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评价郁达夫小说的零余者形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评价郁达夫小说的零余者形象高中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的时候,老师推荐我们去看看他的小说。说实话,我当时是很勉强,很痛苦地看完了他的几部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银灰色的死》等。为什么这么讲?当时,我真的不能理解他小说里主人公的心理为什么会那么孤独、苦闷甚至变态。我也看不透他为什么要自我沉沦,自我残害。我也读不懂那个时代为什么那么阴暗,冷漠。

到了大学,再次学习到郁达夫及他的小说。说实话,我很庆幸有这次机会,让我重新认识了他及他小说里的人物,高中时候留下的迷渐渐清晰了些。

“零余者”,亦称“多余人”,他们都有远大的理想,在不幸的社会中被压抑,受阻,理想幻灭,心理上无法释放,最终选择自我沉沦和自我残害的道路。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我,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或以种种变态行为以示反抗。

一.零余者,作者自己在时代的镜子里的投影。

“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这是鲁迅对郁达夫先生的评价,这句话概括而形象的总结了郁达夫的一生。正如郁达夫在《零余者》一文中说:“我是一个真正的零余者!”“他”孤独如沙漠中的旅人,与社会的不相容使他永远处于“走来走去”的状态。总观郁达夫的全部作品,总有一个清瘦的、孤独的、而又含着淡淡忧郁的青年茕茕行走于文本之中。他笔下的一系列零余者形象,普遍遭遇悲苦,在社会上备

受歧视而显得孤苦落寞;他们对金钱、爱情和荣誉无法遏制的向往而又在追求中显得无能为力;他们灵魂和肉体的被摧残造成了心理状态的扭曲,从而陷于苦海无边的肉欲……尽管在各篇中代称不一:《沉沦》中的“他”,《南迁》中的“伊人”,《茫茫夜》和《风铃》等篇中的于质夫,《过去》中的李白时,《迷羊》中的王介成,《烟影》中的文朴……但作者以露骨的坦率、大胆的自我暴露的方式表达出来,几乎毫不迟疑地告诉我们:这就是他自己的个人写照。他说,文学作品是作家的自叙传。或者说,在他的全部作品中,都渗透着作家自己的形象。他生活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又游离于那个时代之外,他是一个零余者。

二.零余者,是时代和社会让你“零余”。

社会变乱的时代,知识分子心中充满了苦闷、寂寞与彷徨。觉醒了却没有方向,勇猛抗争却没有希望,虽疾声呐喊却痛苦无力。零余者们生活着的那个时代他们都在“性苦闷”“社会的苦闷”“生的苦闷”中苦苦的挣扎着。这群患着时代病的零余者们就象是被命运操纵的木偶一样……自己的一生,实在是一出毫无意义的悲剧,而这悲剧的酿成,实在也只可以说是时代造出来的恶戏。自己终究是一个畸形时代的畸形儿,再加上以这恶劣环境的腐蚀,更加不可收抬了。《沉沦》中“他”视自己身本能的情欲为犯罪。《空虚》中年轻的“他”面对日本少女时极力压制对少女的爱慕和身体上的欲望,于质夫在妓院中时时担心自己被人视为酒色之徒。零余者就在这样的新旧冲突中

挣扎痛苦。数百年来巍巍然位于四民之首的“士”的地位,因为封建制度的崩溃,完全颠覆了”。面着时代的大变迁,这些在夹缝中挣扎的可怜虫又该何去何从呢?他们既不容于西方文明社会又不再适应传统的中国社会,在文明的不良混合体中他们无法找到合适自己的生存方式。“无法改变自身弱点而又处于变迁的时代,无法改变对于自身生存发展极为不利的环境,最后只能成为任何没有利用价值的工具,自身的无能最后化为自身的无用,那么“零余”的下场也是必然的。

三.零余者,深陷情感的干涸沙漠。

“知识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个安慰我体谅我的‘心’。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一副心肠里生出来的同情!从同情而来的爱情!

“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

“若有一个美人,能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肯的。“若有一个妇人,无论她是美是丑,能真心真意的爱我,我也愿意为她死的。

“我所要求的就是异性的爱情!

“苍天呀苍天,我并不要知识,我并不要名誉,我也不要那些无用的金钱,你若能赐我一个伊甸园内的‘伊扶’,使她的肉体与心灵,全归我有,我就心满意足了。”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大多都是情感的缺失者。《沉沦》中的“他”身为一个弱国子民,独自漂泊在陌生的国度,本来心境就是很孤独的,而弱国子民的身份有给自身无形带来了自卑的阴影。“他的早熟的性情,竟把他挤到与世人绝不相容的境地去,世人与他的中间介在的那一道屏障,愈筑愈高了……上课的时候,他虽然坐在全班学生的中间,然而总觉得孤独的很。在稠人广众之中感觉得的这种孤独倒比一个人在冷清的地方感得的那种孤独还要难受。”可怜你这清影,跟了我二十一年,我的身子虽然被人家欺辱,我可不该累你也瘦弱到这地步的。影子呀影子,你饶了我罢!”。“他”又何尝不渴望得到和追求着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的爱情,可是因为弱国子民的身份在异国倍受歧视,热情受到嘲笑和侮辱,他不甘沉沦可最后还是自甘堕落的走向绝望和死亡。情感是《沉沦》中主人公一直追寻的归宿和寄托,无能面对现实,最后只能躲藏在自己想得到的爱情之中。

四.零余者,你并不零余。

《沉沦》的主人公一面决心“复仇”,一面又热切期盼祖国的强大。在自杀之前,“他”还大声疾呼:“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其爱国之心十分感人。再如《茫茫夜》、《空虚》(原名《风铃》)、《杨梅烧酒》等篇章,

均表现了在渴望个人解放的同时,又渴望祖国富强的心愿。郁达夫总用真诚的笔调真切地讲述人生的感伤行旅——“零余者”的感伤行旅。他一路走来,悲悲切切,凄凄惨惨。这使他的作品尤其是早期作品充满着一种悲剧情调。在这种悲剧情调中似乎一直回响着这样两种声音:“我们的志不在大,消极的就想以我们无力的同情,来安慰安慰那些正直的惨败的人生的战士,积极的就想以我们的微弱的呼声,来促进改革这不合理的目下的社会的组成。”这种悲剧情调把人们带进了浓重的忧郁与感伤的气氛中,使人们在沉重,压抑的悲哀心绪下得到一点精神上的慰籍和解脱,同时也给人以强烈的道德震撼,从而激发起人们斗争、反抗的意志,去承受时代的风雨。

郁达夫作为“五四“时期的优秀文学家,他赋予了文中“零余者”们渴求国家富强,脱离贫穷和被压迫的强烈愿望。表达主观世界的强烈性和集中性,大胆掘入人们的深层意识,从人们那微妙的心理活动以及卑怯的行为去探究当时人们那破败不堪的心,缩手缩脚的躲在统治者的阴影中存活着。这些“零余者”的形象更代表对这一系列的反思和审视,是对封闭保守的封建文学的反抗,也是人道主义复归的深情呼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