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中国医药界的两弹一星 :拯救5亿人的中国神药(青蒿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享)中国医药界的"两弹一星" :拯救5亿人的"中国神药"(青蒿素)

中国古书带来的灵感,使平凡的蒿草变成了廉价、奇效的“神药”

拯救5亿人的中国发明家

这是一种救命药,正在拯救5亿人的生命。

没有它,地球上每年将增加数百万亡魂;它被称为“20世纪

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应该获得诺贝尔奖;最初研制它,是为了打赢一场战争,其重要性堪比“两弹一星”……

它就是青蒿素类抗疟药,中国人用举国之力研制成功的全球唯一的治疗疟疾特效药,数亿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神药”。您

也许还不知道,非洲、东南亚人用它保命,美国人、欧洲人等也不得不靠它求安全。

由于它是如此重要,有人称其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鉴于

它造福全人类,世界卫生组织曾专门向该药的研制人员致敬;中国领导人访问非洲时,经常特意把它带过去……

因此,那些成功研制青蒿素类抗疟药的发明家们,很值得全人类致以敬意!

2006年11月4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承诺:今后3年内,中国向非洲提供3亿元人民币无偿援款防治疟疾,用于提供青蒿素类药品及设立30个抗疟中

心。

两个多月过后,胡锦涛主席出访非洲8国,并出席了中国-利比里亚疟疾防治中心揭牌仪式。这是中国政府兑现一项承诺的开端。

防治疟疾的青蒿素类药品,已成为中国发展外交、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推手——在非洲人心中,它是中国人民的友好礼物;在欧美人观念里,它是前往亚非拉地区的必备药品;在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看来,它是拯救全球5亿患者的首选用药;在医学专家眼中,它是“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是“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成就”。

那么,是谁创造了这个伟大发明?

医药界的“两弹一星”

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引发疟疾的疟原虫产生抗药性,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许多人染上疟疾后,高烧、头痛、呕吐、惊厥、昏迷、抽搐、脑水肿,直至死亡。此时,正在越南交战的美越两军,也深受疟疾之害,减员严重——一人染病倒下,至少需要两人抬担架运送,一人持枪护行。美国政府曾公开说,1967年至1970年,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万人,是战斗减员的4至5倍。同样的问题也困扰越军。有例为证,当年越军有一个团从后方奔赴前线,但最后只有两个连投入战斗。

拥有抗疟特效药,成为决定美越两军胜负的重要因素。美国

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最终也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越南则求助于中国。1967年,由毛主席和周总理下令,一个旨在援外备战的紧急军事项目启动——发挥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因为启动日期是5月23日,项目代号为“五二三”,其重要意义相当于“两弹一星”。于是,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以团结协作、资源共享的团队精神,踏上了研发抗疟新药的征程。

太平洋战争期间,由于日军占据了奎宁原料的主要产地,美军面对疟疾肆虐的作战环境曾一度出现困境

没有你们,更多人将死去

20世纪70年代前期,“五二三”科研人员从古代医书关于青蒿治疗疟疾的记载中受到启发,提炼出具有全新化学结构和显著抗疟功效的新药——青蒿素。人类利用青蒿素抗疟迈出了第一步。70年代后期,“五二三”科研人员改造青蒿素化学结构,合成抗疟功效更好的蒿甲醚等新药。与此同时,我国另一种化学抗疟新药——本芴醇也横空出世。这些发明推进了人类的抗疟征程。

80年代以后,一部分“五二三”科研人员仍继续攻关,最终研制出综合蒿甲醚和本芴醇两药优点的复方蒿甲醚。人类利用青蒿素抗疟达到新高度。

疟疾是危害人类最大的疾病之一。全球每年疟疾病人超过5

亿,死亡100万人以上。鉴于此,世界卫生组织在一次防治疟疾会议上,特意邀请几位“五二三”科研人员出席,并向他

们致谢:“如果没有你们,更多人将死去!”

他们不应被历史忘记

当年青蒿素类抗疟药最主要的发明人,如今无一人做大官,无一人成富翁,无一人当院士。虽然他们对现状有抱怨,彼此间因评奖等问题有过误会,但对于为“五二三”付出的心血,他们无怨无悔。

青蒿素类抗疟药是中国唯一被世界承认的原创新药。时人为之自豪,却忘记了它是举国体制的成果、集体主义的结晶、自主创新的杰作。有的青蒿素类抗疟药专利转让给了外国人,被指责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却不知专利若不转让,难有今天国际社会和疟区民众对中国的敬重?功过是非,尚待明断。

但历史需要记录。我们寻访了提炼青蒿素的屠呦呦;在临床上证实青蒿素抗疟功效的李国桥;改造青蒿素分子结构并合成蒿甲醚的李英;率先研制复方蒿甲醚的周义清。对于没有寻访到的魏振兴(已去世)、罗泽渊(现年68岁)、刘旭(现年69岁)、邓蓉仙(已去世)、滕翕和(已去世)……我们

心存敬意,他们也是拯救5亿人的中国发明家。

我们将记住所有的“五二三”科技人员,记住他们所在的那个

激情燃烧的时代。

中国研发青蒿素类抗疟药档案

20世纪60年代,全球疟疾泛滥

1967年,启动研发抗疟新药

1971年,发现青蒿抗疟有特效

1973年,将提炼出的青蒿结晶物命名为青蒿素

1974年,临床证实青蒿素抗疟功效显著

1976年,成功改造青蒿素分子结构,合成蒿甲醚等抗疟新药

1977年,向世界公布青蒿素类抗疟药研究成果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推广青蒿素类抗疟药,疟疾在中国逐渐绝迹

20世纪80年代,青蒿素类复方抗疟药研发成功

1991年,复方蒿甲醚获得国际专利,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十几年来,青蒿素类抗疟药成为全球亿万疟疾患者“救命药” 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从古代医书中获得灵感,率先提取出青蒿素

2月14日下午,记者在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一座旧楼里,见到了76岁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坐了不到5分钟,记者又重新穿上棉服——屋里的暖气明显不足。这是一座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楼房。屠呦呦的办公室内没有任何装修,门窗简陋,一张沙发已经破得很难坐人了,屋里的电器只有两样——电话和存放药品的旧冰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