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管性酸中毒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疾病名:肾小管性酸中毒

英文名:renal tubular acidosis

缩写:RTA

别名:

ICD号:E87.2

分类:代谢科

概述:肾小管性酸中毒(renal tubular acidosis,RTA)是由于各种病因导致。肾脏酸化功能障碍而产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是:①高氯性、正常阴离子间隙(anion gap,AG)性代谢性酸中毒;②电解质紊乱;③骨病;④尿路症状。大多患者无肾小球异常,在一些遗传性疾病,RTA可能是最主要或仅有的临床表现。

以往观点认为肾小球滤过功能损害时H 2PO 4-、SO 42-等酸根在体内潴留、代替了HCO 3-而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实际上,肾脏原因引起的酸中毒的本质是肾小管泌氢障碍或管腔中受氢物质(HPO 42-、NH 4 等)减少,传统意义上的肾小管性酸中毒属于前者;肾功能不全时发生的酸中毒原因两者兼而有之,但以后者更为重要。

本组疾病按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按是否发生全身性代谢性酸中毒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按主要肾小管受累部位分为近端和远端RTA。现在多采用按病变部位、病理生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的综合分类:1型,远端RTA;2型,近端RTA;3型,兼有1型和2型RTA的特点;4型,高血钾性RTA。

流行病学:国外报道以4型最为常见,国内的报道中则以1型所占比例最多。1型多见于20~40岁的中年人,女性较多。

病因:

1.1型(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 (1)原发性:肾小管功能多有先天性缺陷,可为散发,但大多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继发性:以肾盂肾炎最常见。 ①自身免疫性疾病: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特发性高γ球蛋白血症、冷球蛋白血症、类风湿性关节炎、肺纤维化、原发性胆汁C D D C D D C D D C D

D

性肝硬化、血管炎等。

②与肾钙化有关的疾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维生素D中毒、Milk-Alkali综合征、特发性高钙尿症、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Fabry病、Wilson病等。

③药物或中毒性肾病:两性霉素B(amfortericin B)、镇痛药、锂(lithium)、棉酚、粗制棉籽油、甲苯环己氨基磺酸盐(toluene cyclamate)等。

④遗传性系统性疾病:Ehlens-Danlos综合征(皮肤弹性过度综合征)、镰状细胞贫

血、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Marfan综合征、骨硬化伴碳酸酐酶Ⅱ缺乏症、髓质海绵肾、髓质囊肿病等。

⑤其他:慢性肾盂肾炎、梗阻性肾病、肾移植、高草酸尿症、麻风等。

2.2型(近端)肾小管性酸中毒 单纯的HCO 3-重吸收缺陷(如碳酸脱氢酶缺乏)很少见,而多种物质复合型重吸收缺陷较为常见。

(1)原发性: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散发性,如肾脏中Na -HCO 3-协同转运蛋白的编码基因SLC4A4突变可引起永久性的伴眼病的单纯性近端RTA。

(2)一过性(暂时性):多为婴儿发生。

(3)碳酸酐酶活性改变或缺乏:如CAⅡ基因突变导致骨硬化、RTA、脑钙化和钠潴留。

(4)继发性:

①药物:变质的四环素(tetracycline)、庆大霉素(gentamicin)、乙酰唑胺

(acetazolamide,diamox)、对氨基苯磺酰胺、α氨基对甲基磺胺醋酸盐等磺胺类药物、链佐星(streptozotocin)等。

②中毒:镉、铅、铝、汞等。 ③遗传性疾病:胱氨酸尿症、酪氨酸尿症、Lowe综合征、Wilson病、半乳糖症、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等。 ④多发性骨髓瘤:轻链大量从近端小管重吸收而沉着于该处,导致小管上皮细胞离子转运功能障碍。 ⑤维生素D缺乏或耐受症,或某些其他可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情况,可C D D C D D C D D C D

D

能与引起Na -K -ATP酶活性降低有关。

⑥肾小管间质性疾病,肾病综合征,肾淀粉样变,肾移植等。

3.4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1)醛固酮分泌减少:

①原发性醛固酮缺乏:Addison病,双侧肾上腺切除,各种合成肾上腺盐皮质激素的酶,如21-羟化酶缺乏、碳链裂解酶缺乏等;催化皮质酮18甲基氧化的甲基氧化酶缺陷等。

②长期大量应用肝素可抑制醛固酮合成。

③肾素水平过低对醛固酮分泌刺激过少:糖尿病肾病,肾小管间质疾病,药物(β受体阻滞药、ACEI或AT1受体阻滞药等)阻断或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作用,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作用等。

(2)远端肾小管对醛固酮的反应减弱(醛固酮耐受):

①假性低醛固酮血症:

A.钠潴留型:以Ⅱ型假性醛固酮减少症为代表,常是继发于慢性肾间质疾病(如间质性肾炎、肾移植术后、梗阻性肾病、肾盂肾炎、肾静脉血栓形成,肾髓质坏死等),极少数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有学者猜想其发病机制中可能存在Cl -的重吸收短路(shunt),使远曲小管Cl -重吸收增加,因而管腔负电势减少,K 、H 排泌被抑制,形成肾小管性酸中毒;同时由于Na 的重吸收也随Cl -增加,造成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多,表现为容量依赖型高血压。该型RTA对补充外源性盐皮质激素作用不明

显,而噻嗪类利尿药通过抑制氯的重吸收可使症状得以不同程度的缓解。 B.盐丢失型:以Ⅰ型假性醛固酮减少症(Cheek-Perry综合征)为典型,多属常染色体

显性或隐性遗传疾病,为肾远端小管上皮细胞高亲和力或Ⅰ型盐皮质激素(醛固酮)受体缺陷,细胞Na -K -ATP酶活性降低甚至缺乏,导致尿Na 排泄增多而H 、K 排泌减少,引起低钠血症、低血容量及高钾性肾小管性酸中毒。该型患者补充外源性钠盐可纠正临床异常。 ②药物或金属毒物抑制醛固酮作用:典型药物为螺内酯,其他环孢素A(cyclosporin A)、氨苯蝶啶(triamterene)、阿米洛利(amiloride)、三甲氧苄啶(trimethoprim)、锂盐等。C D D C D D C D D C D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