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有声语言的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语文教学中有声语言的艺术

我们知道没有语言就没有教学,教学活动就是围绕着讲述、讲解、讲读、演讲、叙述、描绘、解释、推理、论证、提问、回答、写作、聆听等一系列的语言活动而展开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用来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促进学生智力、个性与品德发展,传递经验,交流感情的语言。语文教学语言不同于书面语言,也不同于一般口头语言,它是书面语言的通俗化、大众化、具有形象性、启发性、灵活性;又是对一般口头语言的提炼、升华,具有科学性、逻辑性、思想性。是集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语言。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注意有声语言的艺术。

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一般情况下,有声语言(口头语言)教学占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美国学者弗兰德研究发现绝大多数课都将2/3的时间用于谈话)。教师主要以叙述、问答、使令、教诲、解释(陈述)等语言表达方式来传递经验、交流思想,发展学生,实现教学目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声语言(口头语言)应注意:正确准确具有科学性、简洁明快具有逻辑性、生动活泼具有感染性、寓意深邃具有启发性、抑扬顿挫具有和谐性。

1.正确准确具有科学性。

把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经验的精华―――基础科学知识,通过语言,准确有效地传递给年青的一代,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必须做到正确准确具有科学性。

所谓正确准确就是指在遣词、造句、叙述、列举、推导、证明、归纳过程中必须用精准的词汇,周严的、不出歧义的语言来表达科学基础知识。

所谓科学性就是指在正确准确、规范的基础上,教师能够严格按照科学本身的逻辑体系,大纲、教材的逻辑顺序,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来组织语文教学语言,使学生完整、准确地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

那种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甚至字、词、句、音、叙述、列举、推理本身就错误的教学语言,只能使学生将信将疑,思维混乱,判断错误,把错误的东西当成真理,形成错误的认知结构,影响学生的基础学力。

2.简洁明快具有逻辑性。

正确准确不等于简洁明快,简洁明快是要求教师讲课的语言要干净利落,既正确、准确又高度洗练,教师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紧扣教材、直奔主题;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加工、提炼的结果。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往往能做到“一句不多,一字不少”的境界。

科学知识是客观事物内在联系的反映,它本身有严密的逻辑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语言必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所谓逻辑性是指教师的语文教学语言要前后一致,句句连贯,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具有内在的逻辑力量和高度的概括水平。那种繁杂冗长、拖泥带水、似断未断、枝蔓累赘式的语句,那种前后矛盾、经不起推敲的讲解,反反复复、絮絮叨叨式的说教,只能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使学生“越听越糊涂”,消磨学生的意志,涣散学生的精力,引起学生的反感。

3.生动活泼具有感染性。

教师上课除了要用正确准确、简洁明快具有科学性、逻辑性的语文教学语言外,还应该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使教学具有情感性、形象性、通俗易懂性和幽默风趣性,从而集知识与趣味于一体,增强教学的感染性,提高教学效力。

情感性是指教师用饱含深情、充满激情的语文教学语言去表达对自然、对社会、对书本知识、对学生的理解与感受。书本知识不表现感情,但它蕴含着美、蕴含着思想感情,文学有文学的美,哲学有哲学的美,数学有数学的美……教师若能发掘、提炼这些美,并能用“动于中,形于外”、声情并茂的语言表现出来,语文课堂教学就有感染性,就能叩击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真挚的情感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爱,对教学工作的爱。优秀教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满面春风的语态,带有浓郁情趣的话语、饱含激情的语气来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情感,在教师情感共鸣处达到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

形象性是指教师上语文课的语言要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借组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通过形象性的语言,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和联想,增强直接经验,减少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之间的距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科学概念。把生动形象化的语言和抽象的思维结合起来的

教学语言,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增强教学吸引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提高教学效力。那种机械的、呆板乏味的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使人感到玄而又玄的说教式的教学语言,是最无效,也是不可取的。

也许有人认为,教师传授的是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当正确、准确、严谨,教师的语言应当越“深奥”越好,越能显示出教师的学识水平,也才能在学生心目中形成“权威”。事实上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形容、比拟、绘声绘色、深入浅出,重视发挥语言的直观作用,教师在遣词、造句、形成句子时要做到正确、准确、严谨,而由句子形成教学语言时要具有形象性、生动性。事实证明,语文教学语言的形象化和生动活泼在课堂上有很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语言的形象感愈强,愈能使学生容易理解所学的内容,愈能产生联想,进行重新组合,形成创新意识和能力。

所谓通俗易懂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时要深入浅出、明白流畅、平易近人,要用大众化的语言。学生每天都要学习间接的书本知识,要接触大量的概念、原理、公式、定律,这些知识,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如果课堂教学语言从抽象到抽象,从难点倒难点,充满了新的名词、概念、学术用语,必须使学生感到晦涩难懂,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新教师、年轻教师往往会比较多地重视讲课的科学性、逻辑性,忽视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这一点恰是对教师更高层次的要求。通俗易懂要求语文教师课堂用语要规范化―――讲普通话,减少口头习惯语(嗯、啊、这个、那个等),不生造词语,符合民族语法习惯;同时还要注意“通俗”不等于“庸俗”,杜绝将群众日常口语中的糟粕带进课堂,要保持教师的形象。

语文课堂教学是非常严肃的,但课堂不是“佛堂”、“法堂”、“杀堂”。40~45分钟对青少年来说,有效注意是比较有限的,他们是容易疲劳的。如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恰到好处地引出一则幽默、一段风趣耐人寻味的小插曲,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压力,缓解疲劳,激活学生思维,还能在无意注意的协助下,达到对知识的掌握。美国的理查德·维劳就提倡运用幽默,认为幽默应成为一种教学方法。

特级教师斯霞在给一年级学生讲解“颗颗稻粒多饱满”这句话时,学生对饱满一词理解不深,老师反复启发,学生不是回答说:“麦子长得饱满”,就是说“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