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为教育服务产业培养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师院校为教育服务产业培养人才
[摘要]高师院校的办学目标不能仅局限于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应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将为教育服务产业培养人才纳入学校的改革发展规划体系。
高师院校为教育服务产业培养人才是缓解高师院校就业压力、促进教育服务产业健康发展的双赢举措。
这一策略的实施在现实层面符合社会发展形势,在理论层面符合教育规律,在实施主体方同时照顾到了高师院校和教育服务产业的利益关切。
[关键词]高师院校教育服务产业教师教育改革
高师院校一直以来承载着为国家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重要责任,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自由选择就业政策的实施,高师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持续吃紧,并引发了一系列的发展危机。
与此同时,教育服务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市场规模越来越大,人才需求也非常旺盛,但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并没有专门面向教育服务产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教育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正受到人才紧缺瓶颈的制约。
一、高师院校为教育服务产业培养人才策略的缘起
高师院校应拓展办学目标,调整只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办学宗旨,将为教育服务产业培养人才纳入学校的办学目标体系。
(一)高师院校师范生就业形势严峻,自身发展面临危机
1.大量师范生毕业后未能进入教师队伍,高师院校师范生就业形势严峻。
我国以高师院校为主力,每年招收大量师范生。
2007~2009年三年间每年普通高校本科、专科以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师范生分别达到75.8万、76.5万和73万,当年各类学校新增专任教师中录用的毕业生人数仅为27万、24.9万和25.9万,可以推断大量师范毕业生毕业后未能及时进入教师队伍。
未找到工作的师范类毕业生经年累积,每年师范生都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就业形势。
2.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遭受质疑,高师院校面临发展危机。
我国是以独立的
师范教育体系培养教师的国家,截至2007年全国培养本科、专科和中师层次师范生的院校分别有341所、409所和2198所。
其中,以“师范大学”与“师范学院”为名的高校97所。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综合类大学可以试办教育学院或者师范学院参与教师培养。
综合大学的毕业生、硕士层次的研究生,每年都会占据很大一部分教师岗位。
高师院校的师范生就业市场受到来自综合大学的激烈竞争,非师范生就业却又受制于“师范”二字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就业形势严峻加上学校发展形势不明朗严重影响了高师院校的生源,部分高师院校迫于生源危机而缩小规模,甚至停招、停办部分专业。
因此,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近年来,不断有高师院校谋求各种出路,如放弃“师范”二字直接改名为综合大学,或者以转变为综合性大学为目标,将师范教育转变为学校特色,还有将学校的办学定位确定为综合性、研究型高等师范院校等。
(二)教育服务产业市值剧增,急需专业的从业人员
参考著名市场研究公司美国教育风险公司《什么是教育产业》一文的界定,本文所指教育服务产业主要是指服务、产品、电子服务三类,具体包括教育教学用品相关服务、各级各类教育培训辅导、教育软件开发、教育服务咨询与中介等收费服务产业。
我国受教育人口规模庞大,教育服务产业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其规模在我国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报告显示,中国从小学到大学的学生人数占世界的17%,但教育市场却只占2%,因而在未来10年内,中国将成为全球增长潜力最庞大的教育与职业培训市场。
另外,中国已经加入WTO,并且在有关教育服务贸易开放方面签订了减让表协议。
中国的教育服务产业市值和规模正在激增,提供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秀的从业人员队伍成为保证这个庞大市场健康运行的重要条件。
1.教育服务产业市值剧增,急需大量从业人员。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以来,教育行业共发生投资案例40余起,涉及投资金额超5亿美元。
德勤2009年第四季度发布的《教育培训行业报告》表明,2008年我国教育培训市场总值约6800亿元,预计到2010年,正规市场规模将达9600亿元。
继2006年新东方教育成为上市公司后,安博教育集团、环球雅思等纷纷成为上市公司,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教育服务相关行业已有11家公司在美国上市。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教育服务产业市值正急剧增长,市场规模也急剧扩大。
如此庞大的市场肯定需要大量从业人员。
如每年新东方、安博教育集团等大企业都会在全国各大高校招聘人才。
2.教育服务产业发展不规范,急需高素质从业人员。
表面看,教育服务产业一片繁荣,但是其发展却隐藏多种隐患。
由于教育服务产业准入门槛低,行业利润巨大以及竞争激烈,这些机构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过于分散,造成了教育服
务产业市场的种种乱相,弄虚作假、为签单胡乱承诺等现象时有发生,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及家长受骗上当。
近年来发生了数起教育服务产业诈骗的大案,更有诸多教育服务产业与学生发生的民事纠纷案件。
以至于很多学生和家长对教育服务产业的诚信度和服务质量处于高度敏感的状态,这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009年12月末,包括安博、巨人、学大、新东方在内的多家行业领军者聚首,商讨对策,并倡导加强行业自律,形成教育服务产业的职业道德规范。
教育服务产业出现种种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是有一点是各大企业一致认同的,即他们需要具有更高专业素质的从业人员。
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了,教育服务产业的服务质量自然会有提高。
当前很多教育服务产业的从业人员来源比较复杂,他们的工作没有教育理论指导,以致出现种种违背教育基本精神的权益纠纷。
教育服务产业虽然不同于公立教育事业,但是毕竟他们从事的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教育工作。
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有更多的懂得教育、具有高尚教育情感的专业从业人员。
(三)高师院校为教育服务产业培养人才是双赢举措
1.缓解高师院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
高师院校正视教育发展的现实,在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层面围绕教育服务产业需求做出相应调整,让学校的毕业生除了具备到国家基础教育系统工作的知识能力外,还能掌握在教育服务产业工作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技能。
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应正视教育服务产业的招聘信息,主动引导毕业生到教育服务产业就业。
高师院校关注教育服务产业的人才需求,主动引导学生到教育服务产业就业,将极大地缓解高师院校高涨的就业压力。
2.规范和促进教育服务产业的发展。
大量接受过系统师范教育的从业人员如果进入到教育服务产业工作,将对教育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一方面,教育服务产业有了专门为本行业提供人才的高等教育人才供给系统,行业发展将迅速打破人才瓶颈的制约;另一方面,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的毕业生虽然是在教育服务产业工作,但他们懂得教育的基本精神,在教育服务质量和职业道德规范层面将使教育服务产业发展更加规范。
二、高师院校为教育服务产业培养人才的可行性分析
(一)现实层面——顺应形势
自普通高校毕业生开始实施双向自由择业以来,师范生的包分配政策也全面调整。
除部分免费师范生等学生外,大量普通师范生毕业后就进入了自主择业的就业大军中。
面向包括教育服务产业在内的整个教育领域就业,已经成为师范生就业不可逆转的发展形势。
当下中国社会中的教育服务产业已经成为公立教育体
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
我国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正在进入一个谋变、谋强的发展阶段。
高师院校在完成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使命的同时,应面向教育服务产业做出一些调整。
这种调整既是顺应中国教育发展现实的理性选择,也是高师院校自身谋变谋强的理性选择。
(二)理论层面——符合规律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规律表明,教育发展受到社会发展制约,教育发展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同时教育发展又可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高师院校为教育服务产业培养人才的策略完整地体现了这一规律的两个方面。
高师院校作为主要的教育系统人才供给机构,其发展受到了基础教育系统人才供需失衡的制约,同时,教育服务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人才需求。
高师院校为教育服务产业提供接受过系统训练的专业人才,一方面可以缓解基础教育人才供需失衡对其产生的制约,另一方面则符合新兴的社会发展需求。
这是教育符合社会发展需要规律的表现。
另外,高师院校为教育服务产业提供接受过系统师范教育的人才,这些从业人员的教育素养将促进教育服务产业健康发展,使教育服务产业成为充满教育精神的产业,而不是充斥利益纷争的产业。
这是教育人才供给对教育服务产业发展产生重要反作用的体现。
(三)主体层面——供需双赢
高师院校为教育服务产业培养人才策略的实施主要涉及两大主体,一是高师院校,二是教育服务产业。
在高师院校为教育服务产业培养人才方面,二者实际上构成了一对供需矛盾,二者相互关照,即可实现供需双赢。
首先,高师院校实施这一策略并不违反其办学宗旨。
高师院校一直以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作为办学宗旨。
教育服务产业已经成为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的基础教育师资已经不能仅局限于公立的学校教育系统中,教育服务产业的从业人员虽然不同于基础教育系统的教师,但是他们从事的仍然是教育工作,他们也应纳入基础教育师资队伍中。
因此,高师院校培养这个行业的人才,并没有违背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办学宗旨。
只是所培养的毕业生参加工作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教育发展现实所带来的必然变化,高师院校应当正视教育发展现实,适时做出调整。
其次,高师院校具备为教育服务产业培养人才的功能,并具有一定的优势。
高师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素质构成与教育服务产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有很多相似之处,高师院校略做调整,即可形成针对教育服务产业的人才供给系统。
另外,教育服务产业与高师院校具有天然的联系,很多教育服务产业都依托所在
地区的高师院校的发展。
对于教育服务产业来说,人才需求已经成为制约其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其发展正面临缺少数量充足、素质优秀的从业人员的问题。
有高等教育机构主动为其培养专业的从业人员,加之自身工作的很多方面都与高师院校联系密切,教育服务产业必然会从这类毕业生中招纳大量人才,满足自身发展需求。
因此,高师院校主动为教育服务产业培养人才,既没有丢失自己的师范教育宗旨,又能找到自身发展的突破口,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有效供给拉动自身发展。
同时教育服务产业获得专门的人才供给系统,发展需求得以满足,有利于其健康发展。
三、高师院校为教育服务产业培养人才的操作策略
(一)确定其为高师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合理发展模式
有学者指出,一种合理的发展改革模式必须考虑四个问题:一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二是符合教育基本规律,三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四是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高师院校为教育服务产业培养人才的发展策略是充分考虑了以上四个问题的。
首先,教育服务产业正在迅猛发展,有强烈的人才需求,高师院校为其培养具有相关素质的从业人员是符合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需要的。
其次,教育服务产业和师范生就业已经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运行,高师院校为教育服务产业提供人才是应市场经济规律而动的一种理性表现。
最后,为教育服务产业培养人才可以发挥高师院校多年来为教育领域培养人才的理论和经验优势,是展现教育类人才培养特色的一种调整。
(二)在高师院校原有的办学宗旨下扩充高师院校的办学目标
为了更好地适应教育发展形势,促进自身发展,高师院校的办学目标需做出相应调整。
按照高师院校为教育服务产业培养人才的改革策略,将现有的以关注基础教育系统师资需求的办学目标扩充为关注基础教育师资需求的同时,照顾教育服务产业相关人才的需求。
这种调整能帮助高师院校在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发展阶段的激烈竞争中迅速占领教育服务产业的就业市场,为高师院校的未来发展夺取一个新的生长点。
(三)按照新的办学目标调整课程体系
新的办学目标体系确立后,原有的课程体系要做出必要的调整以更好地实现办学目标。
课程体系调整的重点是将教育服务产业所需的创业精神和服务理念融入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中。
打破原来只面向学校教育进行见习和实习的实践类课程安排,引导学生到教育服务产业进行见习和实习。
以课程与教学的实施帮助学生在观念和素质构成上实现一些转变。
在观念上改变对教育服务产业的诸多偏见,将教育服务产业认定为正规行业,并在就业规划中将到教育服务产业就业列为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
在能力素质的积累上不再仅局限于正规学校教育系统的要求,而将视野扩大到包括教育服务产业在内的整个教育活动领域的要求。
(四)高师院校与教育服务产业开展合作
高师院校可与教育服务产业开展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如高师院校可以安排学生到教育服务产业见习、实习,熟悉教育服务产业的运行规则,鼓励在校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教育服务产业参加兼职工作。
与大型的教育服务产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与毕业生选用方面确立高师院校的优先权。
另外,双方还可以共享教育信息与资源,合作开发更为优质的教育服务资源,以提升教育服务的品质,增加教育工作就业岗位。
[参考文献]
[1]朱新梅.论我国部属师范大学的现状、问题及发展[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
[2]史宁中,柳海民.我国教师教育发展模式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4(19).
[3]陆璟.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J].全球教育展望,2008(2).
[4]柳海民.新世纪中国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构想[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