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用阳性强化法干预小学生行为问题的案例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例用阳性强化法干预小学生行为问题的

案例报告

邵原镇实验小学张芬芳

摘要:本案例是针对一位小学三年级学生小王进行个案干预的心理辅导案例。自我控制力差,行为冲动,上课惹事生非,干扰老师教学,课下容易与同学发生矛盾,造成伙伴关系紧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以至于受到家长老师和伙伴的歧视。在本案例干预的过程中,主要应用了行为疗法中的阳性强化法。另一方面,调动小王的社会支持系统:父母、老师、同学来帮助、督促他。并且,对与学生问题有关的教师、家长进行干预,调动各方面的因素,同心协力,最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问题行为干预心理辅导案例

1.来访者一般情况

小王,男,独生子女,小学三年级学生。他外表聪明、伶俐,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坐不稳,由父母带入心理咨询室的。

首次来访时精神行为状况:来访者仪表尚整齐,对时间、地点、人物定向准确;情感活动与内心体验及周围环境相协调。

2.来访者要求咨询的问题

上课不专心听讲,“惹事生非”,课下打骂同学。

3.咨询师对问题过程的描述

与小王本人交谈,发现他对自己的行为不以为然,他说我只是想跟同学玩,我不是想破坏课堂纪律。因为他们都不愿和我玩,有时我就生气就骂他们打他们。说话的表情轻松,没有内疚感。

4.来访者背景资料

母亲反应的资料:小王,上课不专心,经常搞小动作,屁股坐不到凳子上,上课扭来扭去,喜欢招惹是非,扰乱课堂秩序。下课异常活泼,还经常无故招惹其他同学,有时还打人骂人。他和同学关系紧张,小伙伴都不愿意和他玩。因为扰乱上课秩序和打人骂人,老师经常请家长,但没有效果。所以,特来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父亲说:我们是农村人,为了响应计划生育的政策,我们只生他一个。但他天生爱动,我们也没办法,着急的时候经常打,有时候很粗的棍子都打断了。我们平时忙,越顾不上孩子,与孩子沟通得少,也不会沟通。

母亲又补充说:近几年,他爸的脾气就越来越急躁,对孩子缺乏耐心。当孩子作业写不好或犯了错误学校请家长的时候,小王都要遭到他爸的打骂,我也拉不住。看着孩子也可怜,我也只能哄哄他。

我向小王的班主任了解情况,老师认为这孩子比较聪明,但太爱动,上课坚持坐不到十五分钟,就要惹事。没办法,我让他一个人坐在最后,那也不行,他还会下座位,去招惹别的同学,严重扰乱课堂秩序,老师很头疼。作业写的很快,但不够认真。

5.咨询问题的归类或诊断

5.1对是否精神障碍的基本判断

根据区别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来访者的主观感受与客观情况有差别,但心理活动尚内在协调统一,人格相对稳定性,来访者自知力较完整,主观感到痛苦,主动求治,疑为神经症,可排除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病。

5.2心理问题的归类及诊断

根据精神检查和临床资料的收集分析:来访者个性外向、好动、敏感;智力水平正常;未发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心理问题分类

社会层面:学校学习与适应及人际关系问题;

心理学层面:个性问题;

医学(症状学)层面:行为问题。

综合观察以及他父母、老师的话等资料,分析如下:小王语言正常,思维清楚,主观认识与客观行为一致:因为小王对自己问题行为没有明确的认识,所以才不听老师和家长的劝告,依然保持自己的做法。父母教育方式的不一致,使小王心中无所适从。而父亲的暴力倾向,又给小王起到了反面的榜样。本性聪明的小王,脑子转得快,学会了后,他又没事干,自然要“惹事生非”,所以小王的问题属于一般心理问题中的行为问题。

6. 咨询师对问题的归因分析

6.1生物学层面:来访者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脑炎、脑膜炎”等中枢神经感染、高热抽搐、昏迷史;无严重头部外伤史。

6.2社会与环境层面: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没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缺少朋友,老师不喜欢,同学讨厌

6.3心理层面:以“惹是生非”来引起注意,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正确的认识。

5.咨询方案与知情同意

7.1 治疗目标

根据以上评估和诊断,同来访者和家长协商,确定如下治疗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以真诚、宽容、接纳的态度与来访者建立咨询关系;

根据咨询目标的制定应符合咨询目标有效性的七个要素: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以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多层次统一。确定以下目标:

1、近期目标:先让来访者认识到他的这种行为是别人不喜欢的,先能安静坐十五分钟,把字写端正。

2、中期目标:上课专心听讲,不“惹事生非”,课下不打骂同学。

3、远期目标:培养来访者兴趣和爱好,让他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使他有自信心和上进心,最终成为一个有礼貌、爱学习、有责任心的人。

对家庭支持与沟通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促使来访者以真实的、积极的自我观适应学校人际关系。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增强来访者积极的自我认知和社会(人际)适应能力,促进个性成熟。

7.2 所依据的理论

(1) 本案例主要借助行为主义的思想。早期行为主义强调刺激与行为之间的联结。新的行为主义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间变量,允许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对行为的内部动因进行推测,以操作注意观点解释中介变量。新的新行为主义给予认知、思维等心理因素在行为

调解中的作用以足够的重视;把认知、思维看成是积极、主动的过程;强调研究方法的客观性。

(2)借助家庭治疗理论。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是把家长、孩子及其他家庭成员当作一个自然单位,旨在改进这一家庭单位的整体功能的治疗过程。即通过改变家庭成员之间的交互作用来造成个体的变化。家庭治疗的一个前提是,家庭对儿童的发展具有最重要的影响,家庭的结构、气氛塑造着儿童的态度、信念、价值观、自我感和相应的行为。家庭作为一个系统对其成员的适应不良的行为具有塑造作用,也有改变作用。家庭治疗主要方面之一是改变家长,引导家长更了解孩子的感受、成长和发展;帮助家长认清自己的角色,认识如何面对孩子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7.3 所应用的技术(或疗法)

阳性强化法,配合家庭疗法。

7.4 拟实施的步骤

1、对小王咨询一次,让小王主动阐述自己的理想,明确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2、对小王的父母咨询一次,教会他们与小王沟通的方式;

3、对小王的班主任咨询一次,调整小王的座位,明确怎样阳性强化。记录小王行为变化,实行行为矫正四周;

4、一周后小王带着作业来到咨询室,对他鼓励表扬,给他增加信心。引导小王认识上课做小动作,干扰别人,打骂别的同学,怎么像个公安局长的样子呢,所以要下决心改掉自己的坏习惯;

5、对小王的父母再咨询一次,让他们在家,也要记录孩子在学校或在家受到的表扬,做个成长袋。把孩子在校得的夸奖要写下来,装进成长袋里;

6、再对班主任咨询一次,根据情况做出行为强化调整;

7、再对小王及班主任巩固咨询一次。

7.5 知情同意,说明双方的权益和义务。

向来访者及父母说明心理师和来访者的权利和义务,告知采用疗法的原理及意义,说明治疗效果取决于其配合程度,共同商定治疗费用和时间;来访者约需要5次以上,需要父母及老师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