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本纪》导学案

《高祖本纪》导学案
《高祖本纪》导学案

《高祖本纪》导学案

高中语文教学

2014-05-31 18:57

《高祖本纪》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笔下刘邦这一人物形象,因文悟言,积累常见文言现象,。2.认识体会《史记》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3.感悟文本,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4.了解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

【课时安排】四课时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刘媪(ǎo )须髯(rán)贳酒(shì)大泽之陂(bēi)每酤留饮(gū)

酒雠数倍(chóu)乃绐为谒(dài)(ya)酒阑(lán)箕帚(j ī)

轘辕(huán)(yuán)玉卮(zhī)乃以秦王属吏(zhǔ)日夜跂而望归(qǐ)击筑(zhú)献飨军士(xiǎng)黥布(qíng)荥阳(xíng)郦食其(yì)( jī)颍阳(yǐng)氾水(fàn)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大腿)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轻视)

昌邑未拔(攻下)摄衣谢之,延上坐(提,道歉,请)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乃以秦王属吏(交付、委托)

非有功伐(功劳)还军霸上(驻扎)

去辄烧绝栈道(断)汉王复入壁(营垒)

与齐王等期会而击楚军(约定)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共同)乃即皇帝位泛水之阳(水的北面)父兄不能给(供给,使足)

可四千余人(大约)意豁如也(……的样子)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债”

(2)高祖常繇咸阳“常”通“尝”“繇”通“徭”

(3)遂坐上坐,无所诎“坐”通“座”“诎”通“屈”

(4)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卤”通“掳”“憙”通“喜”“解”通“懈”

(5)诸吏人皆案堵如故“案”通“安”

(6)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内”通“纳”“距”通“拒”

(7)乃详尊怀王为义帝“详”通“佯”(8)兵罢戏下“戏”通“麾”

(9)不如决策东乡“乡”通“向”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大度:古义“远大的抱负”今义“气量宽宏能容人”

家人:古义“平民百姓”今义“一家人”

作业:古义“劳苦的工作”今义“学习完成的功课”

(2)诽谤者族

诽谤:古义“非议国政”今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约束:古义“规约,规章”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

(4)稍征关中兵以自益

渐: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5)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

山东:古义“崤山、函谷关以东”今义“山东省,省份名”

(6)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无赖:古义“没有赖以谋生的手段,没有出息”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

端的人”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课前预习检查与反馈

三、熟读全文

四、用简练短语概括文章情节:

教师明确:

刘邦出生:蛟龙俯身而出世,写出了刘邦的不凡。

平民刘邦:好酒及色、不事生产、壮志初现、诈称?贺千万?的无赖之举。

将帅刘邦:入关灭秦、楚汉相争、大败项羽。

帝王刘邦:氾水称帝、举杯噱父、高祖还乡、高祖之死。

五、人物形象探讨

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丰满、最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之一。本文中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加以塑造的?

1.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如在?将帅刘邦?中,项羽、刘邦分兵入关攻秦各自采取的措施,突出刘邦的宽厚仁慈,从而赢得民心,奠定以后胜利的基础。2.用讽刺的手法臧否历史人物。如高祖置酒未央宫一节,对刘邦自矜声色的心态的描摹。

3.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如赊酒、诈言?贺千万?、观始皇而叹等细节,展示刘邦的性格的各个侧面。

五、练习布置:

归纳整理文中的实词,并解释其义。

第二课时

一、检查文言常识

1.大泽之陂.(水边、堤岸)

2.已而

..有身(不久)

3.高祖每酤.留饮(买酒)

4.怪.之(以……为怪,意动用法)

5.及见怪.(奇怪的现象,形作动)

6.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同“债”债务)

7.不事家人

..生产作业(平民百姓,古今异义) 8.高祖常繇.咸阳(同“徭”,服役)

9.大丈夫当如此

..也(像这样,古今异义) 10.因家.沛焉(安家,名作动)

11.坐.之堂下(使……坐。使动用法) 12.无所诎.(同“屈”,理亏)

13.公始常欲奇.此女(使与一般人不同)

(明确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1.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判断句

2.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省略句

3.高祖常繇咸阳省略句

4.迎之门省略句

5.引入坐省略句

6.吕公女乃吕后也判断句

二、整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始到“生孝惠帝、鲁元公主”),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以及做泗水亭长的种种行事。

第二部分:(从“沛公引兵西”到“大赦天下”),写刘邦入关灭秦,打败项羽,建立帝业的过程。

第一阶段:刘邦领兵西进,队伍不断壮大,并率先入关,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写楚汉相争。

第三阶段:刘邦称帝。

第三部分:(从“未央宫成”到文末),刘邦称帝后的情况。

三、走进文本,小组合作,深入探讨

(学生自由朗读1-4段)

1.这四段主要记述了哪些情节?

明确: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生下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纵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大言?贺钱万?等

2.纵观秦始皇而叹一节中,流露出刘邦的什么心理?

明确:流露对自己境况的不满,对秦始皇仰慕,对权利渴求的复杂心理。3.以上情节可看出刘邦哪些特点?

明确:出生不凡,仁而爱人,性情豁达,但又有无赖举动。

(学生自由朗读5-7段)

1.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郦生见沛公,与秦军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等。

2.郦生见沛公这一情节中,体现了刘邦什么特点?

明确:勇于改错,虚心听取意见。

3.“破之”“因大破之”“遂破之”,你能悟出刘邦节节取胜的原因吗?

明确:善于用人用计,这是他在交战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4.对于阻止刘邦入秦宫休息,原文只有“樊哙、张良谏”,而《史记留侯世家》中有大段文字记载,这是什么述史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互见法,它是将一人事迹,一件史事,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互补。

作用是多方面的:互见法详此略彼,叙述史事条理分明,避免重复;互见法正名实,于回护之中不失历史真实;互见法是塑造传记人物形象的一个好方法;互见法两传存疑,广载异闻,以备参考。

《高祖本纪》学案 课前预习案 学习目标:对照注释,自主学习,利用工具书,着重解决以下练习,积累文言知识。 一、加点词语解释: 1、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2、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3、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4、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5、吕公者,好相人 6、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7、公始常欲奇此女 8、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9、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 10、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头 11、吾虽都关中 12、及见怪,岁竟 13、吕媪怒吕公曰 14、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 15、项羽与宋义北救赵 16、还军霸上 17、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18、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19、不欲费人 20、沛公然其计 21、及其锋而用之 22、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 23、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 24、游子悲故乡 25、给馈饷,不绝粮道 26、汉王复入璧,深堑而守之 27、吾特为雍齿故反我为魏 28、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 29、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 30、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二、重点语句翻译: 1、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謁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2、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 3、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4、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 5、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 6、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 7、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8、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 9、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10、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11、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 12、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 13、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14、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三、重点实词积累: 1、如 ①意豁如也() ②怀王曰:“如约。”() ③公将如齐,与夫人皆行() ④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 ⑤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020-2021学年春季部编版(统编)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让友谊之树常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到友谊是可以共同建立的 2、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处理朋友之间的矛盾 二、活动准备: 1、友谊树 2、各形状的友谊叶 3、歌曲《找朋友》《朋友》《友谊地久天长》 三、教学过程: (一)共话友谊 1、情景引入 谈话:同学们,今天有好多老师和我们一起活动,我们就用一种有趣的方式向他们问好,好吗?(好) 在左手大拇指上画笑脸,用笑脸向旁边的问好。 2、丹麦大拇指:接下来,我们用这张笑脸来放松一下。教师示范。听老师的口令:点头、左、右、顶牛,再来一次。 3、分享:玩了这个拇指游戏,你们的心情怎样?(让学生谈谈感想) 看到你们玩得这么高兴,我想起了我的那几个特别要好的同学,出示课件 4、教师实例:瞧,这是小学的我,这边就是我很要好的同学(背景音乐周华健的《朋友》) 照片1 介绍:这是我小学的同学,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在一起玩耍一起学习,过了二十多年,现在我们都长大了,但我们依然亲密无间。这张是初中时照的,这几张照片是我们长大后在聚会时拍的。 照片2 介绍照片:这张是我高中的同学,十几年来,我们每年都有一次或二次的聚会,我为自己拥有这样的同学这样的朋友这样的友谊感到自豪。你们想交到这样的朋友吗?你想和你的朋友一起来种一棵永远常青的友谊之树吗?(出示课题)《友谊之树常青》,今天我们就一起种下这棵友谊树吧。 (二)友谊叶分组 师:同学们,你们在一起学习有四年了,一定有几个特别要好的同学,但有些同学我们不太了解,现在你们就有这样的机会。

要求:请你在友谊盒里抽出一片叶子,看看叶子是什么形状的,如果与友谊树上的叶子不一样,就赶快去找找你是哪棵树上的叶子,找到了就赶快围着小树坐好。(学生开始活动,播放伴奏《找朋友》) 取树名:叶子,你们都找到自己的家了吗?(找到了)找到了就拿好叶子,一起赶快给自己的友谊树取个好听的名字,再写在树干上,要比一比那组速度最快,好吗?开始行动吧! (三)共种友谊树 1、请每组推选一片叶子来说说你们的树名。师:你们取得树名真好听呀! 可是我们的友谊树上只有一片叶子,你们想不想让它长得繁茂些?(想) 那就要看你们的啦。(先请你们听明白老师的话,好吗?) 2、请用最简单的一两个词写出怎样才能成为要好同学,写好后,一起讨论后再贴在你们的树上,比一比哪棵友谊树在最短的时间里树叶长得最快? 3、学生活动 4、请赶快把长好叶子的友谊树种到友谊园里,还要和同学说说你们小组讨论的内容。 5、贴树并交流 师:刚才我们从友谊叶开始寻找伙伴,到建立友谊树这一系列的过程都可以看出友谊是可以建立的,并且需要大家共同维持的。但是,不可避免的,友谊树都会存在一些小害虫,这就需要我们来消灭这些破坏友谊树的害虫了…… (四)繁茂友谊树 师:谢谢这些同学。现在正值初夏时节,友谊树还是树头花落未成阴,想不想让友谊树更加枝繁叶茂?(想)那么下面我们先来听听小故事,记住与忘却:阿拉伯传说中有两个朋友在沙漠中旅行,在旅途中的某点他们吵架了,一个还给了另外一个一记耳光.被打的觉得受辱,一言不语,在沙子上写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 他们继续往前走.直到到了沃野,他们才决定停下.被打巴掌的那位差点淹死,幸好被朋友救起来了.被救起后,他拿了一把小剑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 一旁好奇的朋友问道;"为什么我打了你以后你要写在沙子上,而现在要刻在石头上呢?" 另一个笑笑回答说:"当被一个朋友伤害时,要写在易忘的地方,风会负责抹去它;相反的,如果被帮助,我们要把它刻在心灵深处,那里任何风都不能抹灭它." 朋友间相处,伤害往往是无心的,帮助却是有心的.忘记那些无心的伤害,铭记那些对你真心帮助,你会发现这世上你有很多真心朋友. 师:听了这个故事,我们来帮帮小苦恼和不开心吧!他们开心了不苦恼了,你们的友谊树就会长出更多的叶子。愿意吗?

《高祖本纪》教案1 ●教学目的: 1.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3.整理文言现象,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体会《史记》“实录”之精神。 ●教学方法:研习,讨论。 ●教学时间安排:3课时 课前准备: 1.复习《鸿门宴》,说说在此文中高祖给你留下的印象。 2.预习本文,写一篇介绍汉高祖的短文。 3.能流利朗读本文,划出不懂或者认为重要的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名学生说说《鸿门宴》中刘邦的形象。 公元前206年12月,在鸿门举行宴会,即历史上着名的“鸿门宴”,这是刘、项两个军事集团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并由此展开了长达5年的“楚汉之争”。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运用对比,利用矛盾冲突等多种手法,塑造了项羽、刘邦、范增、张良等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鸿门宴中的刘

邦坚决果断、能屈能伸、狡诈多端、圆滑机警、能言善变、礼仪备至。 《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根据这个精神,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记述了刘邦推翻秦朝、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的全部过程,肯定了西汉这位开国皇帝统一天下的历史作用。今天我们来学习司马迁专门为这位汉代开国皇帝写的传记《高祖本纪》,更深地了解高祖其人,进一步熟悉《史记》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熟悉课文。 熟悉情节,疏通课文。 1.纪传体是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给一个人物写传记该写哪些内容?提名同学介绍刘邦的籍贯、出生和家庭,疏通第一小节。 明确:传记要介绍一个人的籍贯,出生,家庭,一生中的主要事件等。 第一小节叙高祖出生时候赋予传奇色彩,极言刘邦的出生不同凡响。 2.节选部分记叙了刘邦哪些主要事件? 自己概括,小组讨论。 依次提名概括各个部分的内容。 明确:1-4:好酒色,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却大言“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名学生说说《鸿门宴》中刘邦的形象。 公元前206年12月,在鸿门举行宴会,即历史上着名的“鸿门宴”,这是刘、项两个军事集团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并由此展开了长达5年的“楚汉之争”。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运用对比,利用矛盾冲突等多种手法,塑造了项羽、刘邦、范增、张良等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鸿门宴中的刘邦坚决果断、能屈能伸、狡诈多端、圆滑机警、能言善变、礼仪备至。今天我们来学习司马迁专门为这位汉代开国皇帝写的传记《高祖本纪》,更深地了解高祖其人,进一步熟悉《史记》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熟悉课文。 (一)熟悉情节,疏通课文。 1.纪传体是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给一个人物写传记该写哪些内容?提名同学介绍刘邦的籍贯、出生和家庭,疏通第一小节。 传记要介绍一个人的籍贯,出生,家庭,一生中的主要事件等。 第一小节叙高祖出生时候富于传奇色彩,极言刘邦的出生不同凡响。 2.节选部分记叙了刘邦哪些主要事件?(分组概括,同时点击重要字词和句式)(1)自己概括,小组讨论。 (2)依次提名概括各个部分的内容。(泛读) 1-4:好酒色,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却大言“贺钱万”,貌相奇贵得取吕氏。 5-17:见郦生,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赴鸿门谢罪,被封汉王,明烧绝栈道示无意东归,暗决策东进试夺天下,进兵追击项羽,垓下打败项羽,泛水称帝。 18-20:雒阳南宫论成败,入都关中,未央宫举杯戏父,高祖还乡,崩于长乐宫。3.请同学介绍刘邦,要求把籍贯,出生,家庭,一生中的主要事件等都介绍进去。4.总结三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4):刘邦姓氏、籍贯、家庭、出生以及做泗水亭长时候的事情。 第二部分(5-17):入关灭秦,打败项羽,泛水称帝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18-20):称帝之后。 (二)疏通本文中的重要字词和句式。 1.说说各个部分中哪些词语需要注意的。(精读) (1)按组阅读,教师巡视,了解阅读情况。分组讨论回答。 (2)教师同时补充各组中需要注意的重要字词以及句子。 (3)其他组的同学提出在预习中划出的不懂以及难懂的问题。 2.总结文言现象(分组课后完成) (1)通假字: 此两家常折券弃责高祖常繇咸阳遂坐上座,无所诎沛中豪桀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非有所侵暴,无恐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有一首诗叫《大风歌》,同学们会背吗?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刘邦)他又叫汉高祖。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写诗的皇帝,其诗作——《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刘邦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御驾亲征而统一天下的皇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司马迁为他写的传记《高祖本纪》。 二、展示教学目标,并板书 1、研读1—4段,积累文言语基。 2、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三、检查预习情况 指明生朗读课文(1-4节),注意读准字音。 刘媪大泽之陂美须髯狎侮贳酒酒雠折券弃责繇咸阳喟然太息单父人吕公乃绐为谒曰四、自主学习一划出难理解的字词句。 一、二段字词积累: 1)其先刘媪常息于大泽之陂 2)是时雷电晦冥 3)已而有身 4)喜施,意豁如也 5)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6)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7)常从王媪、武负贳酒 8)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9)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 10)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三、四段字词积累: 11)高祖常繇咸阳,纵观 12)单父人吕公善沛公 13)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14)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 15)因重敬之,引入坐 16)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17)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18)高祖竟酒,后 19)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 20)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 21)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22)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23)卒与刘季 自主学习二 ?纪传体是以写人物为中心的,这四段主要记叙了刘邦哪些主要事件?(自己概括) ?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生下高祖 ?刘邦好酒及色 ?纵观秦始皇而叹 ?徒手赴宴大言“贺钱万” 五、小组合作学习(赏析课文,迅速捕捉信息、认真思考、探究、归纳加深对刘邦人物的理解)

让友谊之树常青 【学习目标】 1. 掌握建立友谊的方法,了解呵护友谊的交友智慧,能够运用交友的智慧指导自己的交友行为,学会同他人和睦相处。 2. 能够掌握建立友谊的方法,呵护自己的友谊,恰当地解决自己的交友困惑与冲突;学会正确处理交友中受到的伤害。 3. 愿意开放自己并付出行动去建立友谊;正确对待与朋友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学习重点:如何交朋友。 学习难点:了解呵护友谊的交友智慧,懂得呵护友谊需要用心关怀对方、尊重对方。 一、自主学习 1. 建立友谊 (1)建立友谊,需要。建立友谊的过程中,会有惊喜,会有意外,还会有点儿冒险。无论怎样,敞开心扉,主动表达,朋友才不会彼此错过。 (2)建立友谊,需要。在行动前要有恰当的期待,即使对方拒绝,也并不意味着自己不好。如果一次尝试不成功,别气馁,只要真诚待人,我们就有机会找到朋友。 (3)面带,记住对方的名字, ,寻找共同之处,做一个耐心的,保持好奇心。 2. 呵护友谊 (1)呵护友谊,需要用心去。体会朋友的需要,在朋友需要的时候站到他的身旁,以行动向朋友表达关心和支持。 (2)呵护友谊,需要学会。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要给朋友一些空间,把握好彼此的界限和分寸。 (3)呵护友谊,需要学会正确。冲突发生时,可以相互协商,寻找彼此能够接受的解决方式。如果处理得当,冲突可以把彼此的距离拉得更近。

(4)呵护友谊,需要学会交友中受到的伤害。当朋友背叛了自己,或者做出了伤害友谊的举动,我们可以选择宽容对方,也可以选择结束这段友谊。两者都需要勇气,也需要。 (5)我们不可能和所有的人都成为朋友,但是我们要学会同多数 人,对所有人。 二、合作学习 1. 如何建立友谊? 2. 如何呵护友谊? 三、复习巩固 1.朋友和友谊是人生永恒的话题,下列对交朋友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带给我们温暖,支持和力量 B.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 C.伴我们同行 D.会影响我们自主学习的时间 2.有人这样形容朋友:“朋友是肩膀,可以让你靠着哭泣;朋友是巨浪,可以令你热情高涨;朋友是一口井,可以让你放心地倾诉痛苦;朋友是一双手,可以把你从绝望中拉出来……”这说明( )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有困难时找朋友是唯一的方式 C.维持友谊可以牺牲原则 D.朋友能给我们温暖、支持和力量 3.升入初中后,小红从不主动与同学交往。她感到越来越孤独,情绪波动很大,人际关系也很紧张,朋友越来越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小红存在青春期交友问题②小红的行为容易形成自我封闭的性格,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③小红应该以积极开放的心态主动与人沟通④属于正常现象,不用采取任何措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让友谊之树常青》说课稿 徐卫红2013 .11 .11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框题是:--------让友谊之树常青 首先,我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让友谊之树常青》是鲁教版教材初一思品必修第三单元第第五课第二个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播种友情》,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框题在第三单元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友情的重要性。这部分内容,继续谈了如何保持和发展友谊,让友谊之树常青。所以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以后的师爱助我成长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交友原则,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考试的常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尊重、宽容、诚信、与人为善等是交往的品德。初步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学会和同学、朋友建立发展真正的友谊;友爱同学,增进与同学之间的友情。 2.能力: 学会与同学、朋友正确地交往与沟通,提高与同学和朋友交往的能力。 3.知识 :掌握交友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几个原则,学会发展和保持已建立起的友情。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初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本项目的三个目题都是重点。1平等尊重真诚 2 理解宽容3 关爱帮助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交友的原则,才能理解和掌握如何让友谊之树常青 教学难点:宽容并不是不坚持原则。 难点的依据: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把握不好宽容的前提和尺度。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四、说教法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高祖本纪 学习目的: 1、了解司马迁笔下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2、认识体会《史记》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3、感悟文本,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4、了解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司马迁作为一个伟大史学家的卓越品质和无私精神。 学习重点 1、学习课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 2、揣摩文本中体现的文学艺术特色。 3、全面了解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及步骤: 第一步: 自读1-4段,疏通字词句: 第1段: 字义:大泽之陂.(水边、堤岸) 已而 ..有身(不久) 特殊句式: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判断句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省略句省略“于” 第2段: 字义:高祖每酤.留饮(买酒) 怪.之(以……为怪,意动用法) 及见怪.(奇怪的现象,形作动) 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同“债”债务) 不事家人 ..生产作业(平民百姓,古今异义) 第3段: 字义:高祖常繇.咸阳(同“徭”,服役) 大丈夫当如.此也(像这样,古今异义) 特殊句式:高祖常繇咸阳省略句省略“于” 第4段: 字义:因家.沛焉(安家,名作动) 坐.之堂下(使……坐。使动用法) 无所诎.(同“屈”,理亏)

公始常欲奇. 此女(使与一般人不同) 特殊句式:迎之门省略句省略“于” 引入坐省略句省略“之” 吕公女乃吕后也判断句 第二步: 小结: 1、这四段主要记述了哪些情节? 明确: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生下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纵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大言“贺钱万”等 2、纵观秦始皇而叹一节中,流露出刘邦的什么心理? 明确:流露对自己境况的不满,对秦始皇仰慕,对权利渴求的复杂心理。 3、以上情节可看出刘邦哪些特点? 明确:出生不凡,仁而爱人,性情豁达,但又有无赖举动。 第三步: 疏通5—7字词句: 第5段 字义:沛公引兵西. (向西进发名作动) 西. 过高阳(向西名作状) 可. 四千余人(大约) 昌邑未拔. (被攻占) 特殊句式:遇彭越昌邑省略句省略“于” 昌邑未拔被动句 与偕攻开封省略句省略“之” 第6段: 字义:降. 章邯(使……投降,使动用法) 诸所过毋得掠卤.. (同“掠掳”) 秦人憙. (同“喜”) 秦军解. (同懈) 特殊句式:代为上将军省略句省略“之” 啖以利状语后置句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省略句省略主语“沛公” 第7段: 字义:系颈以组. (丝带) 还军. 霸上(驻军,名作动) 先入关者王. 之(使……为王) 且吾所以.. 还军霸上(……的原因) 特殊句式:系颈以组状语后置句 降轵道旁省略句省略“于” 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所以”固定句式

课题: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导学案 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懂得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体会本篇的特色。 2、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3、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预习】: 作者简介: 《高祖还乡》套曲是元曲名家睢景臣所作的著名套曲之一。睢景臣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他的出生年月也不清楚,根据一些材料推定他大约是生活在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据钟嗣成《录鬼簿》说: 景臣大元大德七年从扬州来到杭州才和他相识,知道他很爱读书,心性聪明,精通音律。当时杭州的曲家都用高祖还乡的题材作套曲,以睢景臣所作的最新奇,压倒各家的作品。他还著有杂剧《屈原投江》、《莺莺牡丹记》等三种,都没有流传下来。 2背景简介: 刘邦本是丰邑人,当过秦朝的一名小小的亭长。他的父兄都是自己耕田,他却好酒贪色,不爱劳动。陈胜吴广起义时,他占据沛县,响应起义军。后来他的势力逐渐强大,打破了秦的京城。在他与项羽争夺农民起义胜利果实的战争中,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统一了全国,做了汉朝第一任皇帝,历史上称为太祖高皇帝,或者简称汉高祖。 3元曲简介: 元曲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二者都是当时流行的北曲 (散曲分南曲和北曲两种,它们最初的萌芽都是从“词里蜕化出来的) 。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纪君祥等,因此人们把元曲称为元朝文学作品的代表。 散曲起于金元,便于清唱,它包括散套(套数、套曲)和小令两种(也称清曲)。 小令每一首都能独立成篇,(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可重复),同时,它又能歌唱。它体制短小,句调长短不齐,却有一定的腔格,元人称为“叶儿”。(小令有一种特殊形式“带过曲”,课文未选。)如《潼关怀古》的曲牌是“山坡羊”,作者是张养浩。 套数(套曲、散套)沿自诸宫调,是由同宫调的二支以上的曲子相联组成,成为有头有尾的一个整套曲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整套必须有两支以上同一宫调是曲子互相联缀而成。 2、每套作品除了用带过曲作结以外,大多数在结束处有一尾声。 3、整套作品一般用一、二支小曲开端,中间选用的调数可多可少。(少则二、三调,多则二、三十个曲调)不管散套多长,采用多少曲子联缀成套,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套数应标明该曲子属于何宫何调。 五宫: 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 四调: 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 《高祖还乡》属“般涉调”,“哨遍”是曲牌名,“高祖还乡”是题目。 1、朗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 銮( )舆( ) 糨( ) 银铮( ) 觑( ) 拽埧( )斛( )揪捽( ) 2、解释词语 (1)但有的差使无推故 但有的 : 无推故: (2)索应付 索: (3)银铮了斧 银铮: (4)穿着些大作怪的衣服 大作怪: (5)猛可里抬头觑 猛可里: 觑: (6)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埧扶锄 拽埧: (7)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白甚么: 3、本文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_。“般涉调”是______,“哨遍”是______,“高祖还乡”是这一套曲的___ ___。 4、本文的“新”和“奇”主要表现在哪里? 5、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6、作者故意说出哪句不合情理的话?这样做合适吗? 7、在[耍孩儿]、[五煞]、 [四煞]中,作者为什么那样写皇帝的仪仗队呢? 8、就全套曲子看,这个嘲骂皇帝的“村民”有什么性格特点呢? 9、作者这样描写一个皇帝,在当时社会里有什么积极意义? 学习目标

《让友谊之树常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到友谊是可以共同建立的 2、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处理朋友之间的矛盾 二、活动准备: 1、友谊树 2、各形状的友谊叶 3、歌曲《找朋友》《朋友》《友谊地久天长》 三、教学过程: (一)共话友谊 1、情景引入 谈话:同学们,今天有好多老师和我们一起活动,我们就用一种有趣的方式向他们问好,好吗?(好) 在左手大拇指上画笑脸,用笑脸向旁边的问好。 2、丹麦大拇指:接下来,我们用这张笑脸来放松一下。教师示范。听老师的口令:点头、左、右、顶牛,再来一次。 3、分享:玩了这个拇指游戏,你们的心情怎样?(让学生谈谈感想) 看到你们玩得这么高兴,我想起了我的那几个特别要好的同学,出示课件 4、教师实例:瞧,这是小学的我,这边就是我很要好的同学(背景音乐周华健的《朋友》) 照片1 介绍:这是我小学的同学,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在一起玩耍一起学习,过了二十多年,现在我们都长大了,但我们依然亲密无间。这张是初中时照的,这几张照片是我们长大后在聚会时拍的。 照片2 介绍照片:这张是我高中的同学,十几年来,我们每年都有一次或二次的聚会,我为自己拥有这样的同学这样的朋友这样的友谊感到自豪。你们想交到这样的朋友吗?你想和你的朋友一起来种一棵永远常青的友谊之树吗?(出示课题)《友谊之树常青》,今天我们就一起种下这棵友谊树吧。 (二)友谊叶分组 师:同学们,你们在一起学习有四年了,一定有几个特别要好的同学,但有些同学我们不太了解,现在你们就有这样的机会。 要求:请你在友谊盒里抽出一片叶子,看看叶子是什么形状的,如果与友谊树上的叶子不一样,就赶快去找找你是哪棵树上的叶子,找到了就赶快围着小树坐好。(学生开始活动,播放伴奏《找朋友》)

《高祖本纪》复习学案教案教学设计 《高祖本纪》复习学案(转载) 一、. 复习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 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用法等文言知识,并能翻译重要的句子。 二、《高祖本纪》文言知识整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大泽之陂( bei )(2)高祖常繇咸阳( yao ) (3)乃以秦王属吏(zhu )(4)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xiang ) (5)日夜跂而望归(qi )(6)随刘贾、齐梁诸侯皆大会垓下(gai ) (7)高祖奉玉卮( zhi ) 2、解释重点词语 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大腿)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轻视)

昌邑未拔(攻下) 摄衣谢之,延上坐(提/道歉/请)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 乃以秦王属吏(交付、委托) 非有功伐(功劳) 还军霸上(驻扎) 去辄烧绝栈道(断) 与齐王等期会而击楚军(约定日期) 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水的北面) 起为太上皇寿(献酒献物,祝人长寿)父兄不能给(供给,使足) 可四千余人(大约)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与……交好) 乃绐为谒曰“贺钱万” (欺骗) 有功者害之(嫉妒) 示鲁父老项羽头(给……看) 萧何为主吏(主管、主持) 3. 指出通假字 (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债” (2)遂坐上坐,无所诎“诎”通“屈”

(3)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卤”通“掳” “憙”通“喜” “解”通“懈” (4)无内诸侯军……距之“内”通“纳” “距”通“拒” (5)乃详尊怀王为义帝“详”通“佯” (6)不如决策东乡“乡”通“向” 4. 解释古今异义词 (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家人:句中古义“平民百姓” 今义“家庭成员” 作业:句中古义“劳苦的工作” 今义“学习完成的功课” (2)诽谤者族句中古义:公开批评、议论 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句中古义:规约,规章 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 (4)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句中古义:没有出息 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5. 一词多义解释 (1)相 吕公者,好相人(动词,给人看相) 无如季相(名词,面相)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 道德与法治教学教案 道德与法治练2020-2021学年 春季 部编版(统编)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让友谊之树常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到友谊是可以共同建立的 2、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处理朋友之间的矛盾 二、活动准备: 1、友谊树 2、各形状的友谊叶 3、歌曲《找朋友》《朋友》《友谊地久天长》 三、教学过程: (一)共话友谊 1、情景引入 谈话:同学们,今天有好多老师和我们一起活动,我们就用一种有趣的方式向他 们问好,好吗?(好) 在左手大拇指上画笑脸,用笑脸向旁边的问好。 2、丹麦大拇指:接下来,我们用这张笑脸来放松一下。教师示范。听老师的口 令:点头、左、右、顶牛,再来一次。 3、分享:玩了这个拇指游戏,你们的心情怎样?(让学生谈谈感想) 看到你们玩得这么高兴,我想起了我的那几个特别要好的同学,出示课件 4、教师实例:瞧,这是小学的我,这边就是我很要好的同学(背景音乐周华健的《朋友》) 照片1 介绍:这是我小学的同学,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在一起玩耍一起学习,过了二十多年,现在我们都长大了,但我们依然亲密无间。这张是初中时照的,这几张照片是我们长大后在聚会时拍的。 照片2 介绍照片:这张是我高中的同学,十几年来,我们每年都有一次或二次的聚会,我为自己拥有这样的同学这样的朋友这样的友谊感到自豪。你们想交到这样的朋友吗?你想和你的朋友一起来种一棵永远常青的友谊之树吗?(出示课题)《友谊之树常青》,今天我们就一起种下这棵友谊树吧。 (二)友谊叶分组 师:同学们,你们在一起学习有四年了,一定有几个特别要好的同学,但有些同 学我们不太了解,现在你们就有这样的机会。

教学课题:《高祖本纪》 教案背景: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和学生的需求为依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既要有新内容新发展,又不能超出学生可能接受的实际水平。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对于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复习辅导课,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和必修课一样,选修课的教学要求应该设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以我从学校自身的条件出发,立足于反映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的愿望认真设计必修课程。深入了解到学生对历史性故事的文章一般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节,而忽略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教材分析:《高祖本纪》是高中语文选修课(<史记>选读)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旗帜鲜明地体现了<史记>的史家传统“不虚美不隐恶”。文章情文并茂、语言流畅,多处采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表现出来。学习本文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学生全面的评价一个人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认识“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教学手段:诵读法自读法问题探讨法的方法与作用。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有一首诗叫《大风歌》,同学们会背吗?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刘邦)他又叫汉高祖。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写诗的皇帝,其诗作——《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刘邦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御驾亲征而统一天下的皇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司马迁为他写的传记《高祖本纪》。

5.1 让友谊之树常青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建立友谊需要开放自己和持续的行动。 (2)懂得友谊需要精心呵护。 能力目标 (1)能够掌握建立友谊的方法,呵护自己的友谊,恰当地解决自己的交友困惑与冲突。 (2)学会正确处理交友中受到的伤害。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开放自己并付出行动去建立友谊。 (2)正确对待与朋友交往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呵护友谊的方法和策略。 【探究过程】 新课自学 1.建立友谊,我们需要怎样做? (1)需要_________。建立友谊的过程中,_________,主动_____,朋友才不会彼此错过。 (2)需要___________。 ①行动前要有___________。 ②如果一次尝试不成功,别气馁,只要真诚待人,我们就有机会找到朋友。 2.我们应怎样呵护友谊? (1)呵护友谊,需要用心去_________。 ①体会朋友的需要,在朋友需要的时候站到他的身旁。 ②以行动向朋友表达关心和支持。 (2)呵护友谊,需要学会尊重对方。 ①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要给朋友一些空间,把握好彼此的___________。 ②朋友之间需要坦诚相待,但这并不意味着_________。 ③给予朋友积极合理的建议,但不要_____________。 (3)呵护友谊,需要学会正确处理冲突。 ①冲突发生时,可以_________,寻找彼此能够接受的解决方式。 ②如果处理得当,冲突可以把彼此的距离_________。 (4)呵护友谊,需要学会_____________中受到的伤害。

①当朋友背叛了自己,或者做出了伤害友谊的举动,我们可以选择_________,也可以选择结束这段友谊。 ②两者都需要勇气,也需要_____。 (5)我们要学会同多数人和睦相处,对所有人_________。 名言导入 马克思说:“友谊需要忠诚去播种,热情去浇灌,原则去培养,谅解去护理。”他告诉我们,友谊需要培养。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建立和培养真正的友谊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让友谊之树常青》的学习。 课堂探究 探究一建立友谊 一位忧心忡忡的妈妈进行心理咨询时说:我的儿子上初中二年级了。最近班主任总跟我反映,说他不合群,下课后,别的孩子都成群地做游戏、聊天,他就喜欢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同学叫他玩,他也会去,但去了就愣愣地站在一边,一点都不活跃。每逢周六、周日或者寒暑假,他总是自己在家上网、看书,很少出去。见了老师、同学或者熟人,他一般一低头就过去了。 (1)你认为这位同学在交往中出现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会给他带来怎样的影响? (2)你认为这位同学应该如何摆脱当前的困境? (3)生活中,你还有哪些有助于建立友谊的“金点子”? 探究二呵护友谊 欣赏漫画,回答问题: (1)小明能找到真正的朋友吗?为什么?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并作出合理评价 教学重点:项羽、刘邦形象的探讨、总结 教学难点:对历史人物的了解之同情,树立正确的英雄史观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搜集前人对项羽、刘邦的评价资料 教学过程 致欢迎词:大家热烈鼓掌欢迎各位老师来到我们班听课。 一、导语设计 经过前节课的情节梳理,我们知道《鸿门宴》故事一波三折、跌宕生姿,引人入胜。当然,鸿门宴也像道人物画廊展示了那些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评里面最为主要的两个人物:刘邦和项羽。 二、文本观照:剖析性格 上节课布置大家思考《鸿门宴》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和刘邦的性格特点,下面有没有同学主动起来,给大家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项羽或是刘邦。 若学生无法下手,则提供以下分析思路。

要立体全面的去认识历史人物,仅仅靠一篇《鸿门宴》就显得较缺乏,下面补充几则材料,帮助大家全面地看待历史人物。 三、材料提供、写作展示 关于项羽的资料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袭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自矜功伐,奋其斯智而不师古,……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司马迁《项羽本纪》解说: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写的,他一方面号称“西楚霸王”,另一方面由于自矜功伐而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赞叹,又有惋惜。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解说: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缺乏忍辱负重的胸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咏项羽》解说:活着的当做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是一种“可杀不可辱”的英雄豪气赞美与欣赏之情。 (1)关于刘邦的资料 月余,卒骂高祖,高祖怒。城降,令出骂者斩之,不骂者原之。 春,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夷三族。——《高祖本纪》 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苏辙 刘邦是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毛泽东解说:后世对刘邦的评价较高,但他性格上也有一些缺陷,刻薄寡恩,诛杀功臣,且手段较为残忍,毫无仁爱之心。 教师引导:结合课文《鸿门宴》你所感受到的二人形象,项羽和刘邦哪一个是你心目中的英雄请以《我心目中的英雄——楚霸王(汉王)》为题,写150左右短文。给大家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每组最少推荐两名同学上来展示。请组长

《高祖本纪》教学案 编制:吴祥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文言实虚词及重要句式。 2.了解作者运用对比等刻画人物的手法。 3.熟知《史记》首创的“互见法”,体会《史记》“实录”之精神。教学重点:“目的1、2、3”。 教学方法:研习,讨论。 教学时间安排:3课时 课前准备: 1.复习《鸿门宴》,说说在此文中高祖给你留下的印象。 2.能流利朗读本文,划出不懂或者认为重要的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名学生说说《鸿门宴》中刘邦的形象。 公元前206年12月,在鸿门举行宴会,即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这是刘、项两个军事集团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并由此展开了长达5年的“楚汉之争”。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运用对比,利用矛盾冲突等多种手法,塑造了项羽、刘邦、范增、张良等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鸿门宴中的刘邦坚决果断、能屈能伸、狡诈多端、圆滑机警、能言善变、礼仪备至。今天我们来学习司马迁专门为这位汉代开国皇帝写的传记《高祖本纪》,更深地了解高祖其人,进一步熟悉《史记》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熟悉课文。 (一)熟悉情节,整体感知。 1.纪传体是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给一个人物写传记该写哪些内容?提名同学介绍刘邦的籍贯、出生和家庭,疏通第一小节。 传记要介绍一个人的籍贯,出生,家庭,一生中的主要事件等。 第一小节叙高祖出生时候赋予传奇色彩,极言刘邦的出生不同凡响。 2.节选部分记叙了刘邦哪些主要事件?(分组概括,同时点击重要字词和句式) (1)自己概括,小组讨论。 (2)依次提名概括各个部分的内容。(泛读) 1-4:出生不凡,好酒色,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却大言“贺钱万”,貌相奇贵得取吕氏。 5-17:见郦生,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赴鸿门谢罪,被封汉王,明烧绝栈道示无意东归,暗决策东进思夺取天下,进兵追击项羽,垓下打败项羽,氾水称帝,洛阳南宫论成败,入都关中。

第五课交友的智慧 第一课时让友谊之树常青 一、教材分析 本框题主要引导学生学会建立友谊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呵护友谊的途径。 本框题包括两个目题的内容:第一目“建立友谊”,引导学生在交友的过程中要敞开心扉,主动交友,持之以恒,真诚待人;第二目“呵护友谊”,让学生认识到友谊需要精心呵护,要用心关怀、学会尊重朋友,正确处理与朋友的冲突以及正确对待交友中受到的伤害。 二、学情分析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心智还不成熟,在朋友和友谊的问题上,学生能够说出自己有哪些朋友,但不一定明了自己的人际状况,包括自己在他人人际圈中的位置;学生希望自己拥有好人缘,但并不一定懂得如何去建立友谊;学生都希望获得真正的、持久的友谊,但并不一定能够妥善地处理与朋友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会有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乐意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开展积极的探究活动,来排解心中关于交友的诸多困惑,找到建立、维持友谊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愿意开放自己并付出行动去建立友谊的意识。 (2)以积极、正确的态度对待与朋友交往中遇到的问题。 2.能力目标 (1)能够掌握建立友谊的方法,呵护自己的友谊,恰当地解决自己的交友困惑与冲突。 (2)学会正确处理交友中受到的伤害。 3.知识目标 (1)知道建立友谊需要放开自己和持续的行动。 (2)懂得友谊需要精心呵护。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建立友谊的方法。 2.教学难点:掌握呵护友谊的方法。

五、教法学法 1.教法: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思考,课堂讨论启发学生思维,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资料、知识框架,提高教学效率。 2.学法:观察思考、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交流感悟。 六、授课过程 1、导入新课 游戏:蒙眼过障碍物 活动规则:先由一位同学蒙着眼睛在同学的搀扶下走上上讲台, 走上讲台后,独自从讲台上走下来。 注意事项:①学生绑好鞋带,防止摔倒 ②学生独自蒙眼在讲台上走的时候,其同学不要离开太远 ③学生害怕不敢往前走时,可停止,或者由其同学搀扶走完 结束后问学生: (1)当同学离开你,独自摸索前行时,心里有何感受? (2)当在同学的搀扶着走时,心里有何感受?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游戏大家可以看到,有了朋友的帮助我们可以走得更加顺利。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人人都希望得到朋友的帮助。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离不开朋友。每个人都希望交到真诚的朋友,都希望与朋友的友谊能够长久地持续下去。那么,结交朋友、维持友谊,我们应如何去做呢?下面就学习本课——《让友谊之树长青》。 2、建立友谊 (1)建立友谊,需要开放自己 大屏呈现案例:李美霖患有先天残疾,无法走路。看到同学们自由的奔跑欢笑非常的羡慕,想和同学们成为朋友。但是她却自我封闭,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因此一直没有朋友。 教师提问:李美霖为什么没能和同学们建立友谊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当我们把自己封闭起来的时候,是很难得到他人的友谊的。因此,建立友谊,需要开放自己。在建立友谊的过程中,会有惊喜,会有意外,还会有点冒险。但无论怎样,敞开心扉,主动表达,朋友才不会彼此错过。

2019-2020年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5.1 让友谊之树常青导学案1(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建立友谊需要开放自己和持续的行动。 (2)懂得友谊需要精心呵护。 能力目标 (1)能够掌握建立友谊的方法,呵护自己的友谊,恰当地解决自己的交友困惑与冲突。 (2)学会正确处理交友中受到的伤害。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开放自己并付出行动去建立友谊。 (2)正确对待与朋友交往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呵护友谊的方法和策略。 【探究过程】 新课自学 1.建立友谊,我们需要怎样做? (1)需要_________。建立友谊的过程中,_________,主动_____,朋友才不会彼此错过。 (2)需要___________。 ①行动前要有___________。 ②如果一次尝试不成功,别气馁,只要真诚待人,我们就有机会找到朋友。 2.我们应怎样呵护友谊? (1)呵护友谊,需要用心去_________。 ①体会朋友的需要,在朋友需要的时候站到他的身旁。 ②以行动向朋友表达关心和支持。 (2)呵护友谊,需要学会尊重对方。 ①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要给朋友一些空间,把握好彼此的___________。 ②朋友之间需要坦诚相待,但这并不意味着_________。 ③给予朋友积极合理的建议,但不要_____________。 (3)呵护友谊,需要学会正确处理冲突。 ①冲突发生时,可以_________,寻找彼此能够接受的解决方式。 ②如果处理得当,冲突可以把彼此的距离_________。 (4)呵护友谊,需要学会_____________中受到的伤害。

项羽本纪(节选)(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 设计) 《项羽本纪》司马迁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以及句式的特点。 2.了解项羽一生的主要经历,体会其性格对命运的影响。 3.了解司马迁等人对项羽的评价,进而形成自己对项羽的认识和评价。 教学重点:由易到难为文言文断句,克服惧怕心理。 体会人物的性格在其人生关键事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项羽的悲剧性格。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听歌曲〈霸王别姬〉感受项羽悲壮的一生。 霸王别姬 我站在烈烈风中 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 望苍天四方云动

剑在手 问天下谁是英雄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 我独爱你那一种 伤心处别时路有谁不同 多少年恩爱匆匆葬送 我心中你最重 悲欢共 生死同 你用柔情刻骨 换我豪情天纵 我心中你最重 我的泪向天冲 来世也当称雄 归去斜阳正浓 “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我的泪向天冲,来世也当称雄”这些歌词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悲壮)在必修五中我们学习了一篇文章《鸿门宴》,通过一个事件来分析项羽的性格,项羽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自矜功伐、好大喜功、有勇无谋、胸无城府、为人不忍、妇人之仁)这些说的几乎都是项羽性格的弱点,那么项羽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在太史公司马迁的笔下项羽是个令人同情的悲剧式英雄,正因为他是个英雄,所以虽然他并未成就霸业,仍被列入记 录帝王人生的“本纪”。但同时他的命运又是悲剧性的,我 们都知道“性格决定命运”,正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项羽的那 些性格弱点决定了他最终的失败,而“时势造就英雄”,看 天下风起云涌,数乱世英雄辈出;那么项羽是如何横空出世,又为什么快速衰亡的呢?我们再详细地学习这篇《项羽本纪》,全面地了解项羽其人。 二、感知课文,疏通文意 用/给下文断句(展示未标点文本课件) 1、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 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 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 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2、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 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 /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边断句,边疏通文意。提示重点字词和句式: 1、学书不成,去文字;舍弃 2、又不肯竟学尽,完毕 3、勿妄言,族矣灭族,名作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