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舆情分析及引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舆情分析及引导
摘要: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应顺应信息社会的趋势,从社会整体利益和共同利益的角度出发,实行柔性管理,建设积极的、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维护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舆情;传播机制;引导
高校舆情是指在高校网络空间内,围绕中介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以及大学生对此的评价和所持的社会政治态度。网络环境下的高校舆情信息来源主要有新闻评论、BBS、聊天室、博客、聚合新闻(RSS)等。大学生舆情因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与普通舆情相比差异明显。它具有个体同质性、群体共鸣性、观念个性化、媒体导向性、舆情复杂性与价值多元化的特点。高校亟需在把握其传播速度、传播载体以及传播者心态等方面规律的基础上,构建大学生重点舆情的快速干预机制。边疆地区高校,虽然学生网民的绝对数量低于中东部地区,但边疆地区高校的贫困家庭学生所占人数比例高于中东部地区。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边疆地区高校学生心理动向和舆情反映的研究,重视高校校园网络信息的管理,打造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使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平台,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精神生活健康发展。分析及引导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舆情,对于稳定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舆情调研分析
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为大学生充分而自由地选择信息拓宽了渠道,网络成为大学生信息获得、表达意见和思想、发表评论和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平台。尤其是集中于校园新闻网、学生网站、BBS 论坛、BLOG等渠道的信息,相应地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维度。
笔者等进行的本次高校舆情调研以云南、广西、新疆、内蒙四省区高校的校园网及其论坛为随机观测对象,观测时间为周六、周日和每天晚上20点至凌晨0点学生上网集中时间,观测周期从2009年3月1日至6月30日,统筹运用网站(页)、BBS、QQ、MSN、博客、搜索引擎等虚拟平台和新兴交流工具,对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舆情变化、大学生的心理动向和政治参与心态等方面做出兴趣流量和话语表达的网络人类学田野观察与分析。本次调研选题主要包括社会和校园事件、话题和现象等,内容来源于BBS论坛热帖排行、校园网热点新闻排行以及研究者根据社会热点和大学生关注点等做出的选题。结合舆情事件发生的时
间与空间因素,分别从客观状态和主观评判两个方面关注事件及舆情。客观指标包括:发生地点是边疆民族地区还是中心城市或边陲城市,是否与在校大学生相关, 波及范围是否广泛,发生的时间是否接近或者处于重大节日或重要活动时期,事件延续时间的长短,舆情发展所处的阶段是初始期、热议期,还是平息期。舆情事件发生后的主观民意诉求,包括:关注事件的学生人数,事件讨论的范围和校园网界限,关注程度,网民在态度、认知和行动上的具体表现,在民间所引发的刺激效应和对社会稳定的风险预期,等等。
结合互联网传播的特点,本次调研抽样以校园BBS为选取范围,因BBS讨论的话题与在校大学生的生活和所关注的问题密切关联,点击、回复与跟贴的信息量大,且在时效性和真实评价方面的客观效度相对较高。舆情载体以论坛为主,主要话题项目和即时介入项目分开观察,在允许的条件下,区分言论来源,对言论分析的比重加权衡量。网络设点,建立校园舆情汇集分析和预见机制。具体步骤为:一是以BBS论坛为校园舆情分析系统的关注点,形成对热点话题、敏感话题识别的基本机制;根据新闻出处权威度、评论数量、发言时间密集程度等参数,识别给定时间段内的热门话题,再利用引擎关键字布控和语义分析,识别敏感话题。二是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作倾向性分析,对于主要话题、对评论发表的观点、态度和倾向进行统计与分析。三是在倾向性分析的基础上做趋势分析,分析某个主题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受关注的程度和言论发展变动的趋势。
在调研中,选定了“大学生就业”、“对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的看法”、“影响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等问题,并分别以帖子和问卷调研的形式获得统计数据。然后与网站管理员联系沟通,定点选择调研学校,获得关于在校大学生舆情基本信息数据。其中,在“你如何看待论坛与你的关系”问题中,人数占据前三位的分别是“在论坛,我有很多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我觉得我对论坛产生了影响并受到它的影响”和“我觉得自己是论坛的一员”;问到“为何会选择通过高校网络发表个人观点”时,人数占前四位的分别是“能够较快得到别人的反馈”,“网络覆盖面广、影响大”,“能够引起其他人的共鸣”和“网络上可以自由发表言论,不受约束”;对问及“你觉得在高校网络上反响强烈的文章,其内容真实性如何”时,回答“半真半假”的占总参与人数的59%,认为“说不清”、“假的”和“真的”分别占35%、4%和2%; 问及“对于过激文章中所说的事情,您会参加讨论吗?”选择“偶尔”、“说不清”、“会”与“不会”的分别占回答人数的61%、31%、3%和5%。调研情况表明,高校网络舆情具有非线性、易受影响性、直观性和交流性等特点。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参与过程,是大学生群体对校内外一些具体事项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倾向等的综合表现[1]。网络舆情具有价值多元、信息海量、交往便利等特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具有波动性,有时尚不能科学辨识一些事件的真相,难以形成中肯的评价和正确的认知,甚至走向偏激[2]。调研中也发现新时期校园网络信息传播的一些突出问题。如网络舆情处于匿名性和虚拟性交织的状况,缺乏有效监管和规范;发言者缺乏考虑承担法律责任的意识和心理;网络信息真实性难以区分;信息真实性受到质疑和思辨机制缺乏;对信息发表意见往往带有感情色彩和主观意向。再如网络舆情传播快,范围广, 聚集效应强,但可控性差;舆情监控系统中及时有效的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研判、
信息反馈、信息决策的技术配置有限等。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及其传播在与一般舆情存在共性的同时,也有着自身的特点,比较明显的就是在跟帖和评论中,对于“意见领袖”不多加判断地随从、支持与帮助转帖。这从大学生选课、对教师的评价和对校园内外事务发表见解时可以明显看出。互联网上的“意见领袖”身份多元,受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地位影响很小,多是单纯地由于他们在网上的言行及观点而形成了“领袖身份”,这就使网络“意见领袖”具有更强的草根性、流动性和号召力,他们在与大学生分享其见解和价值观的同时,成为大家仿效和追随的对象,甚至语言和话语表达方式也成为学生群体中的流行语并延伸至生活用语中。
二、舆情传播机制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是作为舆情主体的在校大学生在网络信息交流和传播过程中形成的群体性情绪、态度和意见,存在一个从形成、发展、热议到衰退直至结束的过程,并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舆情的主体和客体、舆情空间、中介事项是基本的构成要素。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大学生群体,客体是中介事项涉及的管理和服务部门。舆情演化的空间作为载体,包括网络虚拟空间和现实生活空间。中介事项是舆情发生和演化的刺激物,包括社会及校园新闻事件,与学生利益紧密相关的政策,与校园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