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第五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学第五章

吴婕城规092 200908340708

1、名词解释:

太阳辐射: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到达地平面的太

阳辐射,包括两部分:一是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

地平面上的,称为太阳直接辐射;二是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从

半球天空的各个部分到达地平面的,称为散射辐射。

长波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温度增高,转而将能量向天空作出的辐

射。其能量集中在红外线部分,波长则大大长于太阳辐射的波

长。又称地面辐射。

大气环流:在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表面性质以及地面摩擦的共同作用,使得大气圈内的空气产生了不同规模的三维运动。

信风带: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地区的定向风叫信风。在地球自转偏

向力的作用下,风向发生偏离,北半球形成东北信风;南半球形

成东南信风。终年吹着信风的地带,叫信风带。

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个组成部分。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是形成季风环流的主要原因。

西南季风:夏季,由于海陆热力差异,风从印度洋吹向印度半岛。

热岛效应:城市的温度一般高于周围的郊区和农村,城市尤如一个温暖的岛屿。

气候带:根据气候要素的纬向分布特性而划分的带状气候区。在同一气候带内,气候的基本特征相似。

2、简述大气分层及大气分层结构特征。

答:整个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以及高空的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大气的最底层,它的底界是地面。对流层有三个主要特征: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空气的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

变。

平流层:从对流层顶以上到50~55 km高度为平流层。

中间层:自平流层顶到80~85 km左右为中间层。

暖层:自中间层顶到800 km高空为暖层,又称热层。

散逸层:暖层以上的最高层大气称为散逸层,又称外层。

3、论述地—气热量平衡原理及其环境影响。

答:地—气热量平衡原理是能量主要通过辐射、对流、湍流等方式来实现,有高低伟间的传输、海陆间的传输和高低空的传输。形成了海陆风、高

原季风、山谷风、焚风、“城市热岛”和“城市风”。

4、气温的形成及其分布规律有哪些?

答:气温的分布主要受纬度、海陆、地形、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制约,其中纬度因素决定了气温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而海陆、地形及海拔高度则成为

气温非地带性分异的因素。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因此等温线与纬

线大体上平行。同纬度海洋陆地的气温是不同的。夏季等温线陆地

上向高纬方向凸出,海洋向低纬方向凸出。

5、简述大气降水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答:降水的形成过程是云中的小水滴增大成为雨滴、雪花及其他降水物的过程。。组成云体的云滴、冰晶等体积很小(仅相当于雨滴的百万

分之一),随着气流的运动会不断冲撞合并增大,当云滴体积增长到

足够大,以致气流不能支持时才能形成水滴下降,在下降的过程中

不被蒸发才会形成降水。一般,在高空形成的大冰晶在较暖气层中

溶化后,和大水滴一起以雨的形式降落。

6、什么是大气环流?并举例说明大气环流是如何影响天气系统的。

答:大气环流是在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表面性质以及地面摩擦的共同作用,使得大气圈内的空气产生了不同规模的三维运动。由于大气环流的

作用,形成了行星环流、季风和距地环流。

7、论述气候形成的影响因子有哪些?

答:气候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加热不均,以及由此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的移动,导致气候分布类型具有普遍沿纬

度更替的趋向。此外,温度和降水也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8、为什么青藏高原能对气候产生影响?

答:(1)热力作用,(2)屏蔽和机械阻挡作用。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犹如大气海洋中矗立的一个巨大岛屿,对冬半年南下的强冷空气和夏半

年北上的暖湿气流有明显的阻挡作用。冬半年,从西伯利亚西部侵入我

国的强冷空气很难翻越高大的青藏高原,一般都是沿高原北侧,通过准

格尔盆地,经河西走廊、黄土高原而直驱东部平原,导致了华东及华南

地区冬季的气温比受青藏高原屏蔽作用下的印度半岛低。夏半年,青藏

高原对南来的暖温气流的北上,也有一定的阻挡作用。

9、为什么小气候不能改变大气候的特征?

答:大气候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小气候能短暂地影响大气候的特征,但不能改变大气候的特征。

10、实例说明区分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标准和各自气候特征。

答:海洋性气候比大陆性气候湿润。大陆性气候最显著的特征,是气温年

较差或气温日较差很大。在气温的年变化中,最暖月和最冷月分

别出现在7月和1月(南半球分别在1月和7月)。春季升温快,

秋季降温也快,一般春温高于秋温。在日变化中,最高温度出现

的时间较早,通常在13~14时;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拂晓前后。

大陆性气候的另一重要特征是降水量少,且降水季节和地区分布不

均匀。海洋气候有以下特点:①气温年变化与日变化都很小,在

洋面上甚至观测不到日变化。年变化的极值一般比大陆后延1个

月,如最冷月为2月,最暖月为8月。在高纬地区最冷月还可能是

3月,最暖月也可能到9月。秋季暖于春季。②降水量的季节分

配比较均匀,降水日数多,但强度小。云雾频数多,湿度高。③

在热带海洋多风暴,如北太平洋西南部分与中国南海是台风生成和

影响强烈的地区。热带风暴(包括台风)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气象灾

害。④多云雾天气,湿度大。多数临近海洋的大陆地区,都具有海

洋性气候特征,西欧沿海地区是大陆上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区。11、简述纬度地带性水平气候与非地带性垂直气候的相互关系。

答:纬度地带性是气候在纬度上的变化规律。垂直地带性是气候在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它们是对气候分析的不同形式,有所区别,也有相交,

纬度地带性气候区中可能出现垂直气候,跟地形有关。纬度地带性的

范围要大于垂直地带性。世界绝大部分是气候是随纬度变化而变化的。

12、季风、海陆风焚风的成因机理

答: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改变的现象。季风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最主要的是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

差异造成的,其次是由于行星风季的季节移动而形成的。

海陆风:是指发生在沿海地区的、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以一日为

周期的周期性风系。它也是由于海陆的热力性质的差异引起

的,但影响的范围仅限于沿海地区。在沿海地区,白天,陆

地增温快,陆面气温高于海面,近地面空气上升形成低压,

气流从海洋流向陆地,形成海风;夜间相反,陆地降温快,

陆面气温低于海面,形成陆风。

焚风:当流经山地的湿润气流受到山地阻挡时,被迫沿坡绝热爬升,这时按照干绝热递减率降温。当达到水汽凝结高度时,形成云,此后按照湿绝热递减

率降温,逐渐形成降水,空气继续沿坡上升,降水也不断发生。当越过山

顶以后,空气沿坡下沉增温,水汽含量大为减少,按照干绝热递减率下沉

压缩升温。由于干绝热温度变化率比湿绝热温度变化率大。过山后的空气

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空气的温度要高得多,湿度也小得多,形成了沿着背

风坡向下吹的既热且干的风,称为焚风。

13、大气能量的传输途径与规律

答:高低纬间的传输:主要依靠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显热和潜热)及洋流

来实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