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黎明西南联合大学的抗战轨迹--可歌可泣三千五百里湘黔滇小长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联合大学的抗战轨迹

――可歌可泣三千五百里湘黔滇小长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闻黎明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民族精神大讲堂”第四讲)

抗日战争既是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也是一场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民族革命战争。这场战争,不仅要从中国领土上驱逐日本侵略势力,同时还要承担起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因此,全面理解抗日战争需要包括“抗战”与“建国”两个方面。

诞生于抗日烽火燃遍祖国大江南北之时的西南联合大学,是所肩负着建国重任的战时高等学府。全校师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和全国人民一起书写了民族复兴的光辉篇章。它的历史,浓缩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的伟大精神,是中国人民坚持抗日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

西南联大初名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7年11月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组成,1938年迁至昆明后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被誉为抗战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而它自长沙迁往昆明的三千五百里“湘黔滇小长征”,也是不应忘却的可歌可泣的一页。

一、迁滇论争与步行团的组建

七七事变爆发后,平津相继沦陷,教育部决定北大、清华、南开迁至湖南,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但是,随着战火蔓延,长沙也面临着战争的威胁。11月24日,日本飞机首次轰炸长沙,火车站附近小吴门一带在六枚炸弹中成为火海,死伤者300余人,使本为后方重镇的长沙日益充满了火药味。

1937年12月南京失守、武汉紧张,长沙人心浮动。在这种形势下,学校当局考虑再次搬迁。1938年1月,教育部同意学校迁至远离战争威胁的西南大后方昆明,20日,长沙临时大学常委会第43次会议做出全校迁往昆明的决议。

但是,这个决定引起许多同学的反对。主要理由认为西迁就是逃难,就是逃跑,是视救国的责任于不顾。为此,学生们组织了反对搬迁或缓迁的大签名。当时,反对迁校的意见占据主流,各种壁报贴满了校门内的走廊。一位学生回忆说:“燕赵本多慷慨歌之士,加之此时此情,大字报的内容与措辞当可想象如何了。综其内容要义,不仅指责学校应知国破山河在,庸人何必自忧之,以及立足方定,正期弦歌不辍,不料竟有劳师动众,西迁昆明之议,实属荒废学时,劳民伤财,莫此为甚之类。”①

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也站在反对立场。1938年1月18日,张治中冒雨到校讲演,说:“我们不否认战场上的失利,然而为了国家的荣存,我们应当死中求生。我们已经过了许多

①高小文:《行年二十步行三千》,《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创举――西南联合大学湘黔滇旅行团纪实》,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233页。

年的不生不死,以至国家成为如此。现在不容许我们再不生不死的下去了。”张治中还强调了湖南抗战的计划,说准备停办高中以上学校,招集5万学生,全部送到乡下,让知识分子领导全湘人民抗击日军。①

不过,学校当局出于维持正常教育秩序的考虑,认为选择云南“并不是专以安全为原则,因为单纯为安全可以到西藏的喜马拉雅山。但是过份闭塞的地方,不是学校所在的目的地,到云南,是因为有滇越与滇缅两条路可以通到国外,设备仪器容易运到”。②为了说服同学,学校特邀了军委会政治部部长陈诚来校讲演。陈诚在讲演中说:对日作战是长期的,政府深信抗战一定胜利,只有少数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理应承担更艰苦更困难的使命,现在政府为了抗战组织青年从军是必要的,可培养未来的建国人才也很必要。③陈诚的演讲传递了一个信息,即:国民政府认为抗战固然紧迫,但建国更需人才,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应是后者。这种态度多少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其实人们也明白继续接受高等教育与直接投向抗战工作并不矛盾,目的都是为了救国,况且大学生的作用是普通士兵无法代替的。

围绕迁滇问题的论争,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抗战爆发初期便开始从现代意识上思考如何处理抗战与建国关系这一重大问题。当然,分歧不可能很快解决,但西迁决定已不可更改,它迫使每个同学必须做出选择。后来,尽管在反对西迁声明上签名的同学超过全校学生的二分之一,但最终仍有三分之二同学决定随校搬迁。

西迁昆明确定后,学校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费、交通、安全三大困难,而首当其冲者是经费的严重不足。当时,学校计划了三条迁滇路线,一条是沿粤汉铁路至广州,到香港后再乘船至海防,再由滇越铁路经蒙自抵昆明;一条是沿刚湘桂公路经桂林、柳州、南宁,过镇南关(今友谊关)至河内,再由滇越铁路经蒙自入昆明。而第三条从长沙步行到昆明,便是出于经费原因而制定的。

战时的大学生在经济上已与过去不能同日而语,何况长沙临时大学为了接纳战区学生,接受了相当数量其他大学的插班生,这些失去家庭资助的战区学生到达长沙时,几乎人人两手空空。学校当局对这些情况十分了解,步行入滇的计划就是在此形势下做出的。对此,学校还做出强制性规定,即所有身体检查合格的男同学一律参加步行团,途中所有费用全部由学校负担。可见,3500里长途跋涉虽然可歌可泣,但它却不是为了名载史册而发起的,倒实在是非常时期因经费拮据而采取的一种无奈措施。

这次“小长征”的组织名称最后确定为“长沙临时大学湘黔滇旅行团”。将“步行团”改为“旅行团”,似乎是想淡化途中的艰险,有意给“小长征”添加一层相对轻松的色彩。

从长沙步行到昆明,即便在道路通畅的今天也不是件轻易的事,何况当时多少还带有些冒险成分,故长沙临时大学当局对其组织实施极其重视,布置也十分周密。由于湘西土匪众多,为了保证旅途安全,学校请湖南省政府指派一位熟悉湘西情况的人为旅行团开道。湖南省主席张治中委派了军委会参议黄师岳中将担任湘黔滇旅行团团长。黄师岳行武出身,他决定旅行团采用军事组织形式,全体团员编为两个大队,每大队下设三个中队,每中队下设三

①《董奋日记》,《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创举》,第356页。

②《梅贻琦黄子坚胡适在联大校庆九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摘要》,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校史编辑委员会编《笳吹弦诵在春城――回忆西南联大》,云南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896年10月版,第512页。

③冯钟豫:《四十年来》,原载《清华校友通讯》(台湾)新67期,转引自楠原俊代著《日中战争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研究――又一次长征,通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之路》,[日本]研文出版公司1997年2月版,第9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