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文化与文艺的大众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传统文化可谓是历史的结晶,但它也不可避免的有其局限的一面,传统文化的一个尤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小众化,适应人群范围过于狭窄,诚然,古中国有《乐府诗集》、《诗经》这样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优秀作品传承下来,但中国传统文化还是不可避免地在小众化的。

文艺应当是大众的,人人都有娱乐的权利,然而,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鉴于史书都是由皇家派人记载的,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中的文艺性便普遍倾向于世家大族夫子士人的娱乐项目,而文艺的大众化更是无从说起,事实上,文艺的大众化应当是个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中国的文艺大众化应当是随著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应运而生的。新文化运动时期最初的新文学作品的读者主要限于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并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文学与人民大众之间仍然存在明显的隔阂和距离。20年代初相继出现的“民众文学”﹑“方言文学”的讨论﹐和“到兵间去﹐民间去﹐工厂间去”的提倡﹐是新文学作家开始认识这一不足﹐并且力图克服的最初尝试。

文艺大众化是中国传统文化迈向新纪元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世界完美融合的一个重要桥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是离不开文艺的大众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