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法律风险管理探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就业法律风险管理探析

[摘要]在就业过程中,为了充分保护自身权益,尽可能地降低权益损失,大学生应加强法律风险管理,提高对法律风险的防范及危机化解的能力,具体包括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救济,其中以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为主,以事后救济为辅。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法律风险管理风险防范危机化解

由于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压力也逐年增加。一些用人单位利用劳弱资强的优势和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的劣势,在招聘中处处设置陷阱,侵犯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据智联招聘的一项调查发现,有70%的被调查者表示曾遭遇过应聘陷阱①。为此,笔者提出,大学生应加强就业过程中的法律风险管理,具体包括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救济三个方面。

一、就业法律风险管理的事前防范

(一)规划职业生涯,为就业奠定基础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借助职业生涯规划,可克服求职时遇到的困难和阻碍,避免就业风险。日前,上海就业促进中心调查发现,4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最大的就业困惑是缺乏明确的求职目标和规划。②教育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项目专家周其洪指出:“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来说越早越好,早一些认识自己,明确方向,就能打有准备的就业之战。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还有助于拓宽视野和就业渠道,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缓解就业的心理压力。”③对大学生来说,只要确立了人生的追求目标、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就能树立起价值判断的坐标系,理性分析所应聘的职位是否与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人生规划相一致,从而不被世俗潮流蒙蔽,识别就业陷阱破绽,规避法律风险。

(二)客观评估自身能力,明确择业标准

定位不准是大学生在就业中产生法律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生风华正茂,一方面很容易高估自己,另一方面没有明确的标准,盲目求职,必然会存在

一定风险。大学生在就业时,一定要客观评估自身能力,保持相对冷静的意识、平和的心态,为自己设定一个心理底线;要明白求职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寻找一个奉献才华、收获成长的平台,要把单位的发展和自己将要做的工作放在首位,而将利益放于次位,这样才能客观地审视就业风险。同时,不要过分追求自己的职业生涯而接受用人单位提出的一些不平等条约,或者因过分追求单位的表面光环而放弃对自身权益的争取和保护。

(三)掌握法律常识,增强法律意识

根据央视东方时空栏目调查发现,有55%的大学生遭遇过就业陷阱④,这一数据说明了就业过程中侵权现象普遍存在。究其根源,主要还是大学生缺乏法律支持。因此,要预防和控制就业风险,大学生在求职前应主动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如《合同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草案)》和劳动部制定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人事部制定颁布的《人才市场管理规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颁布的《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等,做到知法用法,提高自己的求职素质和独立思考能力,明确用人单位的做法是否合理合法;对于潜在的法律风险,提前做好应对方案。

二、就业法律风险管理的事中控制

(一)确保招聘信息来源可靠,多种途径了解单位背景

大学生求职,最好选择由学校或当地教育、人事、劳动等政府部门举办的专场招聘会或网上招聘会,这些专场招聘会发布的招聘信息可靠性强。另外,各地人才交流市场发布的招聘信息可信度也较高。大学生到某单位应聘,或者接到一些自己并不熟知或者并未投递简历的单位的面试通知,不要只听信其广告宣传,应事先通过政府网站、行业网站以及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等途径,来核实招聘单位的真实性,以免上当受骗。如果招聘单位是一些事业单位、知名的企业或社会团体,那么可以比较容易地通过电话等方式进行核实。如果招聘单位是不知名的小公司等单位,应想方设法了解用人单位的真实情况,看其是否有工商、税务营业执照,是否有固定办公场所,弄清楚用人单位的详细地址和法人代表的姓名,以便在发生纠纷时,在司法解决的过程中提供有力的证据。当然,求助他人,比如父母、亲人或朋友,也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二)对个人信息做必要保留

针对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的个人求职信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越来越多的现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轻易公开个人的重要信息。比如,不要随意把个人资料毫无保留地公开于各大招聘网站;在投送简历时,不

要心存“撒大网捞小鱼”的心理,而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投递;在招聘会现场,不要轻易在展位上留下所有的求职材料,只有当招聘人员表露出一定的兴趣时,才可适时地留下你的简历,但也不要一次提交大量材料,比如身份证复印件、家庭地址及家庭电话等,以避免泄露隐私,产生法律风险。

(三)慎重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

大学生在毕业前不属于我国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的范畴,为避免产生就业法律风险,在双向选择中求职初步成功后,应依据《大学生就业暂行条例》的规定,与用人单位、学校签订一式三份的就业协议;毕业后,学校脱离出三方关系,大学生进入用人单位后即为劳动者。到单位试用之前,应依据《劳动法》规定,与用人单位签订一份劳动合同,就业协议则自行终止。因此,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不能替代后者。

1.就业协议。就业协议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简称,又称为三方协议,它是明确学校、用人单位、大学生三方权利和义务的书面表现形式,这是由学校见证,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的一份意向性协议,意味着大学生第一份工作基本确定。该协议书是转递大学生人事关系的依据,而这些关系的办理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如办理社会保险、公积金,职称评审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因此,不签订就业协议书,大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和职业发展将可能出现法律风险。

为避免法律风险的出现,大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应注意以下细节及相关事项:

第一,与用人单位充分协商。签订协议前,要与用人单位充分地洽谈,认真查看用人单位的隶属关系,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一般都有人事接收权;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则需要经过人事部门或人才交流中心的审批才能招收职工,协议书上要签署他们的意见才能有效。由于岗位、待遇、工作环境等在协议中都没有体现,因此,大学生要详细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包括规模、效益、管理制度、自身与用人单位的权益、职责关系、协议期限,等等;对模糊不清的问题,应及时与企业沟通;最好在签订就业协议前到单位进行一番全方位的考察。

第二,认真审查协议。现行的毕业生就业协议属于“格式合同”,但“备注”部分允许三方另行约定各自的权利义务。签订协议不要只重视正文部分,对“备注”部分的内容,特别是涉及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及约束,如体质要求、学位要求、英语过级等重要内容,更要重视。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好“备注”,尽量将单位的一些承诺特别是口头承诺,明确写入备注栏,以便发生纠纷时及时向法庭举证。

第三,慎重签订协议。填写用人单位名称时,务必注意它与单位的有效印章上的名称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协议无效。大学生在协议书上签写了个人意见、用人单位签字盖章后,协议即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就要受其约束,不得单方面终止协议。如果在签订之后,大学生遇到薪水更高或发展空间更大的单位并欲签订新的就业协议,则须先与原单位办理书面解约手续,经用人单位或其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后,办理改派及其他手续。但大学生可能因此要赔付违约金或被用人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