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唐代府兵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唐代府兵制
摘要:府兵制起于西魏大扰,魔于唐之天宝,前后构二百年。

其简发展变化,可分为前后两期,隋以前为前期,隋及唐后期。

府兵制承继了前代汉族皇朝的兵制和鲜卑拓跋氏的兵制两个历史渊源。

府兵制是中国中古史上一项重要的军事制度,曾对当时的历史产生过极为重大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兴亡,与这个国家的军政制度是相关的。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更是如此,国家一人专权皇权高度集中,军政可以视为颠覆一个王朝的关键,是这个王朝的命脉所在。

关键词:府兵制西魏隋唐
一、府兵制的起源。

(一)府兵制确立的时间。

府兵制的确立是在西魏大统年间宇文泰掌权时期, 北魏的“府户”,可说是府兵的前身。

“府户”组成分子,有为中原强宗子弟,有为鲜卑高门子弟,任务在防戍边镇,而事业无异世袭。

世袭为镇兵根本原则,而镇兵破坏亦源于此。

镇兵破坏,自然免不了掺杂其他因素,然而府户世执兵役没有机会升迁恐怕是北镇将卒离心的主因。

不过府户世执兵役,为的要使镇兵土著,当日北方各镇,地广人稀,北人只乐南徙,便不得不简选亲戚,配以高门子弟,作一种劝奖。

有时还征发中原强宗子弟作镇,自然也希望他们成为土著百姓。

移防虽有流动性质,然而移防之后,仍旧希望防守者成为土著,使国家没有外寇危险,又没有供给烦劳。

作镇可说是变相的屯田,但比屯田为有组织;或防或移,也比较活动。

镇兵制度破坏,便改置州县。

州县理民,在战乱时期军事调度诸多不便,于是府兵制度发生。

最初太祖平中山,多设军府,性质如何,已不可考。

专从府统于军的制度立论,当日的府应即后日府兵的起源,此点只能志疑,仍待例证。

至于西魏府兵制度,正是救镇制度之穷。

(二)府兵制的背景。

正光四年(523年)春,北方六镇的之一的沃野镇发生叛乱。

镇民破六韩拔陵杀镇将,自称真王元年,举起反旗。

叛军相继攻陷武川、怀朔两镇。

临淮王元或等前往讨伐,但失败。

525年初,叛乱扩大到东起辽西,西至甘肃东部的整个长城地区。

甘肃陕西交界处的以氏羌族为主的叛乱。

1.北魏末年时局。

西晋灭亡之后,中国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在这段时间内,后赵和前秦曾一度统一中国北方,成为十六国前期的主导力量。

把水之战后,中国北方陷入分裂之中。

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王朝,并统一中国北方。

北魏孝明帝乱也在蔓延。

首先是莫折念生等率领的氏羌部队攻陷高平镇和凉州,进入汉水流域之后试图东进。

但念生在欲进攻雍州时被杀。

其次是柔玄镇民杜洛周于
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反,改元真王。

稍后定州降户鲜于修礼起义,后被手下元洪业所杀,葛荣又杀洪业,叛乱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葛荣于定州附近捉住北魏讨伐军统帅元渊,并杀之。

不久,葛荣自称天子,国号齐。

葛荣军转而南下,叛乱进一步波及到山东、河南地区。

528年正月,杜洛周南下,攻陷碱州。

葛荣杀洛周,兼并其军。

此时的北魏朝廷已没有镇压叛乱的军事力量了。

而兴起于北秀容(今山西西北朱家川)的契胡酋长尔朱荣,依靠其私军,将各地胡人部落的起义镇压下去。

其控制了太行山东麓的要地,组织叛乱向其西部势力范围蔓延。

此时的北魏朝廷也不得不依靠实力派尔朱荣。

尔朱荣利用北魏朝廷内部灵太后和孝明帝的斗争,拥戴长乐王元子枚(孝庄帝)进入洛阳,发动河阴之变。

之后他又镇压了葛荣的叛军。

尔朱荣以柱国大将军、太原王居晋阳,以从兄弟尔朱世隆监视洛阳。

不久,孝庄帝诛杀尔朱荣。

尔朱氏一族的尔朱兆随之入洛阳杀死孝庄帝,但不久霸权又被尔朱荣旧将高欢夺去。

高欢于孝昌元年(532)年春,在韩陵山(今河南安阳东北)大败尔朱氏一族,在华北的东部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政局的稳定需要主导力量的出现,府兵制即在这种情况下产生。

2.世兵制下的士兵。

府兵制形成之前,汉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世兵制占有重要地位。

世兵制形成于汉未,确立于三国,延续于南北朝时期。

在三国分裂的情况下,基于政治经济和军事印需要,各国既需要有充足可靠的兵源和素顶较好的士兵以保持强大的军队和较高的战斗力:又需要有足够的劳动力进行生产,维持和发展社会经济,保障人民的生活和军队的供应。

于是人民被以行政手段强制分为三部分:一是普通民户,隶属州郡地方政府,进行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各种生产,承担田租、户调和赋役;二是屯田户,隶属各级农官,进行农业生产,是农奴性质的国家佃农,不承担兵役;三是军户,也称士家、兵家,单立户口,称士籍或兵籍,由军队兼管或由州郡代管,专服兵役,世代为兵,这种军户制度就是世兵制。

世兵制下的士兵身份低下。

由于士兵的待遇渐差,生活极苦,连年征战,死亡甚多,因此士兵往往叛变或逃亡。

曹操政权曾为防止用强制手段征募收降而来的士兵的逃亡和叛变,就沿用将领的质任方式,将士兵的家属也聚居一处,集中管理,严加控制。

这样,就自然形成了军户。

为了获得经常性的后备兵源,统治集团就强迫军户父死子代,兄终弟及,世代为兵,于是就形成了世兵制。

蜀汉和孙吴也先后采用这种兵制。

世兵制的主要特点是:军户和农户分离;军户世代为兵;士兵叛逃罪及家属,军户只能同军户配婚。

世兵制形成后,“兵”的地位逐渐卑贱化。

东晋时,由于社会等级的严格划分和门第观念的深化,军户主要来自奴客、隐户、料简之户和罪犯,军户的地位就更趋低下,惨跌到近乎奴碑的境地。

南朝时,军户的地位继续下跌,宇文泰利用他们的这种情绪,将已经形成的魏晋以来汉族政权一直通行的军民分籍的制度,与北魏早期拓跋氏实行的八部大人制度结合起来,逐渐创建了一科新的军事制度—府兵制。

二、府兵制的发展。

府兵制兴起于西魏、北周,隋时又有新的发展,至唐太宗时达到了最盛。

武则天时期开始衰落,到玄宗年间完全崩溃,由于每个时期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不同,所以在具体的形式!规则上,府兵制又有所变化。

(一)西魏时府兵制的格局。

宇文泰建立府兵制,在组织系统上,六柱国、十二大将军各私其兵,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可是实际上,西魏中央集权化的军事制度却也正是在此时初建。

府兵制的组织系统为: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统属关系是十分明确的,各史书的记载也都一致。

具体情况是这样: 初魏孝庄帝以尔朱荣有翊戴之功,拜荣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

荣败后,此官遂废。

大统三年(537)魏文帝复以太祖(指宇文泰)建中兴之业,始命为之。

其后功参佐命、望实俱重者亦居此职,自大统十六年(550)以前任者凡有八人。

太祖位总百揆,督中外军,魏广陵王欣元氏懿戚,从容禁闱而已。

此外六人各督二大将军,分掌禁旅,当爪牙御侮之寄。

当时荣盛莫与为比,故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云。

今并列十二大将军于左:李虎、元欣、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七柱国;元赞、元育、元廊、宇文导、侯莫陈顺、达奚武、李远、豆卢宁、宇文贵、贺兰祥、杨忠、王杰十二大将军。

右十二大将军,又各领开府二人,每一开府领一军兵,是为二十四军。

府兵制表面上所呈现的部落兵化,以及将领私有其兵,那么柱国和下属的二位大将军应该同属一个势力。

可是实际上并非如此,在各柱国、十二大将军的统属问题上,宇文泰费尽心机。

哪个柱国控制哪两位大将军,根据各自统辖的地区来看,于谨所督大将军是达奚武、贺兰祥,辖区为渭河下游、雍、华一带;独孤信督宇文导、元廊,辖区为渭河上游、雍州一带;李虎督元赞、元育,辖区为京城及长安附近;侯莫陈崇督李远、侯莫陈顺,辖区为泾水流域、原、泾、宁、雍;赵贵督王雄、宇文贵,辖区为渭河中游、岐、雍至秦岭;李弼督豆卢宁、杨忠,辖区为洛水流域各侨州、北华雍州。

(二)隋朝时的府兵制。

隋文帝时期改革府兵制,受田者承担兵役。

凡是受田者都有机会被国家点为府兵,也
就是说,府兵制下的军人,就是均田制下的农民。

这样就实现了兵农合一,寓兵于农。

前提
是,国家要先受田给农民,农民才能服兵役,因为府兵要自备武器装备以及粮食。

隋初,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候六个府各领军坊、乡团,统率府兵,继承周制。

炀帝统治时,原先不领府兵的卫或府也都加领,这样领府兵的就有翊卫(左右卫所改)、骁卫(备身府所改)、武卫、屯卫(领军府所改)、御卫(加置)、候卫(武候府所改),各分左右,共十二卫。

(三)唐代时的府兵制。

“镇”是兵队的驻地,“府”是兵队之源泉,故镇之外有府户)而“府户”、“军府”正是宇文泰建立府兵制的基础。

而唐代府兵一系列新见解: ( 一) 府兵不是普遍的征兵;( 二) 府兵之主要任务为宫禁宿卫; ( 三) 唐代府兵不是兵农合一; ( 四) 府兵在原则上为世兵的征兵制; ( 五) 府兵是游牧社会的落后兵制,充兵者要自备许多物资,这一制度本身存在的矛盾致使府兵制不复继续维持下去。

唐代因袭隋制,只是改屯卫为威卫、候卫为金吾卫、别置领军卫、废御卫、也是十二卫分领府兵宿卫(见十六卫)。

此外,自北周、隋以来,领府兵的还有侍卫东宫的率府,唐代为左右卫率、左右司御率和左右清道率,称为东宫六率,但领府很少。

唐初一度恢复骠骑﹑车骑府旧称。

贞观十年(636)外府更号折冲府,内府更号中郎将府。

折冲府置折冲都尉﹑左右果毅都尉、别将(后置),作为府一级的将领。

武后垂拱时府分三等。

早自北周武帝时,府兵番上宿卫,分隶于中央的司卫、司武、武候三府。

内府置中郎将,副为左右郎将,以下团﹑旅﹑队的设置略同外府。

内府有亲﹑勋﹑翊的区分,兵士分别号为亲卫、勋卫、翊卫,合称三卫。

统领内府三卫兵的是:左右卫,统亲府一、勋府二、翊府二,共五府;左右卫率,统亲、勋、翊府各一;其余卫、率,各统翊府一。

内府卫士取二品至五品官的子孙充当,外府卫士取六品以下官的子孙及白丁无职役者。

在此范围内,征发原则是先富后贫,先强后弱,先多丁后少丁。

府兵虽然包括官僚子弟和一般地主,但仍以均田农民为主体。

首先,隋唐两朝在军事制度的改革也应当加以重视。

隋文帝将源于西魏的府兵制加以完善,西魏的府兵制采取鲜卑人为兵、汉人务农的原则,实行军民异籍。

府兵制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均田农民数量越大,府兵制就越巩固。

府兵是从均田农民中征发来的,受田的农民每年要服兵役一个月,服役时衣粮装备要个人负责,但租调全免。

唐朝的府兵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军事力量和封建统治,不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更有助于民族的团结统一。

众所周知,推行府兵制的经济基础是均田制,受西晋以来战争的影响,政府已经掌握了大量无主荒地,人民失去土地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这一现象更加普遍,政府财政收入不断减少。

其次,武则天时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越来越多的农民得不到土地,均田制受到破坏,府兵制失去了赖以推行的经济基础,直到开元年间,府兵制彻底崩溃。

但我们应该知道,这是一种进步的必然性导致的失败,是顺应历史的发展,府兵制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也影响了它不能长期发挥积极的作用。

而在府兵制之后,唐玄宗实行的募兵制在实行之初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节省了政府开支,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同时也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由府兵制到募兵制既是军事制度的革新,同时也是封建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第三,府兵制和募兵制的本质差异在于兵将的分离和兵将的隶属关系。

以致在募兵制推行的后期就出现了隐患,地方节度使自行募兵,成为军阀割据的源头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第四,隋唐统治者根据当时的社会需要,在隋唐两朝几百年内推行的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是隋唐盛世局面形成的重要原因;但另一方面,由于某些制度自身的局限性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最终没能挽救隋唐衰亡的命运。

三、府兵制的废除。

府兵并非唐代唯一的兵种,承担宿卫的还有保卫宫廷,屯驻北门的禁军(见六军),与十二卫所领府兵对称南、北衙军。

出征和防戍则有名为“募”而实也是“征”的兵募,以后还有防戍本州的团结兵、士镇兵等。

在出征和防戍中,兵募的数量往往超过府兵,但府兵在唐初具有较强的战斗力,他们是军队的骨干。

唐代府兵制在太宗和高宗统治前期曾经有效地实行,但自高宗后期以至武后时就逐渐被破坏,到玄宗统治时终于被废除。

破坏的原因:战事频繁、防御线延长、兵役繁重。

原来防戍有一定的番休期限,后来常被强留以至久戍不归,导致人民避役,兵士逃亡(兵募也是这样)。

府兵地位的低落。

唐初承前代遗风,对于卫士比较尊重,但到武后时,番上卫士往往被贵族官僚借为私家役使,导致社会上以充当府兵为耻辱。

高宗以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府兵征发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征点制失去了赖以实行的经济条件。

这样,玄宗统治初期,府兵逃散的情况日渐增多,以致番上卫士缺员,征防更难调发。

开元十年(722),宰相张说以宿卫之数不给,建议召募强壮。

次年,募取京兆、蒲、同、歧、华等州府兵及白丁为长从宿卫。

十三年,改名“骑”,分隶十二卫,基本上代行了府兵宿卫的任务。

征防兵士中﹐府兵本来就少于兵募,武后时出现了防卫本州的团结兵;玄宗初,军镇又出现了来自召募的健儿。

那时,军府空虚,府兵番上宿卫已经不能足额,征防必然更难从府兵中征发,实际上除了被强留下来的以外,诸军府兵员的缺额大概很少得到补充。

开元二十五年(737),玄宗下诏命令诸镇节度使按照防务需要制定定额,在诸色征行人和客户中召募自愿长住镇戍的健儿,“便令常住”。

二十六年,又下诏说诸军召募的长征健儿业已足额,以后不再从内地调发,原有兵士(包括兵募﹑键儿等)非长征者一律放还。

这就在法令上停止了调发府兵征防。

天宝八载(749)鉴于军府无兵可交,遂停折冲府上下鱼书,府兵制终于废止。

此后,折冲府只有兵额和官员,既没有兵,也没有驮马、武器等各项军资。

但终唐之世,军府空名仍然存在。

结语:西魏创建的府兵制是南北朝隋唐时代一项重要的军政制度,它依托时代而
形成而发展,成为后来“隋唐帝国军事力量的重要支柱,也是推动这一辉煌时代到来的直接原动力。

府兵制在“汉化”与“鲜卑化”的矛盾对立中,实现了胡汉政
策的有效结合,府兵制则是宇文泰胡汉政策结合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府兵制之前期为鲜卑兵制,为大体兵农分离制,为部首分属制,为特殊贵族制;其后期为华夏兵制,为大体兵农合一制,为君主直辖制,为比较平民制。

关于府兵制兵农(民)关系的讨论十分重要,然而,将兵制社会性质之分析立基于兵农(民)关系,从来不是府兵制研究的专利。

参考文献:
1.唐代府兵“番上”新解;孟宪实;2007.04.15;【J】;历史研究。

2.唐代府兵番役制度考释;英卫峰;2004.05.01;【J】;西北大学。

3.从《隋虞弘墓志》看府兵制度的发展;2008.01.10;麦超美;【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读《府兵制度考释》书后;1962.12.15;何兹全;历史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