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 ——第一章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寻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
——第一章心得体会
第一章由以上4个部分组成,通读完一遍之后,能够明显感受到网络上对钟志农老师好评如潮的原因。

钟老师曾长期在学校担任一线教师和班主任,后来又来校长、教研行政及教育科研部门任上历练数十载,期间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近二十年,从第一章短短的篇幅就能感受到,钟老师既具备比较扎实的心理学及相关教育学理论功底,例如开篇关于“心育”概念的解释,就引用了燕国才和班华两人的理论,后面很多观点的提出,也有很多学者的看法、理论作为引证;同时又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书中的内容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通俗易懂,相信对心理老师、班主任乃至中国心理健康教育事业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阅读完第1章,除了对章节里各部分内容有了很明确的把握和深刻的了解,钟老师的很多观点,也和我不谋而合,引发了我的思考,下文我将针对几点结合我的体会进行阐述。

(一)“心育活动课”的大团体辅导
从上学期带过团体心理辅导的经验来看,我也和台湾学者夏林清和美国心理学家道宁的观点一致,十分认可团体辅导的优点,至少对于学生时代的大部分问题,团体辅导均有一定的优势。

1.体会集体的力量
正如夏林清教授所言,大团体辅导围绕着大部分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来讨论,辅导老师来引导其探索和理解,他们可以参与讨论或参加活动,可能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可能没有很积极的参与,但是只要他们在这一个团体中,通过辅导老师建立的课堂氛围是轻松的、安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能让同学们感受到支持和接纳,即使她没有及时直接参与,也能有所成长、学到东西。

慢慢的他们就会逐渐认可团体心理辅导的融洽、友好的“场”,进而他们就会有勇气从仅是观察转变为实际参与。

2.拉近学生和心理老师的距离
其实对于现在大多数学生来说,认为寻求心理老师帮助的学生都有一些心理疾病,甚至会畏惧和抗拒心理老师。

通过大团体的方式可以让同学们知道,原来很多问题都是同学们共同存在的。

在我带领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我也会向同学们介绍心理咨询、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普遍性,让同学们意识到心理咨询已经是很正常的一项服务,果然课后就有同学主动前来寻求帮助,这也是作为一个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很开心看到的现象。

3.从集体经验中获益
在学生时代尤其是青春期,身体和心理会出现很多变化,或者是毕业升学时,面临新环境,很多问题也会与之俱来,这时候我们可能会自我怀疑,焦虑。

但其实通过大团体辅导的方式,同学们在分享和讨论中会发现很多问题都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经过团体的讨论,同学们可以收获和谐、融洽的同学、师生关系;也可以在互相交流、帮助中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案和经验,很多问题不需要老师的指导便迎刃而解。

(二)心育课程实施十年来的问题
1.存在选题随意性问题
从我考高中心理健康教师资格证的备考经验来看,高中的选题确实有着一些
随意性,没有一个明确的课程计划;再结合我自身的成长经验来说,初中时期的心理健康老师感觉就是一个名存实亡的存在,高中只有开学时有过一次心理健康课,当时学校也没有给心理老师明确的教学目的,应该就是老师根据自己所长进行的一堂心理健康普及课程,根据我现在的一些回忆,感觉她的主题应该就是促进新生的认识,增进大家的了解,增强团体凝聚力。

所以正如钟老师所说,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选题的随意性,而且并没有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同步,尤其到了高三阶段,面临高考的压力,毕业的迷茫,填志愿的纠结,身心俱累,此时的心理困惑很多,但是当时学校只注重应试,完全没有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我觉得这也是我高考失利的一个原因,也是我选择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2.存在内容和素材的重复性问题
去年带过联大大一新生的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结束希望他们有所反馈时,就有同学提到感觉这种心理健康课都是千篇一律的内容和游戏情景,和之前有很大的重复性,就使他们的学习和体验感觉很枯燥、乏味。

确实像“abc理论”、人际关系、适应新生活等主题,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健康课程中都有重复涉及,还有游戏的设置,例如抓手指、大风吹、画个自画像等活动,他们觉得已经很无聊了,但是很多同学从小到大没有上过心理健康课,就会觉得很新奇,这就引起了一个矛盾。

3.课程设计思路的主观性问题
这一点我在高中心理健康教师资格证的备考过程中也深有体会,一般高中的主题都为情绪调整,人际关系,青春期辅导等等,但确实对记忆力、注意力等方面的元认知能力较少涉及,而且老师在进行熟悉的游戏套路的同时,十分强调同学们的分享和体会,感觉成为了心理健康课的一个重要部分,甚至是一个标志,但是是否有作用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我国现在注重成绩的应试教育盛行,往往只注重成绩,几乎学生们都是机械化的学习,尤其是像我国很多省份的“高考的工厂”,同学们不知道如何高效率的学习,即使是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却达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中忽视了对这些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错过了学习、成长发展的关键期,将如钟老师所说会产生不可弥补的后果。

以上部分乃至很多观点,我和钟老师都是一致的,但是在第4部分中“谁来
上课”这一部分中,钟老师根据各地的成功实践经验证明认为班主任全员参与,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参与指导,学校政教处负责协调与考核是一个有效的实施机制。

可能该书已出版多年,很多实际情况以随时间而更变,我对这个观点是存在质疑的。

因为从我的成长经验来看,班主任确实能在我们心理辅导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了如指掌。

但是班主任多为各科的任课老师担任,在心理辅导上的专业性略微不足,大多数是根据自己的从教经验和生活体会与学生进行交流,可能对于学生的一些问题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不如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直接辅导更有效率;而且由于班主任本身的地位就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班主任作为心理活动课程的老师,可能同学们对自己的问题不敢全盘托出和尽情分享,例如涉及青春期对异性的好感甚至是早恋等问题,由于班主任的身份是难以进行沟通,寻求帮助的;并且班主任在课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足,学生也不太方便和班主任进行沟通,亦或是找其他部门进行投诉,使班主任进行改进,害怕对师生关系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对外界只能给予班主任好评。

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大大小小的很多声音都在强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不论是从现状还是钟教授的观点来看,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问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这不仅仅需要国家、社会进行宏观调控亦或是出台相关政策,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或是即将走向心理教师岗位的准老师,我们都应该殷实、拓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将来以完备的知识储备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而引领学生的幸福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