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教材)-针灸治疗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
【概述】
“中风” 这一病名首见于《灵枢·邪气脏腑 A 病形第四篇》:“五脏之中风奈何?岐伯曰:
阴阳俱感,邪乃得往”。
《内经》中早已有从病证、发病状态方面去 B 认识“中风” 的论述,如“仆击偏枯”,
即指患者突然昏倒,半身不遂也。
2020/6/30
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风历节 C 篇》指出:“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
• 其病位在脑。
• 病性总属本虚标实、下虚上实。 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本,风、 火、痰、瘀为标。
• 其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窍闭神匿,神不导气” 。
【辨证分型】
中经络
中脏腑
中经络
多因肝肾阴虚,气虚血瘀 ,风痰阻络所致。见半身 不遂,肌肤不仁,舌强言 蹇,口角歪 斜,但无神 志改变。多为缺血性中风 及出血性中风的恢复期
(2)脱证多选用任脉穴,大艾炷灸以扶正固脱。
中风脱证生命危在旦夕,除应中西医综合抢救外,灸法用穴宜精 专,大艾炷灸关元或隔盐灸神阙,不计壮数、时间,直至汗止、 脉起、肢温。
【经验介绍】
头穴透刺疗法(北京针灸骨伤学院朱明清教授)
顶颞前斜线:前顶穴透悬厘穴 顶中线:百会穴透前顶穴 额中线:神庭穴向下针1寸 该法适用于中风病wk.baidu.com恢复期。
【针灸治疗要点】
1.中经络的针灸治疗
(1)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相结合:部分患者除有风痰阻 络的病理变化外,还可能有全身阴阳气血失调表现,如眩 晕、头痛、胸闷、心悸、失眠、纳呆、便秘等,针灸治疗 在搜风祛痰、疏通经络的同时,应予兼顾调整全身气血。
(2)针灸瘫侧与健侧问题:临床处理中经络一般针灸瘫侧。全 身症状明显或病久常配合运用健侧穴位。
十二透刺法(原北京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王乐亭教授)
王老中医从医五十余年,治疗中风病有很深的造 诣,他提了“治中风十三法”,其中之一为“十 二透刺法”。该法适用于中风病病程日久,偏侧 肢体痿废不用而功能恢复较慢者,即中风病后遗 证期。
处方:
肩髃透臂臑臑 腋缝透胛缝 曲池透少海外关透 内关阳池透大棱
【病因病机】
病因
风火 痰
瘀虚
1 心火暴盛刘河间
3 正气自虚李东垣
2 痰湿生热朱丹溪
4 阴虚阳亢叶天士
2020/6/30
心火暴盛刘河间
• 元四大家刘河间主张中风是由“心火暴盛”所致。 • 因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肝郁化火,木生火,母病及子
,则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 厥。 • 常见于高血压脑出血,属中脏腑。
小结
一.中风是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或仅有半身 不遂、口歪,或语言不利、偏身麻木为临床特征。
二.中风的发病其主因是风、火、痰、瘀,病及心、肝、脾、 肾,病位在脑。
三.病性总属本虚标实、下虚上实。 四.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窍闭神匿,神不导
气” 。 五.轻者中经络,重者中脏腑。 六.中脏腑又有闭证与脱证之分。
神阙为生命之根蒂,真气所系, 配合气海可益气固本,回阳固 脱
2.其他治疗
(1)头针法选顶颞前斜线
顶旁1线及顶旁2线,毫针平刺人头皮下, 快速捻转2~3分钟,每次留针30分钟, 留针期间反复捻转2~3次。行针后鼓励 患者活动肢体。
(2)电针法在患侧上
下肢体各选两个穴位,针刺得气后留针, 接通电针仪,以患者肌肉微颤为度,每 次通电20分钟。
脱 证 手撒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便 失禁,舌痿,舌紫暗,苔白腻,脉 沉缓、沉微。
辨中脏腑、中经络 辨闭证、脱证 辨病势顺逆
【诊断】
1.以神志恍惚、迷蒙,甚至昏迷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 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
2.多急性起病。
3.病发多有诱因,病前常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力弱 等先兆症。
(2) 中脏腑 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以 手厥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 配穴:闭证加十二井穴、太冲、 合谷;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 。
方义
2020/6/30
内关调心神,水沟醒脑开窍
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可接通十 二经气,调和阴阳
配太冲、合谷,平肝熄风。关 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 灸之可扶助元阳
4.好发年龄以40岁以上为多见。
5.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 诊断。
【鉴 别 】
中风 痫证 厥证
中风 、痫证、厥证
病因病机 诱因
中风 痫证 厥证
临床表现 病程长短
【治疗】
1.基本治疗
(1)中经络 治法:醒脑开窍,疏通经络 。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 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 、极泉、尺泽、委中
(3)多取阳经穴:中经络的主要症状发生于阳经分布的上、下 肢及头面部。针灸阳经有利于活血祛风、健脾化痰、旺盛气血, 既有助于祛邪,也有助于扶正。
(4)适当配合阴经穴:取用阴经穴有助于防治上肢屈曲、手指 挛缩、下肢内收、足内翻。如极泉、尺泽、曲泽、血海、曲泉、 阴陵泉、地机、三阴交、复溜、太溪等。
(5)可用透刺针法:透刺针法针感强,一针多穴可提高效果。可 一针透二穴,或一针透三穴。如肩髃透极泉、曲池透少海、合谷 透劳宫、伏兔透阴市及梁丘、足三里透上巨虚及条口等。
一.在急性期,有中经络或中脏腑(包括闭证或脱证)不同证型。 二.对急性期中经络,一般说可积极使用针灸治疗,收效良好,
尤其是脑血栓形成者更为适合。 三.一般在发病后3~7天,如果没有见到明显的脑水肿、颅内压
增高、脑疝形成,血压比较稳定,即可开始针灸治疗。 四.对脑溢血、脑血栓形成的重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者,
(6)多种针法配合使用:中经络常用体针法。急性期病情稳定后 ,头针、耳针、眼针、穴位注射、舌针法等也有明显疗效,有时 即刻能使抬臂、抬腿,尤其在漫长的后遗症期,多种方法结合或 交替使用,可提高疗效。
2.中脏腑的针灸治疗
(l)闭证采用熄风、豁痰、清火为治则,选穴以醒脑开窍,多用 毫针刺法或刺络法。 针灸治疗闭证多用督脉穴如水沟、素髎以醒脑开窍;用十二井穴 特别是手上的六个井穴与涌泉穴刺出血,以接通十二经气,祛瘀 通络;太冲以平熄肝风;丰隆以化痰浊。用穴宜少而精,针刺用 泻法,针水沟可使病人出泪或眼睛潮润为度,针刺其他四肢穴至 肢体略有抽动为度。
加减
肝阳暴亢 者,加太 冲、太溪
风痰阻络 者,加丰 隆、合谷
痰热腑实 者,加曲 池、内庭、 丰隆
阴虚风动 者,加太 溪、风池
气虚血瘀 者,加足 三里、气 海
2020/6/30
口角歪斜者,加颊车、地仓; 上肢不遂者,加肩髃、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者,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 头晕者,加风池、完骨、天柱; 足内翻者,加丘墟透照海; 便秘者,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 复视者,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 尿失禁、尿潴留者,加中极、曲骨、关元。
2020/6/30
• 临床分型:临床按病位深浅及病情轻重分为: 中经络:无神志改变 中脏腑:有神志改变
• 中风的条件:发病突然 • 中风的必然见症:半身不遂
• 鉴别中脏腑与中经络的关键所在:有无神志改变 • 中风病包括:
1.脑梗塞 2.脑栓塞 3.除小脑以外的脑出血 4.具备半身不遂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急性脑血管疾病
小结
一.中经络以选用病侧肢体阳经腧穴为主,并可配合 使用头针法、耳针法。
二.中脏腑之闭证则以针刺督脉与井穴为主,脱证以 艾灸任脉穴为主。
【思考题】
简述中风半身不遂的治法、主穴 、配穴及 A 方义。
中风中脏腑分为什么证型?它们的治法、主 B 穴及方义如何?
[附]假性延髓麻痹
【概述】
假性延髓麻痹,又称假性球麻 痹,是两侧皮质延髓束损害所 产生的症状。
方义
2020/6/30
心主血脉藏神,内关为心包经 络穴,可调理心神,疏通气血
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 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 调神导气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 滋补肝肾
极泉、尺泽、委中,疏通肢体 经络
操作
2020/6/30
内关用泻法;
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 佳
刺三阴交时,用提插补法
刺极泉时,用提插泻法,以患 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 尺泽、委中直刺,用提插泻法 使肢体有抽动感
其表现为延髓神经所支配的肌肉 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不完全 性瘫痪,出现软腭、咽喉、舌肌 运动障碍,吞咽、发音、讲话困 难,无舌肌萎缩及纤维性震颤, 咽反射存在,下颌反射增强,常 出现强哭强笑。
本症常见于脑血管意外、肌 • 本症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
萎缩性侧索硬化、梅毒性脑 ,在脑血管病中常并发,
出现闭证或脱证时,则应采取包括针灸在内的综合抢救措施。
3.恢复期的治疗与功能锻炼
一.恢复期及后遗症期肢体及语言的功能锻炼十分重要。 二.可以改善大脑功能,促进其恢复与代偿;有利于瘫痪肢体恢
复功能;有利于改善全身状况。 三.功能锻炼在中风病情稳定后即可开始,可采取主动与被动、
徒手与器械等多种方式。
【小结】
2020/6/30
• 风痰脉络:伴头晕目眩,舌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 肝阳上扰:伴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 便干,舌红或红绛,苔薄黄,脉弦有力。
• 痰热腑实:伴头晕目眩,腹胀便干便秘,咯痰或痰多,舌暗红或 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脉弦滑而大。
• 气虚络瘀:伴面色晃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 溏,手足肿胀,舌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阴虚阳亢叶天士
清代医家叶天士主张“阴虚阳亢”是中风发生的主要病因 病机。由于年老体虚,肝郁化火伤阴,导致肝肾阴亏,阴 虚阳亢,肝风内动,血随气升,血郁于上,血瘀髓海,发 为中风。多见于脑出血,属中脏腑。
基础病因
2020/6/30
发病
• 归纳起来,中风总的病因病机是:人体在内外致病因素作用下,使 脏腑阴阳失去相对平衡的条件下,尤其是五脏中的心肝肾功能失司 ,则会导致风、火、痰、瘀、正气自虚,最后血随气升,血郁于上 ,蒙蔽清窍,形成上实下虚,血瘀髓海,发为中脏腑;或风痰/痰 热横窜经络,发为中经络。
合谷透劳宫环跳透风市膝阳关透曲泉阳陵泉透 阴陵泉
绝骨透三阴交丘墟透申脉太冲透涌泉
【附注】
1.疗效评价
一.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其死亡率及致残率极高。 二.特别是后遗症目前仍无满意治疗方法。 三.针灸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四.不仅常用于恢复期、后遗症期,也可用于急性期,或用于预
防。
2.急性期的治疗
• 阴虚风动:伴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红绛或暗红, 少苔或无苔,或细弦或细弦数。
中脏腑:
• 主症:神志恍惚、迷蒙, 嗜睡或昏睡,甚至昏迷, 半身不遂。
• 包括闭证与脱证。
闭证
兼见神昏面赤,呼吸急促,喉中 痰鸣,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 体强痉,两手握因,二便不通。 苔黄腻,脉洪大而数。
症见突然神昏或昏愦,肢体瘫软,
痰湿生热朱丹溪
朱丹溪则主张“痰湿生热”为中风的主要病因病机。由于 高梁厚味,饮食不节,脾胃受损,脾失健运,水湿内停, 聚湿生痰化热,热可生风,肝风挟痰热横窜经络则表现为 中经络;肝风挟痰热蒙闭心窍则为中脏腑。
正气自虚李东垣
李东垣主张“正气自虚”为中风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由 于先天不足,久病体虚,正气自虚,心气不足,心主血脉 功能失司,气不能推动血行,气虚血瘀,血瘀髓海,发为 中风。临床多见于脑梗塞,属中经络。
所以,今天我们在这里一起学习 讨论中风病的针灸治疗,这对中 风病的疗效提高、缩短疗程、降 低致残率及减轻社会负担具有重 要的意义。
【定义】
中风是以发病突然,昏 倒、不省人事、口角歪 斜、半身不遂,或 仅有 口歪、半身不遂 ,或语 言不利为临床特征的一 种疾病。由于发病急, 变化快,变症多,如风 善行而数变,如矢石之 中人,故曰“中风”。
因此,中风是一个大病、重病。
金元李东垣:“人 之百病,莫大于中 风” 。
明末喻昌:“中风 一证,动关生死安 危,病之重大,莫 有过此者”
中风者,由于发病 急,来势凶,病情 重,关系到病人生 死存亡,必须采用 中西医综合疗法。
对中风的恢复期及后遗症的治疗, 就目前国内来讲,无疑是针灸占 据主导地位,从大量文献资料和 临床实践中证明了这一点。
第一次揭示了“中风” 的本质。
“中风” ,现代医学称之为“脑卒中”、“急性 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脑血管病已 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是人类三大致 死病(脑卒中、心梗、癌肿)之一。我国中 风的 发病率高居世界前列,致残率较高,约有8 .5 % 的患者致残 , 给患者及社会造成的危害较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