价值符号或纸币一经为流通界所掌握,就受它的内在规律所支配;③纸币尽管可以多发行,但价值符号的数量增加到几倍,它以贬值的形式使之代表的金量就减少到几分之一。故作为纸币流通规律,可以表述如下:

流通中对金属货币的需要量

流通中全部纸币代表的金属货币量= ─────————───

纸币发行总量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就是特定时期公众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量。人们的货币流动性偏好,取决于预防动机、交易动机和投机动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收入的大小,因而是收的增函数。投机动机需要的货币量是人们在风险决策中所需保持的货币量,人们持有的货币如何使用,可有几种选择:一是保存货币,但保存货币就会失去得到利息的机会;二是购进债券取得利息,但债券收益与利率呈反向变化,即利率上升,债券价格就要下跌,利率下降,债券价格就将上升。因而,投机使货币需求同利率存在着负相关关系,或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递减函数。若以M表示总的货币需求,M1表示交易性货币需求,M2表示投机性货币需求,Y表示收入,r表示利率,L1表示M1与Y的函的函数关系,L2表示M1与r的函数关系,则这两类货币需求可以下列模型表示:

M= M1+ M2= L1(Y)+ L2(r)

凯恩斯货币需要理论的思路至少在两个方面可以启发我们扩大视野:一是对货币需求需要进行分层次分析;二是计算货币需求时需要考虑证券交易这一因素。

二、案例内容

1、M0的测算

以2007年的货币需要量为例,流通中的现金需要量(M0)取决于零售商品劳务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我们计算和考察货币需要量是否适当,需要提供以下几个数据:一是商品劳务价格总额;二是货币流通速度;三是现实的货币流通量。由前面两个数据计算出货币需要量,然后同实际存在的货币量作对比,就可以看出流通中的货币量是否过多。

(1)商品劳务价格总额。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综合市场体系的形成,商品量大大增加,旅游、餐饮、交通、娱乐等服务事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导致商品劳务价格计算和统计的范围大大扩展了。有许多人用当年的GDP来代替商品劳务交易总额,这之间的差距实际很大,它应该以当年以现金实现的商品劳务价格流转总额来表示。

(2)货币流通速度。它表明了平均每年货币媒介商品劳务的次数。这一数据的求得比较困难,最好是用直接统计法,选取若干个人和企业、单位,统计其年内的平均购买次数。由于这一方法工作量大且难以精确,故尚无有效的数据。经验数据法用历史上货币流通较为正常的年度下的流通速度人微言轻有效速度加以套用。在计划经济下,曾以8次为较好的经验数据,但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这一方法需要重新加以研究。因为:首先是物价放开,其上涨会吸纳一定的货币量而表现出流通速度的降低;其次,随着经济主体的增加、铺底资金的增多、手持货币的增多等因素的出现,货币流通速度在逐年下降。现在用这一方法,要以某一个货币供应和物价平稳运行下的货币流通速度(比如通货膨胀率为0)为准。还有人利用当年的GDP与货币供应量之比(GDP/M0,GDP/M1,GDP/M2)来表示不同层次

货币量的流通速度,这样计算虽然简单,但其准确性大打折扣。因为GDP难以代替商品劳务周转总额,并且货币流通量(即供应量)计算出的货币需要量,不是客观的需要量,它会导致循环论证。用这种方法计算,从1987年起,现金流通速度每年减慢0. 088次,1987年的货币流通速度为6.435 89次,1998年为7.1次①,到2007年,按这一方法计算的货币流通速度(GDP/M2)为116 694亿元/19 746亿元=5.9次。但是,这一数据并不能作为正常的、客观需要量下的流通速度。如前所述,数据中有许多不可替代的因素,而且,当年尚有1.2%的物价上涨。如果根据当年零售商品价格总额45842亿元(其中餐饮业销售额6 066亿元,其他服务业2 982亿)同这一流通速度加以计算,可知:

45842

2007年当年货币需要量= ──────= 7 769.8(亿元)

5.9

2、M1与M2的测算

如果扩大到计算非现金流通的货币需要量,则考虑的总是更加复杂。实现大范围的商品流通,媒介手段除了现金外,还有活期存款(结算户存款),所以,计算M1的需要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计算公式为:

流通中以现金和转帐实现的商品劳务价格总额流通中M1的需要量=─────────────────────

M1流通速度

若以GDP代替分子项目,以M1代替需要量,得出的1998年的M1流通速度为78 345亿元/38 954亿元=2.01次。M2的流通速度为78 345/104 498.5=0.75次;同理,2007年的M2的流通速度为116 694亿元/84 118.6亿元=1.39次,M2的流通速度为116 694亿元/221 223亿元=0.53次。由于这一流通速度尚非正常的速度,再加上其他数据的短缺,计算M1和M2的需要量同样困难。

三、案例分析

1、 M0的测算

由于数据的不足,上面的计算只是十分粗略的。事实上,从2007年M0的需要量来看,上面计算出来的需要量7 769.8亿元,与2007年的实际流通量19 746亿元相差甚远。实际流通量比需要量要大得多,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数据上的误差外,尚有以下原因:第一,从零售商品价格总额看,由于当前商品流通渠道多样化,市场繁多,有些交易额难以尽数统计,如证券交易、集贸市场的交易。第二,从货币流通速度来看,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放开,已经不是像计划经济时期的固定物价和有效的经验数据,货币需求弹性加大,有大量的货币会因物价的上涨而被流通界吸收。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1.2%,说明存在小幅的通货膨胀,物价的上涨无疑会吸呐一定量的货币。货币量被吸收后,表现为实际货币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