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过程中几种特殊思维方法的创造性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过程中几种特殊思维方法的创造性运用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过程,见人所见、想人所想、发人所发的文章其价值势必大打折扣。而从写作实践中我们往往可以发现,一些因循、平庸的文章。其症结有时就在于写作构思时多沿用习惯性思维,而忽略了一些特殊的思维方法的运用。本文谈论写作过程中几种特殊思维方法的运用,目的就在于探索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写作过程中习惯性思维的束缚,而另外开辟出增添文章特色的新蹊径。
用求同思维,找出事物的本质
求同思维是指在解决某个问题时,根据一定的事实和知识,有方向、有范围、有中心、有条理地寻求事物共同点的思维方法。写文章,不仅要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即现象,而且还要反映事物的本质,而求同思维就是找出事物本质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它可以帮助作者提炼一个正确的主题,并使之有条理地统帅所要表达的事实。不过,单纯的求同易陷人雷同。因此,求同思维往往和求异思维一起进行运用。也就是说,当作者寻找事物共同点时,并不将事物之间的不同点加以舍弃,而常常是在已经充分看到“异”的基础上,去审察其中隐含的“同”。这个“同”也往往就是事物的本质所在,或者说是找到了问题的关键之处。例如,近期刊发在《贵州日报》上的文章《百家“三资”企业调查表明:在黔投资前景乐观》,标题中反映的内容即是作者在调查l00家在贵州省的“三资”企业后,用求同思维方法分析出来的结论。作者在文章开头写道:“作者最近在贵州省对百家‘三资’企业进行的一次调查表明,尽管大多数外商对贵州所处内陆稍‘单调’、‘枯燥’的业余生活有所抱怨 (注:这是看到了‘异’),但90%以上的外方伙伴对在贵州投资的前景表示乐观 (注:这是求‘同’)。”文章下面分述的事实即按求同的思路展开,而使文章整体上显得客观、公正,并抓住了根本之所在。
运用求异思维。寻找写作的新角度
求异思维是指不拘泥于现成的结论或观点,通过对已有经验的奇妙综合,产生某种崭新思想的过程。人们开展各种活动,从事各项工作的时候,思维定势 (即按一种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表现出的思维的方向) 就难免发生作用。它的积极影响表现为促成思维的方向性、前后一致性,而其消极影响则表现为导致思维的刻板性、惰性。写作的本质要求之一是追求“新”,所以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抑制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就特别重要。而这就往往要依靠运用求异思想来实现。在写作过程中,通过求异思维的运用。则往往能产生看问题的新视点和分析问题的新的切人点,亦即能找到新的写作角度,而赋予文章以新的特色。
求异思维的主要形式:
一是逆向思维。即从反面或鲜为人知的另一侧面来观察、分析和评判某一事物。由于,逆向思维的运用,写作的新角度也随之形成了。比如太原市一座居民楼建成一年多不通水电,有关部门久拖不决,居民怨声载道,后来市委书记一过问,6天就解决了问题。当地新闻媒体从市委书记关心民情的角度作了大量报道。但是《羊城晚报》在报道太原这件事时,采用了逆向思维的方法,将文章标题写成了《事事惊动市委书记怎么得了! 》而使报道的角度迥异,主题更新,更进一层地触及到了事物的本质。这里要说明的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运用逆向思维,这要看是否合乎事物规律,否则就会适得其反,难免染上虚无主义色彩。
二是发散思维,即以一个问题或一个事物为中心,把思路向多方向发散,从多渠道进行思索,从而摆脱经验造成的心理定势,寻找新的答案。运用发散思维可以帮助作者打开思路,可以从多角度来把握问题的特殊性。例如近期发表于《文汇报》上的《“班门弄斧”新义》一文,作者从“班门弄斧”的常规意义 (即用于嘲讽那些不自量力、卖弄拙戏、狂妄自大的人的意义) 出发,进一步对这一成语进行审视,认为“班门弄斧”有时也值得肯定,因为它有不迷信崇拜,敢于向挑战的一面,而这一面所体现的精神正是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一种开拓精神,这即是通过发散思维。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分析事物的范例。
运用统摄思维。寻求写作的高度
统摄思维又称收敛思维,它是一种驾驭、吸收并凝聚各种信息的思维。对作者来说,运用统摄思维就意味着在已经占有的材料中有所选择,逐步缩小范围,抛弃若干材料和观点,把最主要的东西集中起来,也就是说,对具体材料和具体观点进行遴选后加以统摄,由此.可以集中笔墨使文章从感性进入理性,使文章收到一种高屋建瓴的效果。例如,前一段时期新华社记者采写的通讯《菜价追踪》一文。针对京城菜价上涨,蔬菜价格接近肉价的现象,文章作者从产、供、销“一条龙”着眼,从农村到城市走了千里路程,进行了一次全程的追踪调查,其目的是搞清菜价上涨的真正原因,以引起政府主管部门注意并着手解决这一问题。作者在占有了各方面大量材料和说法后,先从微观上一一审视各个环节的情况,继而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把一件件耳闻目睹的事实进行梳理遴选,最后才把焦点集中在菜价问题上进行分析,即找到了菜价上涨的原因——市场管理机制不健全,又提出了如何建立一套新的价格调控机制的对策,从而使文章跃上了一个新的角度。试想,面对采访得来的众多材料和众说纷纭的看法,如果作者不运用统摄思维的方法,那进入写作阶段就自然会“剪不断,理还乱”了。写作过程中统摄思维的运用,关键的一环就在于研究材料上,这种研究材料是把事物和事实的意义向一个点或几个点上集中——自然是建立在客观基础上的集中,如果集中不起来,作者就很难提出有思想高度的观点出来;如果集中得好,很鲜明,文章即可达到新的高度。现在一些文章写得不尽人意,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写作中不能充分地发挥统摄思维的作用。
运用立体思维,寻求写作的深度
立体思维是相对平面思维、线型思维而言的,它是指在事物发展的不同层次上向纵、横方向延伸的思维。也就是说立体思维要反映写作对象在一定时间、空间内的整体结构,反映写作对象与其他事物的纵向、横向联系的网络,以及这种整体结构和联系网络运动变化的立体状态。立体思维具有多向性、综合性、连续性、思辨性.在写作过程中运用立体思维往往能赋予文章以超常的深度。例如,曾刊载于《人民日报》的《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一文,作者把中国改革放到世界经济发展与人类进步的大背景下进行对照,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有横向的比照,有纵向的剖析,有多角度的审视。文章通过对大量历史事实和现实问题的回顾分析,有说服力地回答了中国改革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揭示了中国改革的历史必然性。这篇力作之所以脍炙人口。重要原因就是运用立体思维,揭示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赋予了文章以超常的深度。又如曾刊载于《经济日报》的一组“来自湖北搞活国有经济的系列报道”:《资本运营:找到一金钥匙》、《资本运营:谁来使用这把金钥匙》、《资本运营:用好这把金钥匙》、《资本运营:认识上的新飞跃》。这组文章也是运用立体思维方法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综合性、连续性地反映出了武汉地区国有企业进行资本运营的新作法、新经验和深远的意义,通俗而又具体地让人领悟到“资本运营”这一政治经济学术语的深刻内涵。文章同样是以其超常的深度而引人注目.让人历久难忘。
最后需要的补充的是,以上所举数种特殊的思维方法,在实际的写作活动中,它们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必然有着交叉、融合或侧重的情况。恰当地运用这些思维方法,旨在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使文章登上一个更高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