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弱势群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12思想政治工作论坛
关于弱势群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透析
杨瑞清,辜静波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江西 南昌 330043)
[摘 要]群体性事件是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而弱势群体是各类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参与者。本文着重从社会结构断裂、社会不公平、心理上的相对剥夺感和失衡感、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日益增强与民主诉求渠道缺失的矛盾、社会控制机制弱化、直接诱发因素等六个方面对弱势群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进行了剖析,以利于加强控制和治理。
[关键词]弱势群体;群体性事件;原因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05)12-0085-03
[收稿日期]2005-09-28
[作者简介]杨瑞清(1966)),男,江西进贤人,江西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治安系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治安管理、社区警务研究;辜静波(1965-),女,江西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科系副教授。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转型时期的阵痛日益加剧,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必然导致政治体制、社会机制、价值观念、新旧规范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剧变和冲突,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加剧,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一定程度和质量的社会震荡,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群体性事件日渐增多,并且规模、形式和影响呈不断升级之势,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来,各省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都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从已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中我们不难发现,经过改革浪潮残酷洗礼沉积下来,承担了太多改革成本和代价的社会弱势群体,是群体性事件的主体角色。他们以自己对社会公平的理解和方式去进行抗争和谋求解决,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从某省自2002年1月至2004年7月之间的统计情况来看,群体性事件的组织参与者80%以上都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这不能不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关于/群体性事件0的定义界定,学术界多有论述,主要观点已基本趋于一致,在此不再赘述。社会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边缘的概念。学术界普遍认为/是一个在社会性资源的分配上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
体0。
[1](P91-92)
弱势群体是社会不平等的产物。当社会进
入以竞争为显著特点的商品社会后,总会有一部分不幸的群体因为发展的障碍)))经济、政治的原因,资源的掌握、健康状况等社会不平等被飞速驶过的时代列车抛下,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当前我国弱势群体主体主要包括城市失业下岗而失去生活根基的群体、贫困农民(包括农民工)
群体、老年人群体和以生理弱势为主要障碍的残疾人群体四大类。
本文拟着重探析以弱势群体为参与主体的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以利于对症下药、有效控制和治理。
一、社会结构断裂是转型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宏观社会背景
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随着新旧利益格局建立与打破之间矛盾冲突的加剧,必然会引发社会结构的激烈调整和刺激社会阶层的分化,并由此产生新的社会分层和利益群体,继续为争夺有限社会资源的分配权和控制权发生更进一步的冲突,进而促使社会结构产生新的变迁,从而达到相对的社会/动态均衡0。然而由于我国特有的国情和体制、机制上的缺陷,我国社会结构的这种/动态均衡0尚未建立起来,而是造成了社会结构的/断裂0。
首先表现为社会阶层的断裂。社会转型过程中分化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其中以贫困、落后为典型特征的社会弱势群体阶层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这是改革之初始料不及的。据中国人民大学公布的社会研究报告5走向更加公正的社会6称,目前中国弱势群体大约有1.4亿)1.6亿人。这样一个庞大群体,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感受不到改革开放的/雨露阳光0,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主流,甚至被甩到社会结构之外遭到社会的/抛弃0,社会挫折感、剥夺感、失败感和悲观感非常强,而且在短时期内无法根本改变他们的窘迫现状。在此种情形下,思想意识的混乱、价值观念的偏离、利益要求的抗争、心理归属的失落等各种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聚积到一定的程度即引发群体性越轨行为。
85
其次是城乡/二元0结构的断裂。长期以来,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造就了城乡社会/二元0结构的明显分层;并且这种结构分层随着城乡/二元0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诸方面差异的扩大及显著化,不断得到加强,直至产生的社会张力扩大累积到一定的限度,从而导致社会结构断裂)))城乡社会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及社会福利保障等全方位的断裂。/普通市民和农民是从中国二元结构的现实存在中认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的;高层决策者却把中国二元结构的现实存在作为大前提去谋划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行动。0[2]这种矛盾冲突直接造成了农村社会的封闭、落后和贫穷,造成城乡之间差距的天壤之别和心理上的排斥抑或对立,造成了庞大的弱势群体。
第三,社会保障机制出现了断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打响了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国企改革在彻底完成市场经济单位角色转变,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量的失业下岗人员。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在我国,国企职工的社会保障大都是由单位制度性提供的,因而一旦下岗或失业就意味着失去了所有的经济来源,迅速沦为城市弱势群体的主体。而政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采取的/先改造国企,然后再逐渐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这一次序......0[3],于是社会保障机制出现了严重断裂。由于没有矛盾的/缓冲带0,而介于其中的政府,囿于公信力和权威性不足,很难充分发挥作用,国企角色转换利益调整所引发的矛盾冲突就难以避免。
二、转型期社会不公平是导致弱势群体利益矛盾冲突加剧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动因
在社会变迁加剧的转型时期,由于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等方面存在的明显缺陷所造成的分配不公、贫富悬殊扩大和弱势群体生活境遇极度困难是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本动因。从理论上说,由于我国实行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0的原则,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因而出现一定的收入差距,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竞争激烈的必然现象。但这种差异必须以能够适应社会公平标准和公众的心理承受度为前提,否则就成为了一种社会不公平现象。由于转型期新的社会公平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社会不公平现象广泛存在,其中突出表现为分配领域里的不公正问题。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差距日益扩大,贫富悬殊现象非常严重、突出,形成了独特的弱势群体阶层,利益矛盾冲突尖锐,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动因。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时,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曾经缩小到1:1.8。到了2003年,这一比例已经扩大到1:3.2。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实称:/如果把各种福利因素都考虑进去,估计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五、六倍。0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拥有的金融资产中,20%高收入阶层的居民占去66%,20%的低收入阶层的居民只占有1.3%,两者相差50倍以上。当然,相对于改革开放之前的/共同贫困0,中国各个群体的绝对收入都提高了。但是,在关注居民收入增长平均数上升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弱势群体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的严峻事实。[4]国际上衡量贫富悬殊差距的通用表示法是基尼系数。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有关数据统计表明,2000年达到了0.458。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意味着出现了分配的绝对不均,成为世界上贫富悬殊较大、不平等程度较严重的国家。[5]社会利益分配不公造成的利益矛盾冲突日益加剧,使弱势群体的生活境遇愈加艰难,也使他们的社会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共同致富0政策产生了怀疑和否定,甚至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公正性的信念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如此情形下,如果出现了诱发因素导致矛盾激化,就会爆发群体性事件。
三、贫困、落后以及社会贫富悬殊的不断扩大,使弱势群体相对剥夺感、心理失衡感以及对社会公正的不信任感不断增强,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一般情形下,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容易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下发生变化,而群体心理在相互感染作用能够不断得到强化。个体心理承受力弱是诱发群体性行为的重要因素。任何改革都会触动不同阶层群体的利益,都会打破原有的利益平衡。利益受损者会产生相对剥夺感,对社会公正的不信任感,以及心理失衡感,甚至被社会抛弃感,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由于种种原因,弱势群体在社会变革中受到的冲击和付出的代价最大,得到的实惠最少,已经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巨大困难和压力。他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面对社会贫富悬殊、生活状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反差,心态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震撼,必然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对社会公正的怀疑以及心理上的极度失衡,并在这种心理因素的强烈支配下,发生非理性化、情绪化和对立化的群体偏激行为,试图藉此产生/群体效应0,造成社会影响,引起党委政府的重视,以达到解决问题、维护自身权益之目的。
四、弱势群体的权利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增强与民主诉求渠道缺失的矛盾,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又一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整个国家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公众的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日益增强。作为弱势群体,虽然社会地位低下,但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同样十分强烈。一方面,在自身权益受到损害或失去保障的时候,他们有着强烈的维权意识和抗争要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