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投入“三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
一、“三农问题”的简述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极其引人关注。
2000年3月,中国民间“三农”问题研究者、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前党委书记李昌平上书朱镕基总理,反映当地“三农”面临的问题,引起中央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新世纪以来,新一届领导集体更加关注“三农”问题,首先在提法上对其有了全新的表述,称其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此之前的提法是“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其次是对“三农”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在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三农”问题用“三个最需要”进行了总结(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任务和遵循原则,并指出“三农”问题是中国改革的焦点问题。
对发端于农村的中国改革,在座很多同志都是亲身经历和相当了解的。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33年来的改革,总体来看,我国农村取得很大的发展,但在其发展的背后,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存在着一些潜伏性的危机,这些危机是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成败和政权存亡的大问题,如果不对其及早加以重视和解决,有可能引起整个社会的振荡。
二、财政对“三农”的投入的原因
为了尽快有效解决“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财政投入
主要原因有:
(1)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相对落后。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于解决“三农”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是加快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增加农民收入。鉴于我国农村和农业的发展现状,不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上述措施就难落到实处。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农业不仅为非农业部门提供劳动力,提供食品和原料,而且还能够扩大国内市场规模,赚取外汇。
(3)农业部门生产率较低,自身难以产生足够的积累。我国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制约。同时产品附加值不高,因此农业生产者的资本积累速度慢,农业很难吸引资金,甚至连农业自身的资源也会向收益较高的其他行业转移。
(4)许多农业投资项目只适于由政府来进行。如大型水库和各种灌溉工程等,其特点是投资量大,投资期限长,牵涉面广,投资以后产生的效益不易分割,而且投资的成本及其效益之
间的关系不十分明显。
在了解农村和农业财政投资的必要性的同时,还要注重国家投资的效率,特别是在国家投资有限的情况下,更要正确选择财政投资的重点:
(1)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有农村基础教育、卫生设施的投资以及交通道路,电网建设的投资。农业基础设施主要是进一步加强大江、大河、大湖的综合治理,集中资金建一批具有综合效益的大中型水利工程,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投资。政府应增加绿化、水土保持和防护林建设的投入,加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投资力度。
(3)农业研发和科技推广领域的投资。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这就需要政府增加农业研发和科技推广领域的投资。例如,扶持农业科研单位开展农业科学研究,推动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开发;增加农业技术推广投入,增加农业部门的教育和培训的经费投入等。
三、重视和加大财政对“三农”投入的重大历史意义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为人类提供基本的生存条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工业化的起点和基础,稳定和发展农业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前提。
2、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工业和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增长机制的必由之路。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四、财政介入三农投入理由
一般性:
1.财政是履行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的功能,提供那些市场不能满足的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2、对农村农业来说,政府主要投资于以农田水利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和农民急需的生活设施建设、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环境保护,义务教育、技能培训、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
特殊性:
1.首先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率和收益率低下,自身难以产生满足自身发展的积累。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增加农业的投入。
2.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近在的关键时期。城乡差距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五、财政加大“三农”措施和力度
1.全面取消农业税
从2004年减免农业税和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这一政策减免农民负担1250亿元,人均减负140元,为此,中央财政于2004-2006年间安排转移资金1968.6亿元。
2.财政补贴
从2004年起,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结构,实行“三补贴”政策,即对种粮农民按种植面积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推广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
3.支持农业综合开发
大力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增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综合开发等方面的投入。
4.大力推进农村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综合开发。
为发挥市场机制在农业和农村开发中的积极作用,从2004年开始在河北、河南等省进行国家开发资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
附:“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