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 陆王心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
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
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传
习录中· 答顾东桥书》)
2012-11-10 17
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
且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 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传习录下》)
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东南 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杂说》)
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
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
此。(《语录下》)
2012-11-10
6
(二)、 格物
陆九渊认为,世界的本源便是吾心,从这个基本前 提出发,他提出了一套所谓“简易”的修养方法。 他说:“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 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所贵乎学者,为欲穷 此理,尽此心也。”
(一)、心外无理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 是犹析心与理而为二也。” (《答顾东桥书》)
“夫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耶”?(同上) “忠与孝之理,在君亲身上,在自己的心上?若在自 己心上,亦只是穷此心之理矣。”(《传习录上》)
2012-11-10 9
陆九渊不赞成朱熹所讲形上、形下的区别。
他说:“《大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又曰: 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已是形而上者, 况太极乎?”(《与朱元晦》)
朱熹指责陆九渊不懂“道器”的区别,“直
以阴阳为形而上者,则又昧于道器之分矣” (《答陆子静》)
2012-11-10 10
2012-11-10 4
陆九渊常常将“心”,称为“本心”,它 可以追溯于孟子的“四端”之说: 恻隐,仁之端也,羞恶,义之端也,辞让,
礼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此即是本心。
(《年谱》) 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以与我者,即 此心也。(《与李宰》)
2012-11-10 5
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他认为,心中本有真理,真理本在心中,因此只要 反省内求,就可以得到真理。他还认为:“若能尽我 之心,便与天同。为学只是理会此。” (同上)
2012-11-10 7
(三)、 朱陆之辨
1.性即理与心即理
朱熹理学的中心命题是“性即理”,陆九渊
心学的中心命题是“心即理”。朱熹肯定事 物不是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而“理”是事 物存在的根据,他断言“理”是第一性的, 而心却是后有的。陆九渊则认为,事物的理 本在人心之中,“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 因此心是第一性的,“理”是离不开心的。
2012-11-10 21
王守仁 “知行合一”目的是为了“致 良知”。他说: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 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外心以 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 圣门知行合一之教。(《传习录中·答顾东 桥书》)
2012-11-10 22
思考题
1.王守仁的“良知”与陆九渊的“本心”



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 此心,同此理也;东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 此理也。” (《杂说》) “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 (同上)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与李宰 书》) “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 心此理实不容有二。”(《与曾宅之书》) “塞天地一理耳。学者之所以学,欲明此理耳。此理 之大,岂有限量?”(《与赵咏道书》)
2012-11-10 8
2. 无极与太极
陆九渊认为《太极图说》不是周敦颐写的,他认为不应该
“以无极字加于太极之上”。他说:“《易大传》曰:易有太 极。圣人言有,今乃言无,何也?” (《与朱元晦》)
朱熹强调所谓“无极而太极”就是表示“无形而有理”。他
说:“周子所以谓之无极,正以其无方所无形状,以为在无 物之前而未尝不立于有物之后,以为在阴阳之外而未尝不行 乎阴阳之中,以为通贯全体无乎不在,则又初无声臭影响之 可言也。”(《答陆子静》)
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
然之良知也。(《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
良知者,心之本体。(《传习录中·答陆原静
书》)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 (《传习录中·答欧阳崇一》)
2012-11-10
16
在王守仁那里,所谓“格物致知”就是“致 良知”。王守仁说: 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
2012-11-10
19
2、知行合一论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
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 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传习录》上)
2012-11-10
20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 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 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传习录上》) “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 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却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 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 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 旨。”(《传习录下》)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 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2012-11-10
25
The End
2012-11-10
26
有什么异同? 2.王守仁的“心外无理,心外无事”指的是 什么?
2012-11-10
23
参考书
1、《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
2.祁润兴:《陆九渊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3.《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版。
2012-11-10
24
4.陈 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
3. 为学之方
陆九渊:先立其大 朱熹:格物穷理
2012-11-10
11
二、王守仁
2012-11-10
12
王守仁(1472—1528)
字伯安,余姚(今属浙江) 人。曾筑室故乡阳明洞,学 者称阳明先生。弘治十二年 (1500)进士,授刑部主 事,改兵部主事。后被谪为 贵州龙场驿丞。又任南京刑 部主事、南京太卜寺少卿等, 官至兵部尚书。
2012-11-10
14
(二)、 心外无物
“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
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 亦不可为天地矣。”(《传习录下》)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
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传习录 上》)
2012-11-10
15
(三).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1、良知是心之本体
第三节 陆王心学
2012-11-10
1
一、陆九渊哲学
2012-11-10
2
陆九渊(1139—1192)
字子静,号存斋。抚州
金溪(今属江西)人。 因曾在江西贵溪象山聚
徒讲学,学者称象山先
生。陆九渊的著述由其 子编成《象山先生全 集》。
2012-11-10
3
(一)心即理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千万世之前有圣人
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
矣。„„夫外心以求物理,是以有闇而不达之处。
(《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
2012-11-10
18
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尔意 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 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 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 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传习 录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