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导学案问题的设计与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初三语文导学案问题的设计

堰塘学校:刘洪娇

中考即将来临,如何设计导学案,如何利用导学案,帮助学生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是我们初三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当前语文“导学案”上课盛行,很多教师认为手握一纸网上下载的“学案”,上课就能安然无事了。其实不是这样,语文学科,很多文章以其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独运的章法,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我认为一份好的导学案需要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并且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来编写。

一、设计好课前导学案

初三语文教学,要设计好导学案预习设计。语文教学活动课前就要开始,许多教师都会布置学生预习新课文,但却忽视了预习引导,在学生看来预习也就是看课文,知道这篇文章说了些什么就行了,有些偷懒的学生更是抢在课前十分钟看看课文,根本没有任何有价值的思维活动。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就无法把握新课的内容,上课听讲毫无针对性,抓不往重点,跟不上教学进度,课后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补课,而老师也会因为学生预习不充分感觉课堂进展不顺畅,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要打破这种传统和空洞无物的预习,还得让学生明确预习的内容,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我认为,预习学案大致包括:(1)生字、新词学习;(2)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3)问题探究;(4)精彩句段初步赏析;(5)质疑问难;(6)资料链接。这六种题型为预习案中的一般题型,其中“问题探究”、“精彩句段初步赏析”、“质疑问难”是真正能够检验学生是否深入文本阅读的关键环节。

二、课堂问题预设

我曾听一位教师在讲解朱自清的《春》第一自然段时,设计了如下问题:第一个“盼望着”和第二个“盼望着”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东风来了”是什么意思?“春天的脚步近了是什么意思?”课文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这样的问题值得商榷。我认为过杂、过碎、过滥的问题无法切中要害,失去了启发性,激发不了学生的求知欲,一篇精美的散文被支解得支离破碎,大大削弱了课堂的魅力。在中学,特别是初三,导学案的问题设计要有深度,还要循序渐进,特别是一些篇幅较长的课文,纲举目张地设问更显教师的智慧。笔者认为,课内问题的设计要有统摄性、层次性、艺术性,引导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1.统摄性。问题要能够统率全文,一个问题的提出不仅能抓住文章的重点、中心,而且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有些语文教师处处设疑,步步提问,提出的问题漫无边际,随意性很大。导学案,不可能把课堂上要提出的问题一一设计出来。我觉得导学案设计的问题不在多而在于“精”。“精”就体现在问题设计的统摄性上。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本文作者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两种不同的生活,为什么先写“百草园”的生活,后写“三味书屋”的生活,这两种生活调换位置写可以吗?这两种生活是什么关系?你认为作者喜欢哪种生活?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按照时空顺序结构文章的好处。这种居高临下鸟瞰式的统摄性问题设计,可以使学生充分地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再比如:我在教授《口技》时,在导学案上设计了一个这样主问题:这篇课文用了一个“善”字讲口技艺人的技术,那么口技艺人“善”在哪里?怎样写“善”?之后学生通过对能够

表现“善”的文本内容的探究,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2.针对性。语文课堂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你设计的这个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应当做到心中有数。任何一篇导学案设计都是建立在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的,问题的设计应该针对教学目标提出,每一个教学目标应该设计一个主要的问题,必要时可以把主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如我在讲《风筝》这一课时,就设计了这样3个大问题:让我感到悲哀的究竟是什么事?当“我”意识到“精神虐杀”后心情怎样?从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的问题设计就非常有效,能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把握。每个环节再设计相应的小问题,环环相扣,每一个问题都指向教学目标。提高问题的针对性,学生的问题学习效果就能大大增强。如果设计的问题缺乏针对性,那么创设的情景材料只是一种摆设,难以培养学生对材料的捕捉、分析、理解、运用和整合的能力。

3.艺术性。好奇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老是“旧调重弹”,将会令学生感到乏味,如果变换一下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如钱梦龙老师教《石壕吏》时,在指导学生读懂全诗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这首诗里始终是冷漠的旁观者,没有出来表过态。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刚一出来,就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各自在文中找依据,展开辩论。钱老师新颖有趣的具有艺术性的问题设计成功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使学生对《石壕吏》一文的写作特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教师在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不仅要考虑提问形式的灵活多样,还要考虑提问内容的新颖有趣,真正做到提问的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使课堂提问达到艺术化境界。例如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初读感知阶段,我用一个主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请同学们从各个角度思考,说说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课堂交流精彩纷呈:“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多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这种教学设计给学生深入研读文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样的设计使每个学生有话可说,使学生们想说、乐说。

三、课外拓展问题预设

从近几年中考阅读题来看,中考阅读题由课内转向课外,这一方面摆脱了以教材命题的束缚,另一方面也扩大了试卷文化内涵,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如何照顾到教材又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呢?教师就要在导学案中设计能促进学生“举一反三”的拓展性问题,以引导他们尽可能地自己去探索。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选载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在课文教学时,不妨向学生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其文学风格。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只是《水浒传》中第三回的节选,教师可在教完课文后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关注《水浒传》中鲁智深后来的命运,激起学生探知的兴趣。还可就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作比较,将文学史的知识贯穿其中,把学生引入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中。

课外延伸方式要多样化。如果只给学生提供一个读本,在很大程序上会限制学生的视野,不能在最大程度上开辟语文学习的天地。我们除了提供阅读作品外,还有更多的延伸方式:如让学生去了解校内外新近或从前发生的事;让他们就某一触发点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让他们对某一现象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慨,发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