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欣赏-格林卡-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交响乐欣赏-格林卡-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交响乐欣赏-格林卡-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摘要:1837年春,格林卡构思写作了第二部歌剧《鲁斯兰和柳德米拉》,这是一部浪漫主义的神话歌剧。而这部歌剧的序曲更是格林卡最出色的交响作品之一,直至今日仍然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而且还被改编为各种形式的轻音乐。它以鲜明、生动的音乐语言,概括了歌剧的剧情,表达了正义战胜邪恶之后,人们欢庆胜利的场面。这部序曲的旋律轻快、华丽,演奏技巧高超,在俄罗斯管弦乐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以丰富的资料为基础,带你这首交响乐独特的、历久弥坚的魅力。

关键词:格林卡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交响乐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普希金

主宰我心灵的女皇,我的美人儿,

在金子般珍贵的闲暇时刻,

我听着爱讲故事的

时代老人的轻声叙说,

提起我忠实的右手,

单为你们把从前的童话写作,

请收下我这嬉戏的诗行!

我不希求任何人物的奖赏,

那甜蜜的企望已够使我陶醉,

只盼着少女们带着爱情的战栗,

哪怕是悄悄地读一读

我这罪恶的歌曲。

(一)歌剧简介

格林卡(1804一1857)世称“俄罗斯音乐之父”。他开拓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道路,他的创作对后来的俄国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是根据普希金的同名叙事诗改编而成。剧情描写了在武士兽斯兰与公主柳德米拉的婚宴上,新娘被魔法师劫持。鲁斯兰历经艰险,制服了魔法师并救出公主美满地完婚。作品赞颂了真理、智慧、英哪气概和爱情的坚贞,表现了善良与光明最终必将战胜邪恶与黑暗。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是格林卡交响音乐的顶峰之作,它以鲜明生动的音乐语言概括了整个剧情,建立在整部歌剧的基本对比因素上,用奏鸣曲写成。全曲充满了

明朗的色彩、欢乐豪爽的喜庆情绪和乐现主义的精神品格。

(二)歌剧背景

五幕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取材于普希金的神话叙事长诗,原先普希金曾答应格林卡亲自参与脚本的改编工作,但后来由于普希金在决斗中不幸身亡,从而也就未能如愿。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的故事源自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传说:在骑士鲁斯兰和基辅大公的女儿柳德米拉的婚礼宴会上,一位游吟诗人弹着古斯里琴借歌声预言这对新婚夫妇不久将遭劫难,但唯有忠贞不二的爱情才会使他们逢凶化吉。话音未落,突然之间飞沙走石电闪雷鸣,新娘柳德米拉被妖魔切尔诺莫施妖法掳去。为了找寻柳德米拉,鲁斯兰历尽艰辛备遭险难但他都没有退缩,最后在一位善良老人的帮助下终于破了妖法救回柳德米拉,美满完婚。

在这部歌剧中,格林卡用音乐语言赞美了真理、智慧、英雄气概和忠实的爱情,表现了善良与光明战胜邪恶与黑暗的主题思想,这在当时沙皇封建强权统治下的俄国是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的。格林卡开辟了俄罗斯歌剧的发展道路,成为柴可夫斯基、鲍罗丁、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等人的先驱,未俄罗斯音乐真正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三)序曲组成

关于这部作品,格林卡曾这样说:“我采用的是‘突飞猛进’的速度,这急板是欢乐的,象莫扎特的《费加洛的婚礼序曲》一样,而且也是D大调。当然,是另一种性格,是俄罗斯的。开头和结尾部象拳头,中间是‘忧患’一一大提琴在高音区的咏唱。在发展部,看来‘敌意’也还不少”。

作品的引子从强有力的和弦开始,真正如同拳头一样,强烈果断而又粗壮有力,这是武士的勇猛剽悍的性格写照。引子的后半部分是旋风般疾驰的“突飞猛进”的乐句,它直接引出序曲的充满光辉和欢乐的呈示部主部主题。

呈示部主部主题源自歌剧终场柳德米拉被鲁斯兰解救回到基辅时宏大的喜庆场面中的合唱,它的旋律优美而富于冲击力,充溢着狂喜雀跃的激情,同时也刻画了鲁斯兰豪迈奔放、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随后大提琴激昂地咏唱着宽广明朗、崇高而热烈的副部主题,这是第二幕中鲁斯兰对柳德米拉倾诉爱情的咏叹调主题。小提琴在高音区欣喜地重复着副部主题,讴歌了纯洁而热烈的爱情。

引子的两个音型重又出现,展开部开始了。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动机闪烁迷离,起伏呼应,在音区、音色、力度等多方面产生的突然变化与对比,使音乐笼罩着神秘不详的戏剧性效果。铜管的和弦长音,弦乐的强力激奏,预示着那个无法摆脱的可怕情节。

音乐渐起,再现部又回到了群情欢跃喜气洋溢的气氛中。主部副部—一再现,带着勇往直前的精神,达到了新的高潮。灿烂辉煌的尾声用引子中强大的“拳头”般的和弦结束了全曲。

(四)序曲色彩

序曲的引子是对鲁斯兰坚不可摧的力量的描写,欢快的、充满活力的节奏渲染出婚礼场面的热烈欢腾气氛。第一主题豪放、奔腾,勾划出鲁斯兰跃马挥戈,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第二主题充满高尚而热烈的爱情的歌声,曲调来自歌剧第二幕鲁斯兰的咏叹调,富有很强的俄罗斯性格激烈的展开部展现出鲁斯兰与恶魔数次较量、搏斗的场面。而当再现部出现时,比原来的气势更为宏大,甚至还出现了下行全音阶,胜利的喜悦之情也随之洋溢其间。最后乐曲由强有力的和弦引出热烈而壮大的场面,全曲在欢庆胜利的气氛中结束,把光明战胜了黑暗的这一喜讯告诉人们。

整首序曲节奏紧凑,主题鲜明而明快,以华丽繁复、富有感染力的音乐语言讲述了《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的主要情节。对于光明的歌颂,对于爱情的歌颂,对于胜利的歌颂,是这首序曲最感人的地方。这首明亮向上的交响乐带领了无数音乐爱好者步入音乐的殿堂,是名副其实的“在俄罗斯的土壤上又出现了美丽的花朵”。

(五)个人理解

音乐开头即以及其鲜明的节奏描绘出婚礼的热烈气氛,仿佛可以看到宴席间来往的、面带喜悦的宾客,同时也是对鲁斯兰强大力量的伏笔,为后面剧情发展奠定基础。然后曲子转向豪放而勇敢的方向,描绘了激烈的战斗场面,给人宽广的想象空间,同时也以极其明快的节奏歌颂爱情和光明。而后曲调转低,渲染扑朔迷离的气氛,给作品笼上一层神秘的纱,情节转为压抑。但所幸压抑也并未持久,很快,音乐渐起,欢快喜悦的气氛重新出现,达到最后的高潮,全曲在欢庆胜利的光明气氛中结束。

序曲以跌宕起伏的音调,数次变换音乐气氛,让人不自觉的跟着情节想象,这与各种乐器的配合是分不开的。管弦乐的神秘莫测,大提琴的崇高热烈,小提琴的欢快明亮,配以适当的鼓点,达成了这种妙不可言的效果,带来了极大的享受。

(六)名曲欣赏

通过对这首《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的赏析,我感受到了交响乐的魅力。从贝多芬的沉郁、莫扎特的严谨,到柴可夫斯基的悲怆、马勒的真挚,以及这里的格林卡的古典,不同的作者不同的风格带给世人不同的交响乐。

交响乐和所有音乐都一样,都是使用音符讲故事,乐师用乐器讲述着一幕幕悲欢离合,尤其在《彼得与狼》中,长笛代表鸽子、双簧管代表鸭子,黑管代表猫,定音鼓则代表猎人,无数种乐器在音调的变化中非常和谐融洽。这大概也是音乐的动人之处,用耳朵聆听乐师的灵感,然后获得共鸣,获得感动。

应该说,音乐是人们交流的原始途径,因为它超越了国界,超越了语言,甚至超越了时间与空间,只是其他沟通无法比较的。我也曾经听过一些歌剧,其中的人物动作大多带有民族时代特色、台词又听不懂,这时音乐则是我理解歌剧的主要途径。节奏的变换、或是曲调的起伏,轻而易举的表达了作者的想法和感知,似乎就在一瞬间,我们有了心灵上的共鸣,经历的不同和文化的不同都不是问题,因为有音乐,音乐无国度,所以沟通无国度。

最后要感谢关老师一学期以来的教导,感谢您带我们走过了音乐的世界,带我们领略了最原始的沟通方式,以及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动。我不敢说会永远记得这个或那个曲子,但是我将永远记得音乐给我的震撼。

参考文献:朱厚鹏《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8 第4期

杨民望.世界名曲欣赏[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1年3月.

中央音乐学院编译室译丛俄罗斯音乐史(十九世纪上半期)--作者:[苏]尤·凯尔第什著张洪模译

《西方音乐欣赏》约瑟夫·马克利斯(美)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

交响乐欣赏

交响乐(SYMPHONY)和交响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交响乐是由多件乐器所演奏的具有交响性的音乐,而交响曲是一种大型的管弦乐套曲。 交响乐(SYMPHONY)又称交响曲,名称源于古希腊,是当时“和音”和“和谐”两个词的总称。是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鸣奏曲(奏鸣—交响套曲)。交响音乐主要是指交响曲、协奏曲、乐队组曲、序曲和交响诗五种体裁。但其范畴也时常扩展到一些各具特色的管弦乐曲,如交响乐队演奏的幻想曲、随想曲、狂想曲、叙事曲、进行曲、变奏曲和舞曲等。此外,交响音乐还包括标题管弦乐曲。序曲最基本的格式为“快板-慢板-快板(舞曲风格)”的三段体式。交响乐队是音乐王国里的器乐大家族,一般来说它分为五个器乐组: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和色彩乐器组。 乐队的编制 交响乐队是音乐王国里的器乐大家族,一般来说它分为五个器乐组: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和色彩乐器组。下面分组介绍各种乐器(它们都是从高音到低音的乐器):弦乐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 木管组:短笛、长笛、双簧管、英国管、单簧管、大管。 铜管组:小号、圆号、长号、低音号。 打击乐组:定音鼓、锣、镲、铃鼓、三角铁等。 色彩乐器组:钢琴、竖琴、木琴、铝板钟琴等。 对于一些特殊曲目,还会加入其它的一些乐器,像唢呐,喇叭,二胡等民族乐器 由于交响乐队采用了这么多的乐器编制,所以它有着非常丰富的表现力。交响乐队根据作品风格的需要,它又分为编制上的不同。如单管编制、双管编制、三管编制、四管编制等等。实践证明,一个铜管(以小号为例)的音量相当于17把小提琴,12把中提琴,8把大提琴,或者6把低音提琴(倍大提琴)。故每增加一个铜管,乐队的弦乐人数至少已经增加了43人. 交响音乐形成于18世纪中叶的欧洲。在此之前的17一18世纪中叶是欧洲音乐史上的高峰之一-一巴洛克音乐时期。按照西方音乐史分期,欧洲交响音乐的发展大约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民族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等历史阶段。 音乐的巴洛克时期通常认为大致是从1600年至1750年,即从蒙特威尔地开始,到巴赫和亨德尔为止“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源于葡萄牙语,意思是形态不够圆或不完美的珍珠,而且最初是建筑领域的术语,后来才逐渐用于艺术和音乐领域。

《新世界交响曲》赏析

《新世界交响曲》赏析 “念故乡,念故乡,故乡多可爱。天甚清,风甚凉,乡愁阵阵来。”一首《念故乡》将我带回到故乡那山清水秀的景色当中,勾起了许多回忆,让我这个在外求学的游子不禁潸然泪下。这首歌曲出自初中音乐课本,介绍说曾经于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在我国流行。长大后才明白这首歌原来是改编自著名的捷克民族乐派作曲家安东尼·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号交响曲》,因为是在美国完成的,所以也被称作《新世界交响曲》。我找到了著名指挥家卡拉扬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录制的一场演唱会的视频,于是带着一种缅怀过去的心情反复聆听,得到了非常多的感受。 《新世界交响曲》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慢板-非常快板(1st Movement, Adagio-Allegro molto),奏鸣曲式。首先是一段引子,先由低音弦乐器和木管缓慢地揭开新世界的帷幕,然后突然弦乐器、定音鼓、圆号和木管争相演奏出强烈而且快速的节奏,表现出一幅大建设的景象。然后进入呈示部快板主部主题。首先由圆号和双簧管吹出,然后由全部弦乐器奏出,最后再由圆号和长号共同吹出。这个主题使用了切分音和五声音阶,被认为与黑人灵歌有关,也有人认为与东欧民族音乐有关。副部有两个主题,首先是长笛和双簧管吹出的带有捷克民间舞曲特色的主题,第二个主题由长笛和小提琴先后奏出,是一段具有黑人民歌特点的哀伤的曲调,带着浓浓的乡愁,也具有切分音。展开部三个主题都发展,

增强了情绪。再现部重现主题,最后由整个乐队演奏出一个欢庆的结尾。 第二乐章,广板(2nd Movement, Largo),三段式。首先是铜管和低音木管吹出庄严的和弦,之后引出了英国管独奏出那个经典的旋律,浓烈的乡愁之情溢满于怀。也正是因为这一段旋律,这首交响曲才能成为经典,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然后小提琴、英国管、圆号依次陈述这段旋律结束。第二段由木管乐器、弦乐器依次演奏出了一个哀婉忧伤的曲调,然后铜管强烈的吹出了“念故乡”旋律,并且隐含着第一乐章的曲调。第三段又是英国管独奏出这个经典的旋律,然后弦乐器再演奏一遍,最后音乐在哀伤的气氛中结束。 第三乐章,非常活泼的诙谐曲(3rd Movement, Scherzo Molto vivace),三段式。第一段有两个民间舞蹈风格的主题,第一个主题轻快活泼,第二个主题清亮明快,并且加入了三角铁,被认为是从印第安人的舞蹈得到启发。两个主题彼此应和,展示出一幅欢乐的乡村景象。第二段主题是具有捷克民族特色的圆舞曲,悠长婉转,这应该是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的往事。然后再次演奏第一段的主题,从联想中拉回到现实。最后由圆管再次吹出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其中夹杂着木管演奏的第一段主题,悲凉的气息再次袭来。 第四乐章,火热的快板(4th Movement, Allegro con fuoco),奏鸣曲式。一开始弦乐器就奏出了强烈的暴风雨一般的引子,为最后乐章雄伟的气势做了铺垫。然后圆号和小号在其他乐器强烈和弦下吹出了威武雄壮的呈示部主部主题,然后又在小提琴、木管上重复。而这

浅谈西方交响乐

浅谈西方交响乐 《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赏析 简介 ?《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Op.34)是由英国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 1913-1976)于1946年为英国政府拍摄的教育影片《管弦乐队的乐器》而写的管弦乐曲,又名《珀塞尔主题变奏与赋格》。乐曲的主题选自英国作曲家亨利·珀塞尔(Henry Purcell, 1659-1695)为戏剧《摩尔人的复仇》所作的配乐中一段活泼轻快的舞曲,并以此主题作了一系列变奏,向年轻听众一件一件地介绍了管弦乐队中的各种乐器。 总述 ? 1.乐曲分为三大部分。 ? 2.第一部分为珀塞尔主题; ? 3.第二部分是珀塞尔主题的变奏; ? 4.第三部分为赋格曲。 第二部分- 珀塞尔主题变奏部分,是珀塞尔主题的展开部,由13个变奏组成,依次由长笛、短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竖琴、法国号、小号、长号、打击乐器演奏。其音乐性格各有特点,都能生动地表现各自的音乐情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作者为打击乐器写了一段富于想象力的华彩乐段,由三个定音鼓提供旋律基础,其他各打击乐器则按解说词中的次序,以各自的变化形式加入这一舞曲的行列。 第三部分- 赋格曲部分。在作为全曲结束的音乐中,布里顿魔术般地将前面介绍过的各种乐器构筑成一首绚丽多彩的赋格曲。首先是长笛重复主题,然后按照第二部分乐器的顺序依次演奏。随着各种乐器的加入,气氛愈发地欢腾、热烈。最后,全曲以铜管乐器雄壮辉煌地重现放宽了节奏的变奏主题——珀塞尔主题。同时,木管乐器和弦乐器在较高的音区继续演奏欢快的赋格曲。二者交相辉映,形成宏伟壮丽的高潮,乐曲即在这一辉煌的气氛中结束。下面让我们伴随着解说,一起欣赏由德国科隆西德广播交响乐团带来的《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 第一部分- 珀塞尔主题部分,是乐曲的呈示部。它先是通过整个管弦乐队的合奏展示出珀塞尔的音乐主题。这个主题庄重宏伟,具有十分雄壮的气势,这个主题奏完后,按照木管乐器组、铜管乐器组、弦乐器组、打击乐器组、最后再次整个管弦乐队全部乐器,这样的顺序,先后五次变化重复进行演奏。 主题 随着指挥棒的落下,我们首先听到的是这一交响乐的主题。这是一段活泼、轻快的舞曲曲调,选自十七世纪著名音乐家珀塞尔的戏剧音乐《摩尔人的复仇》 主题 本段主题共有5个小部分组成,按照(A)整个乐队、(B)木管乐器、(C)铜管乐器、(D)弦乐器、(E)打击乐器、(F)整个乐队的次序呈示主题。同一旋律由不同声部的演奏,展现了交响乐队每个组成部分的声音特质与音乐魅力。 主题变奏 在主题由各组乐器反复陈述之后,接着就是主题的十三段变奏了。在接下来的赏析中,把这十三段变奏分为四个大组,分别为木管组、弦乐组、铜管组以及打击乐组。将不同乐器演奏的不同乐段较为完整的呈现给大家。 木管组 第一变奏:“木管乐器组音区最高的是声音明亮的长笛,还有它那尖声尖气的小兄弟——

贝多芬交响乐赏析

贝多芬交响乐赏析 第九交响曲的创作开始于1817年,历时近七年的时间,完成于1824年春,同年五月七日晚首演于维也纳。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顶峰,也是音乐史上的最伟大的作品,是他全部思想的总结和情感的结晶,我国著名学者丰子恺先生称之为:“世间最伟大的杰品”。这部交响曲构思宏伟、气吞山河,是一部包括生命的起源、生存、斗争、发展、壮大至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人类的进化、形成,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彻底解放自身,达到一个平等、自由、博爱、欢乐和神圣的理想世界的壮丽史诗,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总和。 《第九交响曲》一共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作曲家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 紧接着的第二乐章,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版,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居然用了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而且是庞大

的诙谐曲式。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同时主旋律中带有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和谐而具有舞蹈性。但是仔细品味,大家不难发现,到了乐章最后,旋律重新开始急促起来,隐约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气氛。 第三乐章倒是慢板乐章了,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可见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法国著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第三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在前两个乐章表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第三乐章似乎是大战中短暂的平息。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大调,4/4拍。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序奏以及人声。在一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声独唱、重唱、合唱部分分为两轨,但其实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这个整体。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

交响乐作品赏析

我最喜欢的交响乐作品 ——加勒比海盗交响乐 班级;自动化1003班姓名:谢帅学号:10212081 摘要:解析加勒比海盗系列交响乐,从中领略交响音乐与叙事间的巧妙结合及其表现技巧思想。 关键字:加勒比海盗系列交响乐,各乐章解析与叙事结合,激昂,低沉。 正文: 随着《加勒比海盗4》的上映,海盗潮流也开始冲击着我们的视角和听角。在之前的3部加勒比海盗系列影片中也融入了完整系列交响乐——加勒比海盗交响乐。 首先让我没先了解一下加勒比海盗交响乐: 英文名称:Music from The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Trilogy 发行时间:2007年09月25日 地区:美国 专辑介绍: 加勒比海盗交响乐,由 Silva Screen Records这家英国的独立唱片公司创作发行。此公司旗下有多个著名的原声品牌,而且开始向多元化的音乐产品发展,拥有多个知名艺人。 Silva Screen Records在电影原声发行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重录制(Re-recording)”。公司在取得配乐原版权所有者或者作曲家的许可后,对配乐进行“再创作”。他们视电影配乐为独立的乐章,而不仅仅是电影的从属,发掘配乐的最大魅力。公司有自己的交响乐团-

----布拉格爱乐交响乐团(The City of Pragu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and Choir),专门用于电影配乐的重新演奏、录制。这次的《加勒比海盗》交响乐,精心挑选了系列三部曲原声中最精彩的曲目重新演绎,由James Fitzpatrick指挥,布拉格爱乐交响乐团/合唱团演奏。由于Hans Zimmer和他的团队的卓越表现,《加勒比海盗》三部曲配乐被公认为Hans Zimmer近些年最出色的配乐作品,也因为如此,这张《加勒比海盗》交响乐颇受瞩目。实际上他们的重录制是相当 冒险的,但是他们认真而又极富热情的演奏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不由得为他们的这份努力和执著鼓掌。 加勒比海盗交响乐专辑曲目: 01. Moonlight Serenade 02. To the Pirates Cave / Skull & Crossbones 03. Underwater March 04. The Black Pearl / Will & Elizabeth 05. Barbossa is Hungry 06. Davy Jones 07. The Kraken 08. Dinner is Served 09. Jack Sparrow 10. I See Dead People in Boats 11. Up is Down 12. What Shall We Die For 13. I Don't Think Now is the Best Time 14. Drink Up Me Hearties 在课堂上老师给出了交响乐的特点,即具有“交响性”。其中包括

交响乐赏析论文

“交响乐赏析课”的学习总结与心得 第二次课: 交响乐的课程,作为一个不是专业学习音乐的同学,交响乐对我来说,似乎很难去欣赏,日常生活我也只是听流行歌曲。怀着一种认真了解一下交响乐的心情,我开始了交响乐赏析这门课。 世界音乐划分为东亚音乐(中国)、南亚音乐(印度)、西亚北非音乐(古埃及、古阿拉伯)、欧洲音乐(古希腊)以及非洲音乐,以及在它们的传播与交流中形成的拉丁美洲音乐和东南亚音乐。其中欧洲音乐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中影响力最大,它建立有系统、完善的技术体系和理论体系,是专业音乐的典范。在欧洲音乐的发展中所孕育出的最高级音乐形式便是交响音乐。 交响乐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罗马,之后的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是它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这节课我们讲述了巴洛克时期的

交响乐。这个时期的音乐以巴赫为典范,马不停蹄的节奏,展现阶梯式的力度变化,突强 突弱,主调与复调结合,其中《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完美的展现了复调音乐的谐和之美。在课上我们欣赏了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这音乐是一种赋格这一种复杂而严谨 的形式,是复调音乐的一种。管风琴的演奏使他显得神圣而庄严。饱满而有力的引子,为 全曲宏伟的气势作了渲染和铺垫,然后,乐曲奏出音响宏大的和弦,接着呈现出托卡塔主题,带有戏剧性的成分。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的巴赫,同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 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音乐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欣赏了这首交响乐后,我也 算是体会一下巴赫真正的魅力。 2014.3.3 第三次课: 继续上节课对巴洛克乐风的学习,本节课依然介绍有关巴洛克时期的音乐。 巴罗克音乐发端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歌剧(一种深受其国王重视的集绘画、雕塑、建筑、舞蹈、声乐、器乐于一身的崭新艺术形式)之诞生的1600年,止于巴赫去世的1750年。 巴罗克音乐的精华最后集中在德国,以巴赫和亨德尔的作品为代表。为巴罗克音乐作出贡 献的还有意大利的维瓦尔第、蒙特威尔第;法国的吕利、拉摩;英国的普赛尔等。新涌现 的王侯和贵族阶层日渐取得了与教会一样的音乐消费资格,随即又以支持者的姿态改变着 乐坛,音乐不再只专美于上帝,它更是要献给全人类的礼物。 课上,我们欣赏了《小步舞曲》、《诙谐曲》、《G弦上的咏叹调》、《C大调前奏曲-圣母颂》、《哈利路亚》。《小步舞曲》速度中庸,但是风格典雅,有一种音乐的中性美;《诙谐曲》让我们心情愉悦,音乐欢快;《G弦上的咏叹调》的速度不快,但却有一种华

浅谈欧洲交响乐赏析

浅谈欧洲交响乐赏析 摘要 本文阐释了交响乐的动力来自欧洲文明,早在光荣而伟大的古希腊罗马时期,交响乐不断发展的文化动力.欧洲交响乐是一种传统的音乐形式, 善于表现神秘而复杂的感情, 因而具有强烈而感人的艺术魅力.虽然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 但是今天仍以巨大的力量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本论文站在历史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对交响乐发展的见解.文章阐释了西方交响乐的发展历程,囊括了各个时期的一些相应的实例,其中也不乏自己对于交响乐的理解与感受。 关键词 交响乐文化发展历史 一、前言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我一直很喜欢音乐,音乐带给人的那种闲适心情难以言表,而交响乐正是各种音乐中最能给人以灵魂的洗涤的重要部分,在晴朗的午后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看书,或是在阴雨的傍晚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冥想……似乎所有事情与音乐结合在一起都变得完美起来。因为喜欢音乐营造的那种心灵的宁静,喜欢高深莫测的交响乐,喜欢那种震撼。音乐是纯洁、高尚的,需要全心聆听、感受,一个真正热爱音乐的人不会像球迷那样用狂热和躁动来诠释自己的喜怒哀乐。对我来说,音乐永远是生命中最美、最真的享受。本学期通过大学美育概论课程的学习,使我学到了很多交响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如何在紧张学习的同时注意培养自己的音乐素养和欣赏水平,提高对音乐尤其是西方交响乐的理解. 接下来我将结合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查阅的相关资料, 从当今交响音乐概况和历史发展这两个方面浅述本人对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的感悟和理解. 二、欧洲交响乐概况 西方音乐经历数百年, 被公认为有着极高的音乐艺术价值.欧洲交响乐由于其结构宏大, 乐队庞大齐全, 有强大的音响力量, 加上音乐形式的丰富多彩, 使管弦乐队的表现能力得到 高度的发挥, 尤其善于表现神秘而复杂的感情, 对于大自然的诗情画意的描绘是具有独特的色彩效果.通过对交响乐赏析课程的学习,让我对交响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交响乐起源于古希腊时期. 交响乐可以采用任何曲式结构, 而最典型的趋势结构就是交响曲. 它由三,四个乐章构成, 其中必有一个乐章为奏鸣曲式.第一乐章:快速, 有强烈的戏剧效果和鲜明的主题, 来表达各种思想感情和复杂的内心;第二乐章:缓慢抒情, 如歌的旋律, 沉思的音调叙述哲理;第三乐章:活泼快速, 有舞曲和诙谐曲的特色;第四乐章: 极快的终曲, 以辉煌的音效, 表达欢庆向上的心情.交响乐作为一种大型器乐套曲经历了好几百年的发展, 是由许多音乐家不断创作实践的结晶 三、欧洲交响乐发展史 交响乐(SYMPHONY)又称交响曲。是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鸣奏曲(奏鸣—交响套曲)。交响音乐主要是指交响曲、协奏曲、乐队组曲、序曲和交响诗五种体裁。但其范畴也时常扩展到一些各具特色的管弦乐曲,如交响乐队演奏的幻想曲、随想曲、狂想曲、叙事曲、

音乐鉴赏论文——聆听《命运交响曲》

聆听《命运》 ——音乐鉴赏论文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已经渐渐脱离了它早期“高雅”的外衣,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活的调和剂。依据河北大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艺术鉴赏类课程成为公共必修课程。出于对音乐的喜好,我选择了音乐鉴赏这门课。 生活中,我们可以深的感受到音乐的意义所在。在情绪低落时适合听激情澎湃的音乐,如交响曲与进行曲;而在心情烦躁的时候,轻音乐是不错的选择,能让人平静下来,认真思索。音乐的最大功能是从精神上让我们超越有限的生命的围墙,把视野投向另一个关于美的世界。她最奇妙的力量在于让我们日益漂泊的灵魂有回家的感觉,扩充我们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寻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找到灵魂的归属。 音乐是对人类感情的关注,音乐的欣赏着便是要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味创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人与音乐的共鸣。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感情重要的存储和表达方式,音乐往往成为一种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交流形式,音乐由人,创作自然表达的是人的情感,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 由于学习广播电视的缘故,在制作节目时往往要加入大量的背景音乐素材,所以我也认真收集了许多著名的音乐作品。我很喜欢轻音乐,喜欢雅尼,喜欢神思者,喜欢班得瑞,曾经将他们的《安妮的仙境》、《故宫的记忆》、《和兰花在一起》等代表作听了一遍又一遍,绕梁不绝,回味无穷。但如果让我来真正地鉴赏一篇乐符,我还是选择古典交响乐——《命运》。它的深度和厚度,是一般轻音乐所无法可比的。 在很多人心目中,《命运》代表着贝多芬;同样,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贝多芬代表着《命运》。我想,世界上再没有一首交响曲能够获得如此广阔的知名度以及接受度。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真的,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当然,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是啊,开

如何欣赏交响乐

如何欣赏交响乐之听什么样的音乐 经过了整整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大概了解了什么是交响乐,但实际上我认为我们可能才刚刚入门,或者说一只脚才刚刚越过欣赏的门槛,如果在这里装作一个经验丰富的人大谈特谈如何欣赏交响乐,总是感觉有一点心虚,所以我决定把范围缩小,仅仅从该欣赏什么样的音乐开始,将自己从课上所学的知识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选择欣赏什么样音乐”的一些看法。 首先是好听的音乐。与其说是音乐不如说是声音,因为说到音乐总给人一种艺术感,而在这里我们谈到的东西包罗万象,尤其是自然界中偶然遭遇的声音,而非刻意为之或已成体系的音乐。譬如说我们清晨起床听到窗外鸟鸣的清脆与婉转,带给了我们一天的好心情,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这就是好听的声音;再比如说我们经过一处山泉时,听见泉水从高处滴落到水面上的时候,一声清脆的声音像是两块美玉的碰撞,伴随着水面波纹的往外扩散在我们的脑海里也蔓延开来,那一刻声音这一个音乐最基础的元素就足以让我们沉迷于其中,这也就是所谓的好听的声音。当然有悦耳的声音就会有刺耳的声音,有一些声音光是看见文字描述就让人很是难受,就像是“用手指甲刮黑板的声音”,这就属于难听的声音,当然不排除有些人有特殊的偏好,但个人建议避免听这些声音,多听一些好听的声音。 其次听有趣的声音,有趣的声音一般好听,但好听的声音不一定有趣。好听更倾向于听到这个声音第一时间的主观感受,而有趣可能要更深一个层次,他更倾向于是一段富有变化的旋律,就像是交响乐中反复出现的主题,需要一定的理解。还是说鸟叫的例子,鸟叫我们很难听懂,大部分人也没有想要去弄懂的想法,可是假如通过与类似鸟叫的声音来表达一个场景甚至是一个故事是不是就显得十分有趣呢?就像是我曾经看过的一个关于口技的节目,两个演员站在台上,学鸟叫互相斗嘴,再加上丰富的表情引得观众哄堂大笑,我认为这就是有趣的声音,他让原来没有太多含义的声音变成了更加有内涵的故事。再如很多交响乐中都能出现自然之声,譬如课上听的维瓦尔第的《四季·春》,从其中的旋律之中我似乎就听到了种子破土而出的声音,这种似是而非的自然之声往往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最后是听有意义的声音。这个意义是指音乐所承载的精神内涵,既然音乐作为一种及其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他就必然要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而服务。由于音乐天然的隐晦性的特点,往往留给了人们更加丰富的想象空间,但同时音乐又是极具震撼力的,往往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人么拉入特定的情景或者情绪之中,所以说如果想要摆脱某种消极情绪的困扰,认真听一段积极向上的音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曾经有一段经历,看过一段去掉了音乐的《辛德勒的名单》,明明还是同样的场景,但少了背景音乐的烘托,我怎么也进入不了那种悲伤的情绪,明明犹太人依旧被纳粹屠杀,却再也爆发不出如先前有音乐时的悲天悯人的情感。音乐承载的意义可能对于每个人都有所不同,因为欣赏需要建立在自身经历的基础之上,我们也不必要强求完全明白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思想,只需要从中挖掘出一点启示,从中找到一点感悟又或是重新体验了一种情感,这就足够了。因为欣赏音乐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挖掘自己。 欣赏音乐的过程要经历听-记忆-理解-喜爱的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周最为基本的就是先听,而选择去听一些什么样的音乐就显得尤其重要,就像是扣扣

交响乐欣赏心得与感受

作者:王力学号:PB09210281 音乐,对于我来说的确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东西。生活中, 无处不存在音乐,而对于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更是沐浴在各式各样 的音乐中,交响乐、古典以及流行等等;但是没有乐感也没有任 何乐理知识,又让我觉得音乐是那么陌生那么遥不可及。抱着试 一试的态度这学期我选了交响乐欣赏这门课。经过了一学期的学 习在欣赏音乐方面我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交响乐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吵”,感觉她不能让我静下心 来聆听,但慢慢地我发现交响乐就是没有杂质的艺术,那是天籁! 少了现代生活中的浮躁,进入那些艺术大师为我们构造的另外一 个世界的时候,音乐响起,我的内心也会不由自主地随着音乐的 旋律颤动,曾经,在哪里听过,似曾相识的感觉让人感觉美妙无 比,虽然不懂,但伴随着悦耳动听的声音,会不由自主地想象着 万马奔腾,想象着小泉叮咚,想象着情意绵绵,想象着心潮澎湃, 想象着一切可以想象的,天马行空…… 听得多了也就知道了应该怎么去欣赏了。我觉得音乐跨越了 时空,带着乐符和旋律来到我们身边,一首乐曲,就是一段心情。 乐曲中携着心情,心情中含着乐曲,套用王国维的那句话就是: 带着心情去听音乐,那音乐就全是抒发着自己的心情了;听着音 乐去找心情,那心情里面便全是音乐了,因此这时就不知何者为 心情何者为乐曲了。当我们真正进入了音乐之后,每一个音符的 跳动都会带来心灵最深处的颤动。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新人类,

我们一般都听过很多流行歌曲,但是现在我们又到底能记住多少呢?恐怕不多吧,流行音乐之所以流行就在于它的通俗、简单,一首曲子就是那几句话,那几个调。交响乐则不同,它有千变万化的旋律,庞大华丽的阵容还有深沉的内涵,总之交响乐会让你百听不厌,回味无穷!要想了解一个乐曲就从他的作曲家开始,要了解一个作曲家就要从他生活的那段历史开始,一个作曲家在不同时期的乐谱的风格是很不一样的,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他们创作的风格。作曲家是一直成长着的,晚年的贝多芬就因为觉得自己年轻时的作品不堪入耳而想毁掉他早期的作品。一首曲子是要反复的听的。比如贝多芬的《命运》,在听第一遍时你可能只能记住命运的敲门声,认为没有啥了不起的,但是在反复的听之后,你不得不惊叹于他的非凡才华,你会发现其中的规律,你会发现开头和结尾是呼应的,中间是发展部,两种旋律相互交替,不断发展到第三部分,这就是老话所说的一滴水珠可以折射出太阳,让人痴迷,让人折服! 西方交响乐正以它独特的魅力感染着世界,感染着追寻真正音乐的人们,希望更多对音乐感兴趣的人们都可以去感受那份无法抗拒的魅力,在听的过程中,你真的已经将自己交给了交响乐,听到轻松欢快处,你的心灵会随同作者一起在音乐的世界翱翔,听到深沉低回处,你会陪同作者一起呻吟低泣甚至放声嚎啕,那时你会发现你已不仅是在欣赏一部乐曲,更是在阅读一段历史,你可以穿越时光轨道去聆听作者的心声,当你的心情与作者产生

交响乐欣赏心得感受

交响乐艺术中体会到的人生与社会的关系平日里我最喜欢听贝多芬的《命运》,曲子里那急冲冲的扣门声及作者要“扼住命运咽喉”的呐喊,就会使我马上联想到这样一幅画面:命运之神满目狰狞,手持权仗逼近贝多芬的小屋,贝多芬有所警觉,迅速的抓住一把长剑,命运开始扣门了,声音越来越响,最后门被撞开,贝多芬虽然被他弄成了耳疾.痢疾,但毫不退缩,坚定与命运做战:这是一场毫不喘息的战争,但最后,命运屈服了,贝多芬吹出了胜利的号角。《命运》整曲听起来激昂,紧张,但上述故事却不得不让人承认是属于奇幻范畴内的。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在他的全部交响曲创作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恩格斯对这部交响曲有过很高的评价,他在给妹妹的信上甚至这样说:“要是你还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音乐也没有听过。”这部交响曲原先并没有标题,后人根据贝多芬自己对这部交响曲的主导动机所做的说明,为它取名为《命运》。在讨论海顿与莫扎特交响曲时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如此具体地谈及其音乐激起的感情,这首交响曲却是从开始的明显威胁开始,以光明战胜黑暗、正义战胜邪恶结束,这是贝多芬英雄主义时期的代表作,也是他对困扰他的恶劣形势的征服。在他的交响曲中,人的胜利是同命运的暴力进行殊死的斗争得来的。他的《第五交响曲》揭示了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胜利、痛苦和欢乐,说明生活的道路是艰难曲折和满布荆棘的,但是对社会负有的崇高责任感,使人们格外奋不顾身去建立功勋。英雄扯断束缚着他的锁链,点燃自由的火炬,朝着欢乐和幸福的目标胜利前进。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这就是《第五交响曲》的戏剧性冲突的整个发展历程。因此,这部作品实际上最深刻地阐释了贝多芬“通过斗争从黑暗走向光明,获得胜利”的思想。 那是一个动荡的岁月,那又是一个浪漫的季节。音乐是那一代人的梦想,音乐也成就了那一代。至今提起古典交响乐,哪个不会脱口说出几个作曲家!音乐跨越了时空,带着乐符和旋律来到我们身边,一首乐曲,就是一段心情。乐曲中携着心情,心情中含着乐曲,套用王国维的那句话就是:带着心情去听音乐,那音乐就全是抒发着自己的心情了;听着音乐去找心情,那心情里面便全是音乐了,因此这时就不知何者为心情何者为乐曲了。 说到这些,我不由得想去探讨一下交响乐的发展史。 文艺复兴时期,有了交响乐一说,当时泛指一切多声部的音乐,包括声乐和乐器。16世纪后,交响乐成为纯粹的器乐曲,并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使交响乐得到发展。作为交响乐的曲式之一,“索纳塔”也就是奏鸣曲,开始只是泛指器乐作品,以区别于“康塔塔”(声乐曲),后来逐渐演变成越来越复杂的一种曲式结构,成为一种常用的套路规则,当然这种规则在使用时也会因人而异,有所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并作为一种最复杂的曲式结构一直传承下来。它一般分为四个乐章,也有的作品是五个乐章,比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等。每一个乐章的标准奏鸣曲式包括:Ⅰ.呈示部。有时前面有一段较慢的引子或序曲,通常通过主旋律体现出一到两个主题,并互相交映、弥补;Ⅱ.发展部,也叫展开部。它在呈示部主题的基础上进行自由发挥;Ⅲ.再现部。有点类似于第一部分呈示部,是呈示部的再次出现。奏鸣曲中四个乐章之间通常快慢交替,不同主题交相呼映,从而构成整部作品。通常奏鸣曲的四个乐章的曲式结构都比较复杂,也有些作曲家把第二、三乐章简化了一些,但即便如

浅谈如何欣赏交响乐

浅谈如何欣赏交响乐 引言:提起交响乐,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高雅,古典,严肃。而且,大 多数人会表示欣赏不了交响乐。然而,在系统的学习了“欧洲古典音乐欣赏”课程之后,我开始对交响乐有了更新的、更深的认识。特别是课堂上,老师一再强调交响乐与中国民乐的区别。交响乐更具有立体感,变化多端。而中国民乐是平面的,调子基本不变。 我认为,欣赏交响乐并不是很难,首先,你需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要了解音乐语言的各种基本要素,诸如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织体、结构等,知道音乐专门术语的含义是什么。如果要想探寻它的内容,必须明白作曲家为这部作品选择的形式结构,体现的音乐旋律——主题是什么,只有对它们的各自特征了解后,我们才能真正地去听音乐。其次,一定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因为交响乐的概括性很强,内涵非常丰富,所以我们要懂得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融入进去,用心去欣赏。在正文中,我结合查阅的资料和个人的理解从理论知识、方法技巧和实践应用三个方面来谈谈如何欣赏交响乐 关键词:交响乐历史、交响乐队、乐器特点、想象力、三度创作、注意力 正文: 欣赏交响乐,应该了解交响乐的理论知识。 首先,要了解交响乐的概念。 交响乐曲的名称源出希腊语,原意为“一齐响”的意思。交响曲是一种具有奏鸣曲(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的曲式)体裁特点,由庞大的管弦乐队演奏的宏大套曲(是由若干在结构上各自独立、音乐性质上互相对比的部分组合而成的特殊曲式)形式的音乐作品。由于交响乐曲式结构宏大,乐队庞大齐全,有强大的音响力量,加上丰富多彩的音乐千变万化,管弦乐队的表现力能得到高度发挥,因此意蕴深远,善于表现神秘、丰富而复杂的感情,对于大自然的诗情画意的描绘更是有独特的色彩效果。因此,交响乐有强烈感人的艺术魅力。 其次,要知道交响乐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交响乐的发展起源时期 交响音乐的起源可以追述到十分遥远的历史长河中。它的名称源于古希腊,是当时“和音”和“和谐”两个词的总称。到了古罗马时期,它就演变成为泛指一切器乐合奏曲和重奏曲的代称。15、16世纪,也就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交响乐这一名称被当作了一切和声性质的、多音响器乐曲的标志。而到了巴洛克音乐的初期,它又主要指歌剧、神剧和清唱剧等作品中的序曲及间奏曲。18 世纪初期,音乐艺术在欧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着欧洲产业革命的进程,音乐艺术也开始逐步地走向平民化和社会化。在

《交响乐鉴赏》

《交响乐鉴赏》 交响乐团与指挥 摘要 “19世纪是作曲家的世纪,20世纪是指挥家的世纪,21世纪则是乐团的世纪。”在现场听知名乐团的演奏越多,越能够深切领会这番话的含义:在乐团与指挥的关系中,乐团越发成为强势的一方。这自然是由于从20世纪下半叶至今,乐团的演奏技巧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在舞台上具有绝对统治力的指挥家越来越少见,于是天平自然开始向着乐团的一侧倾斜。这一现象导致的后果是乐团的声音越发趋同(过去那些所谓有个性的音色,大抵也等同于有缺陷的音色),弱势的指挥家对此无能为力,因为他们不再有发言权。此外,指挥行业里明星越来越少,而明星稀少也就意味着观众自愿掏出的钱减少,进而使得整个行业的生存境地越发窘迫。 2.1交响乐发展起源 交响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分遥远的历史长河中。它的名称源于古希腊,是当时“和音”和“和谐”两个词的总称。到了古罗马时期,它就演变成为泛指一切器乐合奏曲和重奏曲的代称。15、16世纪,也就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交响乐这一名称被当作了一切和声性质的、多音响器乐曲的标志。而到了巴洛克音乐的初期,它又主要指歌剧、神剧和清唱剧等作品中的序曲及间奏曲。18 世纪初期,音乐艺术在欧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着欧洲产业革命的进程,音乐艺术也开始逐步地走向平民化和社会化。在这个时期中,交响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其规模和形式都慢慢有了明确的含义。当时的意大利歌剧序曲,以它特有的“快——慢——快”三个段落而成为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雏形。到了18 世纪中叶,德国曼海姆(德国南部的文化中心)乐派的作曲家们,以一系列积极而富有创新性的创作,使交响乐的基本形式得以进一步的完善。

贝多芬--合唱交响曲(第九交响曲)赏析

合唱交响曲---贝多芬赏析 Ⅰ.第一乐章 庄严而不太快的快板奏鸣曲式,D小调,2/4拍子描写了巨大而紧张的斗争面开始深沉、失望、孤寂的引子是复辟时期令人窒息的空气的写照。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作曲家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宏伟的乐章,仿佛在描绘无限的宇宙,序奏部非常精采。瓦格纳评论道:“这明暗的、失去了欢乐的气氛好像巨人似地膨胀,它在那包容一切的祟尚和庄严之中,占据了现有的世界,也就是占据了为了神的欢乐而创造的这个世界。” 音乐由弱奏加颤音开始,呈现出一种遥远、朦胧而又平静的、原始的远古景象,但平静的同时,又使人稳约感到有一种力量的燥动,感到平静中正孕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命。紧接着音乐由弱到强,由平稳、低沉、朦胧、渐渐发展到明朗、刚劲、节奏鲜明和震撼人心。表现出在远古时代的自然界,生命从无到有,由低等到高等,由弱到强,发展壮大起来,不可抗拒。这个过程也包含着人类的形成、生存和发展,与异常险恶的自然界进行顽强的搏斗,在斗争中,人类变得更加强大。人类的出现是神圣的、必然的,必将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Ⅱ.第二乐章 极活泼的快板 D小调,3/4拍,庞大的诙谐曲式 紧接着的,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版,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居然用了极活泼的而且是庞大的诙谐曲式。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主旋律中具有精力充沛的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和谐而具有舞蹈性。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但仔细品味,大家不难发现,到了乐章最后,旋律重新开始急促起来,隐约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气氛。 第二主题悲叹的音调表现了苦难、悲哀和同情的形象。展开部中各种矛盾的形象交织在一起,并与再现部联结起来,如同一场暴风雨般的激战。结尾悲壮的气氛再一次体现了艰苦斗争的坚强意志。在第一乐章悲剧性地结束后,为更好的体现英雄主义创作思想作者有意打破以往慢板乐章的程式,将第二乐章定成急速活跃的诙谐曲,表现出明朗振奋的情绪和积极的行动。这一乐章是三段体结构。第一段为奏鸣曲式,主题坚毅、激动;乐章中段安静柔美,同前后形成强烈对比,表现出田园般的梦幻境界。极为快速的谐谑曲。这是非常卓越的谐谑曲,但是,它有些接近狂乱。“几乎是被绝望追逐着,又从绝望中脱逃,在不间断地、无休止地努力之下,想要获得新的、末知的幸福。” ——瓦格纳与之相反,中间部(trio)却非常快活。木管流水般的旋律发出诱人的音响。也许那就是年老的贝多芬心中燃烧的爱情的圣火吧。本乐章表现人类

西方交响乐鉴赏

一、笔记部分: 1.什么是交响曲: 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交响曲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是共响、合音之意,指音与音之间和谐地结合以及彼此协调的歌唱。在古罗马时期,主要指器乐作品。文艺复兴时期是指大型声乐作品中的器乐部分,如前奏曲、间奏曲等,17世纪《音乐全书》标志着交响乐真正的脱离开声乐作品进入纯器乐体裁,巴洛克时期的歌剧序曲在这一时期也叫交响曲,真正意义上的交响曲则是在维也纳古典时期形成并发展的。 2.交响曲的作用: 能够通过种种音乐的对比、变化、发展揭示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人们的思想心理、感情体验。它是一种规模庞大、音响丰富、感情绚丽、富有戏剧性与表现力的大型管弦乐套曲。 3.交响曲内部结构: 一般按照四个乐章的管弦乐套曲形式写作,第一乐章为奏鸣曲曲式快板,第二乐章为抒情慢板,第三乐章为小步舞曲、谐谑曲,第四乐章为快板或极板的终曲。但也有的交响曲乐章数多余或少于四个,有的交响曲还带有合唱或独唱。 4.什么是交响音乐: 是指用管弦乐队演奏的管弦乐。 5.交响乐队(管弦乐队)的组成: 用管乐器与弦乐器共同演奏乐曲的乐队叫做管弦乐队。

6.交响乐队(管弦乐队)的编制: 有几十人的小编制及上百人的大编制乐队,百人左右的大编制才能叫交响乐队。 交响乐队的乐队编制根据时代、作曲家、演出场所的不同而常有变化,标准的乐队编制一般为90人-110人。 7.交响乐队的组成部分: 乐器群所占比例乐器种类 弦乐器约60% 第一、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木管乐器约15% 短笛、长笛、单簧管、低音单簧管、双簧段、 英国管、大管、低音大管 铜管乐器约15% 圆号、长号、小号、大号 打击乐器约10% 定音鼓、大鼓、小鼓、铃鼓、响板、木琴、三 角铁、钹、锣中琴、钢片琴 其他竖琴、钢琴、风琴、萨克管 知识积累: ①曲式就是段落 ②交响乐来源于希腊 ③奏鸣曲:引子-呈示部-展开部 ④海顿是世界交响乐之父

音乐鉴赏 ----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

信阳师范学院 音 乐 鉴 赏 论

文 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班级:2010级1班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姓名:周宪法 学号:20105031115 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俄国好象从昏睡病中醒了过来,人人都觉醒了,人人都开始思索,人人都充满着批判精神”。沙皇政权慑于席卷全国的农民骚动,采取了废除农奴制的改良措施。在阴暗的俄罗斯大地上,出现一线“曙光”。俄国知识分子的民主思潮,又在微幕的晨光中萌发出盎然春意。 然而,乍暖还寒。沙皇专制的严酷风雪很快摧毁了人们心田中刚刚泛起的春色。俄罗斯又陷入压抑、窒息的“黑暗王国”。时代在俄国知识分子心灵中投下巨大阴影。 柴可夫斯基陷于苦闷、忧郁之中。他痛切地说:“我惋惜过去,期望未来,永远也不满足于现在:我的整个生活就是这样渡过的。” 此时,作曲家的个人生活又掀起悲剧的波澜。1877年7月,他同自己学生安·伊。米柳科娃草率成婚。婚后生活使柴可夫斯基感到痛苦。他说:“可怕的生活又挨过了几天。我喝了很多酒。”作曲家身心交瘁而病倒。他先在日内瓦湖畔的克拉伦斯居住一个时期,又到意大利休养。这期间,他在写给弟弟的信中叹息:现在“俄国人谈不上快乐”。 在因个人遭遇和社会压抑的极度苦痛时期,柴可夫斯基写出了著名的《第四交响曲》。那时正是作曲家被厄运折磨的1877年。精神上的巨痛使他的写作时断时续。他说:“我以的任何一部作品都从来不曾给我带来过这样的困难”。但是,他最终创造出来的音符,凝聚了作曲家心血,具有更高、更广的普遍意义,表达出当时一代知识分子的情感与命运。

《第四交响曲》写成之后,题献给作曲家敬重与仰慕的梅克夫人。这位被柴可夫斯基称为“挚友”的贵夫人,曾对作曲家给以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很大支持,使他得以解脱某些痛苦的心境与经济上的窘况而安心于音乐创作。 柴可夫斯基不止一次地称呼这部交响曲为“我们的交响曲”,并在写作过程中曾写下遗言:“如果我死去,请把原稿送给梅克夫人。”他在写给梅克夫人的信中说道:我们的这部交响曲是“纯粹抒情的过程。这是心灵的音乐自白,它充溢于心,按照自己的特性、借助声音渲泄而出,就如同抒情诗人借助诗句倾泻衷曲一般。不同的只是音乐在表现千变万化的内心感情时拥有无与伦比的有力手段和细致入微的语言。” 柴可夫斯基深情地说:“它将永远是我最得意的作品,它是一座纪念碑,代表着这样一个时代:在深重的苦难、悲哀和绝望之中,忽而射出了希望的光解——这光辉就是这一作品所题献的那人所射出的。” 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于年18782月22日在莫斯科首演。梅克夫人在座。次日,她给作曲家发来电报,祝贺成功。随后又致函叙述了首演情况:“听众是能够接受你的交响曲的,对于诙谐曲一乐章尤表欢迎。掌声很热烈,最后大家要求见一见作者,大概是鲁滨斯坦代你答谢的……” 《第四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稳重的行板,活泼的中板。 圆号和大管奏出威严的号角声,揭开整部交响曲的帷幕: 这个阴森的主题,象阴影笼罩着第一乐章,也贯穿整部交响曲;它阻止人们对幸福光明的向往与追求。作为序奏,它象一颗种子,播植在《第四交响曲》的阔野上,成为音乐戏剧性发展的基础。柴可夫斯基说;“这就是命运”!“它象达摩克利斯的剑,悬在头上,无时不刻不在折磨人们心灵。”_在“达摩克利斯的剑”下,人们“只好顺从,只好毫无结果地忧伤”——一如提琴和大提琴在重压之下呻吟着,奏出哀叹的主部主题。半音下行的模进音调,动荡不定的延留节奏,造成柴可夫斯基所特有的叹息音型: 在心灵的哀吟中,命运化为咄咄逼人的短句轰然震响。不堪忍从的重压使吟叹变成呼号。管弦乐队凝聚了愈益强烈的愁绪,进发出暴烈的音响。这是痛苦的哀鸣,也是奋力的抗争。但是,人们无法摆脱命运的网罗。作曲家只好引导人们规避现实,沉而于虚幻的梦境之中…… 单簧管以神秘的色用吹奏出一支怪诞的音调。长笛和大管以忽明忽暗的音色,奏出快速的装饰性的经过句。此刻,一种奇妙的迷幻气氛升腾而起,把人们带到现实世界之外。 柴可夫斯基为这个副部主题写下一句简明的解释:“暗淡的、失望的感情愈来愈剧烈,愈来愈残酷。回避现实而沉入幻梦不是更好些吗?” 接着,长笛和双簧管奏出一文明朗的旋律。“啊,欢乐!至少是温柔甜美的幻梦出现了。”人们在梦境中遇到了幸福女神。她轻轻招手,把人们引向光明的世界。这是第二副部主题,音乐中充满虚幻的柔情蜜意。 第一乐章由上面三个主题为基本形象。 序奏象征命运。它威胁着人们对于幸福的追求,又不断把人们从梦幻中唤醒。 主部主题在哀叹。它表达出对于命运的无奈顺从和深痛比伤的情绪。 两个副部主题虚构出一个空幻渺茫的甜梦。它从开一侧面表现出对于命运的屈服与回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