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 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累及运动神经元
病理解剖
嗜神经病毒,主要累及 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神 经细胞
以脊髓以前角运动神经细胞病变最重,脑干 次之。脊髓病变又以颈段及腰段最重,尤其 是腰段受损严重,以下肢瘫痪多见。
很少出现感觉障碍 大脑皮质病变轻微,软脑膜可有病变; 病灶特点为散在不对称及多发
五.临床表现
男孩、发生瘫痪比例较多 。
四.免疫性
感染后对同型可获牢固免疫力,三型间 无交叉保护。
体液免疫为主,SIgA可阻止病毒在咽喉、 肠道内吸附和初步增殖。中和抗体(IgG、 IgM)清除病毒,阻断扩散,作用持久。 血清中IgG →通过乳汁和胎盘→胎儿、 新生儿→出生后1-6个月,可抗感染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3.脑型(弥漫性或局灶性脑炎)
■ 较少见。 ■ 表现与病毒性脑炎非常类似
发热、剧烈头痛、烦躁不安、嗜睡、 震颤、昏迷及惊厥,可有上运动神经 原瘫痪。
4.混合型
● 上述各型同时存在 ● 以脊髓型及脑干型同时存在最常见
(四)恢复期
▲ 一般从肢体远端小肌群开始恢复 ▲ 继之近端大肌群,肌腱反射亦
● 与其他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及埃可病毒在肠 道内可互相排斥,且对口服疫苗可产生干扰现 象
已证实我国存在不同基因型的野毒株。
三.流行病学
●传染源
– 人是唯一贮存宿主 – 病人、 隐性感染者及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
传染源 – 隐性感染者及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主要传染
源,通过粪便排毒,排毒时间可达数月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2)呼吸中枢瘫痪
◆ 病变部位 延髓网状结构外侧 ◆ 临床表现 中枢性呼吸障碍,表现为
呼吸浅表不规则、双吸气、叹息样 呼吸、潮式呼吸、呼吸变慢及呼吸 暂停等,严重者有缺氧及呼吸衰竭
(3)血管运动中枢瘫痪
◆ 病变在延髓网状结构内侧
◆ 表现为脉搏细弱不规则、心律失常、 血压下降、四肢厥冷;发绀及循环 衰竭。
● 潜伏期一般为5~14d(3~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d)
●临床表现轻重不等,分为:
无症状型(隐性感染) 90%以上
顿挫型
4%~8%
无瘫痪型
1%~2%
瘫痪型
0.1%
五.临床表现
隐性感染或无症状型:无症状,鼻咽分 泌物和粪便排毒,血清抗体升高
顿挫型:不典型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和消 化道症状。早期排毒,抗体阳性
无瘫痪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但不发 生瘫痪。无菌性脑膜炎改变
70型——急性出血型结膜炎 71型——脑炎、脑膜炎等
共同特性 (1)小RNA病毒,球形,
直径24-30nm,20面立体 对称,无包膜;
(2)核心为单正链RNA,起mRNA作用,具感染性; (3)耐酸,耐乙醚,在pH3-9稳定,可在污水、 粪便中存活数周;对紫外线、干热敏感; (4)粪-口传播为主,肠细胞内增殖,能侵入血流、 神经系统等,临床症状多样化(包括中枢神经、心 肌损害,腹泻、皮疹等)隐性感染率高。
病初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
三.流行病学
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
同型 病毒持久的免疫力。 5岁以上儿童及成人多通过隐性感染或的
免疫力
三.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 发病年龄为6个月至5岁的小儿最高 – 夏秋季发病率高, – 流行时以隐性感染及无瘫痪型轻症病例为多 – I型病毒引起流行及瘫痪型多。年长儿和成人、
二.病原学
●肠道病毒(enterovirus)
属小RNA病毒科,有67个血清型 脊髓灰质炎病毒 1、2、3型 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A组1~22、24型
B组1~6型 埃可(ECHO)病毒 1~9、11~27、29~33型
68型——小儿肺炎、支气管炎 新型肠道病毒 69型——不清
二.病原学
● 病原体 脊髓灰质炎病毒
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 ● 抗原性:
可分为I、II、III3个血清型,型间很少有交叉免疫 目前国内外发病与流行多以I型居多。 近年来服疫苗地区多见II、III型感染
二.病原学
● 抵抗力 本病毒在外界生活力强:
– 不含脂蛋白包膜:能抵抗乙醚、乙醇和胆盐 – 耐酸、耐碱、耐低温。粪便和污水中存活时间长 – 对热、干燥及氧化剂敏感
有如下表现:
(1)脑神经瘫痪:以第VII、IX、X、XII对脑神 经最易受损,表现面肌瘫痪及延髓麻痹。 其次亦可波及第III、IV、V、VI及XI对脑神 经而引起相应症状。
◆ 面肌瘫痪为第VII对脑神经麻痹, 表现为口角歪斜、睑下垂等
◆ 延髓麻痹为IX、X及XII对脑神经 麻痹,表现为软腭、声带和咽部 肌肉瘫痪,而有吞咽困难、饮水 易呛、声音嘶哑及咽反射消失等
主要表现为发热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未出现瘫痪。 如经3~5d恢复,则为无瘫痪型。 少数病人进入瘫痪期。
瘫痪期
◆ 多在起病2~7d后,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 瘫痪,以后逐渐加重,48h内达高峰
◆ 一般体温正常后,瘫痪亦停止进展
◆ 根据病变部位,有以下类型
l.脊髓型
◆ 最多见 瘫痪特点:
脊髓灰质炎
Poliomyelitis
厦门市第三医院 马龙
一.概述
★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 (poliomyelitis virus)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 以隐性感染多见 ★ 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表现轻重悬殊,
主要表现发热、咽痛及肢体疼痛,部分病例发生 肢体麻痹,严重病人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 俗称“小儿麻痹症”
瘫痪型:
瘫痪型表现
分以下各期: ● 前驱期 ● 瘫痪前期 ● 瘫痪期 ● 恢复期 ● 后遗症期
前驱期
主要表现 上呼吸道感染及胃肠炎症状 双峰热:儿童多见 成人以发热、肌肉酸痛、皮肤过
敏为主,双峰热少见 多于l~4d退热,症状消失,此为
顿挫型。
瘫痪前期
多数病人由前驱期进入,少数与前驱期热退47 天出现
– 为下运动神经原性迟缓性瘫痪,肌张力减退 –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 多不伴有感觉障碍 – 瘫痪表现多不对称:常见四肢瘫痪,尤以下肢瘫痪
多见,多数为单肢瘫痪; – 近端重于远端 – 可累及任何肌肉及肌群:严重可导致呼吸衰竭,肠
麻痹、尿潴留或失禁
2.脑干型(球麻痹或延髓麻痹型)
占瘫痪型病例的6-25%,常与脊髓型同时发生 病变主要在延髓及脑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