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本体性知识欠缺的表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本体性知识欠缺的表现及对策分析一、前言

教师的知识是指教师所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及其掌握程度,包括各种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专业学科知识、教育科学和心理学知识。外加,教师在长期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情境知识和解难题知识。北京师范大学的申继亮、辛涛、林崇德等经过十几年的研究与实验,对教师素质及教师知识结构提出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从教师知识结构的功能出发,将教师的知识结构分为四个方面:学科性知识、教育性知识、文化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教师的知识结构。①其中教师的学科性知识即本体性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指的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比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这是人们所普遍熟知的一种教师知识。一个人最佳的知识结构, 主要以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与专业为基础。由于学科不同,从一般意义上说,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即教师应对所教学科的基础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熟练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相关的技能、技巧,了解这些基本内容背后所蕴涵的思想与方法;二是指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点与联系即教师要基本了解与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点及其性质和逻辑关系;三是所教学科的发展历史与趋势即教师要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了解推动其发展的原因,了解本学科对社会、人类发展的价值及在人类生活实践中的多种表现形态;四是本学科基本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即教师需要掌握一门学科所提供的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与方法,熟悉学科内科学家的创作发现过程和成功的原因。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一切努力又都是围绕着本体性知识进行教授的,同时教学的最终绩效也是用学生掌握的本体性知识的质量来衡量的。因此,对于刚刚走上教育岗位的初任教师而言,初任教师对本体性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仅是学生衡量初任教师的重要指标,而且也是学校考察初任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可见,本体性知识对初任教师尤为重要。

二、初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本体性知识欠缺的表现

(一)对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结果进行分析

①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论纲》,143页,北京,华艺出版社,2001.

1、问卷的来源

本文问卷是对“初任教师岗位适应情况的调查”,问卷来源于指导教师的相

关项目研究。

2、问卷的组成

此次研究的问卷分三个模块进行调查:(1)初任教师职业操守;(2)初任教

师的教育教学能力;(3)初任教师专业理论基础。而本论文主要从初任教师教育

教学能力模块和初任教师专业理论基础模块提取涉及初任教师本体性知识的部

分进行研究的。

3、问卷的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分别向红河学院科学教育专业、小学文科教育专业和小学理科教育

专业的实习生发放了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有效问卷率为97%。

4、问卷的处理方法

此次调查对问卷数据的处理采用的是SPSS数据处理技术

5、、对问卷数据统计和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教师本体性知识的掌握情况虽然优于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②,然而通过深入实际进行观察、了解,却发现本体性知识的掌握也不容乐观。如下表:

表1

②李琼:《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专专长:对职业知识的探讨》,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0.

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和扎实的教育理论是教师本体性知识(广义的)的基础,通过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初任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基本过关,但是存在不足。即教师往往不能很好的掌握所教学科知识的思想与本质内涵,教师往往是“教什么会什么”。对于教师而言,除了掌握基本的学科概念、技能以外,更重要的是对所教学科的思想方法的把握,学习与体会所教学科的思想方法以及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对学生更为重要,这也是在新课程改革比较强调的方面。然而仅有16.5%的初任教师能给自己的学科专业功底和教育教学理论打5分,尤其是初任教师的学科知识有高达35.1%的教师给自己打的是3分,有47.4%的初任教师给自己打的是4分。也就是说只有16.5%的初任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完善的,而还有47.4%的初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本体性知识是欠缺的,更有35.1%的初任教师所掌握的本体新知识是不足以完成课堂教学的。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三分和四分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是不够的,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师展现不出知识的真谛,而且学生也不解渴。

本文结合调查问卷的问题自己编制访谈提纲并选取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的不同专业的实习生进行深度访谈,访谈对象的选取是随机的,访谈数量为30人,科学教育专业、小学教语文科和理科三个专业各10人,由访谈结果可知,初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本体性知识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课前备课、上课和课后反思三个过程中。

(二)初任教师在课前备课、上课和课后反思过程中本体性知识不足的表现

1、课前备课过程中本体性知识不足的表现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上好一堂好课的关键环节,而且体现着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否扎实。很多人认为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备课无关,甚至有些教师根本不需要备课,但是通过对初任教师在教育实习期间的观察,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备课的过程是教师本体性知识提取的过程。在备课过程中,初任教师本体性知识不足的表现众多,具体表现为:

第一,对所教学科知识不能进行质的消化和吸收

从上表可以看出初任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对所教学科目标及教材知识把得当的仅占23.7%,还有56.7%的初任教师在对所教学科目标及教材知识的把握存在问题,甚至有19.6的初任教师可以说是对所教学科的目标和教材知识没有掌握的前提下便开始了备课。结合深度访谈的结果发现,初任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往往是为了备课而备课。备课的方式采取的基本是从上网搜索,并进行简单的复制与整理,然后写下每一句在课堂里要讲的话;备课的时间最多不会超过一小时,更有甚者只花几分钟就将一堂完全没有理解学科知识的课备完。这不仅把上课变为念课,而且明显的表现出初任教师在备课环节上根本对所教学科知识不能进行质的消化和吸收,不是把所教学科知识内化,而是用现有的水平来呈现专家的教案,导致的结果是教师自己含糊不清,对学生的提问避而不答,教学效果的下降。

第二,把握重难点的准确性不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