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病证胸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有缓作与急发之异。 缓作者——渐进而为,日积月累,始则偶感心胸不舒,继而心 痞痛作,发作日频,甚则心胸后背牵引作痛。 急作者——素无不舒之感,或许久不发,因感寒、劳倦、七情 所伤等诱因而猝然心痛欲窒,甚则可“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五)病机转化可因实致虚,亦可因虚致实。 痰踞心胸——耗气伤阳,心气不足或阴阳并损。 阴寒凝结——寒邪伤人阳气,心阳虚衰 , 因实致虚。 瘀阻脉络——瘀血不去,新血不生,遏抑心阳。
心气不足——鼓动不力,易为风寒邪气所伤。 心肾阴虚——津不化气,水亏火炎,炼液为痰 , 虚而致实。 心阳虚衰——阳虚生外寒,寒痰凝络。
胸痹病因病机示意图:
寒邪内侵 饮食不当 情志失调 年老体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胸阳不振 脏器亏虚
阴寒 痰浊
阻遏胸阳 气机不畅 胸痹发作 脉络失和
心 脾 阳气亏虚 肝 肾 阴血不足
瘀血
三、讨论范围。
主要见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也 可见于心包炎,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病 毒性心肌炎,心肌病,慢性肺系等疾病。 出现胸闷、心痛彻背、短气,喘不得卧 等症状者,均可参本病证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抑遏阳气 (一)寒邪内侵 寒主收引
血行瘀滞 (二)饮食失调 过食肥甘厚味,或嗜烟酒而成癖——脾胃损伤,运化 失健,聚湿生痰。 (三)情志失节 忧思伤脾——脾运失健,津液不布,遂聚为痰。 • 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 灼津成痰。
(三)年龄和诱因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 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二、病证鉴别
(一)胸痹与悬饮的鉴别
悬饮、胸痹均有胸痛,但胸痹当为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 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 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悬饮为胸肋胀痛,持 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 有咳嗽、咯痰等肺系证候。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一)疼痛的位置及性质
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 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 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二)疼痛的时间
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严重者可疼痛 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 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侯,可发生猝死。
(二)胸痹与胃脘痛的鉴别
心在脘上,脘在心下,故有胃脘当心而痛之称,以其部位相近; 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极易混淆。但胸痹以闷 痛为主,为时极短,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 胃脘痛与饮食相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 常伴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证候。
(三)宋金元时代有关胸痹的治疗方法已十分丰富。 《圣济总录·胸痹门》“胸痹者,胸痹痛之类也,……胸脊两乳间刺痛,
甚则引背胛,或彻背膂”的症状记载。 《太平圣惠方》将心痛,胸痹并列。在“治卒心痛诸方”、“治久心痛诸
方”、“治胸痹诸方”等篇中,收集治疗本证的方剂甚丰,观其制方,芳 香、温通、辛散之品,每与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之品相互为用,标本 兼顾的显著特点,丰富了胸痹的治疗内容。 (四)明清时期对胸痹认识进一步提高。 《玉机微义·心痛》中揭示胸痹病证不仅有实证,亦有虚证,以补前人之 未备。尤为突出的是,对心痛与胃脘痛有了明确的鉴别。 《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云:“或问: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曰: 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 胃脘痛即心痛者哉。历代方论,将二者混同,叙于一门,误自此始”,然 后,又指出:“……胃脘之受邪,非止其自病者多;然胃脘逼近于心,移 其邪上攻于心,为心痛者亦多”,说明心痛与胃脘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五)后世医家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提出了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 《证治准绳·诸痛门》提出用大剂桃仁、红花、降香、失笑散等治疗死血心 痛; 《时方歌括》以丹参饮治心腹诸痛; 《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等,至今沿用不衰,并得到现代科学 的验证。为治疗胸痹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二、病机 (一)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 心病——不能推动血脉,血行瘀滞。 肝病——疏泄失职,肝气郁结,气血凝滞。 脾虚——失其健运,聚生痰湿,气血乏源。 心脉痹阻 肾虚——藏精失常,肾阴亏损,肾阳虚衰。
(二)病性:临床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本虚——气虚、阴伤、阳衰,及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而表 现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甚至阳衰阴竭,心阳外越。 标实——瘀血,寒凝、痰浊、气滞,且又可相互为病,如气 滞血瘀,寒凝气滞,痰瘀交阻等。 (三)胸痹发展趋势,由标及本,由轻转剧。 轻者——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上乘,阻滞气机,临床表现胸 中气塞,短气。 重者——痰瘀交阻,壅塞胸中,气机痹阻,临床表现不得卧, 心痛彻背。
(四)劳倦内伤 劳倦伤脾——脾虚转输失常气血生化乏源,无以濡 养心脉。 积劳伤阳——心肾阳微,鼓动无力,胸阳失展。 (五)年迈体虚 肾阳虚衰——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可致心气不足或 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运。 肾阴亏虚——不能濡养五脏之阴,心肝火旺,致心 阴耗伤,心脉失于濡养。 心阴不足——心火燔炽下汲肾水,又可进一步耗伤 肾阴。 心肾阳虚——阴寒痰饮乘于阳位,阻滞心脉。
心系病证
第二节 胸痹
【概说】
一、概念: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 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 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二、沿革。 (一)《内经》最早描述胸痹的临床表现 《灵枢·本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 《灵枢·五邪》篇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 《素问·藏气法时论》亦说“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 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素问·标本病传论》有“心病先心痛”之谓。 《素问·缪刺论》又有“卒心痛”、“厥心痛”之称, 《素问·厥论》把心痛严重,并迅速造成死亡者,称为“真心 痛”,谓“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 死。” (二)《金匮要略》提出胸痹的具体症状、病因病机、治法和 方药。 病因病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 认为乃本虚标实之证。 主要治疗法则:温通散寒,宣痹化湿。 主要方剂:瓜蒌薤白白酒汤等九张方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