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习俗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 吃,如猪肉、牛肉、羊肉、 鸡、鸭、鹅等,有些地区 还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 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 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 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 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 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 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 味。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 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 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 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 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 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 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 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 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 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 酒,又可当菜。
壮族习俗文化
目录
1.壮族简介 2.壮族服饰特点 3.壮族饮食文化 4.壮族多样歌舞 5.壮族宗教 6.壮族节日 7.壮族婚俗
壮族简介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语 言为壮语。 壮族在中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 布,主要聚居在南方,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 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北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 北部湾。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共有 1420.71万人(2000年),占壮族总人口的 87.81%,主要聚居于南宁市、崇左市、百色市、 河池市、柳州市、来宾市、贵港市等地。
壮族服饰特点
壮族男子多穿对襟上衣, 纽扣以布结之。胸前缝一 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 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 下裤短而宽大,有的缠绑 腿;扎绣花纹的头巾。
壮族服饰特点
蓝黑颜色是壮族妇女的共同 爱好,喜穿长裙短衣,头包 青色绣花帕,腰系精致围腰。 上衣分对襟和偏襟两种。右 衽上衣,衣领、袖口、襟边 都绣有彩色花边;下着黑色 宽肥的裤子。也有穿黑色百 褶裙,上有彩色刺绣,下有 彩色布贴,色彩绚灿耀眼。 扎布贴、刺绣的围腰,戴绣 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巾。节 日或赶墟歌场穿绣花鞋,披 戴绣花垫肩。
壮族服饰特点

在古黔中地区的道县玉蟾 岩(古代壮族苍梧部活动 区域),发现了人类在 15000年前用来作陶器 “垫布”的植物纤维编织 纹,它是到目前为止人类 自己用劳动创造出来的第 一件手工纺织品。

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 种颜色。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 的习惯,纺纱、织布、染布是 一项家庭手工业。用自种自纺 的棉纱织出来的布称为“家 机”,精厚、质实、耐磨,然 后染成蓝、黑或棕色。用大青 (一种草本植物),可染成蓝 或青色布,用鱼塘深可染成黑 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壮 族服饰各有不同,男子、女子 的服饰,男子、妇女、未婚女 子的头饰,各具特色。
壮族节日

壮族节日:春节、“三月三”、“七月十四”是壮族 最重要的节日,另外有二月初二、四月初八、端午节、 六月初六、七月初七、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日等。
壮族婚俗
“炮火”入洞房 壮族的一种婚俗。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 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 壮村流行。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 “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 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 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当新娘将要靠近门口时,“炮手” 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如 果是胆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 “冲锋”。“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 的“阻击”准备。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 是进不了门的。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 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来到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 最后一关,因为“炮手”要放“火炮”。这时,聪明的 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时夹着新娘 跳到洞房里。顿时欢声雷动,祝贺新娘“旗开得胜”。
壮族绣球
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 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关 于绣球最早的记录可见于 宁明花山壁画,当时是一 种球状青铜武器,打猎时 投出去砸猎物,这也是古 书上将壮族的绣球称作飞 砣(驼)的原因。
壮族宗教
壮族的宗教多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唐、 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入,建立了寺 庙。1858年以后,天主教传入,1862年基 督教教传入,但都未传开。各家都有神龛, 敬奉祖先。近现代以来,部分壮族地区又 有天主教和新教的传入。

壮族饮食文化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
瓜叶、京白菜(大白菜)、 小白菜、油菜、芥菜、生 菜、芹菜、菠菜、芥蓝、 蕹菜、萝卜、苦麻菜,甚 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 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 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 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 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 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 葱花。
wenku.baidu.com
壮族饮食文化

壮族婚俗
新娘过河 流行在广西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内的壮 族婚俗。在桂北山区,本来只有四五十里的山 路,却要涉水过五六次河,跨过三四座桥。所 以成亲时,新娘过河过桥都要请人背。背新娘 的人称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过河时, 鸣炮三声,喇叭齐鸣,“水手”两掌按住自己 的膝盖,弓下腰,背好后才能过河或过桥。背 新娘特别讲究文明礼貌,行动上不能有半点粗 野,更不能调笑。所以背新娘的人多是品德最 佳者。过河时,“迎娘”(由未婚女青年担任) 在旁边给新娘打雨伞遮荫,在宽约五六十米的 河面上,迎亲队伍拉成一条线,热闹非常。上 岸后,乖巧的“迎娘”把伞放得很低,不让别 人偷看蒙着面纱的新娘。龙胜的壮族婚姻是要 过“三关”闯“十门”的。先谈恋爱,后定亲, 才能成亲,谓之“三关”。迎接、对歌、出门、 穿村过寨、过河过桥、入门、唱调、回门、回 家、入洞房,谓之“十门”。“过河”只是 “十门”中的第五个“门”,“十门”过了才 能入洞房。
壮族舞蹈
唐代,壮族先民已有舞蹈,如舂堂舞以舂米为内
容,以敲击声伴舞。宋代有扁担舞、采茶舞、捞 虾舞、春牛舞等。男的舞姿刚健有力,女的婀娜 多姿。这舞蹈流传至今。在汉族戏剧的影响下, 大约在清代,壮族开始出现戏剧。一种是用壮语 演唱的壮剧、师公戏、木偶戏;另一种是在民间 歌舞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歌舞剧。壮剧又分为流行 于田林、西林、百色一带的“北路壮剧”,是在 滇戏的影响下,于民间说唱曲艺“板凳戏”的基 础上形成,吸收了滇戏的唱腔,伴奏的乐器有壮 族的马骨胡、葫芦胡、木叶和汉族的笛子、三弦、 二胡。
壮族饮食文化

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 和小吃,主要有:马脚 杆、鱼生、烤乳猪、花 糯米饭、宁明壮粽、状 元柴粑、白切狗肉、壮 家酥鸡、清炖破脸狗、 龙泵三夹、辣血旺、火 把肉、壮家烧鸭、盐风 肝、脆熘蜂儿、五香豆 虫、油炸沙虫、皮肝糁、 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 花田鸡、岜夯鸡等。
壮族多样歌舞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壮族的山歌 因南北方言不同而有“欢”、 “西”、“加”、“比”、“抡” 等不同称谓。壮族人定期还举行 唱山歌会“歌圩”,以农历三月 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 以上参加。右江一带称为“欢”, 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 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 歌的意思。内容有请歌、求歌、 激歌、对歌、客气歌、推歌、盘 歌、点更歌、离别歌、情歌、送 歌等。
壮族饮食文化
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 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 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 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 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 喜食酥香菜品。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 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 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 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 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 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 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 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