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思想“教学做合一”在教学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思想“教学做合一”在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通过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教学做合一”的剖析,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会学。学生“会学”是指学生懂得学习的方法,能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是重结果,还要注重学习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以老师为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老师在做中教。陶行知的教育理念“行动生困惑;困惑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行动”,引导我们广大教师在课堂上大胆放手,让学生有思考、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们奉行陶行知的理念“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对学生采取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因材施教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诚之心,为人民教育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教育思想飘洋过海,影响全世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教学做合一”是针对旧教育中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而提出的教育教学理念。其实在当今教育中还存在着老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现象,如何把陶知的思想“教学做合一”应用到教学中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探讨的话题。
1 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
陶行知的第一个观点:“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会学。也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陶行知又提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先生固然想将他所有的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所能教学生的也是有限的,“其余的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找出来”。是呀,知识是无限的,只有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才能让学生终生受益。因此学法指导在教学中犹为重要,在当今的应试教育中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采取的是题海战术,学生在题海中埋头作战,在短期内决实发挥了作用,学生的分数提高了。但是这种机械重复的,没有创造性的教育扼杀了孩子们创造的天性,培养出来的是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在科技时代,如果我们只懂得复制别人的东西,那么我们永远也无法走到世界的前列。陶行知提出:“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因此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能否真正落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解放学生的手脚,放飞他们的思想,让学生有自己活动的空间。而我们作为老师的更多的应该把时间放在备课上,除了备教法,还要注重备学法。学生会了的不教,注重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学生学得轻松,教师也教得开心。
2 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在实践中总结出:“行动生困惑;困惑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行动”。教师的教在课堂上应扮演什么角色,教师
的主导是什么是时候导,课堂上教师一人全堂唱,而学生只是当个配角,对于一个问题,教师不应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注重让学生懂得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尽管可能花费的时间要多一些。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往往只注重课堂轰轰烈烈,如不知课后还得拿学生补课。因此课前老师的备课犹为重要,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问题过浅,或几本没有,生怕学生不会,以至于该让学生去探讨的,却直接把现成的答案告诉了学生,课堂上学生是被动地去接受教师给予的知识,至于为什么这样,学生以经习惯于听取老师的,老师是这么的教,我就这么的学,“拿来主义”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创造的源泉。陶行知的“行动行困惑,困惑生疑问”是我们教育者在教学上值得借鉴教育理念。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大胆尝试,在尝试中遇到困难,在困难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的学生有着较强烈的求知欲望,苦于寻求解决的方法,此时教师适时点拨体现了教师的导,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将会茅塞顿开,感受了成功的喜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教学案例一:在美术课上,美术老师在教“扎染”这一内容,老师先告诉学生什么叫“扎染”,通过欣赏“扎染”图片,说一说它的特点,并学做扎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来回答这一些比较专业的一些问题,学生花了半节课学生也没搞明白“扎染”是怎么一回事,老师做的是一种“闭门造车”事,学生当然不感兴趣,同样也学不到什么知识。而另一位老师对这一节课却采用了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教学做合一”。这位老师一上课就让学生欣赏扎染在生活中出现的物品,感受扎染的魅力,唤起学生学习扎染的热情,接下来老师出示扎染的示范图让两位学生到讲台前合作扎染,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恰当的手法老师给予及时的纠正,学生是在迫切需求这一技术的时候教师给予及时地指导,其他学生在观看两名学生的演示的过程也领悟了扎染的要领,然后全体学生动手做扎染,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教,做到教学做合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的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因此老师应让学生让学生去尝试探讨。
教学案例二: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课——幻灯片的制作。教师播放用幻灯制作的作品——动物世界。在整个影片中有图片、文字,可以称得上是图文并茂,在啧啧的赞叹声中,教师话题一转“同学们,要做刚才我们看到的影片,采用的是新的软件Microsoft Office,请同学们从程序中找出来并打开。”学生打开软件后,教师让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Word文档的知识迁移到现学的软件中,学生尝试制作幻灯片,教师监控学生的制作过程,适时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学生在尝试过程中遇到困难,老师对学生集中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师在做中教——在学生需要的情况下教,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处于主动性,因此教学效率高,学生想学、乐学、爱学。
通过两个案例也进一步验证了陶行知的理念“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地做”。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成为学生“自得”的引路人。
3 因材施教
陶行知指出“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莱布尼茨所说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事物是荐在差异性的,如果我们都用同一种方法去对待不同的学生,那么收的效果将不尽人意,后进生将是这样产生的。其实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古代就有,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实行“因材施教”,其基础就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他认识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个性,甚至只用一个字即可准确地概括,足见其备学生之细致认真。在教学上老师如充分了解学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如果在教学上缺乏了这个必备的前提,根本谈不上“因材施教”。但在实践中很多老师都误以为备课就是备教材、备教案,甚少是备学生,不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别,千篇一律地灌输知识,至于哪些学生能接受,哪些学生不能接受,学生接受多少,很多教师不去考虑,认为了解学生的情况是班主任的工作,其他科任老师没有必要深入地了解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