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医特色疗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宁市青秀区东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民间中医药壮瑶医药特色项目

一、瑶医针竹罐疗法

1、简介

瑶医针竹罐疗法是瑶族地区所特有的一种治病方法,是瑶族外治的精华之一。瑶山地处南疆,自然环境特殊,阴湿多雨,脚气、风湿、身重等常见发生,大瑶山山区更为突出。瑶族先民在与疾病长期的斗争中,充分利用地道药材与瑶山多竹的特点,结合祖国医学的针灸,创造出一套简便、验灵、效捷的瑶医药罐疗法。

2、作用原理: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针灸治病就是采用针法或灸术,作用于经络、腧穴,通过经气的作用,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从而排除致病因素,治愈疾病;拔罐时造成一种负压,使局部毛细血管破裂,局部产生瘀血,并产生自家溶血现象,部分红血球、白血球受到破坏,大量血红蛋白释出,并通过点刺放出,从而达到良性刺激作用,同时,在吸拔过程中,部分药液通过局部皮肤吸收,加上热熏作用,使局部穴位血管得到扩张,血循环加快,改变周末血管充血状态,神经得到调节,新陈代谢旺盛,营养状况得到改善,血管壁渗透性增强,增强了机体抗病能力和耐受力,因此,具有祛风祛湿、活血舒筋,散寒止痛,消肿散结等功效。加上传统瑶药的活血祛瘀、祛风除湿、疏风通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使瑶医针竹罐疗法独具特色——尤其是在治疗脑中风及中风后遗症,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疗效颇佳。瑶医针竹罐疗法也瑶医治疗风湿痹症的重要特色技法之一

3、使用方法

(1)竹罐:罐用瑶山毛竹、坚固无损、正直、口径在 1.5cm~6cm之间,长约8cm左右的竹管,一端留节作底,另一端作罐口,

用刀刮去青皮及内膜,厚薄适中,用砂纸磨光,使罐口光滑平正。(2).药物:煮罐药:用道地药材为主,主要以活血祛瘀、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药组成,诸如:下山虎50g、鸭仔风30g、麻骨风30g、九层风30g、大小钻各30g、穿破石30g、双钩钻30g、透骨消30g、九节风30g、铜钻30g、铁钻30g、风见消30g等,临床还可辨证加减。

(3)针灸针:选用临床上常用的毫针,规格0.30~0.35,长度视施术部位选用25~75mm不等。

(4)将要施术部位消毒,用毫针针刺腧穴(取穴原则以疾病辩证取穴),得气后,用梅花针叩刺针刺穴位周围,以轻微出血为度,(虚证者可以不用),然后取出用瑶药浸煮的罐、甩净水珠后,把药罐拔在针灸的腧穴上,约10分钟后,取下药罐,用消毒巾擦净渗出液。每日或隔日一次。5~10 次为一疗程。经过此疗法治疗后,配合瑶药外洗效果更佳。

4、主治病症及注意事项:

(1)瑶医针竹罐疗法适应证较广,瑶族民间常用于治疗中风偏瘫、肩周炎、肢体麻木、风湿骨痛、跌打肿痛、无名肿毒,还用于多发性神经根炎、骨质增生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及部分内科、妇科疾病。

(2)针刺要掌握针灸的适应症和注意事项。针刺手法要轻巧,选择合适的体位,避免晕针等不良反应。

(3)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部位为宜,若体位不当、移动、骨胳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易导致竹罐吸附不稳而脱落。

(4)药罐取出时,要甩净水珠,以免烫伤皮肤,如不慎损伤皮肤。可擦上龙胆紫药水或碘伏,以防感染。

(5)有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直接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亦不宜拔罐、使用瑶医针竹罐疗法。

二、瑶医药物灸法

1、简介

瑶医药物灸法最常用的药物是童便制断肠草根,其次是小钻、藤杜仲等药物进行直接灸疗。灸法的作用机制都是借用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刺激,通过经脉腧穴,达到疏通经脉,调和盈亏,调理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

瑶医药物灸相对其他灸法,其明显特点是利用采制的药条直接灸疗,所以不仅有热力的作用,同时还有药力的作用。例如:凡风湿痹痛一类疾病就专门选择有较强驱风通络作用的童便制断肠草根、小钻藤等进行施灸,对肝肾虚、筋骨痿软者,则选择能补肝肾、强筋骨的藤杜仲施灸。随证取药,功效更加明显。2、使用方法

( 1)材料准备:选取质量较好,直径0.2~0.4cm,长度约5~8cm 的童便制断肠草根或小钻、藤杜仲数条,茶油灯一盏,备用。( 2)具体操作:首先确定好患者要点灸的穴位,然后以药条的一端在灯火上点燃取暗火,右手拇指和食指持进燃端,小指、无名指轻抵在患者肌肤上,快速用暗劲点需灸的腧穴。一般点燃一次可以在一个穴位附近灸数次(呈梅花状),或者点燃一次灸数个穴位。

3、主治病症

瑶医药物灸法疗法适应证较广,瑶族民间常用于治疗外感、各种痧症、中风偏瘫、肩周炎、肢体麻木、风湿骨痛、跌打肿痛、无名肿毒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