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中学数学论文
问题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江苏苏州市相城区渭塘第二中学陈惠英
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科中存在的问题为载体,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产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问题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教学法应用于数学教学中,能够将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使学生更为深入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并且在这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激发广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问题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通过学生认知结构的转变,提高理论学习能力,通过问题教学法的培养,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理论功底,使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应该起到良好的导读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应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使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和巩固知识的同时,能够实现能力提升。问题教学法具体应用中,教师应将问题导入到课堂教学中,同时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课堂的现象,在给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利用典型问题,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
在向量教学中,将有关知识点有效连接,提出问题:在直角△ABC 中,BC长度为a,角CBA为90度,若PQ长度为2a,B为PQ中点,那么当PQ与BC之
间的夹角为多少时,BP·CQ有最大值?最大值是多少?
让学生自由结组,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师要适时给予引导,从而使学生明确解决问题要用到的相关知识点,及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选择自己擅长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再让同学们对解题方法进行总结,比较它们之间的优缺点,从而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对于问题设计,要以数学教学大纲的内容为基础,进行必要地引申,使学生能够练习和应用所学基础知识,使其更好地掌握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
问题教学法有效地补充了学生缺乏心理主动追求的弊端,问题教学法是把问题作为一个载体贯穿于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问题的应用使学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其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深化。在具体的应用中,问题教学法是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接受知识,能够形成自己的认识方式,为一些问题的解决提供经验。此外,在问题教学法的应用中还要注意利用学生的心理,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去研究和解决问题。比如,在一次函数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此函数的标准方程式是什么样的?一次函数的图像形式以及其中的规律等。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一次函数方程式以及函数图像结构特点,将两者有机结合应用于解题中,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性和灵活性,实现其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应用能力的提高。此外,问题教学法的应用还可以通过教师课堂上及时解答学生的相关问题,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其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使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学
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问题教学法的应用要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使学生能够建立一种数学思维和学习习惯,从而能够更为深入地理解知识,提高其数学能力。比如在三角函数的学习中,教师应该从三角型的相关知识入手,使学生将函数与三角关系有机结合,使其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和应用三角函数知识。教师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科学设计,将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与所要学的新知识联系起来,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比如,负数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引入时,教师没有讲零上与零下,前进与后退等相反意义的量,而是一开始即向学生提出5-3=?3-5=?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即自然又很有吸引力。因为学生有小学阶段演算的减法,学生会说“不能减”,教师接着问“欠多少才能减?”学生肯定会说“欠2”,然后在这时引进记号“-2”表示欠2,从而引入“负数”的定义。这样的导言符合初一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可以使其很自然地接受负数的概念,且能使学生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同时这也是问题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要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的体现。
(三)问题教学法的应用要注重知识的迁移应用
将问题教学法应用于数学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来发现新的知识,促进学生的进步,保证教学效果的实现。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转变知识传递的形式,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一些问题,从而使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数学知识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对于问题的设置上应该突出这种联系性,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使学生的思维被激发实现其应用能力的提升。比如在
有理数的运算中,从正数的加减运算出发,使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好正负数运算的转换,减少计算中的错误。在此基础上进行不等式的转化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
(四)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数学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很多方法和方式,无论设计怎样的教学情境,都应当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背景知识等方面出发,来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从而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可设计以下问题教学情境:三角形内角相关知识讲解过程中,学生可通过自己动手剪任意三角形,将三个角撕下来拼成一个平角,从而得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再如“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这一节课上,同样可以让学生用木条自制三角形。提问:“三根木条符合什么长度或满足什么关系才构成三角形,何时不构成三角形?让学生猜想,动手操作等等。类似于这样的内容很多,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到动手动脑的机会,更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追求真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又如,学生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之前,教师根据“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内在联系,在学生回忆性质定理后,可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有一个等腰三角形,若一不小心,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一条底边和一个底角,大家想一想,能否将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当学生动手实践,画出图形后,要求学生说出画法。而这些画法的正确性是需要“判定定理”来判定的。于是教师用问题:这样画出来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引出课题,创设问题情境。
二、应用问题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问题教学法的应用中,为了保证其应用的效果,要从时间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