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

进展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涎腺肿瘤流式细胞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是口腔颌面部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它危害人类健康、威胁人类生命。根据国内六院校统计资料,在11947例涎腺上皮肿瘤中约占30%[1],可见于任何年龄,40~60岁为发病高峰。根据癌细胞分化程度和生物学特点,分为高分化(低度恶性)、中分化(中度恶性)和低分化(高度恶性)三型。当前,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组织学诊断主要依靠HE染色切片,还没有一种用于诊断或估计预后的特异性标志物,因此研究用于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诊断、预后和治疗特异性标志物就显得非常重要,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一些新的生物标志物不断出现,不仅对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病理诊断提供了帮助,并为其预后、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独特作用[2]。但是目前,国内外所报道的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相关生物标志物较少,很多学者正在致力于对其的研究中。

1 肿瘤增殖标志物

肿瘤细胞DNA异倍体是恶性肿瘤细胞特征性标志之一,瘤细胞的增殖分数决定肿瘤的恶性程度,可以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E)对癌细胞DNA倍体状态及其增殖分数进行分析,为患者的预后提供客观的信息[3]。Hicks等[4]对涎腺粘液表皮样癌预后因素进行研究时发现,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增殖分数是评价其预后的明显因素。其他学者的研究表明,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细胞DNA倍体状态与复发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因此,DNA倍体和增殖分数的检测是研究涎腺粘液表皮样癌增殖状态的基本方法之一。

1.1 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白,作为DNA聚合酶δ的辅助因子直接参与DNA的合成,对DNA复制的调节起重要作用。它在增殖细胞中表达最高,是评价细胞增殖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与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有关。在PCNA表达与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恶性程度相关性研究中,许多学者均发现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恶性程度与PCNA表达指数明显呈正相关[5,6]。Takahashi等[7]对27例腮腺肿瘤病人预后与PCNA表达指数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将病人分为良性、低度恶性及高度恶性三组,高度恶性组的复发率和病死率明显高于良性和低度恶性组,结果发现相应的PCNA指数分别为0.7%、2%及23.1%,高度恶性组PCNA指数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故认为PCNA是决定腮腺肿瘤的预后的重要因素。

1.2 Ki67

Ki67抗原是由两条多肽链联成的核蛋白,是核基质的一部分,它的表达因细胞周期而异。Ki67在G1中期到晚期出现表达,在S期和G2期逐渐增加,在有丝分裂期达到最高值,有丝分裂后迅速降解。可以通过单克隆Ki67抗体来检测肿瘤细胞的增殖状态。研究表明,Ki67抗原表达与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恶性程度密切相关,随着恶性程度增高,Ki67抗原表达水平也明显增高[8,9]。Skalova等[10]通过对35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患者的研究,认为Ki67抗原的表达水平可作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一个明显的预后因素。

2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2.1 C erbB 2

原癌基因c erbB2,又名HER-2或erbB相关基因,它位于人类17号染色体长臂的2区1带,转录一种结构类似于EGFR的mRNA,编码分子量为185000的跨膜酪氨酸激酶蛋白,在正常细胞的分化和细胞生长信号传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经研究发现,在高度恶性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中,普遍存在c erbB2的过度表达,而且c erbB2癌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随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恶性程度的增高而增高与其组织病理学分级正相关。在预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进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Press等[11,12]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 tion,FISH)和免疫组化方法对58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进行研究,38%出现c erbB2过度表达,21%观察到c erbB2基因扩增;有基因扩增的12例中,11例均出现c erbB2过度表达,两者与MEC的复发和生存率降低明显相关,经与其他传统预后因

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后表明,c erbB2基因扩增及过度表达是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独立的预后因素。

2.2 p53基因

p53基因是目前公认的抑癌基因,其结构和表达的异常,是迄今为止人类肿瘤中最常见的基因改变之一,人们对p53基因在人类肿瘤中的作用做了较多的研究。大量研究表明,p53基因的丢失、突变甚至重排都广泛存在于肿瘤组织和培养的肿瘤细胞中,突变频率高达50%,显然p53突变与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Soini研究表明p53在涎腺癌中的阳性率(22%)明显低于肺癌阳性率(63%),其中14例粘液表皮样癌中仅有3例p53阳性,3例未分化细胞癌中有2例阳性表达。Azuma等用一种使瘤细胞选择生长的培养方法,对来自涎腺多形性腺瘤的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了p53的表达,提示p53突变在唾液腺的多形性腺瘤的发展中起一定作用。也有学者[13]在粘液表皮样癌的研究中表明,p53蛋白异常表达率是较低的,而p53总阳性率则较高,p53在低分化粘液表皮样癌中的阳性率大于中、高分化粘液表皮样癌,说明p53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分化越差,阳性率越高。

2008年8月白美玲等: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第4期2008年8月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第4期2.3 p16基因

p16基因是继p53之后新确认的又一个与人类多种肿瘤相关的抑癌基因,其表达产物p16蛋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1个直接控制细胞增

殖周期的细胞内固有蛋白,许多恶性肿瘤均与p16基因的异常表达有关[14]。p16基因定位于人类第9号染色体短臂(9P21)上,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该基因的产物是p16蛋白。p16蛋白能与细胞周期素D竞争性结合细胞周期素依赖蛋白激酶(CDK4),从而抑制PRb的磷酸化,导致细胞生长抑制,阻止细胞从G1期进入S期,正反馈抑制细胞增殖。当p16基因发生突变后,细胞周期正反馈调节失效,导致细胞向恶性转变。Cerilli等的研究结果提示p16基因的失活在某些涎腺导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5]。p16蛋白失表达与肿瘤细胞生长快、异型性大等恶性肿瘤的病理特征相关,可以作为判断预后的较有价值的客观指标。

2.4 ΔNp63

p63作为p53家族成员之一,首先引起关注的是其在肿瘤中的作用。p63有两种异构体,即TA异构体和ΔNp63异构体,二者具有完全相反的功能,TA异构体具有抑制肿瘤的功能,可使细胞进入细胞周期和/或诱导凋亡,而ΔNp63异构体可能具有某些原癌基因的活性,可以抑制TAp63和p53依赖的靶基因的转录,不诱导凋亡。目前对于p63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研究较少。国内有学者通过对ΔNp63在涎腺上皮性肿瘤中表达的半定量分析,显示ΔNp63在涎腺上皮性恶性肿瘤中的表达高于良性肿瘤。随着涎腺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细胞间变,ΔNp63表达增强,提示ΔNp63并未作为肿瘤抑制基因起作用,相反在促进癌细胞增殖与去分化中有显著作用,这一研究结果为ΔNp63具有的原癌基因活性提供了佐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