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浮士德形象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浮士德的性格特征

摘要:《浮士德》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同为欧洲的四大名著。《浮士德》是歌德根据16世纪一个民间传说写成的诗体悲剧,浮士德这一形象凝结了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间欧洲和德国民族广袤深厚的社会心理。本文主要是在诗体语言中,探索浮士德形象的意义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浮士德矛盾发展

在德国历史上,确有浮士德其人,他死于1540年的炼金实验事故,于是他成为中世纪不能容忍的异端,成了民间传说中的热点人物。歌德积六十年之心血,从浮士德叛逆的角度,书写了他一生所经历的五大悲剧[1]:追求知识,他满腹经纶,却于事无补;追求爱情,爱情被保守思想和封建礼法扼杀;政治追求是为封建王朝服务,却因爱上海伦而葬送自己的前程;追求艺术,追求古典美,也以幻灭告终;社会理想追求,围海造地,建造人间乐园,却在呐喊中倒地而死。从浮士德的追求过程,也就勾勒出了欧洲三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民俗画卷。浮士德在他追求的过程,显示出了他在爱与恶的灵魂冲突中矛盾的心理,从而也反映了他多方面的性格特征。

《浮士德》充分地成功地描写了作为启蒙思想家的浮士德的崇高形象,浮士德首先是以中世纪“饱学多闻”的博士和导师的面目出现在读者面前的。从人物的出场、知识悲剧,到人物的下场、事业的悲剧,歌德都始终紧紧抓住了主人公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随着主人公浮

士德对人生社会真谛的追求与探索的不断开拓与发展,主人公的哲学意识表现得越来越充分,越深入具体、越深刻。而歌德作为思想家的主要哲学论点,也都充分具体地表达在对浮士德博士形象的刻画中间。

如爱情悲剧中,作家提出主人公浮士德的情欲与理性未能统一的社会原因,即黑暗的封建的德国社会使浮士德无法体现出理性与情欲的一致与和谐,这使追求人生社会真理的浮士德的崇高目标与深受封建专制和宗法制压迫的少女玛甘泪的缺乏叛逆精神的现实发生矛盾[2]。其结果,玛甘泪在这种社会环境的逼迫下,误毒了自己的母亲、溺杀了自己的婴儿,结果她纯真的爱情竟成了德国封建宗法制的无为的牺牲品。如此,歌德则把爱情的得与失, 提高到社会制度合理与否的认识高度, 表达了他深刻的人道主义和强烈的反封建精神。

歌德将浮士德人生追求和社会探索同深刻的哲学概括与思考紧密地描绘在一起,以生活之活水浇灌了哲理的智慧的鲜花,闪烁着启蒙主义时代的思想光辉。

浮士德又是一个矛盾的思想者。主人公浮士德历尽人生社会的探索与追求,在这期间鼓舞与贯穿着这一系列活动的是浮士德人生中的矛盾追求。从他追求知识、爱情到为政治服务,然后追求艺术和社会理想。但是在这过程中浮士德能不断地对周围的一切特别是对自己进行彻底地否定,他最后之所以投身于改变自然的伟大事业中,是经历了尝试、碰撞、失败的由量到质的变化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歌德把浮士德的性格矛盾作为一个波澜层迭的过程来描写,并且揭示出这一

过程中人物的内心矛盾是推动人物性格发展的动力[3]。

浮士德在探索中虽然有时妥协,甚至感到绝望,但是他却总是积极进取的。他的一生不断追求真理,不断抛弃幻想,可以说是一个不断抛弃旧的自我,走向新的自我的过程。歌德在第一部第一场中,就寓意深长地安排了浮士德自杀这一细节。固然,浮士德的自杀在逃避现实这一点上与维特是相同的,但维特终究完全绝望、自毁自弃,以此了结了痛苦的生存。浮士德选择自杀, 并非要由此结束对理想的追求,而是以自杀为转机,不惜一切重新追求。

浮士德在其各个生活阶段的转折关头,都经历了与自杀相类似的死而复苏,即由否定而至否定之否定这样的过程,以此实现弃旧图新。这种否定而至否定之否定的方式是标志人物实现生活转折的一个特征,它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矛盾得以发展的秘密:这就是不断地抛弃旧的自我,而又不懈地转向新的自我[3]。

[1]歌德著;杨武能译.浮士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3.7

[2]黄桂昌.试谈浮士德形象的哲学意义[J].锦州师院学报.1992(1)

[3]夏南.从浮士德自身的否定看浮士德的性格特征[J].固原师专学报.1992.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