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千古流传的健康饮食秘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消化病健康

《黄帝内经》中的健康饮食观

图片来自于网络

家中的《黄帝内经》已被翻得破旧

今天给大家谈谈老祖宗留下来的饮食观

··· ···

“五谷”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食、是主体食材,故而对其在维持性命的效能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养”概之。而“五果”“五畜”“五菜”等辅助食材,分别对主体食材(“五谷”)具有“助” “益”“充”而已,决不能替代主体食材。

人们为了生存和健康,要按照司岁之气的特征,收备药物和食物,才会在健康需要之时无所遗漏。如厥阴司岁则备味酸之物,少阴、少阳司岁则备味苦之物。这样,便得天地精专之化,气全力弘。

“生病起于过用”是《内经》发病学的重要思想。饮食“过用”,诸如:饥饱无度,寒温失调,偏嗜五味等会损害健康。

中医健康观

“ 天人合一” “ 阴阳自和” “ 形与神俱”

近年来,有人从不治已病治未病、阴阳协调平衡、形神统一、脏腑经络调和等诸多方面论述了中医学的健康观念。也有人从时间、空间、社会、躯体、心理5方面揭示中医学健康观念的内涵。还有将中医健康状态定义为人与自然、社会协调,以及自身阴阳动态平衡的结果,是“天人合一”“阴阳自和”“形与神俱”的功能状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追求健康是人类的永恒主题,在影响人体健康的诸多因素之中,饮食因素是居于首位而且是最为重要者,正因为《黄帝内经》深谙此理,所以从食材的选择,饮食五味对人体的双向作用,以及如何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等方面,都有深刻的理解和论述。

合理的饮食搭配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素问·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耎,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

四时五脏的五味药食调摄,五脏与四时、五行、五味相应。药物以及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食物皆有五味之异,不过药物的五味主要用来祛邪治病,饮食五味则是人体营养的重要源泉。

故有“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之说,例如粳米、大豆、小豆、麦和黄黍等五谷粮食,是人类营养的主要来源;桃、李、杏、栗、枣等五果,只能作为辅助;牛、羊、猪、犬、鸡等五畜之肉,是血肉有情之品,常被用来补益人体;葵(冬葵、葵菜。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腌制)、藿(豆叶,嫩时可食;也指藿香)、薤、葱、韭等蔬菜五味仅仅作为营养的补充。

《黄帝内经》原文强调了饮食物的五味都能充养助益人体,只有“五谷”才是维持人体健康中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营养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食、是主体食材,故而对其在维持性命的效能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养”概之。

而“五果”“五畜”“五菜”等辅助食材,分别对主体食材(“五谷”)具有“助”“益”“充”而已,决不能替代主体食材。这里强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另一层意义在于要求人们对主体食材的选择要多样化,不能太单一。一旦食材单一,就会导致人体从饮食物中摄取营养成分的性味偏颇,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人体的阴阳失和,脏腑失衡而影响健康。

因为植物性食材和动物性食材,不仅各自具有寒、热、温、凉四性之异,还会有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别。不同性味的食材在人体内分别发挥着“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不同的效能。而且性味各异的食材在进入人体之后,分别与不同脏腑具有特定的亲和关系,如“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灵枢·五味》)

适时选择食材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养生原则,同样也适用于处于养生原则第一位的健康饮食观——即顺应四时气候规律对食材的选择。

就养生方法而言,在春夏季节要使机体阳气发泄,以适应生长季节的规律,就是“春夏养阳”。具体方法是多活动,少休息,多出汗。出汗是阳气旺盛的标志,所以叫“养阳”。秋

冬之时要使机体阴精充足,阳气内敛,以适应收敛季节的气候特征,就是“秋冬养阴”。具体方法是多休息,少活动,少出汗。因为汗为津液所化,津液是阴精的一部分。少出汗,既不损伤阳气,阴精也能得以保全,所以称“养阴”。

唐代医家王冰则以饮食调养中的食材选择释之。认为“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春夏气候温热,若再服食热饮食,就会使阳气发泄太过,达不到“养阳”之目的。反之,“养阴”是通过保全阳气实现的,秋冬季节阳气衰微,为了“养阴”则要防止阳气外泄,但若过食寒凉反会伤阳,这也符合《黄帝内经》“去寒就温”“勿泄皮肤”的养生思想。故“秋食温,冬食热”也是顺应自然以养阴。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反复强调的“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药食选择原则。所谓“非司岁物”,是指不按岁气所司而采备之食材和药物,其“气散”而效能不精专,质同而异等。“天地之气变不常,故物生之体质虽同,而性用之厚薄则异”。

不同地域

食材选择

南方“其民嗜酸而食腐”

北方“其民乐野处而乳食”

中央“其民食杂”

由于居住地区不同,人们受自然环境、生活条件,以及饮食习惯不同的影响,形成了体质上的差异,因而产生的疾病有一定区别,在治疗疾病时必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因地制宜的道理。

东方“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西方“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南方“其民嗜酸而食腐”;北方“其民乐野处而乳食”;中央“其民食杂”。

《素问·经脉别论》:“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此处所说的“过用”包括七情太过、气候异常、过劳过逸、房事太过等皆为致病之因。这里仅就饮食“过用”,诸如:饥饱无度,寒温失调,恣食肥甘,偏嗜五味,不良的饮食习惯等损害健康的因素予以解析。

食无过饥“过饥”是指饮食摄入不足,气血生化之源乏竭,则脏气虚衰。通过节制饮食,以求保持姣美身材的方法不值得提倡。食无过饱“过饱”,是指暴饮暴食,损伤脾胃功能,百病丛生。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肠胃,伤及正气成为伤害健康,引起疾病的重要因素。

胃镜检查见反流性食管炎

饮食五味既能养人,又可伤人。人体阴精之化生,源于饮食五味;而饮食过量或五味偏嗜,又会成为损伤五脏阴阳的致病因素。《内经》在多个篇论中论证了五味偏嗜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如“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揭;多食甘,则骨痛而落。此五味之所伤也”(《素问·五脏生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