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态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心态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摘要: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认识学习心态对中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的作用,其愿望和需要是前提,动机和兴趣是原动力,注意力和意志是保证。因此,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挫折与焦虑,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教育;学习心态;学习效率;学习成绩
学习是每个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每个学生都希望全面提高学习质量,为以后的深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学习总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实践表明,学习的效果不仅仅取决于学生的智力水平,更取决于由其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意志、情绪和经验等非智力因素所支配的学习心态。积极的学习心态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消极的学习心态却往往成为学习的内在障碍。因此,教师必须掌握相关知识及技能,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这对于促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一、愿望和需要是搞好学习的前提
为什么有些人愿意学习并且能够刻苦学习,而有些人则不愿学习甚至厌恶学习呢?这是因为前者具有学习的内在愿望和需要,而后者没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对青年学生来说,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尤为重要。自我实现是指一个人对个人的成长发展的追求,是最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
智、发掘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能够成才的那种需要。自我实现意味着人们对自我表现、审美经验和欣赏的需要,以及人们追求知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了解自己、他人和周围世界的需要。因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使他们把今天的学习与立志成才、奉献社会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需要,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从而做到刻苦顽强,孜孜不倦。
二、动机和兴趣是搞好学习的原动力
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一个人的行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从事学习活动也不例外。学习,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是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一系列积极行动的心理过程。学习动机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某种目的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在动机”,也就是说,是在外在压力下产生学习愿望的,例如为考试或逃避指责而学习等外在动机,常常可以使人被迫地学习。另一类是“内在动机”,指在没有显性外力高压下,由于学生的追求、审美情趣、求知欲望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学习主体所感受到的是内在的、自己给自己的压力。由上述两种不同动机分别支配的学习活动,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为应试而学,往往学过、考完即忘,而自觉自愿地学习,印象比较深刻。所以我国明末哲学家王夫之提倡“自勉”与“乐为”、“自得”相结合的读书原则。一般说来,学习总是既受外在动机支配又受内在动机支配,内在动机有时是外在动机的“内化”,而外在动机必须“内化”为内在动机才能起作用。
学习的主体是人,是人的眼、脑、嘴、手的有机配合的独立活动。动机要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实际作用,一切社会性的外在动机必须转化为个人的内在动机,外在的需要必须转化为自我的需要。深层的学习动机是由世界观、学习目的、人生价值取向和知识水平所决定的。把人类的前途、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利益看成至高无上的价值,才能有长久、远大的学习动机,才能信心百倍地克服学习障碍,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又一重要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接近的倾向。这种趋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凡是有兴趣的事物,人们总是想办法去接近它、认识它、获得它,并对它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学习好坏,很重要的条件之一,是能否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如果对学习不感兴趣,大脑皮层的有关区域就会产生抑制,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或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情况,这样是搞不好学习的。
兴趣是自觉学习的起点。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还会使人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乐此不疲。郭沫若先生从大量史实中概括、提炼出了“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的科学结论。实践证明,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一个学生有了强大的学习动机,还难以产生最大的学习动力,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只有当他对所学内容建立了浓厚兴趣和热爱的感情时,其学习积极性才可能达到最高水平,得到充分发挥。
学习兴趣是兴趣品质的具体体现。良好的兴趣品质应具备两个特
点。第一,广博而又有中心。兴趣必须是广泛、多元的,而不是狭窄、单一的;兴趣又是有中心的,而不是均一的,也即在广泛兴趣的背景上,必须有一个决定活动基本倾向的中心兴趣。第二,积极而又持久。兴趣只有积极,才能形成正向动力,才能推动人向正确方向发展;消极兴趣对人有害无益,我们应当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兴趣或引导其向积极兴趣转化。而积极兴趣只有稳定,才能持久地巩固、不断地发展,缺乏稳定性的积极兴趣不能形成良好的兴趣品质,因为只有稳定而持久的积极兴趣才能推动人持之以恒地深入钻研问题,从而获得广泛的知识,取得良好的成绩。
兴趣并非天生,而是后天培养的。培养良好的兴趣可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促使他们对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充满热情。二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引导他们满怀热情地投入生活。三是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励他们创造成绩。兴趣会因为成绩的取得而越来越浓,会使信心与日俱增,形成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促人勤快,催人奋发,激人前进。四是引导兴趣发展,推动兴趣发展为志趣。兴趣分为有趣、乐趣、志趣三个层次。当人在强烈兴趣的引导下,掌握了学习内容的本质和规律时,兴趣便会上升为乐趣;当人把理智、信念、意志因素融入乐趣之中时,乐趣就会上升为志趣。志趣是在人生理想、事业志向、人生目标基础上产生的,是学习中更高级的心理现象;志趣是兴趣的深化,只有促使学生将其学习兴趣上升为学习志趣,才能使他们自觉、积极、不懈地长期追求目标。
三、注意力和意志是搞好学习的保证
有人说,哪里有注意力,哪里才会有思考和记忆。“注意”是心理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趋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特征、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它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附在具体的事物上,如注意听课,注意做作业,注意回答问题等。人在学习中的“注意”是有差别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意的稳定性。这主要指学习中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和持续的时间。例如学生刚学一门功课,引起注意并不难,难的是让学生把这种注意保持下去,坚持到底。二是注意力的转移。注意力的集中和保持是重要的,但注意力的灵活转移也十分重要。这种转移表现为注意力有限制地、能动地分散,表现为注意力由“外向”迅速地转为“内向”。学习过程中,根据内容的变化及时进行思考和记忆的灵活的“内向”注意转移,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既要有自我主动支配注意力的能力,更要有能力把注意力调转到最需要注意的对象上去。
人的注意力虽然有差别,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注意”是一种能力,完全可以通过培养来提高。
意志,是一种调节和驾驭各种动机、意图和行为的积极心理状态,对学生而言,意志就是一种有意识的理性的学习动机。学习是一种高度智力活动,只有用理性的意志克服种种障碍,才能深入理解学习的内容;而要让学生能够超越兴趣地去学习,就不能缺少意志。
四、要正确对待挫折与焦虑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困难,这些困难也不可能毫不费力地得到解决。当困难未克服时,个体的行为目标就要受到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