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急诊

精神科急诊
精神科急诊

预见性地护理精神科急诊患者的暴力行为

预见性地护理精神科急诊患者的暴力行为 发表时间:2018-09-19T14:48:30.500Z 来源:《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5期作者:马福梅 [导读] 结论:通过对精神科急诊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可有效降低其暴力行为的发生几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建议采纳。大理州第二人民医院云南大理 671000 【摘要】目的:研究预见性护理在精神科急诊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4月-2018年6月本院精神科接诊的急诊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实验和对照两组(n=36)。实验组实行预见性护理,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分析两组暴力行为的发生情况,并对各组的护理满意度作出比较。结果:实验组的暴力行为发生率为13.89%,比对照组的33.33%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22%,比对照组的80.56%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对精神科急诊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可有效降低其暴力行为的发生几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建议采纳。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精神科;急诊患者;暴力行为 对于精神科患者来说,其发生暴力行为的概率非常高,而暴力行为的发生除了会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之外,还会对他人造成严重的伤害[1]。为此,临床有必要根据精神科患者暴力行为的特点,积极采取一种可行性较高的手段来对其进行干预,以尽可能的减少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风险。此研究,笔者将着重分析预见性护理在精神科急诊患者暴力行为中的应用价值,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6年4月-2018年6月本院精神科接诊的急诊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将之利用随机数表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6例。实验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为21-67岁,平均(45.21±3.78)岁。对照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为20-67岁,平均(45.92±4.01)岁。患者经临床检查确诊符合《中国精神障碍与诊断标准(第3版)》[2]中的相关诊断标准,有完整的病历资料,签署知情同意书,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对比两组的年龄和性别构成比等基线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都实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加用预见性护理方案,详细如下: (1)主动和患者沟通,合理采取交流方式,和患者建立和谐、友好的相处模式。充分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于一级和重点患者监测表中进行准确的记录。向患者提供单人病房,确保病房干净、整洁且舒适,按时对患者进行安全检查,增强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以及责任感,确保患者生命健康。 (2)保持病区环境的清洁,通风良好,光照适宜,避免吵闹以及拥挤等,以免刺激到患者,从而对患者病情的恢复造成了不利影响。加强对危险物品进行管理的力度,确保病房以及病区中无玻璃制品以及剪刀等危险物品,避免这些物品成为患者暴力攻击的工具。确保病区中的门窗完整,加强防护力度。 (3)对于幻觉妄想比较丰富的病例,严禁接触病理体检;对于躁狂状态病例,严禁参加竞争性活动。若患者存在操纵行为,护士要尽量保持端正态度。针对活动比较多亦或者是有怀疑行为的病例,要避免与其发生争执,且不要关注其过分活动亦或者是怀疑的现象。针对存在暴利倾向的病例,要选择一种最适的接触方法,利用非语言以及语言的方式对其进行护理指导。 (4)对患者进行安全管理、用药、生活、饮食以及心理等方面的护理,确保患者的正常生理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此外,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辅导工作,鼓励患者进行生活功能康复训练,比如:做健身操等,以帮助其改善心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促进病情恢复。 1.3 评价指标 统计两组中发生暴力行为的患者例数,利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分为不满意、一般满意和比较满意3个等级。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t用于检验计量资料,即(),χ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即[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暴力行为发生率分析 实验组中有5例发生暴力行为,占总比例的13.89%;对照组中有12例发生暴力行为,占总比例的33.33%。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实验组的暴力行为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显著(X2=5.7829,P<0.05)。 2.2 护理满意度分析 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22%,比对照组的80.56%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如表1。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的对比分析表 [n,(%)] 3 讨论 精神科疾病患者比较容易发生暴力行为,从而对其自身以及他人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害。为此,临床有必要积极采取一种具有较高针对性的措施来对精神科急诊患者进行干预,以有效减少其暴力行为的发生风险。预见性护理属于是一种比较新兴的护理方法,能够在不良事件发生之前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从而达到避免不良事件发生亦或者是严重化的目的[3]。研究表明,精神科急诊患者发生

急诊医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急诊医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急诊医疗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展望李中元解放军第535医院门急诊摘要:综述了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急诊医疗体系概念、急救模式、急救人员、急救网络特点、加强急救人员培训、建立和完善救援系统、大急诊及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展望。关键词: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大急诊。急诊医学已被越来越多的医学界同行和专家们承认是一门新的独立学科。它的重要性也受到社会上更为广泛和充分的理解。现在不少大、中城市的综合医院和某些专科医院都设置了急诊科或急诊室,并配备医师、护士等医务人员。急诊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临床医学专业,在国外发达国家有30 年左右的历史(始于1975 年) ,在国内仅有10 余年历史(始于1987 年) [1 ] 。医学科学

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要的增加,极大地促进了急诊医学的发展,该专业是目前医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临床学科之一。而急诊医学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反映了一所医院甚至一个国家临床医学的总体水平。现就急诊医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综述,与同道共同提高。 1 急诊医学的概念急诊医学的定义急诊医学是以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为基础,以临床医学的救治措施为手段,在机体整体的角度上,研究和从事急症的及时、快速、有效救治及其科学管理体系的综合性临床学科。急诊医学的构成和研究范围急诊医学的构成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危重病加强医疗以及急诊医疗体系管理学等。急诊医学的诊治手段几乎囊括了临床各科急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紧急处置的所有内容,但与临床各专科不同的是,急诊医学不再满足于局部的处理,而是立足于病人全身情况的处理,以挽救生命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致命性并发症为目标,实施及时、快

老年人的精神科急症

老年人的精神科急症 張景瑞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 老年人求診於急診的問題中,約有5%為各類精神及行為問題(1),有些如焦躁不安、激動(agitation)、遊走或走失、自我忽視(self-neglect)等,不至於立即危及生命。本文將集中討論可能危及生命的三大急症:譫妄(delirium),與藥物有關的急症,自殺。 一、譫妄 譫妄症是造成老年人急性混亂狀態(acute confusional state)最主要的原因,其發生率極高,因此甚至被稱為”Everyman’s psychosis”,估計70歲以上老人有三分之一至一半在住院過程中會出現時間不等之譫妄表現(2)。老年人,有酒精、藥物濫用者或有腦傷、腦疾病(如痴呆《失智》症)者更易發生(2)。最常誘發譫妄症發生者為藥物(尤其是抗膽鹼藥物)、感染(特別是泌尿道與肺部感染)及內科疾病(尤其是造成心肺功能不全或衰竭的各種疾病),其他原因可見表一(1)。作者經驗中,藥物(將於下段敘述)及泌尿道感染是最容易被一般醫護人員忽略的兩大原因,因此若遍查各項檢查結果都正常時,回頭檢視病人原先用藥加作尿液檢查,常有意外發現。 依據DSM-IV之診斷準則(3),譫妄症是在短時間內(數小時至數天內)出現的意識障礙、注意力問題,且意識狀態在一天之內可能時好時壞(fluctuating course),若出現認知功能退化(如記憶、定向感、語言障礙)或有幻覺(尤其是視幻覺),且無法以痴呆(失智)症之病程解釋(通常為較長期緩慢退化),則更可支持此診斷,因此診斷並不困難。比較需要鑑別診斷的是痴呆與精神病,通常詢問照顧者,由以往病史即可判斷,即使無法明顯區分,因譫妄症為可逆病程,且若未正確找出病因,致死率高,仍應列為首要得排除之診斷。 譫妄症之治療,最優先應確定致病因,如前述藥物與泌尿道感染只要停用致病藥物或對症下藥,經常不須任何精神科藥物即可控制病情。若病人混亂、症狀干擾或失眠,可使用抗精神病藥物,以往最常使用haloperidol 0.5mg~1mg/天(滴

急诊医学的特点与发展方向

综 述 急诊医学的特点与发展方向 籍文强1,侯云生2(1.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石家庄,050031;2.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石家庄,050082) 关键词:急诊室,医院;急救医学;综述中图分类号:R0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429(2004)0720464202 急诊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临床医学专业,在国外 发达国家有30年左右的历史(始于1975年),在国内仅有10余年历史(始于1987年)[1]。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要的增加,极大地促进了急诊医学的发展,该专业是目前医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临床学科之一[2]。而急诊医学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反映了一所医院甚至一个国家临床医学的总体水平[3]。本文就急诊医学的现状及发展方向进行综述,与同道共同提高。1 急诊医学的概念111 急诊医学的定义 急诊医学是以现代医学科学 的发展为基础,以临床医学的救治措施为手段,在机体整体的角度上,研究和从事急症的及时、快速、有效救治及其科学管理体系的综合性临床学科[4]。112 急诊医学的构成和研究范围 急诊医学的构成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危重病加强医疗以及急诊医疗体系管理学等。急诊医学的诊治手段几乎囊括了临床各科急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紧急处置的所有内容,但与临床各专科不同的是,急诊医学不再满足于局部的处理,而是立足于病人全身情况的处理,以挽救生命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致命性并发症为目标,实施及时、快速、有效的诊治。113 急诊医学的几个概念 ①急症(emergency ):是指急性发病、慢性病急性发作、急性中毒或意外损伤等需要立即就医,并进行紧急处理的病症;②危重症(critically ill ):是指直接威胁病人生命的急症;③急诊(emergency call ):是指紧急或急速地对急症病人或伤员进行诊断、鉴别诊断、抢救和治疗;④急救(first 2aid ):是指为抢救生命、改善危重病人情况和预防致命 并发症时所采取的紧急医疗救护措施[1]。2 急诊医学的特点 急诊医学是一门用最少的数据和最短的时间来挽救生命、减轻病痛的艺术[5],也就是说,急诊患者到达急诊科时,往往要求医生能提供最快的诊断、快而有效的治疗和“上帝般”的服务[6]。因此,急诊科的工作有如下特点。211 时间性 生命急救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医护人员 应迅速准确地判断病情、及时救治,并做到有条不紊。由于急诊病人发病急骤,且医务人员与病人接触时间短暂,因此要求医护人员迅速做出初步诊断并实施有效急救措施,充分体现“时间就是生命”。212 复杂性 急诊医学的对象是急诊病人,由于病人的基础健康状况不同,年龄悬殊大,病史叙述不详以及疾病种类复杂,且病情发展轻重不一;而医务人员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又参差不齐,必然造成了急救医疗工作的复杂性。213 条件性 各医院的性质和任务不同,医疗设备、技术力量、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和抢救条件均不同,从而影响急诊的救治水平和质量。3 急诊医学的工作方法 急诊病人一般分为3种类型:①A 类:即随时有生命危险的濒死病人;②B 类:生命体征不稳定或相对稳定,但如不仔细监测病情的发展变化,随时可能威胁生命的危重症病人;③C 类:一般的急诊病人。针对上述急诊病人的分类情况,急救工作方法应有所不同。311 A 类病人 对于A 类病人要履行先抢救后诊断的原则,即利用一切急救手段首先抢救病人的生命,如室颤者除颤,窒息者吸痰、气管插管,休克者抗休克治疗等。急诊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抢救病人的生命,待其生命体征稳定后再通过家属或亲友询问病人的患病原因、经过,并进一步完善各项必要的检查、治疗。312 B 类病人 对B 类病人应坚持维持生命体征的治疗与明确诊断并重的原则,一方面通过各种治疗措施维持其生命体征的稳定;另一方面根据治疗的反应,积极进行各项检查以明确诊断。313 C 类病人 对C 类病人一时难以明确诊断的,须留院观察。对该类病人主要区分是否存在潜在的威胁生命的危险因素并加以防范[7]。4 急诊医学的技术要求 现代急诊医学要求急诊科工作人员不能只停留在实施心肺复苏等一般性抢救措施上[8],应承担休克、出血、各种急危重症的救治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早期诊断和救治等,能熟练掌握深静脉穿刺、气管切开、气管插管、血液灌流,甚至临时心脏起搏、脑血肿穿刺减压等治疗技术。 ? 464?临床误诊误治2004年7月第17卷第7期 Clinical Misdiagnosis &Mistherapy ,J uly 2004,Vol.17,No.7

国内外急诊医学的比对及状况

国内外急诊医学的比对及状况作者:李昌雨单位: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医院 1急诊医学的概念 急诊医学(Emergencymedicine)从概念上来说,是医疗学中一门新兴的学科,从属类上,应该是跨各临床专业的,而又有自身一套理论体系的。急诊医学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息息相关,在国际上,从1979年,其被世界医学界公认为一门独立发展的医学学科,从此后在世界各国迅速被认可和发展。可以这样认为,急诊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和医学科学进步的必然趋势。 2国外急诊医学的发展与现状 在美国,急诊医师实行全科医师制,对急诊医疗技师(EmergencMedicalTechnicans,EMT)进行国家登记和考试,井与急救中心保持密切联系和合作。在德国凡志愿参与急救医疗的人员,可获得与为国家服兵役相等的待遇,可见全社会对急救医疗的重视程度。英国的医疗服务是免费的,急诊医学及EMSS发展迅速,全国有140多个处理急诊的专门机构,皇家医学院校设置专门课程,建立急诊医师培训基地。法国还专门建立了儿科急救中心,配备现代化的监护设备、专职儿科急救医师和救护设备齐全的急救运输工具。在降低危重患儿病死率方面,急救中心起着重要的作用。 3国内急诊医学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的急诊医学发展,可以说有悠久的历史,公元400年前,华陀就曾经用类似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等方法抢救过心脏病患者。到抗日战

争时期,对伤员进行战地初级救护和快速转移,也是近代院前急救的雏形体现。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急诊医学发展相对缓慢。我国现代急诊医学的重大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1980年10月卫生部颁发了(80)卫医字34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1984年6月颁布了(84)卫医司字36号文件《关于发布(医院急诊科(室)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推动了我国大中城市急诊医疗体系以及综合医院急诊科(室)的建立和发展。卫生部、邮电部共同确定全国统一急救电话号码为“120”。21世纪后,中国发生的比较重大的地震等事件,使我国的急诊医学有了更深的实战经验和更进一步的专业训练。 4国内外急诊医学的对比与现状 在国外,急诊医学己趋于系统化,建立了专业、专科急救网,配备了先进的通讯、抢救设备和有经验的医务人员。总之,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发展急诊医学,完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加强急危重症的监护,降低急危重症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在国外,很多国家对急诊医学已经相当成熟并分类较细,如日本除建立了急救中心以及由固定的医院或医疗单位负责的急救网络外,还建立了各种其他类型的急救网。例如:夜间急救网、脑神经外科急救网等。日本的急救中心通过电脑网络和无线电通讯与警察部门,消防局,二、三级医疗机构和中心血库进行密切联系,可随时了解急症病人应诊的科别,是否需要急诊手术及急救医院空床情况,以便使急症病人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最合适的医院科室获得治疗。 与外国相比,中国虽然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在80年代后发展也很迅

精神科急诊处理word版

精神科急诊处理 概念:精神科急诊系指起病急、发展快、病情严重。有可能对周围人群或病人本身造成生命威胁或财产损失,或其躯体情况处于危急状态,急需采取治疗防护措施 一、急性精神药物中毒的处理 ㈠治疗原则 立即中止机体与药物的再接触,避免再次服用 尽快抢救,分秒必争。对惊厥、休克、呼吸障碍、心律失常等,首先采取对症措施,以抢救生命。 尽快使用较为有效的解毒剂 边抢救,边诊断 ㈡具体措施 促进毒物排泄 催吐 洗胃 导泻和吸附:洗胃后灌入硫酸钠或硫酸镁20—30g;或活性炭4—5g加水250—300ml 经胃管灌入。 利尿:无尿时液体应限制在800ml以内 解毒:一般解毒药:葡醛内酯(肝泰乐)600—800mg,VitC1—2g。三环类抗抑郁药、抗震颤麻痹药中毒:毒扁豆碱,新斯的明。 维持生命体征最主要的是保持正常的呼吸,心率和血压,同时要保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注意血钾的变化。 (三)对症治疗 意识障碍昏迷时利他灵20—100 mg 静脉滴注,纳络酮静推或静脉滴注 休克多巴胺,问羟胺,NE 心律失常 心搏骤停 脑水肿 抽搐:安定静推或氯硝安定1—4mg肌肉注射 低钾 预防反跳 二、精神药物严重副作用的处理 1.粒细胞减少系造血系统受到药物抑制所致 ①粒细胞缺乏症定义国内定义为WBC<2×109 /L,PMN<1×109 /L(多形核白细胞) ②病因:a细胞免疫反应,包括迟发性和细胞毒性免疫反应,可能是一种抗原抗体反应,免疫复合物对DNA合成起抑制作用所致,也可能是一种迟发性变态反应致骨髓造血功能抑制。b 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直接毒性作用 c 遗传学方面可能HLA与药物副作用发生的关系。 ③临床表现: a.发生率高 0.8—1.6% b.死亡率高 20—50% c.发展速度快 d.属于迟发>6%发生在治疗第4—18周,最危险期是第三个月 e.骨髓象骨髓前体细胞减少

急诊医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急诊医疗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李中元 解放军第535医院门急诊 摘要:综述了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急诊医疗体系概念、急救模式、急救人员、急救网络特点、加强急救人员培训、建立和完善救援系统、大急诊及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展望。 关键词: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大急诊。 急诊医学已被越来越多的医学界同行和专家们承认是一门新的独立学科。它的重要性也受到社会上更为广泛和充分的理解。现在不少大、中城市的综合医院和某些专科医院都设置了急诊科或急诊室,并配备医师、护士等医务人员。急诊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临床医学专业,在国外发达国家有30 年左右的历史(始于1975 年) ,在国内仅有10 余年历史(始于1987 年) [1 ] 。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要的增加,极大地促进了急诊医学的发展,该专业是目前医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临床学科之一。而急诊医学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反映了一所医院甚至一个国家临床医学的总体水平。现就急诊医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综述,与同道共同提高。 1 急诊医学的概念 1.1 急诊医学的定义急诊医学是以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为基础,以临床医学的救治措施为手段,在机体整体的角度上,研究和从事急症的及时、快速、有效救治及其科学管

理体系的综合性临床学科。 1.2 急诊医学的构成和研究范围急诊医学的构成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危重病加强医疗以及急诊医疗体系管理学等。急诊医学的诊治手段几乎囊括了临床各科急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紧急处置的所有内容,但与临床各专科不同的是,急诊医学不再满足于局部的处理,而是立足于病人全身情况的处理,以挽救生命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致命性并发症为目标,实施及时、快速、有效的诊治。 2.我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现状 2. 1 起源与发展我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起源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对伤员的战地初级救护和快速转运。20 世纪50 年代,我国部分大、中城市成立了院前急救的专业机构,即“救护站”。其功能只是简单的初级救护和单纯转运病人。 20 世纪80 年代后,我国的急救医疗服务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1980 年10月颁发了《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1995 年4 月卫生部发布了《灾难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2002 年9 月颁布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这些条例的制定,有力促进了我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 2. 2 急救模式我国目前各地的急救模式不同,但具有代表性的有5 种模式[ 2] :北京模式:北京市建立急救中心包括本身是医疗中心,下设急救站,派120 救护车将病人送到医院或接回急救中心;上海模式: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统一指

我国急诊医学现状

目前,我国急诊医学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整体发展不平衡。但是,急诊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或专业逐渐为政府和医学学术界所接受。特别是在开展医院管理年的活动中,急诊科成为各医院考察的重点科室,促进了急诊医学的发展。 目前,我国急诊医学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整体发展不平衡。但是,急诊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或专业逐渐为政府和医学学术界所接受。特别是在开展医院管理年的活动中,急诊科成为各医院考察的重点科室,促进了急诊医学的发展。 我国现在每个二级以上的医院均设有急诊科,地市级城市均有急救中心或急救站。许多医学院校还成立了急诊医学教研室或急诊医学系。 李教授认为,目前我国急诊医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尚未建立急诊科专科医师培训和准入制度 由于我们尚无独立的急诊医学专业化培养体系和准入制度,导致目前从事急诊工作的医师均来自于其他临床专业,急诊医学专业化培训相对缺乏。因此,很多急诊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许多急诊操作不规范,对最新的急诊医学发展也缺乏深入的了解。 2. 急诊科结构模式混乱 我国目前尚未形成急诊科的统一模式。在一些重视急诊科的医院,急诊科人员和设备配置以及学科发展情况稍好。但在那些急诊科不被重视的医院,人员结构不合理,设备配置严重不足。 李教授认为,合理的急诊科结构模式应是院前急救、急诊病房和急诊ICU三维一体的结构模式。院前急救是急诊的突击队或先锋队,院内急诊科是急诊的桥头堡,而ICU则是大本营,三者相互依从,构成一个急救生命链,有利于急危重病的抢救。 急诊科医师是“特种兵” 李教授形象地比喻说,急诊科医师类似军队中的特种兵,要求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任何医疗环境中做出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决定。具体而言,急诊科医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高度的责任心 急诊科医师首先要求有高度的责任心,因为很多急诊患者,特别是一些危重病急诊患者,生命体征极度不稳定,再加上应诊时间短,接诊医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了解患者的全部病情。因此要求接诊医师多看、多问,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李教授认为,对于一个急诊科医师,责任心比医疗技术更为重要。 2. 广博的医学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 急诊科医师不但要求掌握广博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具备各临床专业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掌握各种急诊抢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技术、现场急救技术、中毒抢救等。这些是急诊科医师的专业基础,能够保障其在错综复杂、险象环生的急症病情中,找出患者最关键的问题,做出正确决定。另外,急诊科医师还应掌握一些法律知识,因为急诊科是一个容易发生医疗纠纷的科室。 3. 严谨的工作态度 急诊工作中经常会碰到危急患者,诊治时间十分有限,有的患者甚至一进入急诊室即先进入抢救过程,根本来不及了解病史。正因为如此,急诊科医师必须有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养成病历书写详细,勤查勤问,认真观察,反复思考等良好的工作习惯,并要求会诊医师认真写好会诊记录。这一方面可减少由于工作疏忽耽误患者治疗,另一方面,也免于被起诉而陷入医疗纠纷。 4. 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应变能力

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

我国近年急救知识普及现状 【摘要】据了解,由于急救知识的普遍缺乏,我国民众在遇到灾害与突发事件时,往往自救与互救能力低下,这也造成了很多完全能够避免的人身伤亡。针对这一情况,通过综合分析我国近年急救知识普及现状,发现其中的主要问题:公众对急救知识重要性认识不够,急救意识有待提高;缺乏完善的急救普及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及方式有待更新;培训结果不如人意。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以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 【关键词】公众;急救知识;普及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明显提高。各种急危重症、意外伤害时有发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与健康, 意外伤害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每年因意外伤害死亡的患者约70万人,就是居民死亡原因的第4位或第5位,也就是134岁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1]。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情况对降低突发事件与灾难发生时的伤残率,提高生存质量起到重要作用。我国近年来在急救知识普及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急救知识的普及使公众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现场自救与互救,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提高抢救成功率。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公民的急救水平甚至就是衡量城市生活水准与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2]。 1 普及急救知识的意义 大量医学统计调查发现,如果在心跳停止4 min内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率为50%,如果在心跳停止后8 min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率下降为10%,如果在心跳停止后10 min才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的可能性仅为1%。因而“4 min”被称为救命的“黄金时间”。急救强调的就是速度,而通常情况下救护车接报到赶抵现场平均约需10min,这正就是心搏骤停、人工复跳的“黄金时间”[3]。但由于我国部分公众急救意识较差,对自已能否正确运用急救知识缺乏自信,害怕承担后果,缺乏救死扶伤的精神与责任感,急救意识的淡漠让很多生命贻误了宝贵的抢救时机[1]。大多数人除了消极等待急救医生的到来而别无她法,而部分人不了解急救知识与技能,在意外事件中因为搬运不当等导致伤者“第二次伤害”。所以急救知识的普及就是很有必要的。 2 国外急救知识普及情况 上个世纪50至60年代,西方国家首先建立了现代心肺复苏理论与技术体系; 1956年ZOLL应用电除颤成功抢救了一例心室颤动的患者, 1958年美国Peter Safar证实了口对口人工呼吸优于“压胸抬臂通气法”; 1960年Kou-venhoven发表了第一篇关于胸外按压的文章,被称为心肺复苏的里程碑。口对口呼吸法,胸外心脏按压,配以体外电击除颤,构成了现代心肺复苏的三大要素。1961年Safar更进一步将CPR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进一步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 ALS),高级生命支持( prolonged life support, PLS)[4]。心肺复苏(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就是急救技能中的核心内容,有研究证实,在普及CPR知识的欧美国家,每天有100多人幸免于死。由第一目击者进行CPR的有效率为66·67%,而事故发生后由医生进行CPR的有效率仅为5·28%,充分证实了“现场第一目击者”及早施行有效CPR的重要性[3]。 急救培训在欧美、日韩等国家都得到了积极地推行。2003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发生在院外的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患者中, 95%来不及到

院前急救的意义、特点和运作

院前急救的意义、特点和运作 一、院前急救的重要性和主要任务 现代急救管理的集中点是重视院前急救、规范医院急诊科管理和强化监护病房管理三方面的内容,落实在组织建设上为不断完善急救医疗体系(EMSS)的建设。这种急救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改变了过去只局限在狭隘的医院急诊科范围内被动地等候病人的局面,而是扩大到走出医院“围墙”,同时致力于院前急救。我们必须在指导思想上充分明确,院前急救并不仅仅是急救站的事,也不只是抢救危急病人时在场的人们的责任,因为医院急诊科的设备装备得再好,急诊科的技术人员配备得再多,如果不重视院前急救,如果没有院前急救的有效救治,致使病人失去了抢救时机,那么急诊科将是一事无成。重视院前急救,并非可以不重视医院急诊科管理和建设,而是应该做好院前急救和医院急诊科工作之间的联系衔接和合作配合,因为院前急救是短暂的,是应急性的,经过简单急救后,病人还要转送到医院急诊科继续救治;做好途中运送和救治其目的是为了争取抢救时机,保证将病人运送到医院得到更好的救治;没有医院的继续救治,院前急救的效果也是很难巩固的,甚至会有继续恶化的可能性。因此,医院急诊科要根据本地院前急救的特点和情况,来确定本科任务、特点、内容和组织形式。现在,对院前急救的认识应提高到社会对急救工作的需要上来,提高到评价一个城市急救工作水平和能力高低上来。 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对呼救伤病人进行现场急救和运送,要求接到呼救电话或其他方式的信息后,救护车(或救护艇)要立即出动,医护人员要随车(或随艇)前往尽快到达现场,进行现场急救后,迅速安全地将病人送到就近的合适的医院急诊科(室)。根据我国情况,呼救伤病人中一类是生命有危险的病人,例如急性心肌梗塞、窒息、大出血、昏迷病人等,称为危重病人,约占10~15%,其中要就地进行复苏抢救的特别危重病人不足5%;另一类是病情紧急但短时间内不会发生生命危险的病人,例如骨折、急腹症、普通外伤病人等,占呼救病人中的大多数,在进行简单现场处理后,就近送到合适医院或特约医院治疗。②对各类灾难遇难者进行院前急救,例如水灾、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战场救护等,在现场救护并组织合理分流运送,在这种现场急救中还关系到救护人员自身的安全问题。③特殊任务的救护值班,例如大型会议、重要会议、比赛等,发生情况按上述情况处理。 二、院前急救的主要特点 明确院前急救的特点对于组织急救工作,提高急救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精神科急救简介

精神科急救简介 身体出现疾病总是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痛苦,其中精神科疾病是我们生活中发病率极高的一种,会给我们带来非常大的痛苦,并且也会影响着身体的健康,如果我们能掌握好一些急救的方法就能得到很好的治疗和控制,但是需要我们掌握好方法,下面一起了解下精神科急救简介。 精神科急救简介 一、精神科急诊的基本对象和任务 (1)精神障碍病人突然发病或病情急剧变化,危及自身或 他人安全时,需要采取迅速、有效的紧急措施,防止病情恶化,解除病人痛苦,挽救病人生命。 (2)心理危机,精神医学范畴内(常简称危机)是指由于 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广泛的不安定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

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 二、精神科急诊的医护人员职责 1.医生 精神科急诊医生应具备较丰富的精神科临床经验,以及内科和神经科的临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急诊时,首诊医生主要责任是尽快完成病史收集、查体和精神检查,并迅速作出诊断和处理(首诊负责制)。如需住院,应与病房的医生和护士联系妥善,并将病人送到病房,向值班医生和护士交代病情和注意事项。如需转诊,应请对应科室医生会诊后,作进一步诊治。如需要病人回家治疗,应安排好有关诊疗和随访工作。 2.护士 精神科急诊护士应训练有素、责任心强、具有良好应变能力。急诊护士负责接待病人,作好登记。尽快通知医生检查,作好急救准备。如需转诊,应尽快将病人转到相应科室。护士应严格执行急诊医生的诊疗计划,协助抢救病人。护士也应接听急诊电话,并详细记录要求急诊者的地址、姓名和简要的急诊原因,必要时及时安排出诊。

急诊医学名词解释

急诊医学名词解释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1急诊医学:是一门临床医学专业,贯穿在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危重病监护过程中的对急危重症,创伤,和意外伤害评估,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的学科专业体系。 2急诊医学专业特点:危重复杂性,时限急迫性,病机可逆性,综合相关性,处理简捷性。 3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典型表现包括意识突然丧失、呼吸停止和大动脉波动消失的“三联征”;诊断要点:1、意识突然丧失,面色可有苍白呈现发绀;2、大动脉搏动消失,触摸不到颈、股动脉搏动。3、呼吸停止或开始叹息杨呼吸,逐渐缓慢,继而停止;4、双侧瞳孔扩大;5、可伴有短暂抽搐和大小便失禁,伴有口眼歪斜,随即全身松软;6、心电图表现: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静止、无脉心电活动 4成人基本生命支持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电除颤 5心肺复苏有效的指证:心电波出现,大动脉搏动,循环体征改善,冠状动脉灌注压大于15mmHg,,皮肤渐转正常颜色,瞳孔缩小,对光有反应。自主呼吸恢复。6终止CPR的指标:又作30min以上,仍无自主呼吸、无心跳脉搏、深度昏迷生理反射消失、可以考虑病人真正死亡终止复苏; 7机械通气:借助人工装置,呼吸机的力量产生和辅助呼吸工作,达到增强和改善呼吸功能的一种治疗措施和方法; 8机械通气禁忌症:呼吸衰竭并大咯血、呼吸衰竭合并气胸、肺大泡、多发性肋骨骨折、低血压 9机械通气通气模式:控制通气(CV应用)、辅助通气、控制/辅助通气(A-CV)、同步间歇性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气道双水平正压通气; 10休克由于各种致病因素作用引起的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导致器官和组织微循环灌注不足,致使组织缺氧、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综合征。根据病因分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和神经源性休克。 11休克治疗原则:去除病因诱因、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纠正微循环障碍、增进心脏功能12常用检测指标:血压、脉搏、意识、尿量、肢体温度及色泽 13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紧急处理:对心脏呼吸呼吸骤停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对病情危急者采取边救治边检查边诊断,或先救治后诊断的方式进行抗休克治疗。同时采取以下措施:1、尽快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补液和使用血管活性药物;2、吸氧,必要时气管内插管或机械通气;3、检测脉搏、血压、呼吸、中心静脉压、心电图等生命指证;4、对开放性外伤立即行止血包扎固定;5、向患者或陪护着询问病史和受伤史,并做好记录;6、采血(查血型、配血、血常 规、血气分析、血生化);7、留置导尿管,定时查体以查明伤情,必要时进行腹腔穿刺和床旁超声、X 线片等辅助检查,在血压尚未稳定前限制搬动患者; 9、对多发性原则上按胸、腹、头、四肢等顺序进行 处理;10、确定手术适应症,作必要术前准备,进行确定性急诊手术。 20、低血容量微循环恢复灌注良好指标为:①尿量> 0.5ml/kg/h;②SBP>100mmhg;③脉压>30mmhg; ④CVP为5.1~10.2cmH 2 O 22、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在多种机型致病 因素所致机体原发病基础上相继引发2个或2个 以上器官同时或者序贯出现的可逆性功能障碍; 24、MODS治疗原则:控制原发病去除病因、合理应 用抗生素、加强器官功能支持和保护、改善氧代 谢纠正组织缺氧、重视营养和代谢支持、免疫和 炎症反应调节治疗、中医药治疗; 25、中毒:有毒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达到中毒量而产 生全身性损害; 26、中毒机制:局部腐蚀刺激作用、缺氧、麻醉作 用、抑制酶的活力、干扰细胞或细胞器的生理功 能、受体竞争; 27、中毒治疗原则:立即脱离中毒现场终止于毒物继 续接触、迅速清除体内已被吸收或尚未吸收的毒 物,如有可能尽早使用特效解毒药、对症支持治 疗、预防并发症; 清除体内尚未吸收的毒物:催吐、洗胃、导泻、全肠道灌注 28、特殊解毒药的应用:金属中毒——氨羧螯合剂 (依地酸钙钠)高铁血红蛋白症——甲基蓝 (美蓝)氰化物中毒——亚硝酸盐-硫代硫酸 钠疗法有机磷杀虫剂——阿托品、长托宁、碘 解磷定中枢神经抑制剂中毒——纳洛酮(阿片

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

我国近年急救知识普及现状 studa090420 【摘要】据了解,由于急救知识的普遍缺乏,我国民众在遇到灾害和突发事件时,往往自救和互救能力低下,这也造成了很多完全能够避免的人身伤亡。针对这一情况,通过综合分析我国近年急救知识普及现状,发现其中的主要问题:公众对急救知识重要性认识不够,急救意识有待提高;缺乏完善的急救普及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及方式有待更新;培训结果不如人意。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以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 【关键词】公众;急救知识;普及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明显提高。各种急危重症、意外伤害时有发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意外伤害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每年因意外伤害死亡的患者约70万人,是居民死亡原因的第4位或第5位,也是134岁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1]。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情况对降低突发事件和灾难发生时的伤残率,提高生存质量起到重要作用。我国近年来在急救知识普及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急救知识的普及使公众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现场自救和互救,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提高抢救成功率。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公民的急救水平甚至是衡量城市生活水准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2]。 1 普及急救知识的意义 大量医学统计调查发现,如果在心跳停止4 min内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率为50%,如果在心跳停止后8 min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率下降为10%,如果在心跳停止后10 min才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的可能性仅为1%。因而“4 min”被称为救命的“黄金时间”。急救强调的是速度,而通常情况下救护车接报到赶抵现场平均约需10min,这正是心搏骤停、人工复跳的“黄金时间”[3]。但由于我国部分公众急救意识较差,对自已能否正确运用急救知识缺乏自信,害怕承担后果,缺乏救死扶伤的精神和责任感,急救意识的淡漠让很多生命贻误了宝贵的抢救时机[1]。大多数人除了消极等待急救医生的到来而别无他法,而部分人不了解急救知识和技能,在意外事件中因为搬运不当等导致伤者“第二次伤害”。所以急救知识的普及是很有必要的。 2 国外急救知识普及情况 上个世纪50至60年代,西方国家首先建立了现代心肺复苏理论和技术体系; 1956年ZOLL应用电除颤成功抢救了一例心室颤动的患者, 1958年美国Peter Safar证实了口对口人工呼吸优于“压胸抬臂通气法”; 1960年Kou-venhoven发表了第一篇关于胸外按压的文章,被称为心肺复苏的里程碑。口对口呼吸法,胸外心脏按压,配以体外电击除颤,构成了现代心肺复苏的三大要素。1961年Safar更进一步将CPR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进一步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 ALS),高级生命支持( prolonged life support, PLS)[4]。心肺复苏(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是急救技能中的核心内容,有研究证实,在普及CPR知识的欧美国家,每天有100多人幸免于死。由第一目击者进行CPR的有效率为66·67%,而事故发生后由医生进行CPR的有效率仅为5·28%,充分证实了“现场第一目击者”及早施行有效CPR的重要性[3]。 急救培训在欧美、日韩等国家都得到了积极地推行。2003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公布的统

精神科急诊

急诊科精神病患者留察问题的解决方案 早在2014年4月《安全快讯》()的创刊号就关注了急诊科留察精神病患者的护理问题,特别是有自杀和其他伤人及自伤风险的患者。本期《安全快讯》旨在达到缓解留察压力的同时,帮助大型和基层医院应对为精神病患者提供恰当及时救治的挑战。 来源:患者安全() 编译: 吴进纯重庆医科大学2014级护理研究生 审校:罗庆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 编辑:肖明朝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 图片来自网络 【问题】 伴有慢性精神疾病的急诊患者的显著上升,已成为美国社会性的危机,全美有数以百万计的患者在人满为患,和常常不堪重负的急诊科寻求治疗。2008年由美国急诊医师学会(,)发起的一项调查发现,99%的急诊医师报告每天都会收治精神病患者。 2014年对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的美国15家安全网络医院的急诊科主任进行了系列访谈。主任们报告:急诊科在精神病治疗中发挥了安全保障的作用,这是因为患者在通向住院和门诊治疗的路上还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此外,他们还报告:

难以保障对患者进行住院的精神病治疗。他们医院的住院精神病诊治能力有限,所以不得不经常将病人转送到别的医院。 基于其保险水平的不同,精神病患者获得住院治疗的能力,存在巨大的差异。 据估计留察时间一般需6小时或更长,而存在精神科急诊情况的医疗补助计划患者、无保险患者和儿童患者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其他导致精神病患者留察于急诊科的因素包括:缺乏筛查工具或有资质的精神科医生,入院前需要保险预授权,以及缺乏适当水平的门诊治疗。 更糟糕的是,基层医院缺乏可利用的心理健康服务,和合格的专业人员来治疗精神病患者。2014年11月,俄勒冈州基层卫生办公室组织了一场巡回听证会,对27个基层医院医疗改革期间面临的挑战进行调查。所有的基层医院均报告给精神病患者找到住院床位异常困难,据称:在急诊科的时间会最长会持续18 天。留察精神病患者的现状: 导致本已处于抑郁或精神病性状态的患者心理压力加剧。 延迟精神健康治疗导致精神科住院需求增加。 消耗稀缺的急救资源。 使急诊科的拥挤程度雪上加霜。 延误其他急救患者的治疗,他们中有些人可能已危在旦夕。 对急救报销造成严重的财务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