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统治之一:四大统治集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汉朝之后的又一最为辉煌的时段。
唐朝与汉朝颇有其相似之处。
汉唐盛世,皆文治与武功并茂。
汉之武功,主要为经略西北,开通西域道路,使西域诸国内属;唐之武功,也多建树
于西北,北灭东突厥,西伐西突厥。
文治方面,汉唐两朝均有许多创制为
后世所本。
汉唐两代的学术与文艺亦有相似之处。
汉代儒学昌盛,儒术独尊,儒学传授呈现新气象;唐代诗歌一枝独秀,成为一个时代文学作品的
代表。
著名诗人辈出,名篇千古传诵,诗歌创作融入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汉唐的社会风气也颇相似:汉唐盛世皆富于活力,及其衰也,则百病丛生。
汉末之衰乱,有宦官、州镇割据之祸;唐末之衰乱,亦有宦官、藩镇割据
之祸。
两朝治乱之迹,如出一辙。
汉朝以秦朝为前奏,以三国为尾声。
秦乃七国之乱到两汉盛世的过渡。
唐
朝以隋朝为前奏,以五代十国为尾声。
隋乃两晋南北朝动乱到大唐盛世的
过渡。
秦历二世,统治天下十五年。
隋历三帝,统治全国三十八年。
两朝寿命相
加仅五十三岁。
汉朝共历二十四帝,统治四百余年。
唐朝历二十帝,统治
近三百年。
两朝相加将近七百年。
中国自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原、
自称始皇帝,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共历2133年。
汉唐两朝几乎
占了三分之一。
西晋末年以来,五胡乱华的结果是新华族的形成。
这种在北方形成的华族
有别于南朝的旧华族,是由于其中注入了胡人(主要是鲜卑族)的新鲜血液,从而增强了华族的活力,陶冶了华族的气质。
北朝汉人与胡人的区别侧重于文化,而不在血统。
凡汉化之人即目为
汉人,胡化之人即目为胡人。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宇文泰创建的关陇集团是西魏北周政权的核心。
宇文泰为西魏大丞相,拥
北魏孝武帝与东魏高欢相拒。
为了与高欢作战,宇文泰把随其流入关中地
区的原北方边镇戍兵、镇民编为六军,由六柱国(大将军)分领。
次年被
东魏战败,又把关陇地区的私人武装(部曲)与地方武装(乡兵),收编
为十二军,“籍民之有材力者为府兵”,创建了府兵制。
府兵制带有部落兵制的残余痕迹。
为了迎合属下官兵对早期鲜卑族部落兵
生活的向往,宇文泰命令汉族部将袭胡人姓氏,所将部属也改从主将的胡姓。
“以一军事单位为一部落,而以军将为其部之酋长”。
六军象征六大部落,而宇文泰初起时恰似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领,与其他柱国处于同等地位。
军
士由各级将领统率,另立户籍,与民户有别。
府兵在形式上成了胡化了的
汉人。
随着府兵制度的逐渐形成,曾沦为半奴隶的北方边镇军民的社会地位有
所提高,从而提升了府兵的士气与战斗力。
局促于一隅之地的宇文氏,之所以能与高氏相抗衡,成北朝东西并峙之局,终能并吞北齐,完全是因为掌握了这支军队。
宇文泰统率的六柱国及
十二大将军构成了关陇集团的核心,也构成了西魏北周两朝廷的中枢。
这个胡汉并存而以胡族为主的军政集团“匪独物质上应处同一利害之
环境,即精神上亦必具同出一渊源之信仰,同受一文化之熏习”。
(陈
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苏绰辅佐宇文泰募仿周礼创建的制度,“阳傅周礼经典制度之文,阴
适关陇胡汉现状之实”。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关陇现状是以胡人与胡文化为主,也就是保持着胡人的部落特质,而不
渐染汉化。
关中本位政策的主要内容就是府兵制。
关陇集团在西魏、北周时期宰制关陇地区。
李唐继承其遗产,并扩充之,以统治全国。
唐太宗李世民为关陇集团之代表人物。
李世民之妻为长孙氏,其母为窦氏,其祖母为孤独氏,均为胡族。
李世
民虽为汉族,但母系血统却在胡族里,尤如今日混血儿。
胡汉并存而以胡族为主的关陇集团,到唐代前期转变为汉胡并存而以汉
族为主。
速据关中,割据关陇,乃李世民坚持之结果。
617年(隋大业十三年)李
渊率大军西上,隋将宋老生率精兵二万以拒。
会久雨粮尽,李渊与裴寂议,且还太原,以图后举。
李世民说:“本兴大义以救苍生,当须先入咸阳,号令天下,遇小敌即班师,将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此为贼耳,何
以自全?”李渊拒不采纳他的主张,促令出发。
李世民号泣于外,声闻
帐中。
李渊召问其故,世民对曰:“今兵以义动,进战则必克,退还则
必散。
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须臾而至,是以悲耳!”李渊乃悟而
止。
(《旧唐书·太宗纪》)
是年十一月攻占长安,在关中站稳了脚跟。
次年五月,李渊在长安称帝,改国号唐。
唐初关陇集团的核心便是李唐皇室及佐命功臣。
唐代自高宗(650-683年在位)至玄宗(712-756年在位)为文治武功极
盛之世,其时取代关陇集团宰制全国的最高统治集团为李武韦杨婚姻集团。
所谓李者,即高宗、中宗、睿宗、玄宗以及李唐皇族;所谓武者,即武
则天及武氏家族,如武三思、武承嗣等;所谓韦者,即中宗皇后韦氏及其
家族;所谓杨者,即杨隋皇族之后裔,如武则天之母杨氏,又如玄宗元献
皇后杨氏,都出自弘农杨氏家族。
而杨隋皇室自称弘农杨氏之嫡裔。
李、武、韦、杨四大士族,通过联结婚亲而结成宰制全国的统治集团。
士族,实为统治集团内部形成的一个特殊阶层。
从东汉末年到隋朝,门
阀显族世居高官,把持朝政。
几十家士族始终担任五品以上高官,少者百
余年,多者三四百年。
士族,又称世族、氏族、望族、高门、甲门、著姓、右姓,多称“门阀世族”,以强调其家族世代为官,而称“士族”则表明其家族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
东汉以来的大姓与汉末涌现的名士构成魏晋士族的基础。
魏晋以后,“百
家之谱,皆上于吏部”。
也就是说,士族的身分须得到朝廷的认可。
“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
朝廷在选拔官员、士族在联结
姻亲之前,都要先看族谱以确定其出身是否士族。
士族与庶族之间有严格的划分标准。
一般来说,累世官宦为首要条件,
门阀显耀即现任官职则是第二个条件。
那么,累世几代、本人居官几品以上,才可厕身士族呢?北魏孝文帝时规定的标准是“居官三世”,现任官职在五品以上。
南北分裂时各地士族雄雄乡里,各自修谱,往往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唐人柳芳按地域、民族,把士族分为以下几类:
东晋南渡“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肖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
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
宇文、于、陆、源、窦首之。
”(《新唐书·柳冲传》)
入唐以后,士族权势大为削弱,“名虽著于州闾,而身未免于贫贱”。
“侨姓”早已没落,“吴姓”逐渐衰落,“虏姓”也非昔比,山东“郡姓”亦“累叶陵迟”
或“全无冠盖”,再也没有人身居高官了。
唐太宗下令“遍责天下谱牒”,“考其真伪”,剔除以伪充真的庶族,并“止
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而不考虑祖先历任官职的情况。
按照这个标准修
订的《氏族志》,收入二百九十三姓,姓分九等。
“九等之次,皇族为上之上,外戚为上之中”。
以官爵排列门第等级,打破了以往纯以郡姓作为门第
等差的旧传统。
从此,随着旧士族逐渐衰微,新士族渐趋抬升,从而形成
了一个以宗室与勋臣为主体的新统治集团。
这个“牢固之复合团体,李、武为其核心,韦、杨助之粘合,宰制百年之世局”。
(陈寅恪《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
高宗李治“本庸懦之主,受制于武后”,故这个婚姻集团的核心人物是武则天。
武氏并非出身于士族。
其父虽为开国功臣,却无缘跻身于名门望族。
唐
太宗修《氏族志》也没有把武氏列入。
659年武则天,以高宗的名义下令改《氏族志》为《姓氏志》,完全按官品划分等级,“以后族为第一等,其余
悉以仕唐官品高下为准,凡九等”。
武则天一身而兼多任。
首先,她是高宗之妻、中宗睿宗之母、玄宗之祖母、肃宗之曾祖母。
其次,她的外家武氏家族有五人“尚主”,即高宗女下嫁武攸暨,中宗女新都下嫁武延辉、永泰下嫁武延基,安乐下嫁武崇训,后嫁武延秀。
也就是说,武氏家族有五人为高宗及中宗诸女夫婿。
此即“混合李、武两家为一体”。
再次,她的娘家杨氏,为关中六大郡姓之一,与杨隋皇室同宗不同房,
系出自弘农杨氏观王杨雄一房。
杨雄为隋朝“四贵”之一。
雄弟达,累任尚书、侍中,杨氏即达的女儿,后被武则天追尊为“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
武则天
因而为太宗纳入宫中。
第四,韦氏是中宗之妻,也是武则天的儿媳。
武则天“其氏族本不在西魏以来关陇集团之内,因欲消灭唐室之势力,遂开始施行破坏此传统集团之工作,如崇尚进士文词之科破格用人及
渐毁府兵之制等皆是也。
此关陇集团……自身本已逐渐衰腐,武氏更加
以破坏,遂致分崩堕落不可救止。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关陇集团融胡汉文武于一体,“文武不殊途”、“将相可兼任”。
李武杨韦集
团与之不同,“将相文武蕃汉进用之途……分歧不可复合”。
也就是说,宰相
必由翰林学士中选出,边镇大帅之职舍蕃将莫能胜任。
玄宗天宝末年爆发的安史之乱,导致统治全国130余年的李唐王朝顿形衰落,从此一蹶不振。
疆土之内,除拥护李氏皇室的区域外,在今河北地区
存在着割据一方,不受朝命也不输贡赋的河北三镇,即卢龙、成德、魏博
三个藩镇。
藩是保卫,镇指军镇。
玄宗在位期间,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
充戍边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
其中北方边镇的权力集中尤为显著,经常以一人兼任两三镇节度使。
安禄山即凭借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而发动叛乱。
安史之乱结束后,朝廷为了笼络原属安史的降将,先后以赏功为名,授
以节度使称号,由其分统原安史所占之地。
其中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李
宝臣为成德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统治今河北西南部及山西、河
南各一部,共三镇,即河北三镇,又称“河朔三镇”。
河北三镇节度使名义上仍是唐朝的地方官,实际上并不服从中央,自行
署置将吏官员,各自掌握雄兵数万,自行控制财赋,肆意扩充军队,朝廷
也不能调动他们的军队,从而形成地方割据局面。
河北三镇名为服从朝廷,实则独立自主。
军中主帅,或父子相承,或兄终弟及,或军将自行拥立,
朝廷无力过问。
三镇“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在统治区内实行
野蛮统治。
安史之乱后的150年,李唐号称一朝,实为两国。
长安中央政府与河北
藩镇截然划为两个不同的区域。
非但政治军事无以一统,即或社会文化也
完全成为互不关涉的两个部分。
安禄山、史思明虽俱失败,但其部将及所
统之民众依旧保持其势力范围,从而形成了统治河北地区的地方统治集团,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
这个统治集团,后人称“河北集团”,而称长安中央政
府为“长安集团”。
从形式上看,安史之乱乃地方势力对中央政府的反叛,但从实质上看,
则类似于西晋末年发生的“五胡乱华”。
安禄山,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
懂得六种少数民族语言。
据说姓康,母突厥人。
少孤,随母改嫁,遂冒姓安氏,改名禄山。
康氏、安氏可
能出自中亚昭武九姓胡,即西域贾胡。
史思明,以其父系为突厥,母系为
羯胡被称为突厥杂种胡人,与安同乡相善。
安禄山以大量财货贿赂杨贵妃与李林甫,时常贡献奇禽异物给玄宗,因而
深得宠信,不断加官晋爵。
自天宝元年起,先后兼任三镇节度使,晋升为
骠骑大将军、东平郡王。
安禄山史思明所统帅的将领大多为杂种胡人或其他各种胡人。
他俩统率
的士兵多为东北及西北各地胡人及胡化汉人。
安史之乱后河北三镇节度使,几乎都是胡人或胡化汉人。
其统辖的河北地区也是胡人及胡化汉人的天下。
六七十年后,当地人仍称安史为“二圣”。
长安集团包括二拨人,一拨为朝官,在南衙办公;一拨为宦官,在北司
执勤。
朝官与宦官的斗争,史称“南衙北司之争”。
朝官又分两派:牛党与李党。
牛党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李党的首领
是李德裕。
两党各自结党营私,互相攻讦,排斥异已,左右朝政,扰攘不休。
牛李两党的政治主张截然不同。
李党力主摧抑藩镇割据,恢复中央集权;牛党反对用兵藩镇,主张姑息妥协。
牛党竭力拥护进士科取士;李党
对科举制有所不满,企图改革选举制度。
李党主张精简政府机构,裁汰冗官;牛党持相反态度。
两党交替执政,执政时无不贬谪对方。
牛李党争始
于宪宗朝,终于宣宗朝,持续近半个世纪。
宦官实际上是长安集团之主宰。
唐初使用宦官有一定限制。
宦官参政始
于玄宗朝高力士。
高本姓冯,后被宦官高福收为养子,遂冒姓高,得入宫中。
李隆基为藩王时,高倾心附结,参与宫廷政变。
隆基即皇帝位后,深
得信任。
安史之乱后,宦官更广泛地跻足政坛。
李辅国因拥立代宗有功,
深受重用,御前符印军号皆委交他。
以致后来他对代宗说:“大家(指皇帝)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
德
宗把神策军交给宦官统领,宦官掌握禁军遂成定制。
神策军当时是中央唯
一的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队,宦官掌握这支军队就等于掌握了京师长安的
全部兵力。
这支军队控制着京畿地区,宦官则成了大军阀,“藩镇节将,多
出禁军;台省清要,时出其门”。
代宗开始使用宦官参与机要,宪宗时设枢密使,由宦官担任。
皇帝为了
控制地方军将及藩帅,往往以宦官为监军使,分赴各地进行监督。
于是,
宦官集团在全国逐渐形成一股左右政局的势力。
尤其是北司的宦官大权在握,干预军政大事,立君、弑君、废君如同儿戏。
唐代自宪宗起,穆、文、武、宣、懿、僖、昭八个皇帝都是由宦官拥立的,皇帝居然成了宦官手中
的傀儡。
“李氏子孙,内大臣定,外大臣即北面事之,安有是非之说。
”
(《唐语林》)
外大臣指宰相,朝官之首;内大臣指宦官的首领。
宦官实际上成为唐朝
的最高统治者。
制定国策,进退宰相、任命节帅、赏罚朝臣……全玩弄于他
们手掌之中。
唐代宦官“多出自今之四川、广东、福建等省,在当时皆边徼蛮夷区域。
其地下级人民所受汉化自甚浅薄,而宦官之姓氏又有不类汉姓者”,故“疑多是蛮族或蛮夷化之汉人”。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