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代谢与激素的关系

维生素代谢与激素的关系
维生素代谢与激素的关系

糖代谢与维生素

糖代谢 作用:氧化分解,供应能量;储存能量,维持血糖;提供原料,合成其他物质;参与构造组织细胞;参与体内一些具有生理功能的物质 糖原:由若干葡萄糖单位组成的具有多分子结构的大分子化合物 糖原合成:由单糖合成糖原的过程 特点:需要糖原引物;糖原合酶是合成过程关键酶;糖原支链结构的形成需要分支酶的作用;耗能过程 糖原分解: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过程,糖原磷酸化酶为限速酶 糖的无氧氧化(糖酵解):葡萄糖或糖原在无氧条件下,在胞液中分解为乳酸的过程,磷酸果糖激酶-1为最重要限速酶 特点:无氧参与,乳酸为必然产物;在无氧下,只能发生不完全氧化分解;有三部反应是不可逆的;红细胞中的糖酵解存在2,3-二磷酸肝油酸支路 意义:机体缺氧情况下,最重要功能方式;红细胞主要功能方式;2,3-BPG对于调节红细胞带氧功能意义重大;某些组织细胞白细胞等即使在有氧条件下也以糖酵解为主要功能的方式 糖的有氧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即生成丙酮酸;丙酮酸氧化脱羧成乙酰辅酶A,后者彻底氧化 三羧酸循环:乙酰辅酶A的乙酰基部分是通过一种循环,在有氧条件下被彻底氧化为CO2和H2O的。这种循环称为三羧酸循环,也称柠檬酸循环。它不仅是糖的有氧分解代谢的途径,也是机体内一切有机物的碳链骨架氧化成CO2的必经途径。 循环特点:有氧;机体产能主要途径;单向反应体系;必须不断补充中间产物 回补反应:由其他物质转变为三羧酸循环中间产物的反应 意义:机体供能主要方式;三羧酸循环是体内营养物质彻底氧化分解的共同通路;该循环是体内物质代谢相互联系的枢纽 磷酸戊糖途径是指由葡萄糖生成6-磷酸葡萄糖开始,经代谢产生磷酸戊糖及NADPH+H+,磷酸戊糖再进一步转变成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的反应过程。 糖异生:非糖物质如甘油。丙酮酸,乳酸以及某些氨基酸等能在肝脏中转变为糖原,称糖原异生作用 意义:维持血糖浓度;有利于乳酸再利用;协助氨基酸代谢 乳酸循环又称Cori 循环:在肌肉中葡萄糖经糖酵解生成乳酸,乳酸经血液运输到肝脏,在肝脏中乳酸异生为葡萄糖,葡萄糖释放入血液后又被肌肉摄取,这种代谢循环途径称为乳酸循环。 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正常值:3.89~6.11mmol/L 肾糖域:高于8.89到10,超过肾小管最大重吸收能力,糖从尿排出

模块六维生素及激素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模块六 维生素及激素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二、不定项选择题答案 1.ACD 2.AD 3.BD 4.ABD 5.AC 6.ABCD 7.AB 8.ABC 9.AD 10.AC 11.ACD 12.ABD 13.BD 14.CD 15.ABC 16.ACD 17.ABC 18.ABC 19.BCD 20.BCD 21.ACD 22.AD 23.ABC 24.ACD 25.AB 26.ABD 27.BD 28.ACD 29.ABC 30.ABC 三、填空题 1、 1,25-二羟基衍生物 2+ 2、 K 、 Ca 3、萜、糖、固醇 4、吡哆醇、吡哆醛、吡哆胺、转氨酶 5、11-顺视黄醛 6、坏戊烷多氢菲 7、焦磷 酸硫胺素 8、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 10、泛酸、- SH 11、吡哆醇、吡哆胺、吡哆醛 12、羧化、 CO 2 13、 B 2、PP 14、叶酸、 B 12 15、 C 、A 、E 16、B 1、A 17、 A 、D 、E 、K 18、维生素 D 、维生素 A 、维生素 E 19、生育酚、a —生育酚、维生素 B 5 20、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食物、饮用水、食盐 21、3-胡萝卜素、夜盲症 22、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黄素单核苷酸、辅酶I 、辅酶n 1.A 2.C 3.D 4.A 5.B 6.A 7.A 16.A 17.A 1 8.D 1 9.D 20.A 21.B 29.A 30.C 31.C 32.C 33.D 34. 8.C 9.B 10.D 11.A 12.D 13.A 14.B 15.D 22.A 23.C 24.A 25.B 26.D 27.D 28.D 35.C 36.A 37.C 38.A 39.C PP 9、黄素单核苷酸、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B 2 、单选题答案

激素对骨代谢的作用研究进展_张媛

67 第13卷 第11期 2011 年 11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3 No. 11 Nov . ,2011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骨质疏松症定义为一 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病,以骨量减少、骨的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强度损害、骨折危险性增加。骨质疏松症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激素对骨代谢的作用研究进展 张媛1,2,郭浩1,2,樊官伟1, 2 (1.天津中医药大学现代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193)摘 要:文章拟通过对近年来激素水平等因素对骨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骨质疏松 症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提供较为系统的参考。 关键词: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代谢 中图分类号:R45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11- 0067- 03 收稿日期:2011-05-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001659);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0091210120006)作者简介:张媛(1986-),女,黑龙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植物雌激素基础研究。通讯作者:樊官伟(1977-),男,河南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中药心血管保护作用机制研究。E-mail :fgw1005@https://www.360docs.net/doc/ea13176359.html,。 Recent Advances in Study of Hormones on Bone Metabolism ZHANG Yuan 1,2,GUO Hao 1,2,FAN Guan-wei 1, 2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China ;2. 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Laboratory of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Formulae,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China) Abstract : This paper has reviewed some factors such as hormone levels on bone metabolism by the experiments and clinical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providing a system reference of osteoporosis for the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Osteoblasts ;osteoclasts ;bone metabolism 据存储层,这样形成的界面—中间层—数据库三层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业务流程的清晰度。 总而言之,“气功基本古籍提要库”以古籍的内容提要为核心,基本上反映了中国传统气功的经典面貌与文化传承,又对气功古籍研究提供了快捷、方便的检索方式。以传统气功文化与现代体育精神构建为核心,以传统气功古籍文献的保护与利用为根本出发点,典型地体现了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系统所涉及的气功古籍文献在内容上具有科学性、传承性与经典性,在古籍版本上具有不可再生的保护意义。 4 “气功基本古籍数据库”开发存在的问题与前景 古籍数据库建设的基本标准是古籍文献的覆盖面。我馆开发的“气功基本古籍提要库”收录了758条数据,以古籍提要的形式反映了不同时期气功经典著作的基本面貌。但是受到课题研究经费严重不足、时间紧张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本系统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与遗憾。数据库建设既要数据完整准确,又要有特色。本数据库的开发充分发挥我馆的馆藏优势,优先收录健身、养生类气功古籍,而排除了硬气功功法方面的古籍。中国古代气功可分儒、道、佛、医、武等流派,“气功基本古籍提要库”系统收录了 大量儒、道、佛、医的经典著作,而武家的气功收录得较少。主要由于武家气功流派复杂,古籍流传情况相当复杂,研究经费与时间不允许,而在数据库的数据扩展上可作进一步整理。 “气功基本古籍提要库”的开发是以古籍保护为目的,以推广普及健身气功为宗旨。如何使这一科研成果更具实用性,是值得思索的问题。事实上,本数据库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具有非常强大的传播效应,对气功古籍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具有非常实在的意义。目前,我们可以利用我馆现有的网络资源与数据库平台实现“气功基本古籍提要库”的资源共享性。在经费充足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开展一系列宣传工作,比如开设讲座,与相关单位合作等形式,进一步推广数据库的共享性、共知性。而且,在“气功基本古籍提要库”的基本架构的基础上,数据库的便捷性、通用性、实用性上还可进一步提高,古籍文献的全文录入及图片资料的增加等,这都会使气功古籍承载的内容更直观、更生动、更完善。同时,在进一步数据库开发的基础上,可以选取简要功法编成书,录成光盘,拍成影像或制成动漫,利于推广、普及,有利于人民生活健康,对医疗起到辅助作用。总而言之,气功的古籍文献的整理与数据库开发这一课题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拓展与深化。◆

骨代谢系列

骨代谢系列 骨代谢性疾病一般包括骨质疏松、内分泌骨病、肾性骨病、变形性骨炎及遗传性骨病等方面,其中骨质疏松是最常见的代谢性骨病,下面以骨质疏松症的实验室检查为例,阐述骨代谢指标在临床上的应用。 在骨质疏松的诊断中,虽然有反映骨矿含量的骨密度检查,但昂贵的价格使其应用受到限制。所以同样能反映骨代谢状态的生化检查越来越受到重视。生化检查中骨代谢标志物的测定可以反映出体内骨的代谢转换情况,有助于对骨质疏松的诊断和分型。如反映骨吸收的标志物明显升高,常见于绝经后骨质疏松。反映骨形成的标志物降低,常见于老年型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的生化检查包括与骨转换有关的生化检查和与骨矿有关的生化检查。 一、与骨转换有关的生化检查 (一)反映骨形成的生化指标 1、血清总碱性磷酸酶(TALP)和骨碱性磷酸酶(BALP) 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是一种磷酸单酯酶,在体内主要分布于骨骼、肝、肾、小肠和肺等组织中。血清碱性磷酸酶50%来源于骨。其余50%血清碱性磷酸酶主要来自肝脏。骨骼中的碱性磷酸酶是由成骨细胞分泌,主要集中在骨化部位,即在骨骺线和骨膜下。骨的碱性磷酸酶是骨形成的特异性指标物,半衰期为1~2天。骨质疏松患者的碱性磷酸酶减少极为少见,绝大多数是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骨碱性磷酸酶与肝型碱性磷酸酶不同,一般实验室方法主要反映肝型碱性磷酸酶。为了鉴别肝胆疾病和成骨细胞活性增高的骨病,最好作碱性磷酸酶同功酶测定。当然肝功能正常时,血清碱性磷酸酶也能反映成骨细胞的功能。 碱性磷酸酶减少极少见,极大多数骨病碱性磷酸酶增高。血清碱性磷酸酶和骨碱性磷酸酶增高常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转移癌、佝偻病、软骨病、骨折、畸形性骨炎、氟骨症、高骨转换型的骨质疏松患者。肝胆疾病时,血清总碱性磷酸酶升高,骨碱性磷酸酶正常。绝经期后碱性磷酸酶增高,但不超过正常值的一倍。骨碱性磷酸酶也可用于骨转移癌患者的病程和治疗效果的监测。 2、骨钙素(Bone Glaprotein, BGP) 骨钙素是在骨中含量十分丰富的非胶原蛋白,其总量占骨组织中非胶原蛋白的15%~20%。骨钙素由成骨细胞合成和分泌,与羟磷灰石有较强的亲和力,约50%沉着于骨基质,其余50%进入血循环。骨钙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维持骨的正常矿化速率,抑制异常的羟基磷灰石结晶的形成,抑制软骨矿化速率。血中骨钙素的半衰期约5分钟。骨钙素是反映骨代谢状态的一个特异和灵敏的生化指标,监测血中骨钙素的浓度,不仅可以直接反映成骨细胞活性和骨形成情况,而且对观察药物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骨钙素升高常见于儿童生长期、肾性骨营养不良、畸形性骨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骨折、高转换率的骨质疏松患者、骨转移癌、低磷血症、肾功能不全等。骨钙素降低常见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肝病、孕妇、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等。 3、I型胶原前肽 I型胶原前肽是最常见的骨胶原,是骨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组成总蛋白部分的90%。在骨中的胶原是由成骨细胞以前胶原的形式合成的,前胶原形成胶原纤维时从前胶原分子上裂解出两种I型胶原前肽:即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和前胶原氨基端肽(PINP),每合成一个胶原分子,就会有一个分子的PICP或PINP产生。因此,测定其在血中的水平,可反映骨形成情况。虽然I型胶原前肽也可由其他的来源而增加。大部分非骨骼组织比骨骼翻新慢,而且进入循环前肽池的量极微。因此,血清中I型胶原前肽水平在一定范围内是反

维生素的分类及作用

维生素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其主要作用是作为许多酶的辅酶起着调节和控制物质代谢的作用。如果体内维生素不足或缺乏,就会引起一系列营养代谢病,称为维生素缺乏症,包括单一维生素和多种维生素缺乏症(综合性维生素缺乏症)。反之,维生素供给过多,也会引起营养代谢病,称为维生素过多症或维生素中毒。 维生素或其前体广泛存在于大多性动植物性饲料中,有些维生素还可由动物本身或寄生于动物消化道的细菌合成,一般不易发生维生素缺乏症。但当饲料中的维生素或其前体遭到破坏,体内合成、转化或吸收发生障碍,或机体消耗和需要量增加,而此时有没有得到及时补充,即可发生维生素缺乏症。而当动物日粮中添加了过多的维生素,或医源性过量,或长期饲喂过多的含维生素的饲料,可造成过量或中毒。由于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可以在体内储存或蓄积,排泄又比较缓慢,所以长时间大剂量食入或一次超剂量食入后,可以引起脂溶性维生素过多或中毒。而水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3、维生素B5、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C、叶酸、胆碱、生物素)不在体内储存,且易从体内排除,因此水溶性维生素过多症较少发生。 一、维生素A 通常所说的维生素A是指视黄醇和脱氢视黄醇,维生素A家族还应包括具有视黄醇活性的胡萝卜素,自然界中大约有600多种胡萝卜素,其中只有50种能转化为维生素A,具有维生素A的活性作用,称为维生素A原或前体。胡萝卜素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作为单线态氧猝灭剂和抗氧化剂,而视黄醇没有这种特性。预先形成的维生素A的常见饲料来源主要是动物肝脏等动物源性饲料,尤其是鱼肝和鱼油,如鲨鱼、鳕鱼和大比目鱼肝油以及北极熊肝油是其最主要来源。维生素A原——胡萝卜素的常见来源主要是植物性饲料,如胡萝卜、黄玉米、黄色南瓜、青绿饲料、番茄、木瓜和柑橘等。 维生素A缺乏症是由于维生素A或/和胡萝卜素供应不足或消化道吸收障碍所引起的动物体内维生素A或/和胡萝卜素不足或缺乏的一种营养代谢病。其病理变化主要以脑脊液压升高、上皮组织角质化、骨骼形成缺陷和胚胎发育障碍为主;临床上以夜盲、眼球干燥、鳞状皮肤、踢甲缺损、繁殖技能丧失、瘫痪、惊厥、

促进新陈代谢的维生素是什么-

促进新陈代谢的维生素是什么? 人体需要良好的新陈代谢能保持身体机能正常。如新陈代谢缓慢的话人体处在亚健康的状态,可能会出现身体无力,面色发黄,还可能出现肥胖的情况,人如果长时间坐着会影响到新陈代谢,因此,平时要保持新陈代谢正常,可以通过运动来促进新陈代谢,多喝温开水,很多人说维生素也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促进新陈代谢的维生素是什么?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下吧。 一.维生素几能促进新陈代谢 在所有维生素中,维生素b12可以有效促进新陈代谢,使脂肪、糖类、蛋白质等的代谢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维生素b1可以帮助人体把葡萄糖转化成热量,维生素b2可以帮助人体燃烧脂肪。维生素b6和蛋白质代谢有很大的关系,可以避免人们在减肥过程中把肌肉减掉。这些维生素都可以促进新陈代谢。 二.促进新陈代谢的其他方法 1、每天坚持有氧运动是促进新陈代谢最快捷最简单的方法,因此大家不要每天宅在家里,而是应该运动起来。 2、大家也可以每天晚上睡觉以前在床头放一杯水,早上起来以后先把这杯水喝掉,然后再起床洗脸刷牙,这样可以起到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 3、每天多做深呼吸,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体把多余的废气排泄出去。因此大家在闲来无事的时候可以多做几个腹式呼吸。

4、洗热水澡可以使人的血液循环加快,从而起到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但是洗热水澡的时候要注意水温不要太高,以免烫伤皮肤。 5、在茶中像绿茶、杜仲茶都具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大家平时可以适当喝一些这类茶。 三.注意事项 促进新陈代谢可以吃一些含有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这样可以帮助人体把多余的废物排泄出去。除此之外要想促进新陈代谢,就要做到不做宅男宅女,尽量多出去进行跑步等运动,这样不仅可以调节植物神经功能,而且还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

性激素与骨代谢

性激素与骨代谢 陈海啸 浙江省台州医院(317000) 无论是机体与外环境的钙、磷交换,或是机体内部多组织器官之间钙、磷代谢保持动态平衡及骨再建过程,都要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作用,其中性激素是最重要的调节激素。 性激素是一组甾体类激素(又称类固醇激素),根据其生理作用可区分为雄激素和雌激素。 一、雌激素和骨代谢 1.雌激素对骨代谢的间接作用 绝经后妇女雌激素缺乏可导致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细胞介素1(IL-1)过度产生。这些因子可刺激破骨细胞前体的增殖和破骨细胞的成熟。Tsutsumoto等[1]将MC3T3-E1成骨细胞与重组TNF-α(1~100U/ml)IL-1β(1~100μg/L)混合培养,TNF-α、IL-1β阻止成骨细胞黏在骨表面,表明TNF-α、IL-1β促进骨吸收。培养OVX(去势大鼠)骨髓细胞和成骨细胞与正常组相比较IL-6水平增高,补充雌激素组IL-6则处于正常水平。此外,体外使用IL-6抗体与补充雌激素都能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cheng等[2]证实雌激素增加成骨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活性。雌激素的对成骨细胞的增殖作用可被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单克隆抗体去除,表明IGF介导了雌激素对成骨细胞的增殖作用。 2.雌激素对骨代谢的直接作用 由于雌激素受体在骨细胞内数量少,最初的研究没能在骨中检测到雌激素受体的存在,这使得长期以来雌激素对骨的作用被认为是间接的,人们主要关注雌激素与其它趋钙激素的相互关系。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的进步,雌激素受体被发现存在于人的骨基质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1988年,Komm及Eriksen等[3]在蛋白质水平及mRNA水平证明了成骨细胞中雌激素受体的存在,并发现雌激素是直接扩散入核内与雌激素受体结合来调节骨基质蛋白(酸溶原胶原蛋白)、生长因子(TGF-β)和转录因子(孕激素受体)的产生。雌激素受体存在于成骨细胞中,揭示了雌激素对骨有直接作用。Heape等[4]证实在成骨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一直伴随着雌激素受体mRNA有表达,雌激素能提高ALP、OC(骨钙素)及TGF-βmRNA的表达,并加快细胞外基质矿化,上述作用能被雌激素受体纯拮抗剂ICI182,780所阻断,说明雌激素是通过受体结合途径作用。Bondine等[5]用RT-PCR的方法进一步观察到,雌激素受体mRNA水平在成骨细胞增殖初期较低,当碱性磷酸酶出现时,雌激素受体mRNA表达迅速增强,到骨钙素分泌达最高峰时,其水平达最大值,矿化期之后,雌激素受体mRNA水平随ALP及OCmR-NA水平的下降而下降,证实了雌激素受体在成骨细胞中的作用具有时相性及量效关系。 传统观点认为,破骨细胞来源于生骨细胞,也可来源于成骨细胞的相互融合,有时在骨重吸收而释放的骨细胞也可以互相融合形成破骨细胞。近年来比较多的看法认为它们来自血液中的单核细30

维生素的吸收

维生素的吸收 服用维生素的最佳时间 在饭后服用效果较大;因为用餐后胃肠的消化活动趋于活跃,有利于维生素被人体吸收。特别是脂溶性的维生素A、D、E等,通过用餐后所摄取到的脂肪的协助,达到最高的吸收率,因此,适合在用餐后服用。含脂肪量愈高的饮食,愈有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如果平时饮食相当清淡,则可以增加牛奶,以牛奶来协助吸收。 维生素C也是适合在用餐后服用的维生素之一。维生素C虽然是水溶性的维生素,但大量服用仍会造成腹泻等现象,因此适合在刚用餐后、胃肠负担较小的时段进行服用。如果患有便秘的人,则可以选择餐前服用,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水溶性维生素一日宜分成3次服用:脂溶性维生素不会随着尿液而排出体外,所以一天内可一次将所需量服用完毕。但是,若能分成3次在餐后服用,其在体内更能发挥效用。而水溶性的维生素B群、维生素C,则容易随着尿液排出体外,因此,最好一天分成3次服用。 摄取进体内的维生素,每种维生素都有其在体内最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量。超过该量,不是藉由尿液排出体外,就是造成身体的负担。特别是水溶性的维生素,过量摄取的话,只会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一天的所需量分成3次。在三餐饭后服用,其效果会更为显著。 要注意其他药物的用药时间:例如,维生素B1怕遇碱性的物质,当您服用维生素B1制剂时,不宜与含碱的胃肠药一起服用,否则维生素B1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维生素c是水溶性的,可以正常摄入吸收。 指导意见: 如果是胡萝卜素,是脂溶性的,就需要与肥肉同时炒或者煲汤,才能吸收。因此不同的维生素需要不同的方法才能吸收。 维生素c吸收代谢 推荐摄入量:每日60毫克 最高摄入量:引起腹泻之量 缺乏症状:坏血病 过量症状:腹泻 主要食物来源:柑桔类水果、蔬菜等。一般动物都可以利用体内葡萄糖代谢途径来合成维生素C。但人类、猿猴、天竺鼠及一些鸟类、鱼类无法自行合成维生素C,需通过食物来供应身体所需。因此,维生素C是一种必需的营养素。 维生素C在人体内的吸收与代谢过程,自有其一套以下做一简要介绍。 影响维生素C吸收率 维生素C在人体的吸收率是与摄取量有关,当摄取量在30-60mg时,吸收率可达100%;摄取量为90mg时,吸收率降为80%左右,摄入量为1500mg时降为49%,摄取量为3000mg时降为36%,摄取量12000mg时降为16%。

维生素b1说明书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维生素B1片 商品名称:维生素B1片 英文名称:Vitamin B1 Tablets 拼音全码:WeiShengSuB1Pian 【主要成份】本品每片含主要成份维生素B110毫克。辅料为淀粉、糊精、磷酸氢钙、硬脂酸镁。 【成份】 分子式:C12H16N4OS(·HCl) 分子量:300.81 【性状】本品为白色片。 【适应症/功能主治】用于预防和治疗维生素B1缺乏症,如脚气病,神经炎。 【规格型号】10mg*100s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片,一日3次。 【不良反应】推荐剂量的维生素B1几乎无毒性,过量使用可出现头痛、疲倦、烦燥、食欲缺乏、腹泻、浮肿。 【禁忌】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 1.如服用过量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请立即就医。 2.当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 3.儿童必须在黄色监护下使用。 4.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儿童用药】尚不明确。 【老年患者用药】尚不明确。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尚不明确。 【药物相互作用】 1.本品遇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枸橼酸钠等可发生变质。2.本品不宜与含鞣质的中药和食物合用。3.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过量】尚不明确。 【药理毒理】维生素B1参与体内辅酶的形成,能维持正常糖代谢及神经、消化系统功能。摄入不足可致维生素B1缺乏,严重缺乏可致“脚气病”以及周围神经炎等。

【药代动力学】该品经口服给药,在胃肠道主要是十二指肠吸收。吸收不良综合症或饮酒过多可阻止该品的吸收。肌肉注射吸收迅速。吸收后可分布于机体各组织中,也可进入乳汁,体内不贮存。血浆半衰期约为0.35小时。肝内代谢,经肾排泄。 【贮藏】遮光,密封保存。 【包装】100片/瓶。 【有效期】24 月 【执行标准】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4020620 【生产企业】广东恒健制药有限公司

维生素b1的体内代谢

一、维生素b1的特性https://www.360docs.net/doc/ea13176359.html,/ 维生素b l又叫硫胺素,因其分子组成中含有硫和胺基。市售合成的维生素b1常常是硫胺素盐酸盐,为白色晶状体粉末,它比游离状态的维生素b l稳定,在120℃的溶液中没什么破坏。在酸性溶液中比较稳定,但在碱性条件下则对热极不稳定,甚至在室温下储存,亦可逐渐破坏。所以,在煮粥、煮豆或蒸馒头时加碱过量,将造成维生素b1大量破坏。高压灭菌和紫外线也能破坏维生素b1。某些食物中含有能分解维生素b1的酶,可使其失去活性。维生素b l硝酸盐在高温下比维生素b1盐酸盐稳定。因此.常用作必须烹调的谷物产品中的添加剂。 二、维生素b1的吸收、分布和排泄https://www.360docs.net/doc/ea13176359.html,/ 1.吸收人体从食物中摄入的维生素b l主要在小肠吸收。进餐以后,绝大多数维生素b1以游离形式存在于人的肠腔内,这种维生素在肠液中的浓度一般不超过2微摩/升。当一定量的维生素b1随食物进入人体后,肠道对它的吸收过程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即遵循饱和作用的动力学原则。换句话说,肠道内的维生素b l浓度较高时,被动扩散型的吸收占优势而当其浓度较低,在l微摩/升以下时,维生素b1主要通过主动的方式,由载体介导进行吸收。后一种方式与年龄有关,老年人对维生素b1的吸收下降,可能就是因为其肠内的主动吸收过程减弱,如果要保证其维生素b1的良好营养状况,应当增加维生素b1的供给量,这样即可增大维生素b1在肠道中被动吸收的比例,弥补主动吸收的不足。 人体对维生素b1的消化吸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维生素b1吸收需要钠离子及三磷酸腺苷(a1p)的参与,体内缺乏钠离子及三磷酸腺苷酶可抑制其吸收;维生素b1进入小肠细胞后需要磷酸化,形成酯的形式后再向其他组织输送,这个过程如果叶酸缺乏也可影响维生素b1的吸收和代谢;食物中存在过量的酒精不仅使维生素b1吸收受到影响,而且还可干扰它的转运和储存。 膳食中的维生素b1含量是影响其吸收率的主要因素之一,这是机体维护内部营养素浓度恒定的一种重要功能。当人体摄入的食物所含维生素b1属于低水平时,吸收率约为57%,而高水平时仅为26%左右。人一次口服维生素b1的剂量如果达到5毫克以上,则大部分不被吸收而随粪便排出体外。 天然的维生素b1常常与别的化学基团结合,这些基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维生素b1的吸收率。根据不同基团对维生素b1吸收率的不同作用,科学家们用人工合成的办法生产吸收率高的维生素b1。目前人工合成的维生素b1衍生物有丙基维生素b1二硫化合物和4氢糠醛二维生素b1,这两种化合物不溶于水,性质稳定,难以被维生素b1酶破坏。口服后,它们在消化道容易被吸收,使血液、组织及脑脊液中维生素b1的水平较服用其他形式维生素b1时要高,甚至可高10倍。因此,临床上经常用这些人工合成的衍生物改善病人维生素b1缺乏的状况。 2.分布从食物中摄取的维生素b l大约80%是以维生素b1焦磷酸盐(tpp)的形式存在,10%是维生素b1三磷酸盐(atp),其余的是维生素b1单磷酸盐(tmp)或是游离的维生素b l。上述的几种维生素b1在体内广泛分布于各种组织中,其中以心脏、肝脏、肾脏和脑组织含量较多。由于肌肉组织的体积和质量占身体总量的很大比例,因此维生素b1约有一半存在于肌肉中。 3.排泄人体中的维生素b1主要由尿液排泄,当一个人摄入的维生素b l数量很少时,它的排泄量也很少;而当膳食中维生素b1水平升高时,排泄量也增加。摄入量低于0.2毫克/4 184千焦热能时,尿中排泄极少,临床上可能出现维生素b l缺乏症。

卵巢早衰对骨代谢的影响

卵巢早衰对骨代谢的影响 近几十年来,对于女性绝经后的骨代谢异常研究的比较多了,已经是形成了很多专家共识。但是卵巢早衰患者对于全身各脏器系统的影响尚缺乏大量的研究。在这里想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浅谈一下卵巢早衰患者的骨代谢情况: 一、目前的理论研究 目前来看,性激素水平对于骨代谢的影响主要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雌激素的影响,二是促性腺激素的情况。 1、雌激素对骨代谢的影响:从雌激素的分子结构来看,雌激素是属于皮质类固醇激素,主要的生理功能是“促进”细胞代谢,使细胞向着“积极向上”的方面进展。对于骨细胞的影响,一方面是兴奋成骨细胞的功能,促进钙盐沉积,并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及参与骨矿化相关蛋白的合成,另一方面,则是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促进其凋亡过程,从而减少骨质丢失,维持骨骼的钙盐含量。目前认为,雌激素缺乏是妇女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因素,当然,还包括其它方面。 2、促性腺激素对骨代谢的影响:目前对于促性腺激素对于骨代谢的影响,远不如雌激素影响研究的多。但目前也普遍认为,促性腺激素水平的升高,能促进骨质丢失,尤其是加速骨钙的丢失,从而导致骨质疏松。个人认为,对于这一点应该是可以肯定的,因为在临床上经常能见到,对于围绝经期或者是卵巢早衰的患者,雌激素水平并不是很低,但同样也可能会出现骨质疏松的情况,估计是与促性腺激素水平过高有关系。所以说,促性腺激素水平对于骨代谢的影响价值可以等同于雌激素的影响,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综上所述,卵巢早衰患者的主要变化为卵巢功能下降,没用排卵,直接会导致性激素分泌变化,表现为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经负反馈机制导致促性腺激素水平

明显升高,在以上原理的作用下,会直接导致骨质疏松症。 二、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1、临床表现:大多数的骨质疏松症在早期一般是没有临床表现,偶尔可以出现骨痛、四肢无力的情况,但并没有特异性。在骨质疏松症晚期可出现明显的骨痛、易骨折等情况。所以说,在临床上,单纯依据临床表现很难诊断骨质疏松症,主要是依据辅助检查。尤其是卵巢早衰患者的年龄并不大,在临床上,需要密切监测骨质疏松情况,因为骨质疏松情况一旦出现,很难再恢复到正常情况。 2、辅助检查:主要是包括两个方面。 (1)BMD测定:测定BMD,被认为是判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现多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BMD,其主要原理是反映骨强度,并预测骨折发生的危险性,对于早期的骨质疏松症,诊断价值比较大。但目前来看,这个检查精度不是很高,有一定的误差率,所以并不适合短期随访监测,因此,有其局限性。 (2)实验室化验检查:主要是反映体内骨代谢的转化速度及水平。分为两部分,一是反映骨形成的化验指标,包括骨钙素、骨源性碱性磷酸酶、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二是反映骨吸收的化验指标,如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等。但第二类化验指标,目前在临床上并不常用。 三、治疗 对于与卵巢早衰有关系的骨质疏松患者,主要的治疗办法就是补充有效的雌激素,使体内雌激素水平维持在一定的范围。综合各类的临床指南,目前认为,维持雌激素水平在500IU/L以上就可以。

维生素 B1

维生素 B1 维生素B1 是由一个含氨基的嘧啶环和一个含硫的噻唑环组成的化合物。维生素B1 因其分子中含有硫和胺,又称硫胺素,也称抗脚气病因子、抗神经炎因子等,是维生素中最早发现的一种。 一、理化性质与体内分布 维生素B1 常以其盐酸盐的形式出现,为白色结晶,极易溶于水。lg 盐酸硫胺素可溶于lrnl 水中,但仅1%溶于乙醇,不溶于其他有机溶剂。维生素B1 固态形式比较稳定,在100℃时也很少破坏。水溶液呈酸性时稳定,在pH5 时,加热至120℃仍可保持其生理活性,在pH3 时,即使高压蒸煮至140℃,1 小时破坏也很少。在碱性环境中易被氧化失活,且不耐热,在pH>7 的情况下煮沸,可使其大部分或全部破坏,甚至在室温下储存,亦可逐渐破坏。亚硫酸盐在中性及碱性介质中能加速硫胺素的谷物、豆类时,不宜用亚硫酸盐作为防腐剂,或以二氧化硫熏蒸谷仓。 (二)体内分布 正常成年人体内维生素B1 的含量约25~30mg,其中约50%在肌肉中。心脏、肝脏、肾脏和脑组织中含量亦较高。体内的维生素B1 中80%以焦磷酸硫胺素(thiaminpyrophosphate ,TPP)形式贮存,10%为三磷酸盐硫胺素(thiamin triphosphate,TTP),其他为单磷酸硫胺素(thiamin monophoshpate,TMP)。体内维生素B1 的生物半衰期为9~18 天,如果膳食中缺乏维生素B1,在1~2 周后人体组织中的维生素B1 含量就会降低,因此,为保证维持组织中的正常含量,需要定期供给。 一、牢理功能与缺乏 1.构成辅酶,维持体内正常代谢维生素B1 在硫胺素焦磷酸激酶在作用下,与三磷酸腺苷(ATP)结合形成TPP。TPP 是维生素B1 的活性形式,在体内构成а-酮酸脱氢酶体系和转酮醇酶的辅酶。 2.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促进胃肠蠕动维生素B1 可抑制胆碱酯酶对乙酰胆碱的水解。乙酰胆碱(副交感神经化学递质)有促进胃肠蠕动作用。维生素B1 缺乏时胆碱酯酶活性增强,乙酰胆碱水解加速,因而胃肠蠕动缓慢,腺体分泌减少,

模块六维生素及激素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模块六维生素及激素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单选题答案 1.A 2.C 3.D 4.5.B 6.A 7.A 8.C 9.B 10.D 11.A 12.D 13.A 14.B 15.D 16.A 17.A 18.D 19.D 20.A 21.B 22.A 23.C 24.A 25.B 26.D 27.D 28.D 29.A 30.C 31.C 32.C 33.D 34. B 35.C 36.A 37.C 38.A 39.C 、不定项选择题答案1.ACD 2.AD 3.BD 4.ABD 5.AC 6.ABCD 7.AB 8.ABC 9.AD 10.AC 11.ACD 12.ABD 13.BD 14.CD 15.ABC 16.ACD 17.ABC 18.ABC 19.BCD 20.BCD 21.ACD 22.AD 23.ABC 24.ACD 25.AB 26.ABD 27.BD 28.ACD 29.ABC 30.ABC 三、填空题 1、1,25-二羟基衍生物 2+ 2、K、Ca 3、萜、糖、固醇 4、吡哆醇、吡哆醛、吡哆胺、转氨酶 5、11-顺视黄醛 6、坏戊烷多氢菲 7、焦磷酸硫胺素 8、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PP 9、黄素单核苷酸、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B2 10、泛酸、-SH 11、吡哆醇、吡哆胺、吡哆醛 12、羧化、CO2 13、B2、PP 14、叶酸、B12 15、C、A、E 16、B1、A 17、A、D、E、K 18、维生素D、维生素A、维生素E 19、生育酚、a—生育酚、维生素B5 20、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食物、饮用水、食盐 21、3-胡萝卜素、夜盲症 22、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黄素单核苷酸、辅酶I、辅酶n 四、名词解释 1、维生素是参与生物生长发育和代谢所必需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这类物质由于体内不能合成或者

维生素在人体正常值

维生素介绍: 维生素是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类。前者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等,后者有B 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人和动物缺乏维生素时不能正常生长,并发生特异性病变,即所谓维生素缺乏症。 维生素正常值: 维生素A,视黄醇正常情况:0.5~2.1μmol/L 维生素B1,硫胺正常情况:血清 0.0~75.4nmol/L 全血 41.5~ 108.9nmol/L 维生素B6正常情况:14.6~72.8nmol/L 维生素B12,氰钴胺正常情况:新生儿 118~959pmol/L 成人 162~ 694pmol/L 叶酸,叶酸盐正常情况:新生儿 15.9~72.5nmol/L 成人 4.1~ 20.4nmol/L >60岁 4.5~27.2nmol/L 维生素C,抗坏血酸正常情况:34~114μmol/L 维生素D,正常情况: 25-二羟维生素D 成人5.0~11.8nmol/L 儿童3.1~10.8nmol/L 25-羟维生素D 夏季38~200nmol/L 冬季35~105nmol/L 1.25-二羟维生素D 成人58~108pmol/L >60岁41~77pmol/L 维生素E,生育酚正常情况:11.6~46.4μmol/L 维生素K检测正常情况:2.88±1.4nmol/L(X±ISD) 维生素临床意义: 维生素检查可以了解机体中维生素的种类和总量,维生素缺乏可引起维生素缺乏症。因此维生素检查可以起到疾病诊断和预防的作用。 异常结果:维生素A,视黄醇,不在0.5~2.1μmol/L范围。 维生素B1,硫胺,不存在血清 0.0~75.4nmol/L 全血 41.5~108.9nmol/L 范围。 维生素B6不在14.6~72.8nmol/L范围。 维生素B12,氰钴胺,不存在新生儿 118~959pmol/L 成人 162~694pmol/L 范围。 叶酸,叶酸盐不存在新生儿 15.9~72.5nmol/L 成人 4.1~ 20.4nmol/L >60岁 4.5~27.2nmol/L范围。 维生素C,抗坏血酸不在34~114μmol/L。范围。 维生素D,不存在25-二羟维生素D 成人5.0~11.8nmol/L 儿童3.1~ 10.8nmol/L 25-羟维生素D 夏季38~200nmol/L 冬季35~105nmol/L 1.25-二羟维生素D 成人58~108pmol/L >60岁41~77pmol/L范围。 维生素E,生育酚,不在11.6~46.4μmol/L范围。 维生素K检测,不在2.88±1.4nmol/L(X±ISD)范围。 需要检查的人群:出现维生素缺乏症状的人群,其中包括视力模糊,夜盲症等病征的人群。

维生素的供给与代谢利用.

维生素的供给与代谢利用 维生素是维持健康和促进生长所不可缺少的有机物质。动物对它需要量很少,通常以mg计,每种维生素都有其特殊的作用,既不是动物的能源物质,又不是结构物质,但却是机体物质代谢过程的必须参加者,属于调节剂,维生素是食物必要的组成成分,虽数量少,但作用大,而且相互间不可替代。 一、维生素的种类: 维生素按溶解性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种:脂溶性维生素包括V A、V D、V E、V K等四种。水溶性维生素包括整个B族维生素和V C。 衡量维生素的单位主要有mg、ug和国际单位(IU)。 二、维生素的营养生理功能 1.调节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维生素作为调节因子或酶的辅酶或辅基的成分,参与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大有机物的代谢过程,促进它们的合成与分解,从而实现调控作用。 2.抗应激作用 诸多应激因素,如营养不良、疾病、冷热、接种疫苗、惊吓、运输、转群、换料、有害气体的侵袭或饲养管理不当、抗营养因子及高产等,高密度饲养造成的高温应激,致使动物生产性能下降,自身免疫机能降低,发病率上升,甚至大群死亡,可通过应用抗应激营养物质(如维生素)提高动物自身抗应激能力,减少生产水平的降低。 3.激发和强化机体的免疫机能几乎所有的维生素都可提高动物的免 疫机能,其中以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K、维生素B 6和维生素B 12 及维生 素C的免疫功能最为明显。 4.提高动物繁殖性能 提高种鸡日粮中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即可增加鸡蛋中相应营养素的含量,有助于提高受精率、孵化率和健雏率。与动物繁殖性能有关的维生素有维生 素A、维生素E、维生素B 2、泛酸、烟酸、维生素B 12 、叶酸及生物素等,其需 要量高于同等体重的商品动物。

激素与骨质疏松

雌激素与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早在19世纪初就已经被德意志病理学家同骨软化症、纤维性骨炎等代谢性骨病等一起使用,当时因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未能明确定义。Osteoporosis 的基本意义是:osteo是“骨的”,poro是“孔”,sis意思之一是“状态”,所以osteoporosis最初的意思是“骨多孔症”;1941年Albright[1]针对正常骨,骨软化症,纤维性骨炎,骨质疏松的特点,基于骨质疏松多发生于绝经后妇女的事实,在JAMA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及其临床特点”的文章,首次明确了骨质疏松症的概念。基本内容是:成骨降低,类骨形成及钙、磷沉积少,骨矿质、有机质的比例与正常骨无差别,组织学可见骨小梁变窄、变薄、中断,推知骨量减少。成为当今骨质疏松症定义的基本内核。1996年WHO定义: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代谢性骨病,其特点是骨量减少和骨组织的微细结构受损,因而骨的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 骨质疏松症分为继发性骨质疏松和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前者病因明确,容易治愈,临床病例较少;后者病因不明确,临床患者较多,治愈较困难。在人类所患的疾病当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最高,被称为是无声无息的流行病。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可高达25%~50%,并随着年龄增大发病率增高,绝经20年以上者可达53.62%~57.89%,平均为56.76%[2]。由于绝经后女性骨量的急剧变化,骨质疏松好发于绝经后女性,所以绝经后骨质疏松已成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同义语。为维护老年女性的健康,提高她们的生命质量,防治骨质疏松是非常迫切的。雌激素是女性的主要生殖激素,对骨代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下面,对雌激素与骨质疏松的关系做一论述。 雌激素水平降低是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病的首要因素 男女共同的生理现象之一是随年龄增加骨量减少,但女性与男性相比,骨峰值低且有绝经史,绝经后骨量丢失显著,易患骨质疏松和引起骨折;与女性相比,相同年龄的男性这种现象较少。本世纪40年代Albright就提出骨质疏松发病与雌激素水平降低有着密切的关系,称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雌激素水平降低,对成骨细胞的刺激减弱,是最重要的原因。他对27例自然绝经妇女和10例人工绝经妇女进行对比观察发现:从绝经到脊柱变形,前者平均9.5年,后者平均13.4年,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提出老化因素并不是骨质疏松发病的主要因素,而雌激素水平降低才是其发病的首要因素,并首先提出雌激素可用于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1]。这一科学的论断,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航程。后来,人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证明了这一观点。随着生物化学的进步,各种检测手段的提高,用放射免疫分析的方法测定血中雌激素水平已成为事实,从而揭示了雌激素水平降低与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病的必然联系(图1)。有人对绝经后妇女(自然或人工)给以雌激素替代治疗,可降低骨质疏松的发病率,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80年代初精确测定骨密度方法已成为现实,外源性雌激素抑制骨吸收,降低骨的重建率,可阻止绝经后妇女骨量丢失已得到证实。雌激素补充疗法还可以保持腰椎、髋部、前臂等的骨量,可减少全身各部位骨折发生危险约50%。动物实验也证明,切除大鼠卵巢,血中雌激素水平显著降低,并出现骨质疏松病理变化,该法已成为制造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的有效方法。

维生素B1缺乏症

1.维生素B1缺乏症。 患此病的鸡头往后抑,两眼观天。维生素B1又称硫胺素,是鸡体内碳水化合物代谢所必需的物质。神经组织碳水化合物氧化供给能量,如维生素B1缺乏时,则神经组织由于能量供应不足,就会出现神经营养障碍,导致机能失调,病鸡呈现多发性神经炎。维生素B1缺乏还会使鸡肠蠕动减慢,肠壁松弛,食欲减退,生长停滞。各种龄期的鸡均可发生维生素B1缺乏症,但以雏鸡、青年鸡发病较多。病鸡两腿无力,步态不稳,由于外周神经发炎,头向背后极度弯曲,其形状好似观天。 防治:一是在鸡的日粮中供给足够的维生素B1,育成鸡和成鸡每千克饲料中添加0.8~0.9毫克,雏鸡每千克饲料中添加1.5毫克,即可预防此病的发生;二是对已发病的鸡肌肉注射硫胺素5毫克(一只鸡的量每天一次),连用5~7天,治疗效果极好。 2.维生素B2缺乏症。 患此病的鸡跪着地走路,也就是鸡走路时以飞节着地,两翅展开,像杂技演员走钢丝一样,以维持身体平衡。维生素B2也称核黄素,是参与鸡体内氧化还原反应的多种酶的组成成分,与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都有密切关系。维生素B2还对调节细胞呼吸、氧化还原起重要作用,如果缺乏时,就会影响生物氧化的正常进行,致使体内代谢发生障碍。维生素B2缺乏除了走路姿势奇特外,病鸡另一个主要标志是足趾爪向内弯曲蜷缩。 防治:一是在鸡的日粮中添加适量酵母、脱脂乳、苜蓿草粉等,可预防本病的发生;二是对已患病的鸡,其饲料中每千克加入4毫克维生素B2,连喂7~15天,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症状:伸肌症挛,抽搐,运动失调,呈角弓扫张症状。(与鸡新城疫(肺脑型)、马立克氏病(神经病)、鸡传染性脑脊髓炎、维生素E、硒缺乏症(脑软化症)、大肠杆菌病(脑炎型)、肉毒中毒、食盐中毒、叶酸缺乏症、维生素B6缺乏症有相似症状) 特有症状:呈特征性的“观星”症状,剖检可见胃、肠道萎缩,右心扩张、松弛;雏鸡多为突然发生,成年鸡发病缓慢。 治疗方法: 1.日粮中应保证充足的青绿饲料,配制全价饲料时每千克饲料中应添加2--4毫克维生素B1。及时治疗消化道疾病。 2.新鲜小鱼虾应煮熟后使用。 3.维生素B1缺乏症的治疗措施如下: (1)口服维生素B1片(又称盐酸硫胺素),每只每次2.5-5毫克,1天2次,每公斤饲料中添加5毫克;连用2—3天。 (2)拌料喂服,每千克饲料添加5毫克维生素B1,连用1-2周。 (3)肌肉注射维生素B1注射液,雏鸡每只每次1毫克,成年鸡每只每次5毫克,每天1-2次,连用数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