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验算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除法的验算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除法的验算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除法的验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除法验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2、培养解决问题之后进行验算的习惯,培养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各一个:3×2=6,56÷4=14请学生分别根据乘法算式写出有关的除法算式,根据除法算式写出相关的乘法算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3×2=6,56÷4=14,

6÷3=2;14×4=56。

师:请你说说从上面的两组算式中,你想到了什么?

生:除法和乘法之间关系十分密切。

师:今天我们就要根据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密切关系来学习除法的验算。

教师板书课题:除法的验算。

二、自主探索,探究方法

出示情景:如果请你用100元钱买一种书,你准备买什么?

学生选择,教师板书记录。

我们先来看看便宜的(《乌龙院》每本5元),最多能买多少本?怎么用算式表示?

生:100÷5=20(本)答:100元可以买20本。

1、探究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

(1)你能保证计算结果一定正确吗?可能出现的情况:

(2)请你先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生:太简单了,因为20×5=100嘛!)

(3)指名回答。(师:你举出20×5=100是什么意思?)

教师将学生的验算可能性板书于黑板(乘法验(生:我是用乘法进行验算。)

算、除法再算一遍等)。

(4)提出下列问题在班内交流。

你能根据题目的信息,说说20×5=100表示什么意思吗?

(一本书5元钱,20本书是100元钱。)

这说明你的计算怎么样?(正确)

提问:这里的20、5、100在原除法算式中分别是什么数?你能说说除法验算的一般方法吗?

引导学生归纳:我们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来进行验算。

板书:商×除数=被除数

2、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的方法。

出示第二个问题:100元可以买多少本《阿衰》(每本8元),都用完了吗?

(1)这个问题你还能解决吗?请你列式计算。

100÷8=12(本)……4(元)答:100元可以买12本,还剩4元。

(2)能用刚才的方法进行验算吗?为什么?应该怎样进行验算?

(余数该怎么处理?同桌讨论)

(3)汇报验算方法,教师板书于黑板。

12有没有这样验算的?12说说这样错在哪里?

×18×18

96100

+14

100

(4)组织讨论:根据题意说说12×8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12×8+4表示什么?(每本8元,12本是96元,加上剩下的4元,正好是100元。)

(5)12、8、4、100在除法算式中分别是什么数?(可省略)

问:你认为有余数的除法应该怎样验算呢?(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提问: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和验算有余数的除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小结: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方法,直接用商和除数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方法,用商和除数相乘的积再加上余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

三、实践运用,加深理解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3=21()÷3=12......1()÷7=23 (2)

2、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54÷8209÷3856÷7

3、解决问题:水果店运来210千克苹果,装在同样的箱子里,每箱8千克,能装几箱?

(请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学习除法验算有什么作用?

怎样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怎样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除法的验算练习一教学设计

除法的验算练习一 教学目标 1. 学习目标: 巩固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和笔算。 2. 能力目标: 运用除法的验算知识解决问题。 3. 情感目标: 认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掌握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及其验算;学会找到场景图中的隐含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练习一 1 (1)多媒体出示习题,指名口算。 (2)教师选择其中几题要求说出口算方法。 (3)自我检查,汇报自学填书的正确率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1)出示题目:93÷3 85÷4 46÷2 67÷3 (2)尝试练习,并指名板演。 (3)交流评析,要求口述算法。 3.练习一 3 (1)出示表格题,引导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班级汇报交流。 二、指导练习 1.学校买了68只皮球,借出13只,剩下多少只皮球?把剩下的皮球平均借给5个班级,每个班级能借到多少只? (读题后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能从条件入手正确解答。)

2.学校买了68只皮球,借出13只。把剩下的皮球平均借给5个班级,每个班级能借到多少只? (读题后引导学生将以上2题进行对比,找出其异同点,并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正确解答。) 3.练习一 4、5 (1)独立审题后学生尝试解决这两个问题。 (2)组织交流,重点讨论第二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4、汇报自学练习3、4、5题的正确率,鼓励做得好的同学,要求同学们认真预习。 三、全课总结 四、拓展练习: P6.思考题。 1.铺垫: □÷3=23,□可以填几,你怎么想的? 如果□÷3=23……□,第二个□可以填几,你怎么想的?第一个呢? 2.铺垫: □□÷□=21,第三个□可以填几,你怎么想的?能不能填大于4的数?为什么? □□÷□=21……1,□填几,你怎么想? 五、作业: P5 2、4、5

三年级语文《平分生命》教案

三年级语文《平分生命》教案[设计理念] 课文记叙了一个年仅10岁的男孩当得知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妹妹急需输血而医院却缺少血液时,勇敢地献出了自己的鲜血并要与妹妹平分生命的感人故事,赞扬了男孩的勇敢,表达了浓浓的兄妹亲情。语文是读会的,课文是读懂的,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唯一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反复强调阅读教学中读的重要性,指出阅读教学是“文本、学生、教师三者之间的对话”。在教学中抓住10岁男孩的心理变化,初读,精读,自读,互读,引读,悟读,教师围绕读来展开教学,学生围绕读来与主人公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支付、费用、相依为命、确认、郑重其事”等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文中描写男孩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表达文章中心时的作用,提高理解词句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读懂课文,体会男孩的勇敢,感受兄妹深情,产生对亲情的向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读描写男孩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体会当时男孩的心情变化,并将体会说出来。

难点: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对亲情的向往。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设疑揭题 板书“生命”同学们,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你对生命的理解吗? 补充课题,“平分生命”又是什么意思?面临这个课题,你必定会有许多疑问,你想知道什么?这么多问题怎么办?(从课文中去找)怎么读?(轻声读、……)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文,看看自己都知道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注意读通字音,看准字形。 2、师强调:要弄懂同学们提的问题,首先必须读准生字,读顺句子。 3.指名分段读课文。 【设计意图】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规范的初读课文与整体把握是很必要的,也能加强学生随文识字的能力。 三、识字认字。 1.读准字音。 “终”“郑”“仍”为后鼻音,“抽”“终”“郑”为翘舌音,“贵”“否”“确”的读音要与大同方言区别。

除法的验算教案

除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5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养成检验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实际生活中经常要对一些计算进行验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思维品质和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验算的方法 难点:提高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突破方法:通过实际例题,提高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 教法与教学 师:引导 生: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同学们到商店去买过东西过没有? 生答。。。。。。 你们拿着钱去买的时候,售货员有时候会找钱给你,有的时候会不找对不对? 生答。。。。。。 那么。你们是否想过钱会不会算错了呢?我们怎么才能够去验算一下售货员到底有没有对呢?有没有骗我们呢?其实我们国家法律就规定了诈骗时犯罪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它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所以啊,我们不能去骗别人,也不能让别人骗了我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除法的验算。帮助我们在生活中不被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知识

我们先来看一道例题(相机板书例题1) 同学们根据以上写两道除法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00÷7=14.。。。。。。2 100÷5=20 我们一起来用前面我们学习过的用除法竖式来计算一下。 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那么我们到底对不对呢?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算一下吗?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 请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两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为什么要这样呢?我们再来看一下两道例题(相机板书例题2) 同学们一起来计算一下, — ) — 100 7 1 7 — — 3 0 4 2 8 — —2 — — ) 100 5 2 10 — — 0

《平分生命》教学设计

《平分生命》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读懂课文,体会男孩的勇敢,感受兄妹深情,使学生产生对亲情的向往。 教学重点:体会亲情。 教学难点:从男孩的神态、语言、动作中体会人物心理感受。 一、揭题 板书“生命”同学们,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你对生命的理解吗?

板书“平分”“平分生命”又是什么意思?面对这个课题,你肯定会有很多疑问,你想知道什么?这么多问题怎么办?(从课文中去找)怎么读?(轻声读、…………)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文,看看自己都知道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交流 谁和谁平分生命?为什么平分生命?怎样平分生命? 三、细读课文,领会中心 1、当医生要求男孩抽血时,男孩是(出示:男孩开始犹豫…………终于点了点头) 你就是那个男孩,你心中在犹豫什么?把你心中的犹豫,思考写在空白处。 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感受?

(真是个勇敢的孩子,多善良的男孩呀,是的生命只有一次,对谁都是宝贵的,更何况是个10的孩子,所以一开始男孩开始…………)多善良的孩子,为了妹妹,他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了死亡的决心。当你有了这些感悟时,请你在来读读这段话。 2、抽血时,(出示:读男孩安静地不发出………………)望着殷红的鲜血一滴一滴的流入妹妹的血管里,此时,男孩在想些什么呢?说(2个这是发自内心的微笑、这是最幸福的微笑、是人世间最美丽的微笑。) 感受到了这一点,我们再深情地读读这句话。 3、当医生告诉他还能活100岁时,男孩(出示:确认…………) 第一次抽血时,男孩是犹豫的,而现在男孩却(说勇敢的、毫不犹豫的、慷慨读,)勇敢的男孩们,站起来,挽起你们的手臂,挺起你的胸膛,读第5段………… 所有的人震惊了,这就是人类最无私、纯真的亲情!这就是浓浓的兄妹亲情!

《平分生命》教案

xxxxxx学校小学部语文科教学设计

(1)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邻床上的妹妹微笑。 (男孩不想让妹妹为自己紧张、担心,所以抽血时,男孩很安静,并微笑着,安慰邻床上的妹妹。) (2 声音地问:“医生叔叔,我还能活多久?” (“立刻停止”“一动不动”“颤抖”从这些词中此时男孩心里非常害怕,认为自己就要死了。) 指名朗读 (3)医生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这个男孩只有呀!他以为输血就会失去生命,当他决定给妹妹输血的那一瞬间,他一定是下了,这是多么大的勇气啊! A 、理解“震撼”的意思。 B 、结合课文体会“震撼”的意思。 C 、指导朗读。 当男孩从医生嘴中得知自己不会死,还能活到100他又是怎样的呢? (4)男孩从床上跳到地上,高兴得又蹦又跳,他在地上转了几个圈,确认真的没事,就又一次伸出胳膊,挽起袖子,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请您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俩各活50年!” A 、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话。 B 、理解“郑重其事”的意思。(联系说话的语气理解) C 、出示插图,看图理解“郑重其事”的意思。(观察男孩的表情) D 、同桌互读这段话,互评。 E 、指名读。 F 、齐读。 四、教师根据板书进行总结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抄课文中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谈谈体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孩子们,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平分生命》,共同感受文中那份浓浓的兄妹情。 2、板书课题:平分生命 二、复习检查 1、指名认读词语(出示1) 唯一 犹豫 颤抖 震撼 一瞬间 相依为命 郑重其事 2、分自然段接读课文。

《平分生命》教学设计(2)

《平分生命》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体会男孩的勇敢,感受兄妹深情,使学生产生对亲情的向往。 教学重点:从男孩的神态、语言、动作中体会人物心理感受,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一、回顾 1、上节课大家的收获一定很多,愿意和我们一起分享吗?(交流各自的所得) 2、在大家对课文的回顾中,我们再次体会了男孩子的勇敢,感受兄妹深情,这种浓浓的亲情使我们震撼,也使我们向往。让我们再次回到文中细细感受这可以触摸的真情。 二、品读 1、再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描写男孩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 2、品读描写男孩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结合7-8页的读一读,初步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文章中心意思时的作用。 三、积累 1、在积累本上摘抄本课好词。7页抄一抄以及学生自己的词语。 2、金钥匙指点:把最感动自己的句子,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句子,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都可以抄下来。 四、拓展 收集感动自己的有关亲情的故事,等课前3分钟交流。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生字,书写11个生字。 教学重点:正确、美观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易错生字的识记。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一、课前3分钟:讲亲情故事。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1/ 2

2、自学生字,找出难记的字小组内独立解决。 3、师重点和学生学习易错生字:降、瞬、承。(可以多种方式帮助学生) 4、书写生字。(正确、美观) 三、学习7页比一比。 1、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读后先说一说这几个词的意思) 2、把这些词语分别放在语境中体会用法。 四、作业超市 1、选用学过的词语编写一段话。 2、帮家长做家务。 3、给家长洗脚。 2/ 2

除法的验算教学设计

除法的验算 李曾杰 教学内容:教材第25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经历探索验算方法的过程,体会验算的作用。 2.使学生掌握乘法验算除法的验算方法,逐步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3.通过除法验算,沟通乘、除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检验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 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前置作业: 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639÷3= 266÷7=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两名同学板演前置作业。其他同学同时进行下面的训练。 1.口算训练。 90÷3= 35 ÷7= 360÷9= 100 ÷5= 2400÷4= 40 ÷4= 480 ÷6= 8000÷2=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2 = 5??????1 ()÷4 = 9??????2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25页的主题图。 提问:通过看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如果你用100元钱买同样的笔记本,你准备买哪种?最多能买多少本? 答案预设: (1)我想买蓝笔记本,最多能买100÷5=20(本) (2)我想买红笔记本,最多能买100÷7= 不能口算出来,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一下。 100÷7=14(本)……2(元) 师:有没有和这个结果不一样的?那怎样检验一下大家计算的对不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除法的验算。 3.阅读教材,探索验算方法。 (1)阅读教材25页黑板部分。思考如何验算100÷5=20(本)和100÷7=14(本)……2(元)。除了书上提供的验算方法,你还能想出其他的验算方法吗?

除法的验算教案22

除法的验算 学习目标: 1.在观察、比较、沟通等活动中理解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2.能正确运用乘法对整除与带余数的除法进行验算。 3.培养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观察、填写、思考等学生活动,感知乘、除法的关系。初步感受可以用乘法来验算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教学环节: (一)提出问题 1、出示活动情境图,学生搜集数学信息。 2、交流信息:(1)一本红笔记本7元,一本蓝笔记本5元。 (2)小明和小刚每人拿100元买笔记本。 3、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现在你是想知道什么? 学情预设:(1)小明能买几本红笔记本?还剩几元? (2)小刚能买几本蓝笔记本? (二)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计算:100÷5=20 思考交流:他算对了吗?你怎么知道的? 迁移概括:商×除数=被除数 方法指导:像这么简单的问题,我们用口算就可以验算。 (三)比较分析 什么情况下加余数?什么情况下不加余数? (四)巩固应用 1、“做一做”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54÷8= 856÷7=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验算方法,强调书写格式。 2、帮小马虎检查一下,他算得对吗? 246÷5=49……2() 609÷8=76……1() 尝试:学生独立验算后汇报交流,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强调:验算后的得数和被除数一致说明计算对了,如果不一致说明计算错了。 展示交流:可以买14本还剩2元,说说每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引导思考:我们算得对吗?怎样来验证一下? 小组讨论: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并写出过程。 汇报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验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列除法竖式再算一遍

平分生命

平分生命 总课时第一课时日期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字;会写10个生字; 2、理解:洋溢,郑重其事,犹豫,目不转睛等词语 3,做到流利读文,了解课文大意。 4、体会兄妹之间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什么是“平分”吗,你认为什么可以平分呢? 师导入:是啊!苹果可以和亲人平分吃,金钱可以和亲人平分用,那人的生命能不能和亲人平分呢?学生回答:不能。师继续导入:可有一个男孩,他要和他的妹妹平分生命,下面,我们就一起去读一读。板书:平分生命 出示目标; 1、我能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出示自学指导(一)

1、自由认读14个生字,读不准的同桌交流。 2、同桌练习读文,每人一个自然段,互相订正字音。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生自学,师巡视 有困难处教师点拨。 四、检测自学(后教)。 1、出示要求会认的14个字,指名认读并组词。读不准的教师适时点拨。 2、汇报交流不好认读的读音。 3、指名读课文,全班集体订正字音。 4、指名学生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其他同学补充。 五、当堂训练。 38页,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词语的含义。 相依为命极其重大 。目不转睛郑重其事 六、作业布置 练习册对应练习题 先让学生独立读文思考,然后在集体汇报交流。 板书设计: 平分生命 逝输液昂承抽 豫肃益毕挽诺

教学反思: 平分生命 总课时第二课时日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小男孩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表达文章中心思想时的作用。 2、体会男孩的勇敢,感受兄妹之间的深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描写小男孩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体会小男孩的勇敢,感受人间亲情。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平分生命》(板书课题),继续去感受这对兄妹之间的感人故事。 出示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描写哥哥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感受哥哥的无私、勇敢、真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出示自学指导1: 默读课文1----4自然段,思考: 1、输血前小男孩是怎样想的? 2、输血时小男孩的的表现怎样?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除法的验算 5教学设计

除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除法验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2.培养解决问题之后进行反思的意识。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在不断克服困难取 得成功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参加过生日聚会吗?明明和芳芳快过生日了。这天,他俩一起来到食品店选购蛋糕。你们能帮助他俩解决一些在买蛋糕过程中遇到的数学的问题吗? 二、自主探索,探究方法 1.探究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 芳芳说:“我有36元钱,可以买多少块蛋糕?” 明明说:“我知道,36÷3=12(块),36元可以买12块。” 谈话:他算得对吗?你能帮他验算吗?先独立思考,想好后与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办法。 指名回答。 学生验算的方法可能会用乘法验算,也可能用除法再算一遍。 把用乘法验算的方法板演在黑板上。 提出下面两个问题在班内交流。 12×3=36表示什么意思?这说明明明的计算怎么样? 12、3、36在除法算式中分别是什么数?我们可以怎样来验算这样的除法? 得出结论:我们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 2.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 明明说:“我有65元钱,可以买多少块蛋糕,还剩多少元?” 芳芳说:“我来帮你算一下,65÷3=21(块)……2(元),65元可以买21块,还剩2元。” 谈话:芳芳算得对不对呢?同学们,你能根据已有的经验帮她验算吗?先独立思考,想好后与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办法。 指名回答。学生的验算方法可能会有以下两种: 一种是:每块3元,21块是63元,再加上剩下的2元,正好是65元。 另一种是用竖式验算。 让用这种方法验算的学生板演。 在小组里说一说:21×3+2=65(元)表示什么意思?计算结果是65元这说明了什么? 21、3、2、65在除法算式中分别是什么数? 提问:我们可以怎样来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呢? 得出:商和除数相乘的积加上余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 三、提升经验,归纳方法 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活动,你能说说除法的验算方法吗? 得出结论: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方法,用商和除数相乘,如果结果等于被除数,说明计算正确;有除数的除法验算的方法,用商和除数相乘的积再加上余数,如果结果等于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语文有效作业分层练习(拓展)公开课教案

四年级语文第一单元 学校班别姓名 一、比一比,然后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观赏欣赏玩赏赞赏 1、我静静地()着优美的交响乐曲。 2、中外游客不约而同地来到令人神往的九寨沟,()那美丽的山水。 3、大家()着同学们亲手制作的飞机、轮船、汽车模型。 4、这次活动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赢得了大家的()。 二、句式练习 1、照样子写句子。 (1)例:漓江的水真静。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花坛真漂亮。 (2)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3)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三.补充诗句,并在诗句后面的括号内写出诗句所描写的季节。(1)小河才露尖尖角,()。 () (2)孤舟蓑笠翁,()。 () (3)停车坐爱枫林晚,()。 () (4)碧玉妆成一树高,()。 () 南开实验学校有效作业分层练习(拓展)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 学校班别姓名 给我一个承诺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位名叫克雷斯的年轻人因为汽车“抛锚”被困在郊外。正当他万分焦急的时候,有一位骑马的男子正巧路过这里。见此情景,这位男子二话没说,使用马帮助克雷斯把汽车拉到了小镇上。 事后,当感激不尽的克雷斯拿出一沓美钞(chāo)对他表示酬

谢时,这位男子说:“这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要尽力帮助他。” 于是,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主动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并且每次都没有忘记转述那句同样的话给所有被他帮助过的人。 几年后的一天,克雷斯被突然暴发的洪水困在了一个孤岛上,一位勇敢的少年冒着被洪水吞没的危险救了他。当他感谢少年的时候,少年竟然也说出了那句克雷斯曾说过无数次的话。“我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克雷斯的胸中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流。 爱心是不需要回报的,但爱心是可以传递的。如果说,每一件善事都是一颗珍珠的话,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一条金线。用爱心把它们串起来,这就是一条最最珍贵的无价的项链。 1.查字典,填写下表。 2.认真读短文,填空: (1)“那句克雷斯永远不会忘记的话”是指: (2)在文中,“给我一个承诺”中这个“承诺”是指: (3)当少年也说出克雷斯说过的话后,克雷斯的胸中涌起一股暖流的原因是: (4)文章结尾写道:“用爱心把它们串起来”中的“它们”指的是

《平分生命》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平分生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小男孩的优秀品质,使学生产生对亲情的向往。 2、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男孩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初步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文章中心意思时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体会男孩的勇敢,感受兄妹深情,使学生产生对亲情的向往。 2、体会当时男孩的心情变化,并将体会说出来。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孩子们,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平分生命》,共同感受文中那份浓浓的兄妹情。 2、板书课题:平分生命 二、复习检查 1、指名认读词语(出示1) 唯一犹豫颤抖震撼 一瞬间相依为命郑重其事 2、分自然段接读课文。 (提示:男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3、交流。(指2、3名学生:勇敢、善良)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既然我们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位勇敢的男孩,在妹妹患重病需要输血的危急时刻,当医生征求他能否为妹妹输血时,男孩却——引读 出示2: 男孩犹豫了一会儿,最后点了点头。 师:犹豫了一会儿,“犹豫”什么意思? 生:指拿不定主意。 师:那他在犹豫什么? 生:该不该为妹妹输血。(你的理解非常准确) 师:男孩犹豫了一会儿,最后点了点头。你从“点了点头”又读懂了什么? 生:犹豫了一会儿,还是决定为妹妹输血。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真是一个勇敢,善良的男孩呀!但是,当抽完血后,这个勇敢男孩又是怎样的表现呢?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 1、朗读课文。 2、交流,汇报。 3、出示: 当抽血完毕后,男孩立刻停止了微笑,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声音颤抖地问:“医生叔叔,我还能活多久?” 4、指名读。(2名学生) 谁来给大家读读这句话? 师:注意!是声音颤抖地问,谁再来读读?

除法的验算教学设计

《除法的验算》教学设计 3.1 张汴英教学内容: 教学用书25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比较、沟通等活动中理解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2.能正确运用乘法对整除与带余数的除法进行验算。 3.培养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观察、填写、思考等学生活动,感知乘、除法的关系。初步感受可以用乘法来验算除法。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铺垫 1、口算题 40 ÷2= 28 ÷2= 90 ÷3= 36 ÷3= 24÷4= 40 ÷4= 48 ÷6= 80÷2= 2.用竖式计算。 36÷3= 58÷5=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2 = 5??????1 ()÷4 = 9??????2 说一说你的算法,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根据学生得结论教师板书:商×除数+余数=被乘数 二、探索新知。 1、老师今天身上带了100元钱,准备买价值5元的寓言故事书,现在请大家帮老师算算可以买多少本?(100÷5=20(本))

2、现在我如果想用这些钱买7元钱的科普知识书,最多可以买多少本呢?(100÷7=14```2) 3、他们算得对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 4、探索方法: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有什么好办法,然后自己试着做一做。 (1)学生试做过程中,教师巡视,并找几个同学到黑板上演示验算的方法。(2)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可能得出以下几种不同的验算方法: 100÷5=20 验算:

①20×5=100 ②5×20=100 引导学生说出验算方法:商乘除数等于被除数。 因为寓言故事书每本5元,买这样20本,共花100元。用20×5=100或5×10=100。 100÷7=14 (2) 方法一:商乘除数再加上余数等于被除数。 科普知识书每本7本,买14本共花14乘7等于98元,再加上找回的2元,一共100元。 方法二:被除数减去余数的差除以商等于除数。 一共100元,找回2元,花去100减2等于98元。蓝色笔记本每本7元,共买了98除以7等于14本。 方法三:被除数减去余数的差等于商乘除数的积。 一共100元,找回2元,花去98元;蓝色笔记本每本7元,14本一共花98元。 5、归纳出除法的验算方法。 一起总结一下除法验算的方法,师板书: 没有余数除法验算方法:商乘除数是不是等于被除数。 有余数除法验算方法:商乘除数再加上余数是不是等于被除数。 最后老师告诉学生说:我们为了计算地正确,不仅要掌握正确验算的方法,还要自觉地在计算中运用这些方法。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教材第25页“做一做”。 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54÷8209÷3 856÷7 订正时强调验算的方法。 2.教材第26页第2题。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解答,并进行验算。 四、总结全课,归纳新知。

三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验算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验算》教案2 教学内容:教材第2例4,练习六第1~2题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经历探索验算方法的过程,体会验算的作用。 2.使学生掌握乘法验算除法(含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逐步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3.通过除法验算,沟通乘、除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除法(含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加、减法的验算,大家回忆一下验算加法的计算结果一般有几种方法,都是什么? 加法验算的方法: ①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结果是否相同。 ②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看得数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 减法的验算方法: ①用所得的差加上减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减数。

②用被减数减去差,看得数是否等于减数。 小结: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它们之间存在互逆的关系,加法可以验算减法,减法也可以验算加法。 那么乘法和除法之间是否也存在这种关系?今天这节我们大家共同来探索。 二、探索新知。 、老师今天身上带了100元钱,准备买价值元的寓言故事书,现在请大家帮老师算算可以买多少本?(100÷=20(本)) 2、现在我如果想用这些钱买7元钱的科普知识书,最多可以买多少本呢?(100÷7=14```2) 3、他们算得对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 4、探索方法: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有什么好办法,然后自己试着做一做。 (1)学生试做过程中,教师巡视,并找几个同学到黑板上演示验算的方法。 (2)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可能得出以下几种不同的验算方法: 00÷=20 验算:①20×=100 ②×20=100 引导学生说出验算方法:商乘除数等于被除数。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平分生命》教案三篇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平分生命》教案三篇 篇一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体会男孩的勇敢、感受兄妹深情,使学生产生对亲情的向往。 2、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男孩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进行品读,感悟男孩的无私、纯真。体会人世间的真善美。 教学重点:品读句子感悟。 教学用具: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师:知识与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现在老师就问你们一个数学问题,什么是平分?面对课题,你心中产生了怎样的疑问?(谁和谁平分生命?为什么平分?怎样平分?) 师: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或许能够你一半我一半地平分,但生命如此宝贵,也看不到摸不着,又怎能平分?可一个年仅10岁的小男孩却甘愿把自己的生命与妹妹平分。 二品读悟情。 1、师:请打开课本,自由的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的男孩?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他。 出示:这是一个()的小男孩,他愿意与妹妹平分生命。 生:勇敢的,有勇气的,疼爱妹妹的

2、师:看来你们对这个男孩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让我们再细细默读课文,用~~画出表现男孩这些特点的句子,还可以在你认为很重要的词语下面加圆点,谁画好了就大声地读读。 3、根据交流出示: (1)医生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这个男孩只有十岁呀!他以为输血就会失去生命,当他决定给妹妹输血的那一瞬间,他一定是下了死亡的决心,这是多么大的勇气啊!板书:哥哥输血勇气(2)男孩的勇气震撼了医生。“震撼”是什么意思?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查、联、换)“一瞬间”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哪些词?(出示写有生词的字卡,生读。) (3)比较:他下定了死亡的决心,决定给妹妹输血,这是很大的勇气。男女生对比读体会后再读原句, (4)师:联系上文那句写了他以为输血就会失去生命?看一看哪个地方写出男孩下了决心要为妹妹输血 A、当医生征求男孩的意见时,男孩犹豫了,如果你就是那个男孩,你心中在犹豫什么。(生交流)“点点头”又写出什么? B、是啊,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每个人都不愿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更何况他还只是一个与我们年龄相仿孩子,所以一开始,他——(犹豫了)可这又是一个多么善良的孩子呀,他爱妹妹胜过爱自己,为了妹妹,他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了死亡的决心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妹妹——这惟一的亲人的生命,当我们有了这些感悟时,再来读读这段话。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除法的验算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四单元第4 页例1、例2和第49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经历探索验算方法的过程,体会验算的作用。 2.使学生掌握乘法验算除法(含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逐步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3.通过除法验算,沟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除法(含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小黑板等。 教学:光盘 表达训练:可以用商和除法相乘,加余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迁移互助 1.口算。 72÷ = 35÷5= 42÷7= 4 ÷ = 9× = 7×5 = 6×7= 5× = 师:观察每组的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互助】① 互助方法:同桌互说。 互助目标:人人都能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指生汇报。(学生自由发言,会发现上下两道算式都是用一句乘法口诀得出的;还发现他们都是由三个数字组成的;上面的算式和下面的算式是相反的等等。) 2.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加、减法的验算,那同学们回想一下他们是怎样验算的呢? 【互助】②

互助表达:没有余数的除法,用商乘除数看是否等于被除数。有余数的除法,用商乘除数加余数看是否等于被除数。 互助方法:双号说给单号。 互助目标:人人都会说。 3.引入新课 师:我们同学都知道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它们之间存在互逆的关系,加法可以验算减法,减法也可以验算加法。那么乘法和除法之间是否也存在这种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就共同来探索一下这个问题。(板书课题:除法的验算) 二、探究互助 1.探究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方法 (1)出示例题的情境图,你都看懂了什么? 【互助】③ 互助表达:每根跳绳3元,每个皮球2元,…… 互助方法:说给同桌听,共同理解图意。 互助目标:看懂图,人人达标。 (2)出示情境图下面的问题:36元可以买多少根跳绳?并把题目完整地表达一次。 【互助】④ 互助表达:每根跳绳3元,36元可以买多少根跳绳? 互助方法:说给同桌听,共同理解图意。 互助目标:人人真正理解题意。 (3)列竖式计算:36÷3。 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列竖式计算,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计算。 (4)师:他算得对吗?要知道算得对不对,我们需要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可以怎样验算呢?

平分生命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平分生命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平分生命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课题 平分生命 计划课时 2课时 教 学 内 容 分 析 《平分生命》是一个感人的亲情故事,讲述了一个年仅10岁的男孩贝贝当得知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妹妹急需输血而他又付不起昂贵的医药费时,在认为输血就会失去生命的情况下勇敢地献出了自己的鲜血并要与妹妹平分生命的感人故事,赞扬了男孩的勇敢,表达了浓浓的兄妹亲情。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受亲情的可贵与伟大。 教学 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小男孩的优秀品质,使学生产生对亲情的向往。 2、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男孩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初步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文章中心意思时的作用。 3、认识11个生字,会写9个字。正确读写有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 重难 点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体会男孩的勇敢,感受兄妹深情,使学生产生对亲情的向

往。 教学难点:体会当时男孩的心情变化,并将体会说出来。 教具 学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在教学本课时,可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贝贝的动作、神情、语言的句子,从重点词句中让学生去感受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去体会贝贝的勇敢和对妹妹的无私的爱。这种爱要从字里行间去品位,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引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让学生进入情境,从而读出感情,读出体验,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师:同学们好!现在我们先聊一个数学话题,能告诉老师什么叫平分吗?(板书《平分生命》) 2、师:平分生命又是什么意思?面对这个课题,你肯定会有很多疑问,你想知道什么? 3、师:是啊!在这茫茫的人海中,令我们感动的事很多很多,里面包含的有浓浓的亲情,有温馨的友情……今天就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来学习《平分生命》这课。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除法的验算》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除法的验算》 教科书第46~47页上的例题和做一做的题目,练习十二的1~4题。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知道商和除数相乘等于被除数,会用乘法验算除法。2.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新知。 教具、学具准备: 复习用卡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算式,揭示规律 出示下列三组题。 426= 728= 724= 76= 89= 184=自己任选一组进行解答。 通过做题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汇报发现的问题。 教师小结引出课题:通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我们发现商和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除法计算得对不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除法的验算。(板书课题) 二、计算应用,内化新知 1. 出示例6:4417=请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计算得数,另一人验算,看是否正确。 教师有针对性地展示几个同桌计算的结果。

2.教师反馈,小结。验算时,先在竖式的右边写上验算:,然后把商写在上面,除数写在下面,列出乘法竖式。在今后做题时,凡题里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也要用口算或在草稿纸上用笔算进行验算。3.初步练习: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做完后让学生汇报验算的方法。4.小组合作,学习例7。出示例7:24635=(1)小组合作,计算例7,有问题或有什么新发现可以提出。(2)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24695=9434(3)学生观察、比较两种验算方法,哪一种正确。(4)汇报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进行验算。(5)教师小结: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把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5.提高练习。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说出验算的过程。三、练习与质疑 1.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进行板演,集体订正。 2.做做一做的第2题。让学生快速说出得数,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3.算算对不对。多媒体出示(或小黑板)。 小明家搬了新家买了一些东西,爸爸让小明算出每样东西的单价,请你帮小明检查一下他算的对不对? 6把椅子共1080元,一把椅子170元。3个电扇共453元,一个电扇153元。四、看书质疑,全课小结。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十二的第3、4题。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理解除法的验算的方法。 一、复习沟通,建立与新知识间的联系。

《除法的验算》教案.

《除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25例4,练习六第1~2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经历探索验算方法的过程,体会验算的作用。 2.使学生掌握乘法验算除法(含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逐步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3.通过除法验算,沟通乘、除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除法(含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加、减法的验算,大家回忆一下验算加减法的计算结果一般有几种方法,都是什么? 加法验算的方法: ①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结果是否相同。 ②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看得数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 减法的验算方法: ①用所得的差加上减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减数。 ②用被减数减去差,看得数是否等于减数。 小结: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它们之间存在互逆的关系,加法可以验算减法,减法也可以验算加法。 那么乘法和除法之间是否也存在这种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共同来探索。(板书课

题:除法的验算) 二、探索新知。 1、学校准备对一些表现优异的同学给予奖励,就派聪聪和明明去买笔记本。 ①出示25页的主题图。 提问:通过看图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小组讨论后汇报。 聪聪和明明每人都拿100元到商店买笔记本。聪聪买的是红笔记本,每本7元,共买了14本,阿姨找了他2元。明明买的是蓝笔记本,每本5元,共买了20本。 ②把学生发现的数学信息用算式表示出来,该怎么列式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100÷5=20 100÷7=14 (2) ③他们算得对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 你们能帮聪聪和明明解决这个问题吗? 2、探索方法: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有什么好办法,然后自己试着做一做。 (1)学生试做过程中,教师巡视,并找几个同学到黑板上演示验算的方法。 (2)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可能得出以下几种不同的验算方法: 100÷5=20 验算:①20×5=100 ②5×20=100 引导学生说出验算方法:商乘除数等于被除数。 因为蓝笔记本每本5元,买这样20本,共花100元。用20×5=100或5×10=100。 100÷7=14 (2) 方法一:商乘除数再加上余数等于被除数。 红笔记本每本7本,买14本共花14乘7等于98元,再加上找回的2元,一共100元。 方法二:被除数减去余数的差除以商等于除数。

精品语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平分生命》原文及教案

语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平分生 命》原文及教案 【导语】《平分生命》课文记叙了一个年仅10岁的男孩当得 知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妹妹急需输血而医院却缺少血液时,勇敢地献出了自己的鲜血并要与妹妹平分生命的感人故事,赞扬了男孩的勇敢,表达了浓浓的兄妹亲情。以下是老师整理的(语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平分生命》原文及教案),希望帮助到您。 【原文】 作为妹妹的亲人,贝贝的血型正好与妹妹相同。医生问他是否有勇气抽血给妹妹,贝贝开始有些犹豫。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他终于点了点头。 抽血时,贝贝静静的不发出一点儿声响,只是向邻床上的妹妹微笑。抽血后,贝贝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医生给妹妹做完手术,贝贝停止了微笑,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医生正想笑贝贝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他的勇敢震撼了:在年幼的贝贝的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那瞬间,贝贝做出的是付出生命的决定。 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他握紧贝贝的手说:“放心吧,孩子,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医生微笑着,充满爱心地说:“你还能再活一百年,小伙子。你很健康。”

贝贝从床上跳到地上,高兴得又蹦又跳,他在地上转了几圈,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伸出了胳膊——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让我们每人都再活五十年!” 【教案】 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懂得只要人人都献出自己的爱, 大家就会生活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贝贝为了亲人的幸福,献出爱心的美好品质,懂得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大家就会生活得更美好。 教具:课件。 一、看图激趣,设疑自探 1、出示文中第一幅画:学生看大屏幕,说说图上情景 师:男孩名叫贝贝,女孩是他的妹妹,他们的父母早就去世了,非常不幸,兄妹两相依为命。那么在他们身上有发生了什么不幸的事情呢?好,这节课老师就给同学们讲关于这兄妹两的故事,故事的名字是《平分生命》。板书课题。齐读。 课文向我们叙述怎样一个感人故事呢? 2、初读课文

《除法的验算》教学设计.doc

《除法的验算》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并说说你的发现。()÷2 = 5 15 ÷()= 3 ()÷4 = 9 28 ÷()= 4 在没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商×除数除数=被除数÷商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并说说你的发现。()÷2 = 5......1 ()÷4 = 9......2 16 ÷( )=3 (1) 30÷( )=4 ......2 在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刚才,我们在验算加减法的时候都有不同验算的方法,那除法的验算有几种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刚才我们发现的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式来研究除法的验算。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25页例4的情境图。同学们,看看大屏幕,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2.王叔叔用100元买了20本蓝笔记本,售货员没有给他找钱。张叔叔用100元买了14本红笔记本,售货员只给他找了两元钱。他们想请同学们帮他们算算付的钱对吗?(1)蓝笔记本每本5元,王叔叔有100元,可以买多少本? a、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口算出结果。出示:100÷5=20(本)你是怎样想的呢?出示:想:10个十除以5等于2个十,就是20。怎样验算我们口算得对不对?同桌讨论。用20×5=100来验算,也就是商×除数=被除数来验算。还有别的验算方法吗?可不可以用被除数÷商=除数来验算呢?(也可以,但是,我们没有学过除数是2位数的除法,等我们上4年级学了除数是2位数的除法之后,这种验算方

法就可以用了,现在我们只用商×除数=被除数这种方法来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2)跟踪练习:计算并验算下面各题231 ÷7= 184÷4=(3)红笔记本每本7元,张叔叔用100元,可以买多少本?a.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计算:100÷7=14(本)......2(元) b、他算的对吗?你会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吗?指名板演后,大屏幕在出示验算方法。有余数的除法,还有别的验算方法吗?能否用(被除数-余数)÷商来验算呢?也可以,但我们还没有用学过除数是2位数的除法,现在只用商×除数+余数=被除数的方法来验算。(5)跟踪练习:计算并演算下面各题。134÷4= 172÷3=3、小结: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用商乘除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验算有余数的除法,用商乘除数再加余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4、比较分析:什么情况下加余数?什么情况下不加余数?四、练习1、不计算,根据第一个算式填写第二个算式375÷5=75 ()×5=() 156÷8=19······4 2019-08-11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并说说你的发现。()÷2 = 5 15 ÷()= 3 ()÷4 = 9 28 ÷()= 4 在没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商×除数除数=被除数÷商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并说说你的发现。()÷2 = 5......1 ()÷4 = 9......2 16 ÷( )=3 (1) 30÷( )=4 ......2 在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