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成长叙说

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成长叙说
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成长叙说

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成长叙说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成长时期,包括秦、汉两朝及西汉、东汉之际的王莽和更始政权的历史。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传2世,2帝,15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封建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一个以咸阳为首都的幅员辽阔的封建国家。其疆域东至大海,西至陇西,南至岭南,北至阴山、辽东。为了统治这个前所未有的封建大国,秦王嬴政在列国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他创立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以及分管具体行政事务的中央机构。地方建立郡、县、乡各级行政组织。秦王朝中央集权统治机构的建立,确立了以后历代封建统治机构的基本形式。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颁行了严密繁苛的法律,下令收缴全国私人所藏兵器,迁徙六国豪富于咸阳,拆除六国境内城防和山川险阻地区的军事设施,修筑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驰道、直道和通西南夷的“五尺道”,五次出巡六国故地和边境地区,刻石宣扬秦的威德。在经济文化上,颁发“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确认土地私有权。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实行“焚书坑儒”的思想统制政策。在军事上,北击匈奴,南开五岭,继续进行扩大统一的战争。

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的封建王朝,把历史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但是,秦始皇的事业是在残酷地剥削压迫人民的条件下,在短短的十几年中完成的,这就使秦朝的统治具有急政暴虐的特色。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后,继位的秦二世胡亥进一步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造成赋敛愈重,戍徭无已,广大农民困苦达于极点。公元前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6 年,秦朝被推翻。原来作为农民军领袖的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农民起义的果实,进行了长达4年之久的“楚汉战争”。结果,刘邦夺得了胜利。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 年),是继秦朝而出现的强大的统一封建王朝。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初建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不久迁到长安(今陕西西安),史称前汉或西汉。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吸取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实行黄老无为政治,与民休养生息,注意恢复和发展生产。经过汉初几代的治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使社会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比较繁荣富庶的局面,史称“文景之治”。

西汉政权建立后,恢复和健全封建国家机器,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搞了分封制。刘邦先是封异姓王,后在消灭异姓王的过程中,又封同姓王。同姓王后来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经过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王国势力才有所削弱。

汉武帝统治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在政治方面,颁布“推恩令”,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大大削弱和打击了诸侯王的割据势力;建立新的选官制度,用“察举”、“征召”的办法选拔人才,创州刺史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注意发展农业生产;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和平准均输政策;颁布算缗、告缗令,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在军事方面,三次大规模出兵打败了匈奴,解除了对北方安全的威胁,并多次派人通西域;向南方用兵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的初步基础。在思想方面,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西汉时期的文化也有很大发展。史学家司马迁著有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纪》。赋和散文、乐府诗是这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此外,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医学等都有所发展,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文化所作的卓越贡献之一。

西汉时期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尤其是西汉中叶以后,西域归于汉朝版图,西南、东南、东北地区与内地联系更加密切,从而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同时,对外关系也有很大发展。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到达过大宛(今乌兹别克境)、大月氏(今新疆伊犁河流域)、安息(今伊朗)等国。汉朝还开辟了两条通往西亚各国的“丝

绸之路”。

西汉后期,豪强地主和官僚贵族疯狂兼并土地,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公元8年,外戚王莽代汉称帝,国号新。王莽实行的托古改制的措施,不仅未能挽救社会危机,反而给社会经济带来极大的破坏,使阶级矛盾更趋激化。公元17、18年,先后爆发了绿林、赤眉农民起义。经过数年反复较量,农民军于公元23年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

东汉(公元25—220年),是西汉远支皇族刘秀夺取绿林、赤眉农民起义胜利果实后于公元25年建立的豪族地主政权,都洛阳。史称后汉或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期间,先后九次颁布释放奴婢和禁止虐待奴婢的诏令;组织军屯、减轻赋役、兴修水利;下令裁并郡县,精减吏员;在中央削弱三公的权力,加重尚书台的职权,使其成为皇帝发号施令的机构;废除掌握地方军权的郡国都尉,取消地方军。以上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有效地保证了对全国人民的剥削与统治权力,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东汉统治者还大力加强思想统治,儒家谶纬神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对此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批判,《论衡》是其不朽著作。班固及其《汉书》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的体系,是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部历史巨著。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技术,对文化传播有着重要意义。张衡发明浑天仪、地动仪,对天文学和地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张仲景、华佗在医学上也有突出的成就。

在东汉豪族地主政权的保护下,豪族地主势力迅速膨胀。他们一方面大量兼并土地和财产,控制大量的依附农民,建立起地主田庄,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又通过察举和征辟,把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权。豪族地主势力的发展,引起了统治阶级内部的长期争斗。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政以及“党锢”之争,都是这一斗争的表狭。东汉后期统治更加腐朽,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公元184年,由张角组织和领导的黄巾大起义爆发。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后因割据势力增长,统一国家逐渐走向瓦解。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东汉灭亡。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它对以后2000年中国历史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汉是中国封建统一国家形成时期,后来封建大一统是秦汉时期奠定的基础。秦的统一及其统一后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是中国古史上划时代的大事,此后的2000年,尽管出现过许多分裂时期,但统一一直起着主导作用,统一国家不断扩大,直到现在,中国地大物博和统一是分不开的。秦汉是中国专制集权制度确立时期。秦汉专制集权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对于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加强防御力量、发展民族关系、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都起过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长期迟缓也与专制集权有关。秦汉是中国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时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特点,是地主土地私有、土地买卖、租佃关系。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和发展,一

直贯穿于2000年的封建社会。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大规模农民起义开始发生的时期。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以及专制制度的日益强化,封建专制主义的残暴统治和地

主阶级的剥削压榨,引起了农民的不断反抗。这些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起了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秦汉是中国汉民族形成和多民族国家开始出现的时期。后来以汉族为主体的国家不断发展。

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如秦统一文字,司马迁开创、班固继承并发展的纪传体通史、断代史著作,汉赋,蔡伦造纸术,张衡的天文学等,都是中国古代的珍贵文化遗产,对后世产生过很大影响。西汉董仲舒提倡的以儒为主、揉进阴阳迷信等思想的新儒学,最终成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

秦汉时期世界大势又是怎样呢?

当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专制集权统治之时,在意大利半岛崛起的罗马与西部地中海的强国迦太基之间爆发了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年,迦太基著名将领汉尼拔率军从西班牙出发,越过阿尔卑斯山突入意大利,在波河与罗马军交锋,首战告捷。次年,又在特拉西美诺湖附近重创罗马军队,击杀罗马执政官。公元前216年,汉尼拔又与罗马主力决战于康奈平原,以少胜多,歼灭罗马军54000人,俘虏万余人。罗马统治者急忙扩充军队,组织反攻。公元前211年,罗马派兵攻陷与汉尼拔结盟的西西里主要城邦叙拉古(著名科学家阿几米德卫国而死),开始了对迦太基的反攻。公元前204年,罗马将领斯奇庇奥指挥罗马大军从非洲登陆,攻入迦太基本土。当西汉王朝建立的公元前202年,罗马与迦太基在扎玛附近展开了一场决战,迦太基被战败。次年双方签订和约,罗马获得大量赔款和西西里岛及其与意大利之间的所有岛屿。迦太基不经罗马允诺,不得与任何国家交战。从此,迦太

基实际上已处于罗马附庸国的地位。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后,罗马又把矛头对准了东地中海的马其顿、叙利亚和埃及等希腊化王朝。公元前200年,罗马发动第二次马其顿战争,迫使马其顿王腓力五世承认罗马有权干涉希腊事务。公元前168年,罗马发动第三次马其顿战争,在皮得纳战役中俘虏马其顿王伯尔修,将马其顿分割为四个“自治区”,使之成为罗马的属地。参与伯尔修反罗马同盟的其它希腊城邦也遭到罗马残酷的镇压。此后,希腊长期处于罗马统治之下。

公元前190年,罗马在小亚的玛格尼西亚战役中击溃叙利亚的安条克三

世,迫使其放弃色雷斯和小亚的一切领地,叙利亚亦沦为罗马属国。

公元前149年,罗马发动了第三次布匿战争,攻下迦太基城,灭掉了迦

太基,将其辖地划为罗马的“阿非利加省”。

公元前133年,罗马派兵攻陷西班牙北部的努曼西亚城,将西班牙大部

地区并入了罗马版图。罗马通过一系列战争,由意大利的统治者扩张成为东起小亚、西抵大西洋岸的地中海世界的霸主。此时,罗马原来建立在城邦基础上的共和政体已不再能够适应这一变化了的形势,一种新的统治形式——代表更广泛的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帝制,便应运而生。在这一过程中,罗马奴隶制长期酝酿的各种矛盾便充分地暴露出来,使整个社会阶级斗争达到尖锐的程度。公元前137年和公元前104年,先后两次爆发了西西里岛奴隶大起义。公元前73年,又爆发了世界史上有名的斯巴达克领导的奴隶大起义。罗马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便把权力集中在少数军事统帅手中,进而集中到一个军事独裁者之手,这样罗马共和国终为罗马帝国所取代。在这转变中,罗马统治者克拉苏、庞培、恺撒等相互火并,纂弑相承,至屋大维时代,出现了罗马帝国的鼎盛时代。当此之时,帝国的扩张目标指向了中欧和西欧一些地区。从公元前16年起,罗马进军阿尔卑斯山东部和多瑙河上游地区,并于次年建瑞提亚(今瑞士)、诺里克(今奥地利)两省;公元前12年以后,又将多瑙河中游、下游一些地区,建潘诺尼亚(今匈牙利)、美西亚(今南斯拉夫)两省。公元5 年,罗马在经过连年征战后终于在莱茵河流域建日耳曼行省。但是,罗马在这些被征服地区的统治并不稳固。公元6年,潘诺尼亚省爆发了20万人的大起义,屋大维费很大力量才将这次起义平息。但不久莱茵河畔又掀起了更加汹涌的日耳曼人起义的高潮。公元9年,屋大维派去镇压起义的罗马军队被全部歼灭。从此,罗马的日耳曼各行省的边界始终以莱茵河为界。

公元66 年,东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发动起义,全歼耶路撒冷的罗马驻军。罗马统治者派军前往镇压。起义群众为保卫耶路撒冷城坚持了4年的殊死战斗,到公元70年,罗马军队重新占领这个城市,对起义群众进行了残酷的镇压,被钉在十字架上处死的起义者不计其数,以致“无地再立十字架,无木再作架钉人”,而被卖为奴者达7万之众。公元131年,犹太人再度起义,攻城陷镇,其势迅猛,罗马派大批军队前往镇压,费时3年,屠杀犹太人达58万。公元135年,耶路撒冷被彻底破坏,残余的人民多被掳掠为奴,整个巴勒斯坦田园荒芜,庐舍为墟,于是开始了犹太人背井离乡,流散异地的长期民族漂泊史。

公元前2—1世纪,西亚的安息帝国迅速兴起,成为当时欧亚大陆上与中国的汉朝和欧洲的罗马并存的三个强大国家之一。在安息国王密特里达提一世和二世统治时期,安息在驱逐塞琉古势力的斗争中不断扩张自己的领土。公元前175年,安息得中亚的马尔吉安那。公元前155年攻占伊朗的米底,打开了向两河流域进军之路。公元前141年攻占塞琉古在两河流域中部的重要据点塞琉西亚,把塞琉古势力逐出两河流域。公元前120年左右,中亚游牧部落塞种人被匈奴打败,移入伊朗东部,安息将其赶至伊朗的东南部和印度的西北部。公元前115年,安息占领木鹿绿州,阿姆河成为安息领土。公元94年,又占领亚美尼亚,并扩张到南高加索和小亚的一部分。安息国都随着国土的扩张而不断西移。到公元前1世纪中期起,迁移到泰西封,在底格里斯河东岸,与塞琉西亚隔河相望。罗马为谋求夺取西亚和两河流域,不断发动向东扩张的战争。安息进行了长期的抗击罗马的战争。公元前65年,罗马将领庞培率军东征,与安息交锋,互有胜负,形成严重对峙之势。公元前53年,罗马统帅克拉苏率7个军团,渡过幼发拉底河,侵入安息内地,安息采用诱敌伏击之策,佯装退却把罗马大军引入荒无人烟的草原而歼灭之,克拉苏亦被俘杀。公元前36 年,罗马将军安东尼率军10万再度入侵安息,安息王弗拉四世大力反击,罗马又遭惨败。公元51—63年,罗马东侵亚美尼亚,安息出兵应战,经过激烈的争夺,最后双方签订和约,亚美尼亚国王由安息王族充任,由罗马加冕,实际上安息仍占优势。公元115—116年,罗马皇帝图拉真又率兵侵占亚美尼亚,并进占两河流域及泰西封。但与此同时犹太人等发动反罗马起义,图拉真被迫撤军,病死于西里西亚。此后,双方仍常启战端,但无决定性战役。安息西部国境基本上保持在幼发拉底河以西邻接叙利亚一线。安息与罗马长期较量,阻止了罗马向东扩张,使西亚大部地区如两河流域、亚美尼亚和伊朗免受罗马奴役,为以后萨珊波斯和伊斯兰文明的发展提供条件。

公元1世纪初,在安息与汉朝之间,兴起了一个贵霜王国。贵霜建立后,不断向外扩张,曾侵安息,取高附,灭濮达和罽宾。在阎膏珍统治时代,贵霜进一步侵入印度,占领了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在贵霜迦腻色伽统治时代(公元78—101年),进一步向印度扩张,其势力达恒河中游地区。迦腻色伽通过多年的对外扩张,建立起一个纵贯中亚和南亚的庞大帝国,其领土的范围包括中亚的锡尔河与阿姆河直到波罗奈以西的北印度大半部地区。这时,帝国的首都也由中亚迁至富楼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贵霜作为丝绸之路中介桥梁的作用,在迦腻色伽时期也发挥得最为充分。此时,东方匈奴势力已被东汉逐出塔里木盆地,班超经营整顿西域局势甚有成效,因此,丝路畅通,商旅频繁往来,国际贸易有很大发展。东汉的丝绸、漆器、铁器,以及纸、镍等新技术发明、桃梨杏桔等优质水果和大黄肉桂等名贵药材,都运销和传入贵霜,其中国际市场上需求最殷的丝绸药材等皆由此转运安息、叙利亚、埃及直至罗马;另一方面,大月氏和中亚的名产善马、毛毯、裘皮、玉石,以及印度的玳瑁、珠宝、象牙、香料,西亚和埃及的玻璃、水晶、珊瑚、琥珀等也循丝绸之路运入中国。在对外关系上,贵霜曾遣使西访罗马,罗马皇帝图拉真将贵霜人的图像刻于纪念物上。贵霜使者亦曾东来中国,贡奉珍宝、狮子等物,中国亦有王子去贵霜,带去梨、桃等物。中西文化随着这些使节往来而相互交流;中外友好关系肇始展开。学习和研究秦汉史所依据的文献资料,主要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即纪传体的《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此外,还有一些为数不多的典籍,如政治制度方面的政书,思想方面的诸子,经济方面的农

书,宗教方面的典籍,科技方面的历法、医书等等。

多年来发掘的大批秦汉考古资料和文物,也是学习、研究秦汉史的重要史料。首先要提到的是秦简。1975年底在湖北云梦县县城关西边睡虎地发掘了一批秦墓,其中11号墓出土了一批竹简,有1115枚,还有80片残简。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秦简,是研究秦史非常珍贵的资料。197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一书对秦简进行了分类整理,有释文、注释、索引、地图,可以使用。汉简也是重要的资料。近70多年来,不断发现汉代

遗存的简牍,累积起来有4万枚左右,绝大部分出土于我国西北甘肃、新疆地区,相当于汉代河西四郡和西域一带。这一广阔地区发现的简牍,根据出土的具体地点,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敦煌汉简。英国人斯坦因于1906年至1908年在甘肃敦煌县附近汉代边塞遗址得到汉代木简705枚,其中100枚可确切考知具体年代。这批汉简简影见于法国沙畹《中国古文书》、王国维《流沙坠简》。1913年至1915年,斯坦因又一次在敦煌发现汉简84枚,在酒泉发现105枚。简影见于法国马伯乐《中国古文书》、张凤《汉晋西陲木简汇编》第二编。1944年,夏鼐等赴甘肃考古,在敦煌获得汉简43枚,简影见《新获之敦煌汉简》,收在夏鼐《考古学论文集》中。二是居延汉简。1930 年至1931 年,中国和瑞士组成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内蒙境内的额济纳河两岸和内蒙额济纳旗黑城东南的汉代贵遗址里,采获汉简1万枚左右,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居延汉简。简影见《居延汉简甲乙编》。劳干有《居延汉简》,分为图版之部和考释之部。1973 年至1974 年,甘肃居延考古队在额济纳河流域破城子等三处汉代遗址掘获汉简2万余枚,初步整理出70多个完整或较完整的簿册,内容涉及汉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法律、哲学、宗教、民族等各个领域,是研究汉代历史的宝贵资料。三是罗布泊汉简。1930 年和1934 年,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泊北岸的汉代防戍遗址里,发现汉简71枚,见黄文弼的《罗布淖尔考古记》。这批汉简出土地点在汉代属于西域都护辖地,靠近楼兰遗址。所以又把罗布泊汉简称为西域汉简或楼兰汉简。此外,近二三十年来,在汉代墓葬中也多次发现汉简。这些墓葬汉简,与汉史研究关系密切的有以下几种:1972年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汉噡侯妻辛追随葬物遣册,共有竹简300余枚,记载了随葬的葬具、食物、谷物、菹醢、酒、用器、燕乐器、内具、燕器和一些明器等。简影见《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1972 年山东临沂银雀山 2 号墓出土汉武帝元光年间古历简,见《文物》1974年第3期。1972年甘肃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一批医方,简影见《武威汉代医简》1973年湖北江陵县凤凰山8、9、10 号汉墓出土400 余枚竹简和木牍,其中10号汉墓出土的170余枚竹简和6枚木牍,记载了西汉初期赋税、徭役借贷、商业等方面的情况。1978年青海大通县上孙寨115号汉墓出土有关军法的汉简。此外还有帛书。1976 年和1977 年文物出版社分别印有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出版小组编的《法经》、《导引图》和《古地图》。其它文物考古资料,如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始皇陵、铜车马、秦代玺印、遗址、遗迹以及碑石等均陆续被发掘、公布,可供研究。

夷汉之间_从考古材料看贵州战国秦汉时代的文化格局

2009年第6期 (第29卷总第130期)贵州民族研究Guizhou Ethnic Studies No.6,2009(Vol.29.February.No.130) 夷汉之间 ———从考古材料看贵州战国秦汉时代的文化格局 李飞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4) 摘要:通过对考古资料的梳理,我们发现战国秦汉至魏晋时期,贵州文化格局经历了一次土著向汉化复归于土著的演变历程。这是贵州文化由多元向单一复向多元的一次变迁,最终的结果表明多样性的文化格局成为也必将成为历史的选择,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多样性的文化。 关键词:考古材料;文化格局;文化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K871.41.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9)05-0064-08 Between Yi and Han ———The Cultural Patterns Based on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to Han Dynasty in Guizhou LI Fei (Guizhou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Guiyang ,Guizhou 550004,China ) Abstract:Through a detailed research on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we have discovered that cultural patterns have an evolution from aboriginal culture to Han and a reversion to aboriginal culture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to Han Dynasty.This is a change of Guizhou culture from diversity to singleness to diversity.It proves that cultural diversity patterns become a historic choice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needs cultural diversity. Key words: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Cultural Patterns ,Cultural Diversity 收稿日期:2009-09-25 [作者]李飞(1976—),男,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西南考古。 战国秦汉时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结束,铁器时代开始的时期。战国秦汉时代的贵州,是土著文化高度发达,汉文化开始流行的时代。汉文化的大规模涌入,引发了一场夷汉之间文化的长期拉锯,此消彼长,两汉之际汉文化曾一度占据上风,而土著文化终成贵州文化的主流,是今日贵州多彩文化的根基所在。本文用考古资料揭示这一变迁,并尝试作出初步解读。理解这一历史过程,对我们正确看待和应对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文化变迁将是十分有益的。 一、夜郎时代:土著文化的高峰 1.夜郎及其文化 夜郎是战国秦汉时代中国西南一小国,西南诸邑中,史称“夜郎最大”,武帝时夜郎王曾与滇王一同授印被封。西汉成帝河平年间(公元前28~前25年),夜郎王兴被诛,夜郎灭亡。从战国晚期至西汉晚期,其在历史上大约存在了300年时间。关于其地望,一般认为在贵州西部。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贵州西部的盘县、威宁中水、辅处、赫章可乐、普安铜鼓山、安龙、兴义、兴仁、册亨、望谟、晴隆、六枝、织金等地就不断有战国秦汉时期的青铜遗物发现,多数学者认为其即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练习卷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年

单元质检卷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581年)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湖北武汉调研)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竹简1 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其中,《秦律十八种》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律》《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等。这反映了( ) A.秦朝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得以强化 B.秦朝竭力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C.秦律主要针对国家经济管理而制定 D.秦朝社会的许多现实问题和解决方案 2.(2018湖南怀化三模)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这反映了( ) A.皇帝神化君权以强化统治 B.宗族关系成为皇帝执政基础 C.“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D.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 3.(2018东北三市联考)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农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这一趋势是( ) A.官员选拔利于国家管理 B.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 C.贵族政治让位于官僚政治 D.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 4.(2018河南名校联考)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 ) 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 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 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的根源 5.(2018河南名校联考)下表是摘引自古代史书中有关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些历史叙述。据此可得出 的共同结论是( ) A.汉代政府推行轻徭薄赋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简答题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简答题 1汉大赋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作家和作品? 体制宏大;采用问答形式;铺陈文采;歌颂为主。 主要有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羽猎赋》《长杨赋》、《甘泉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2 汉乐府现实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婚姻爱情;战争徭役;苦与乐的深刻揭示;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 3南朝民歌《西洲曲》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委婉细腻;以情为核心展开动态描写;多用顶真手法和双关语。 4《诗品》评曹植诗歌的特点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请结合作品加以阐释。 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 5《史记》在文学史上有何地位和影响? 《史记》在历史真实基础上刻画人物,成为传记文学的开端;是对先秦文学传统的继承融汇;人文精神的弘扬;对后代散文、小说、戏剧等产生重要影响。 6曹操《短歌行》一诗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 《短歌行》的特点:情调低昂回旋;化用《诗经》成句;多用比喻。 7“大小谢”的山水诗在风格上有什么差异? 大谢对山水景物作客观的描摹,小谢通过山水景物抒发感情,情景交融;小谢在语言上避免了大谢的晦涩、平板之弊,还摆脱了玄言的成分,形成了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 8陶渊明诗歌有哪些风格特征?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平易自然,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情景事理的浑融。另外,陶诗还有金刚怒目式的风格。 9、枚乘《七发》在汉赋发展史上有何地位? 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以七件事启发太子,大肆铺陈、讲究文采,标志着汉大赋的成熟。对后来的辞赋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最有代表意义的就是“七林”。 10、《孔雀东南飞》在叙事诗发展史上有何意义? 《孔雀东南飞》在叙事诗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结构;生动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对白;环境渲染。 11、南北朝民歌在内容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第0战国秦汉考古教学大纲

《战国秦汉考古》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战国秦汉考古 课程英文名称:archaeology on the Warring States, Qin and Han Dynasties 总学时:68~72 学分:4学分 壹课程的性质及任务 秦汉考古上接商周考古,下接魏晋考古,其研究对象是中国历史上帝国时代的最前一段历史,也即以往所讲的中国封建社会奠基时期的历史,对于揭示中国古代社会从王国时代演进到帝国时代的历史脉络以及汉代之后中国古代历史的走向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习该段考古,不仅仅是补史证史,也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实物资料,继承历史文化遗产,为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如生动直观的历史教材,教育大众,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发展大旅游经济等等。 贰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学生应当了解:战国秦汉考古研究的意义;秦汉考古的时空范围与时期划分;秦汉考古的主要研究内容;秦汉考古的重要田野发掘及研究收获;秦汉考古的重要参考书籍。 叁课程的章节 共分战国、秦代、西汉、东汉四大章,每章下又分别按历史梗概、城址、墓葬、手工业、农业、文化艺术等分别设置小节。 第一章战国考古(约20-22个学时) 第一节战国时代的历史和分期 战国指的是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之间的中国社会历史阶段。这一期间诸侯割据、争雄,在周文化基础上分别形成了列国自己的文化特征,表现在考

古学文化面貌上则是明显的地区特点,按照战国七雄的分国区域,考古教学上也会国、分区叙述。 第二节列国城址和各国长城 一、列国城址 主要介绍了8个列国城、它们是秦栎阳城、东周王城、鲁国曲阜城、齐国临淄城、燕下都城、郑韩故城、赵国邯郸城、楚国纪南城。最后,对这些城址提出了综述研究概况。 列国长城遗迹主要介绍了7个国家的长城遗迹,它们是齐、楚、魏、燕、赵、秦、中山长城。长城的出现,是和军事战争密切相关的,秦汉长城正是在战国长城的原有基础上扩建起来的。 第三节列国墓葬 一、墓葬的分区和断代 墓葬的分区基本同于列国的分区,各个分区内的墓葬文化,既表现出了独立性,也存在一致的共性。断代分期主要依靠的是墓葬形制的演变、器物组合特征、器形演变规律,并参照青铜铭文和钱币学的研究。把战国墓葬分成早、中、晚三期。 二、墓葬分区研究 以三晋两周地区墓葬的主体内容,它的青铜器和陶器分期很具有代表性。秦墓的研究在关中是独树一帜。另外还介绍了齐、鲁、燕国墓,中山国墓、曾侯乙墓、以及南方广泛分布的楚墓,最后对这些列国墓的特点进行了综述。 第四节战国时期的农业和工商业 一、冶铁技术的发生及对农业的作用 主要介绍了古代冶铁术的一般过程,我国冶铁术发生的时间、考古中的所见的东周铁器及铁器在农业生产、军事上的作用。 二、青铜手工业 阐述了青铜武器制造为中央集权国家所控制。器类有食器、酒器、水器、土器、兵器、车马器、农具、货币、玺印符节、质量衡器、铜镜及杂器。随着青铜铸造技术的进步,不仅青铜艺术有所发展,而且生活用的青铜器大量增加,传统的青铜瓦乐器衰退。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学

第二编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学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传统农学继续发展并臻于成熟的时期。它的主要标志:一是北方旱农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二是以《齐民要术》为代表的一批传统农学经典的出现。这两件事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北方旱农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是《齐民要术》等农书得以出现的基础;而《齐民要术》等农书则是对这个技术体系的系统总结;使之系统化和得以流传于世。 那么,以《齐民要术》等农书为主要载体的本时期的传统农学,比起前代究竟有些什么进步呢?我们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基础更加扩大,内容更加丰富,体系更加庞大。先秦农书(如《吕氏春秋·任地》诸篇)所载农业技术的原理原则是建立在耒耜操作的基础上的;本时期农书(从《氾胜之书》到《齐民要术》)则是建立在牛耕技术的基础上的。先秦农书只谈种植业(主要是粮食种植),只有作物栽培总论;本时期农书不但有作物栽培总论,而且有作物栽培分论,不但谈到粮食作物,而且谈到经济作物、园艺作物,经济林木等,对蚕桑生产技术、畜牧生产技术、人工养鱼生产技术等第一次作了系统总结。《齐民要术》实际上是当时包罗万象的农业百科全书。这显然与铁犁牛耕的普及使农业生产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生产的各部门获得全方位的发展发展,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类型农业文化交流融汇分不开的。 第二、在农学基础学科继续发展的基础上,技术手段更加多样化,有许多重要的创新。先秦农书重点谈农时掌握和土地利用,对如何提高农业生物自身的生产能力,虽然有所涉及,但谈得不多。比起先秦的农书,本时期农书的进步是很显著的。农时体系,掌握农时的原则和手段,土地利用的原则和方法,更加完备和具体。在土壤环境改良方面,突出的成就是形成了“耕、耙、耢、压、锄”相结合的旱地耕作体系,大大加强了土壤的防旱保墒能力。对前世农书所没有讨论过的施肥和灌溉问题,也有总结和论述。尤其重要的是,本时期的农书十分注意提高农业生物自身的生产能力。不但对作物、果木、畜禽等的选种、繁育、种子保藏处理等技术方法和原理,作了具体深入的总结,而且在从事各项农业生产时,总是根据生物的不同特性,采取相应的“因物制宜”的措施,巧妙地利用生物体内部的关系,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体之间、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趋利避害,为我所用。总之,是把提高农业生物自身的生产能力放在与改善农业环境条件同等重要的地位,构成技术体系中的两根支柱。这在本时期的农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这与本时期农业生物学的长足发展分不开的。 第三、指导思想的深化。作为传统农学的灵魂和核心,“三才”理论在先秦时代即已形成;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它获得继承和发展。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要靠天时、地利、人力诸因素的配合和协调,已经成为各个阶层的常识,这是在广度方面的发展;二是“三才”理论在农业生产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中的贯彻和具体化,这是在深度方面的发展。以《齐民要术》为代表的本时期的农书,在处理一切农业技术问题时,无不贯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因物制宜”的原则,无不体现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精耕细作、巧顺物情来夺取高产优质的精神,而这正是“三才”理论的具体化。由于有这些思想原则的指导,这些农书在论述各项生产技术的原则、原理时,具体细致而深入,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 本时期农学的发展也有其局限性或不足之处。 本时期农学主要是对北方旱地农业技术方法与原理的总结,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很少见于文献记载,更缺乏系统的总结。这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致,也反映了中原人对南方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的了解还不够。此其一。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论述题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论述题 1试论《史记》的叙事艺术。 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因果关系的探索展开;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结合作品进行论述) 2试论曹植诗歌的风格及其成因。 曹植诗歌的风格,《诗品》评为“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前期创作表现建功立业的愿望,后期表达理想与现实矛盾所激起的悲愤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壮,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这种风格的形成和他的个人经历有密切关系。 3前人评价司马迁有“爱奇”倾向,请结合《史记》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司马迁的“爱奇”,既有神奇鬼怪之事的记载,更重要的是对特异性人物的推崇与偏爱。建功立业、隐忍就功名、悲剧人物、游侠刺客等。体现司马迁的历史观和审美观,寄托自己的理想,体现褒贬倾向。使《史记》文章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4《史记》的文学成就 答:《史记》不但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而且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它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历史,成为中国传记文学的千古典范作品。 ㈠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一部《史记》,相当篇目可以看作是我国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史记》象一道漫长的人物画廊,其中有特色的人物几百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近百人,为后代小说、戏剧创作提供了写人的楷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表现在精心选材上。作为史书,《史记》不能象小说那样虚构,必须按照真实的材料刻划人物。因此,精心选材是传记文学写作的关键。太史公在选材时为突出某一人物形象,体现某一创作意图,往往采用“互见法”。即在写一个人的本传时,往往只将传主的主要事迹、性格写入本传,而将他的其它事迹、性格分置于他传中。这样既保证了各篇的完整性,又使得各篇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如写刘邦,刘邦本传《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的历史功迹及其作为政治家的不凡个性,而刘邦的一些“无赖”行径则可见于其它一些相关的人物传记中。这样既通过《高祖本纪》正面肯定了刘邦的历史功业,又以他传对刘邦的一些不好的品行作了揭露,从而使后人能对刘邦的事迹、性格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 其次,太史公为了突出人物的某一思想品质,往往在一些篇章中集中只写几件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为突出蔺相如、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一思想品质,主要写了三件

2020届历史高考第一轮复习: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2019?全国Ⅰ)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2.(2018?海南)《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 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 3.(2017·全国Ⅰ)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 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 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4.(2017·海南)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5.(2016·全国Ⅱ)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6.(2016·全国Ⅲ)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7.(2018?全国Ⅱ)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8.(2017·全国Ⅲ)《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高中历史 考点2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含高考试题)人民版

考点2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选择题 1.(2012·重庆文综·T13)《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其表现有( ) ①战乱频仍②民族矛盾尖锐③刑罚严酷④土地兼并严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题指南】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暴政的表现,运用直选法或排除法解答。 【解析】选D。秦朝统治残暴,主要表现为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沉重和土地兼并严重,故③④正确。 ) 2.(2012·四川文综·T13)图5是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说唱俑。作为历史材料,它( ①展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 ②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生活 ③证明了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 ④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两点: (1)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东汉说唱俑及说唱俑图片。 (2)明确历史材料和历史结论的关系,由单一的东汉说唱俑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解析】选B。说唱俑栩栩如生,说明汉代的雕塑艺术水平高超,①正确;东汉说唱俑是我国古代的俳优造型,反映了当时的艺术形式,②正确;单一的说唱俑不能说明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③错误;东汉说唱俑手舞足蹈,表情丰富,动作传神,沉醉于说书表演中,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④正确。 3.(2012·全国卷文综·T12)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 ) A.工作器具 B.工作内容 C.工作职责 D.工作性质 【解题指南】刻文写字、秘书归档之类的文职人员,叫做“刀笔吏”,尊称刀笔先生。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秦汉时期书写工具主要是竹、木简,到了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才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而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因此他们当时被称为“刀笔吏”,由此判断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干要求不符。 二、非选择题 (2012·全国卷文综·T39)(节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广州等地陆续发现了南越王墓等重要历史遗迹,这些发现对研究岭南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材料一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开凿灵渠,攻打百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秦汉之际,中 1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练习二百题(问题详解)

汉晋南北朝文学练习二百题 班级::学号: 一、填空题: 1.在中国文学史上,汉文学是上古期的第二段。 2.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斯。 3.统一后出自斯之手的山等地刻石为我国最早的碑文体。 4.《吕氏春秋》是相吕不韦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 5.斯的散文代表作是《谏逐客书》。 6.刻石现存七篇,它们分别是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瑯邪臺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石刻。 7.西汉武帝时设置了一个职能包括搜集各地的歌谣乐曲,组织文人创作歌词的机关,它叫乐府。 8.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在设立的皇家学校叫鸿都门学,专门学习辞赋书画。9.《毛诗序》主诗歌要“发乎情,止乎礼义”,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来规情感的表现。10.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把文学创作视为抒发抑鬱之情的一种方式,是遭受压抑以后的情怀爆发。 11.赋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12.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13.代表西汉散体大赋的最高成就的作家是司马相如。 14.西汉后期散体大赋的主要作家是扬雄。 15.班固的《两都赋》、衡的《二京赋》,是东汉新体赋的两篇力作。 16.衡的《归田赋》突破旧的传统,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17.《答客难》的作者是朔。 18.汉代产生的新的诗歌样式是五言诗。 19.东汉的五言诗已经成熟,《古诗十九首》则是五言抒情诗的典。 20、《过论》的作者是贾谊。 21.《新语》的作者是陆贾。 22.《新书》的作者是贾谊。 23.贾谊的政论体散文名作有:《过论》《治安策》《论积贮疏》。 24.晁错的代表作是《贤良文学对策》。 25.《子》一书是汉代皇室贵族安招致门客编成。 26.《贤良对策》的作者是西汉大儒董仲舒。 27.《列女传》、《新序》、《说苑》等著作的作者是向。

最新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练习二百题(答案)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练习二百题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在中国文学史上,秦汉文学是上古期的_第二段_。 2?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_李斯一。 3 ?秦统一后出自—李斯—之手的秦山等地刻石为我国最早的碑文体。 4.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 5 ?李斯的散文代表作是《谏逐客书》。 6. 秦刻石现存七篇,它们分别是_峄山刻石_、泰山刻石、瑯邪臺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 石、碣石刻石、会'稽石刻。 7?西汉武帝时设置了一个职能包括搜集各地的歌谣乐曲,组织文人创作歌词的机关,它叫乐府。8?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在洛阳设立的皇家学校叫—鸿都门学专门学习辞赋书画。 9?《毛诗序》主张诗歌要“发乎情,止乎礼义”,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来规范情感的表现。 10?司马迁的“ _发愤著书_”说把文学创作视为抒发抑鬱之情的一种方式,是遭受压抑以后的情怀爆发。 11 _赋_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12?枚乘的_《七发》_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13?代表西汉散体大赋的最高成就的作家是—司马相如_。 14?西汉后期散体大赋的主要作家是—扬雄_。 15?班固的_《两都赋》_、张衡的_《二京赋》是东汉新体赋的两篇力作。 16?张衡的_《归田赋》—突破旧的传统,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17?《答客难》的作者是—东方朔_。 18.汉代产生的新的诗歌样式是 _五言诗—。 19?东汉的五言诗已经成熟,—《古诗十九首》—则是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20、《过秦论》的作者是—贾谊_。 21 ?《新语》的作者是_陆贾_。 22 ?《新书》的作者是—贾谊—。 23?贾谊的政论体散文名作有:_《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_。 24?晁错的代表作是—《贤良文学对策》 _。 25 ?《淮南子》一书是汉代皇室贵族―刘安—招致门客编成。 26 ?《贤良对策》的作者是西汉大儒—董仲舒 _。 27?《列女传》、《新序》、《说苑》等著作的作者是—刘向_。 28. 《吊屈原赋》《服鸟赋》的作者是—贾谊_。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秦始皇灭六国,完成中国的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大帝国。为了适应统一帝国的需要,秦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那些改革,对生产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同时它又焚书坑儒,推行极端严酷的思想政治。这对学术文化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短短十几年的秦代,几乎没有什么文学可言,更谈不上什么成就。 首先,值得提出的是完成于统一前的《吕氏春秋》。这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著作。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故后世又称为“吕览”。它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故《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书中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的文献和遗闻佚事。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见条理。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例如《荡兵》、《顺说》、《察今》等篇都有这样的特点。 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李斯。李斯,楚人,曾师事荀卿。入秦为吕不韦舍人,后为秦丞相。作于始皇十年的《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名作。它首先历叙秦穆公以来,都以客致富强而成霸业,以见用人惟材,不必限于本土。 到了汉代,文学得到充分发展。主要是汉赋,散文和乐府。两汉所谓乐府是指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的原始意义。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有所增广。郭氏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下列十二类:(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曲辞,(4)横吹曲辞,(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 一、贵族文人所作之颂歌 郊庙歌辞:为祀天地,太庙,明堂,社稷所用.今存者有《郊祀歌》和《安世房中歌》。 燕射歌辞:为朝廷宴飨所用。 舞曲歌辞:分雅舞,杂舞.雅舞用于郊庙,燕飨;杂舞用于宴会。 二、军乐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4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化

课后限时集训(四)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 化 (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有学者指出,西汉时期,儒学实际上并没有成为唯一的正统思想。据《汉书》记载,汉宣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体现了( ) A.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 B.汉宣帝对儒家治国理念的无情抨击 C.西汉时法家思想开始得到重视 D.汉代统治者兼采百家之长的治国理念 A[“霸道”即法家思想,“王道”即儒家思想,汉家制度“霸王道杂之”体现了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故A项正确;汉宣帝强调“霸王道杂之”,这并非在抨击儒家治国理念,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兼采百家之长,故D项错误。] 2.(2019·郑州一模)下表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 汉代集议所引理据考 A.民间迷信思想的盛行 B.“天人感应”观念普遍流行 C.皇权政治的神秘色彩 D.政事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C[祥瑞、灾异往往被统治者赋予神秘色彩,认为它们是天命的象征,是上天对人君施政的肯定或谴告,其主要政治功能在于为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与权威性服务,故选C项;材料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无法反映民间迷信思想问题,故排除A项;灾异、祥瑞是“天人感应”的反映,但看不出“普遍”流行,故排除B 项;自然环境被统治者赋予神秘色彩为皇权服务,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环境,故排除D项。] 3.(2019·乌鲁木齐一模)为了强调和倡导忠君,汉代经学提出了“家国同构”理论,也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试卷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填空题 1、秦代文学的唯一优秀作家是__李斯____ ,其代表作为《谏逐客书_______ 》。 2、西汉初期的著名散文家有__贾谊____ 和晁错等,代表作品有《_过秦论______ 》、《__陈政事疏_______》、《__论贵粟疏_______》等。 3、汉赋的发展经历了骚体赋______、___汉大赋______、__抒情小赋_____三个阶段。 4、《_吊屈原赋________ 》和《__鵩鸟赋_______ 》两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它们标志着汉散体大赋的成熟定型。 5、东汉末年的《___古诗十九首______ 》是这一时期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6、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为"三曹"、"七子"和__“一蔡”__。其中__曹植____被誉为"建安之杰"。 7、《__赠白马王彪________》是建安时期最为优秀的作家曹植后期诗歌代表作。 8、建安女作家___蔡琰____ 以多方面的才华著称于世,其代表作为《_悲愤诗______ 》。 9、__王粲_____ 的《登楼赋》被誉为"东汉抒情小赋最高成就的代表___"。 10、现存文人诗中最早而最纯粹的七言诗是_曹丕_____ 的《_燕歌行_________》。 11、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__阮籍_____ 和_嵇康______。 12、正始诗人阮籍的代表作为《__咏怀____ 》,嵇康的代表作为《__与山巨源绝交书》。 13、太康诗人中,_陆机_____ 和_潘岳_____ 齐名,他们是形式主义诗风的代表人物。 14、刘宋诗人__谢灵运____是开创山水诗创作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_登池上楼》。 15、南北朝时期山水诗代表名家是__谢灵运____ 和_谢眺_____。 16、南北朝时期较为著名的散文名著有《__水经注_ 》、《_洛阳珈蓝记_》等。 17、南北朝时期公认的骈文名家有__鲍照_____、_江淹_____ 和_庾信_____ 等。 18、南北朝时期,赋作成就最高的是__庾信_____ ,其作品《___哀江南赋______》标志着骈体赋创作的最高成就。 19、江淹的代表作《__别赋____ 》和《__恨赋____》是两篇主题和题材很新颖别 20、吴均的《__与宋元思书_____ 》,陶弘景____的《与谢中书书》是两篇写山水的骈体名作。 21、南朝乐府民歌习惯上分为___吴声歌____ 、__西曲歌_______神弦歌三大类。 22、南北朝小说按内容可分为__志怪小说_______ 和___轶事小说__两类。 23、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是《_搜神记______》,__刘义庆____所编撰的《__世说新语_____》是志人小说的集大成之作。 24、现存的文章总集,以梁昭明太子__萧统____ 的《__文选_____》为最早。 25、____刘勰__ 的《___文心雕龙____》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钟嵘的《__诗品_____》是专论五言诗的文学批评名著。 26、___陆机___ 的《___文赋____ 》,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创作专论。 二、选择题 1、汉代学者不少人曾续补《史记》,写成《史记后传》的是(C )。 A、褚少孙 B、刘向 C、班彪 2、在班固的《汉书》中没有(C )。 A、志 B、世家 C、表 3、继司马迁的《史记》之后,写成又一部史学巨著《汉书》的是(C )。

高中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汇总

秦汉时期(公元前 221—220 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 一、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秦灭六国后,正式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汉景帝开始 “削藩”,至汉武帝时王国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在思想文化上,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逐步确立为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对中央集权构成潜在威胁。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东汉政权最终被推翻,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拓展,西北畜牧业经济区与中原农业经济区实现了交融。 三、民族关系方面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由战到和。汉武帝时基本解除北方的威胁,东汉政府两次打败北匈奴,解除了它对西域和东汉的威胁。两汉时期,开始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西域的开发。 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秦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在当地设南海等郡,迁移中原人民到那里戍守,还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汉武帝则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同内地各族人民的联系。 这一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以建立和巩固起来,初步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确立了加强对边疆管辖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确立了中原王朝对各族所推行的民族政策,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四、对外关系方面这一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发展起来,开始突破东亚的范畴。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的交往开始沟通。 五、文化方面秦汉时期,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文化成就辉煌。

从考古资料论秦汉时期江南手工业与中原的关系

从考古资料论秦汉时期江南手工业与中原的关系

从考古资料论秦汉时期江南手工业与中原的 关系 周琍 【作者简介】周琍嘉应学院财经系讲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博士【关键词】秦汉时期/江南手工业/中原/地域特色/文化关系 中图分类号:K87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62(2004)02-0038-06 秦汉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江南地区的手工业在冶铁、炼钢、青铜器、舟船、釉陶、青瓷、漆器、纺织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的地域特色。但江南手工业的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原手工业的影响。本文试图结合文献和考古资料,探讨秦汉时期江南手工业和中原的关系及其形成原因。 一、江南手工业的地域特色 “江南”一词,在秦汉史籍中屡见记载。这里所说的“江南”,是泛指岭南以北、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它包括会稽、丹阳、豫章、南郡、江夏、长沙、桂阳等郡,还有沿长江南岸的巴蜀之地也在其列。也就是汉代扬、荆二州的大部分和益州的一部分地区。 江南地区有着悠久的社会文明。经过艰辛的开发历程,到东汉一朝,扛南与中原地区的经济差度趋向缩小,成为一个颇具特色的经济区。手工业领域显著进步,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 在纺织业方面,汉代江南的蜀锦、越布都颇有知名度。 蜀锦是最早驰名于市场的传统手工产品之一,它以图案古雅、富有地方和民族风格著称。巴蜀土地肥沃,桑叶鲜嫩汁多,蚕丝质量很好,丝绸的上色性

特佳。另外,那里的水质最适于丝绸染色和洗濯。两者相辅相成,为蜀锦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注: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纺织史话》,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年版。)。汉时,蜀锦的颜色鲜艳,经久不变。扬雄在《蜀都赋》中称赞蜀锦为“阿丽纤靡”和“自造奇锦”。著名的蜀锦还畅销海内外如印度等地,并且转输到中亚、西亚一带(注:《汉书》卷六十一《张骞传》。)。降至三国,其花色品种日见繁多,有织纹由粗到细、互相对称,宛如雨丝的白色线条,再配以各种图案的雨丝锦;有在单色的底色上织成彩色方格,配以各色图案的方方锦。史称“蜀之锦绣,绝妙天下”(注:《古今图书集成》卷三百一十八《太平清话》。)。可以想见蜀锦在我国丝绸我上的重要地位(注:张保丰:《中国丝绸史稿》,学术出版社1989年版。)。 江东闽越一带出产的细质麻布,也是一种质量优良、堪与织锦同比的纺织品。《后汉书·陆续传》载:“(续)喜著越布单衣,光武见而好之,自是常敕会稽郡献越布。”可见越布之精细。这种越布,在东汉前期不多,还是一种高级的赏赐品,如《后汉书·皇后纪》载,明帝死后,“诸贵人当徙居南宫,太后感惜别之怀,各赐王赤绶,加安车驷马,白越三千端(注:一端二丈),杂布二千匹,黄金十斤。”和帝死后,邓太后赐贵人“王青盖车采饰,辂、骖马各一驷,黄金三十斤,杂帛三千匹,白越四千端。”到东汉后期,服著白越布的人多了,但越布仍被视为贵重服装。王符《潜夫论·浮侈篇》说:“从奴仆妾,缘服葛子升越,简中女布,细致绮觳,冰纨锦绣。”可见它仍是与“细致绮觳,冰纨锦绣”并列的。《后汉书》注引沈怀远《南越志》说“蕉布之品有三:有焦布、竹子布,又有葛焉。虽有粗精之殊,皆同出而异名。”又引扬雄《蜀都赋》曰:“布则蜘蛛作丝,不可见风,tǒng@②中黄润,一端数金。”盛弘之《荆州记》曰:“秭归县室多幽闲,其女尽织布,至数十升。”看来,葛子、升越(当即是白越、越布)tǒng@②中、女布可能是葛、麻中的四种质量优良的品种。葛、越出自会稽,女布出自秭归附近,tǒng@②中出自蜀郡。左思《吴都赋》说:“蕉葛、升越,弱于罗纨”,说明这两种麻葛织物胜

考点先秦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

考点先秦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

————————————————————————————————作者:————————————————————————————————日期: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1 先秦、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 一、选择题 1.(2010·上海单科·T1)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 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 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 【命题立意】本题以经济革命为切入点,重在考查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的进步现象。主要检测的是判断史实的认知能力,难度不大。 【规范解答】选A 。题干主要把握两个信息,第一是时间即新石器时代,第二是表现方式即经济革命,以此再从选项中抽取对应选择项,判断对错,得出结论,“农耕和驯养”取代“采集和狩猎”的进程,被称为“农业革命”。 【类题拓展】近代西方三次经济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首先是英国的经济发展,成为世界工厂。然后是法国、德国,还有美国。而发展中国家此时却在经济落后中徘徊挣扎。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美国、德国超过英国,还有日本的快速发展。对亚非拉的资本输出。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开始第三次工业革命,发达国家恢复飞速发展。亚非拉国家开始利用新的科技革命发展本国经济。 2.(2010·上海单科·T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

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及其代表的社会阶层,难度不大。 【规范解答】选B。由“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得出结论,这一家代表了君主的利益,法家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法制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以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法不阿贵”。对照一下选项,不难做出判断。 【类题拓展】儒家代表世卿世禄阶级 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平民的利益,因此主张“尚贤”“兼爱”“非攻” 道家代表没落贵族阶级 3.(2010·四川高考.T12)丝绸之路是汉代中外交流的见证。图7中①所示中国通往南亚、中亚的交通要冲是() A.葱岭 B.玉门关 C.大宛 D.安息 【命题立意】本题以丝绸之路的地图为切入点,考查了学生对丝绸之路所经之地的再认再现。此题以史地结合的基本能力立意,难度不大,是近年试题常规题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复习第2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第3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教学案

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589年) [时空坐标·单元概览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奠定了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加强,江南经济发展,文学艺术成就突出,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 [时空坐标] [整体感知] 政治—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汉承秦制并加强中央集权;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士族制度盛行。 经济—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较大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水平低;江南经济进一步开发,对外贸易不逊前代。 文化—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第3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朝统一 (1)条件 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也渴望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概况 ①统一六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②北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长城和“直道”。 ③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并设郡。 ④平定西南: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区,开辟“五尺道”,并设官吏。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特点表现 皇位世袭嬴政自称“始皇帝”,由子孙传承皇权,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秦始皇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皇帝独尊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等 秦朝皇帝制度的特征 (2)三公九卿制度 官职职责议政 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主管军 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三方互不相 属,互相牵制 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由 皇帝裁决,有利于集思广益,在一定 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