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开挖面稳定性及变形控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5
1.0
1.5
2.0
时间 t / s
距开挖面相对水平距离X/Dm
试验过程中开挖面前方孔压变化
极限状态时开挖面前方孔压
试验结果:开挖面渐进失稳模式
极限状态(Plim):“楔形体+棱柱体”破坏模式,破坏区扩展到地表 极限状态以后:逐渐呈现“楔形体+棱台体”破坏模式
0.68Dm
Z(mm)
Cm=Dm
20 25
右 线
桃渡路站
4
5
30 1100 单位:米 1
1000 粉质-淤泥 质粘土
900 2-1a 砂质粉土
800 2-2b/c
700
600
500
400 3
300 砂质粉土粉质粘土 4
200 淤泥质粉质 粘土-粘土 5
100 粉质粘土
0
地表沉降测点
淤泥质粉质粘土 淤泥质粉质粘土 2-3/4 -淤泥质粘土 -淤泥质粘土
P0/v
1.0 0.8 0.6 0.4 0 20 40 60 80 100 120
环号
设定值 2区_左部 3区_右部
140
16
注浆率(%)
280 240 200 160 120 0 20 40 60
左线通过 轴线埋深16.4米
37-1 37-2
-20 -40 -60 -80 -100
右线通过 轴线埋深24米
朝晖小区A37测点沉降随时间变化曲线
盾构开挖过程中管片上浮破坏
上浮段管片 F注浆上 F浮 盾构机 F螺栓剪 G+F土压
管片施工期上浮导致接头错台、 张开、破损、渗漏 现有规范管片施工期允许上浮值 未能考虑管片接头变形影响
作用在开挖面正前方失稳区内渗透力水平分力 slim 2
' ' slim 2 f 2 h f 3c
'
h D
(Anagnostou & Kovári, 1996 )
稳态渗流时“楔形体—棱柱体”模型
渗透显著提高了开挖面极限支护力,高水头地层(H>C)无渗透极限支
护力不足渗透时极限支护力的10%。
F注浆下
100
实测值
最大上浮量(mm)
80
60
宁波地铁某区间盾构 施工中管片上浮现象
55 60 65 管片环号 70 75
40 50
施工期管片上浮引起的破损与渗漏
汇报内容
研究背景
高水头下盾构开挖面稳定性
泥水盾构开挖面稳定性
盾构开挖地层变形及施工控制
盾构开挖过程中管片上浮规律及控制标准
150
本文离心模型试验 本文修正“楔形体—棱柱体”模型 上限解(Lee等 2003) 经典“楔形体—棱柱体”模型
(Anagnostou&Kovari 1996)
极限有效支护力P'lim / kPa
120
90
60
30
无渗流极限有效支护力:4.67kPa
0 0.0
1.5
3.0
4.5
归一化水头差h/D
汇报内容
Pmin(Plim)
'
'
第二阶段
60
80
Plim=93.39kPa
40
(a)
0 2 4
(b)
(c)
'
30
Hw/D=3
0 6 8 10
极限有效支护力比较
0 1 2
开挖面位移S/Dm / %
h/D
3
4
试验结果:开挖面前方孔压分布
失稳过程中开挖面前方孔压变化较小,表明整个试验过程中开挖面前方 为稳态渗流 渗流主要发生在开挖面前方0.75Dm范围内
D
Fsy
饱和砂层开挖面失稳离心模型试验装置
稳态渗流下开挖面失稳离心试验装置:(高g值下整套装置防水密
封、高精度水位控制)
模型箱 模型盾构 伺服加载系统 水位控制系统 储水箱 粒子图像测速系统(PIV)
试验方案
离心加速度:50g 隧道尺寸:直径D=5m(原型),埋深比C/D=1,水深比Hw/D=1,2和3
研究背景
高水头下盾构开挖面稳定性
泥水盾构开挖面稳定性
盾构开挖Biblioteka Baidu层变形及施工控制
盾构开挖过程中管片上浮规律及控制标准
结语
泥水盾构开挖面稳定性
工程实践:为了维持开挖面 稳定性,假设泥膜为不透水, 设定泥浆压力为
水位面
H
河床
20kPa ps pw Ka z
研究现状:假设没有泥膜, 支持力以体力形式作用于泥 浆渗透区域 (Anagnostou,1994)
盾构开挖面稳定性 盾构开挖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砂性土地层渗透极易导致开挖面失稳
土压平衡盾构——渗透力由土体指向开挖面 泥水平衡盾构——渗透力由开挖面指向土体
地表坍塌 对邻近建筑、管线造成危害
主动 失稳
施工安全事故
水压力
+ 土压力
支护力 < 极限支护力
杭州地铁4号线渗透引起 渗透引起广州地铁3号线穿 越珠江江底塌陷事故 某区间河床塌陷渗水事 故(砂质粉土)
H=C
S=1.4mm p=pmin
楔形体
β=55.6º
X 10 X(mm)
Dm
e 楔形体 D B
b
a
开挖面极限有效支护力
' ' ' slim slim s 1 lim 2
'
无渗流时开挖面极限有效支护力 slim 1
' ' ' ' slim = s c cot max{ f f ' 1 0 av 1 D} c cot lim 1
-7
d≈4mm
-8
-9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1100
Time(s)
泥膜渗透系数随时间变化
开挖面前方瞬态渗流数值分析
盾构刀盘两刀臂间隔时间:约15s
740 720
无泥膜
NF 0s NF 1.2s NF 15s
有泥膜
WF 0s WF 1.2s WF 15s
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
盾构开挖面稳定性及变形控制
报告人:陈仁朋
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 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汇报内容
研究背景
高水头下盾构开挖面稳定性
泥水盾构开挖面稳定性
盾构开挖地层变形及施工控制
盾构开挖过程中管片上浮规律及控制标准
结语
研究背景
盾构-管片-地层相互作用
100
面板开始后撤
100
盾构轴线深度远场静水压力
75
极限状态孔压ulim / kPa
75
孔压u / kPa
极限状态(P =Plim)
50
'
'
50
Hw/D=1
25
面板停止后撤
Hw/D=1
25
开始转机
0
X=0.25D X=0.75D X=1.25D
2000 3000 4000 5000
0
1000
0 0.0
结语
高水头下盾构开挖面稳定性
土压平衡盾构:高水头(越江跨河)稳态渗流下砂性土层盾构开挖面稳定性
关键问题:渗透作用对开挖面稳定性的影响 研究现状
水位面
H
河床
h0
C
'
y
hF
hA
理论方法:极限平衡法 ( Anagnostou&Kovari )、 极限分析法(Lee et al., 2001, 2003 ) 数值方法:有限元 (Ströhle & Vermeer, 2010) 试验方法:1g试验 (Lee et al., 2003 )
C
泥膜
D
ps
pw
K a z'
关键问题:
泥膜特性及泥膜支护机理
泥膜形成模型试验
Permeability between P1 and P2 lg k (lg m/s)
长江河砂与泥浆颗粒分析曲线
-5
-6
试验装置示意图
Excess Pressure = 71.48 kPa Excess Pressure = 83.4 kPa Excess Pressure = 95.37 kPa Excess Pressure = 119.26 kPa
试验材料
钱塘江砂质粉土 (γsat=19.2kN/m3, c=1kPa,φ=30°, k=5.3×10-6m/s)
试验结果:开挖面有效支护力变化规律
120
200
C/D=1 Hw/D=1
F
C/D=1 Hw/D=2
F S
开挖面有效支护力P'/ kPa
90
第一阶段
Pmin(Plim)
' '
第二阶段
盾构开挖地层变形对环境影响
软粘土地层盾构开挖变形易导致周围建
构筑物破坏
杭州地铁1号线下穿朝晖小区,盾构地层变
盾构隧道建设时间 (d) 形过大,建筑物倾斜和开裂
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杭州地铁1号线: 朝晖小区A37/38栋
地表竖向位移 (mm)
Z(mm)
S=5mm
S=10mm
β=49.3º
X 10
β=49.3º
X5
β=49.3º
X5
(a)
X(mm)
(b)
X(mm)
(c)
X(mm)
稳态渗流时“楔形体—棱柱体”模型
棱柱体高度H:均等于隧道拱顶埋深C
水位面
0.68Dm
Cm=Dm
棱柱体
Z(mm)
L ∆h g
j h
地表 i Hw h0
棱柱体 密封舱 水头高度 盾构机 f c d
250 200 150 100 1.6 1.2
注浆率δ和土压舱支护压力Ps均较大, 地表沉降和地层损失较大
平均δ =202%
P s/ v
增加开挖面支护力,提高盾尾注浆率, 导致长期沉降和地层损失率增加
0.8 0.4 0.0 0
-10 -20
平均Ps/v=0.935
过江段
Sv,max/mm
平均Sv,max=9.4mm 过江段 平均Sv,max=30.2mm
Pore Pressure ( kPa )
700 680 660 640 620 600
0
2
4
6
8
10
Distance from Tunnel Face ( m )
泥水盾构数值模型示意图
泥膜使开挖面前方孔压下降 至少62.5%(15s内)
泥水盾构开挖面稳定性
开挖面稳定性分析
泥浆压力以有效支护力(泥膜上 支护力)与渗透力(体力)维持 开挖面稳定 有泥膜时楔形体上水平方向有效 支护压力与渗透力之和比没有泥 膜时大约20%
160
桃渡路-鼓楼区间
I区内,支护压力和注浆率均较 小,工后沉降小。 II区内,支护压力及注浆率均较 大,施工期沉降较大,工后沉降 也较大。
竖向位移 (mm)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1.6
1.4 1.2
2012-4-24
4-28
I区
II区
5-15
开挖面位移S/Dm / %
200
120
F
开挖面位移S/Dm / %
本文离心模型试验 极限平衡法(Anagnostou&Kovari 1996) 上限解(Lee等 2003)
开挖面有效支护力P' / kPa
160
C/D=1 Hw/D=3
90
S ' 2 P =(8F)/(Dm)
第一阶段
120
'
Plim / kPa
结语
软土地区盾构隧道施工引起地层变形
宁波轨道交通二号线桃渡路-鼓楼区间、鼓楼-城隍庙区间盾构开挖地层变 形调研分析
鼓楼站 SK14+919 余姚江
1
盾构掘进方向
桃渡路站 SK16+094
S_86 左 线
S_66
S_46
S_25
S_3
5 隧道界限 10 15
3 2
盾构推进方向
地层界限
盾构掘进方向
-30 -40 -50 -6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1200
里程/m
盾构开挖参数影响
0 10 20 40
掘进至68环 掘进至77环 掘进至145环 掘进至587环 2012-8-31
环号 (测点编号)
60 80 100 120 140
渗透力 F (kN) 有泥膜 无泥膜 5196 13959
泥膜上支护力 S’ (kN) 12995 0
总有效支护力 (kN) 18191 13959 0.86 0.66
汇报内容
研究背景
高水头下盾构开挖面稳定性
泥水盾构开挖面稳定性
盾构开挖地层变形及施工控制
盾构开挖过程中管片上浮规律及控制标准
S 2 P =(8F)/(Dm)
'
开挖面有效支护力P' / kPa
160
第一阶段
120
Pmin(Plim)
'
'
第二阶段 P'=(8F)/(D2 ) m
60
Plim=56.35kPa
'
80
Plim=76.49kPa
'
30
(a)
0 2 4
(b)
(c)
40
Hw/D=1
0 6 8 10
Hw/D=2
0 0 2 4 6 8 10
棱柱体
Hw/D=1
棱台体
Z(mm) Z(mm)
S=5mm
S=1.4mm p=pmin
Dm
楔形体
β=55.6º
X 10 X(mm)
0.86Dm
S=10mm
β=55.6º
X5 X(mm)
β=55.6º
楔形体
X5
(a)
(b)
Cm=Dm
(c)
X(mm)
Z(mm)
Z(mm)
S=1.52mm p=pmin
Dm
Hw/D=3
0
10
20
单位:米
宁波轨道交通2号线桃渡路-鼓楼区 间地层分布
桃-鼓区间隧道初始部分地表沉降 监测布置
盾构开挖参数沿里程分布
鼓楼-城隍庙区间
N /KN
I区
20000 16000 12000 8000 4000
II区
平均推力 N=11300kN
盾构隧道初始段(I区),盾构推力N、
δ /%
0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